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家杜威先生说过:“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一直以来,我们不难看到,所谓的“家常课”中,教师仍然着重教材内容、教学流程,为了达成教学目标,一厢情愿地训练讲解,以期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学生无奈地“被接受”、“被灌输。”很多时候,我们还在沿用着“纯知识教学”的教育模式,即使在课程改革的今天,也不能否认这仍是一种主流模式。一些公开课上,我们可以看到,教学步骤环环相扣,过渡自然,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学生举手如云,应答如流,答案面面俱到,活动的面也很广。再加上精美的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整个流程可以说是“行云流水”,整堂课也是热热闹闹,但总感觉这样的课堂如作秀一般。我们该给孩子一个怎样的语文课堂呢?
一、让“绿色”渲染语文课堂的主色调
“绿色”,是植物的色彩,是大自然的骄傲,象征着平静,也预示着希望和活力。现代意义上的“绿色”,不仅仅是一种生命的颜色,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人文精神的象征。生活中,我们对“绿色食品”、“绿色家电”、“绿色消费”等耳熟能详,而“绿色”一词运用于教育领域,则衍化为一种教育理念,一种将人的智慧才干,人的发展和对人、对生命的爱统一的教育境界。绿色课堂,我们不禁心向往之。
我们认为,绿色课堂要有绿色的气场。在“绿色思想”的指导下,从课堂的各个环节着手,协调平衡各种主客观因素,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首先,爱心是构建情感绿地的基础。教师要以一颗热爱学生之心,走近学生,关爱学生。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有声的语言和形体语言向学生传递爱的信息,努力构建一个充满爱心的语文课堂环境,建立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其次,在课堂上,教师应善于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以调动起学生的情感,让整个课堂“情意”浓浓,充满着和谐、合作的氛围。师生一道激动、平静、愉快、悲哀、得意、紧张、悠闲……学生的心灵是非常敏感的,他能迅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爱,并从中获得一种形同父母却超越父母的认同感,并由此产生发自内心的安全感。
二、让“自主”奏响语文课堂的主旋律
专家断言:21世纪的教育是关爱学生生命发展、弘扬学生灵性的教育。学生作为一种生长着的生命而存在,它需要教师从人文的高度对其生命发展加以观照,课堂教学应当为学生创设放飞灵性翅膀的机会。也只有洋溢着人性之美的课堂,才能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价值取向。
《语文课程标准》启示我们: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是给学生带来人生的快乐,带来情感的升华,带来生命的发展,以促进学生自由、自主、自然发展的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在教学《田园诗情》时,我让学生读自己最拿手的一个自然段,学生积极踊跃。朗读好的,我给予加“★”。就在这时一个学生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自己已把对文章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了,你为什么不给我加‘★’?”我抱歉地说:“是的,你确实读得不错,是老师的疏忽,对不起!你还很了不起,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我由衷地向他竖起了大拇指。长久以来,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于一种评价方式,那就是被评价者被动地接受来自外部的教师及其他学生的评价。其实,评价也是一个主动发展的过程,它伴随着课程学习的始终,以自我为参照基础,要求学生了解已有的前提,明确学习目标并知道如何弥补达到目标的差距。教学评价应当引入学生自我评价机制。要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学会自评。教师要真正将关爱与智慧的甘露撒在学生的心灵中。
放大语文课堂,尊重学生意愿,不局限于教室这一传统课堂,会让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更真实,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从而在蓬勃的欲望中获得对生命意义的理解,这样的课堂更充满活力。
三、让“对话”蹁跹语文课堂的主画面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 谈不上和谁去交流。《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我们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教学片段:练习7补联(苏教版第七册)
师:“风拂千条柳,雨()万朵花”。上联的“拂”字,下联对哪个词合适?
生:可以用“打”。
生:用“打”太残酷了。
生:可以用“下”。
生:我觉得还是用“落”,雨就是落下来的呀!
生:我想用“润”,滋润的意思,显得雨很有爱心,很有人情味。
师:(带头鼓掌),同学们都很聪明,想出了这么多答案,咱们好好读读品品,相信你会有个最精妙的答案。
(学生品读,一致认为用“润”更美。)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因学而教,为学而教,给学生自读自悟的权利,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亲近”文本,在平和的、无权威的交流中,生成一个个新的视角。对话理念的引入,也的确给语文课堂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和独特感悟,让课堂变成学生学习、感悟和建构知识的过程。
我们该给孩子一个怎样的语文课堂?在生活教育、情境教育、多元智能等理论的指导下,努力探索有生命的课堂、生本的课堂、生长的课堂、生活的课堂、生成的课堂!让语文课堂真正回归自然,回归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其一生的健康成长奠基,这是我们永远的追求!
一、让“绿色”渲染语文课堂的主色调
“绿色”,是植物的色彩,是大自然的骄傲,象征着平静,也预示着希望和活力。现代意义上的“绿色”,不仅仅是一种生命的颜色,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人文精神的象征。生活中,我们对“绿色食品”、“绿色家电”、“绿色消费”等耳熟能详,而“绿色”一词运用于教育领域,则衍化为一种教育理念,一种将人的智慧才干,人的发展和对人、对生命的爱统一的教育境界。绿色课堂,我们不禁心向往之。
我们认为,绿色课堂要有绿色的气场。在“绿色思想”的指导下,从课堂的各个环节着手,协调平衡各种主客观因素,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首先,爱心是构建情感绿地的基础。教师要以一颗热爱学生之心,走近学生,关爱学生。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有声的语言和形体语言向学生传递爱的信息,努力构建一个充满爱心的语文课堂环境,建立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其次,在课堂上,教师应善于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以调动起学生的情感,让整个课堂“情意”浓浓,充满着和谐、合作的氛围。师生一道激动、平静、愉快、悲哀、得意、紧张、悠闲……学生的心灵是非常敏感的,他能迅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爱,并从中获得一种形同父母却超越父母的认同感,并由此产生发自内心的安全感。
二、让“自主”奏响语文课堂的主旋律
专家断言:21世纪的教育是关爱学生生命发展、弘扬学生灵性的教育。学生作为一种生长着的生命而存在,它需要教师从人文的高度对其生命发展加以观照,课堂教学应当为学生创设放飞灵性翅膀的机会。也只有洋溢着人性之美的课堂,才能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价值取向。
《语文课程标准》启示我们: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是给学生带来人生的快乐,带来情感的升华,带来生命的发展,以促进学生自由、自主、自然发展的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在教学《田园诗情》时,我让学生读自己最拿手的一个自然段,学生积极踊跃。朗读好的,我给予加“★”。就在这时一个学生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认为自己已把对文章的理解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了,你为什么不给我加‘★’?”我抱歉地说:“是的,你确实读得不错,是老师的疏忽,对不起!你还很了不起,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我由衷地向他竖起了大拇指。长久以来,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于一种评价方式,那就是被评价者被动地接受来自外部的教师及其他学生的评价。其实,评价也是一个主动发展的过程,它伴随着课程学习的始终,以自我为参照基础,要求学生了解已有的前提,明确学习目标并知道如何弥补达到目标的差距。教学评价应当引入学生自我评价机制。要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学会自评。教师要真正将关爱与智慧的甘露撒在学生的心灵中。
放大语文课堂,尊重学生意愿,不局限于教室这一传统课堂,会让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更真实,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从而在蓬勃的欲望中获得对生命意义的理解,这样的课堂更充满活力。
三、让“对话”蹁跹语文课堂的主画面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 谈不上和谁去交流。《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我们还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教学片段:练习7补联(苏教版第七册)
师:“风拂千条柳,雨()万朵花”。上联的“拂”字,下联对哪个词合适?
生:可以用“打”。
生:用“打”太残酷了。
生:可以用“下”。
生:我觉得还是用“落”,雨就是落下来的呀!
生:我想用“润”,滋润的意思,显得雨很有爱心,很有人情味。
师:(带头鼓掌),同学们都很聪明,想出了这么多答案,咱们好好读读品品,相信你会有个最精妙的答案。
(学生品读,一致认为用“润”更美。)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因学而教,为学而教,给学生自读自悟的权利,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亲近”文本,在平和的、无权威的交流中,生成一个个新的视角。对话理念的引入,也的确给语文课堂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和独特感悟,让课堂变成学生学习、感悟和建构知识的过程。
我们该给孩子一个怎样的语文课堂?在生活教育、情境教育、多元智能等理论的指导下,努力探索有生命的课堂、生本的课堂、生长的课堂、生活的课堂、生成的课堂!让语文课堂真正回归自然,回归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其一生的健康成长奠基,这是我们永远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