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财政国库集中支付运行下的风险防控相关问题以及方法,旨在为我国财政相关管理的创新与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关键词】财政国库 集中支付 风险 防控
在我国由国库单一账户施行资金管理的体系,加之完善的银行清算体系、财政信息体系,就是国库集中支付运行体系。因此,为了使我国财政管理得到更好的创新与发展,对相关风险防控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概述财政国库集中支付运行的积极作用
首先,有利于国家从源头上对财政资金落实高效管控。在传统分散管理体系中,财政资金由多个账户、多个层次落实运行管理,不仅分散了管理力度,而且浪费大量人力资源等管理资源,而利用财政国库支付运行体系,则可通过商业银行直接对相关业务进行代理,避免因中间环节带来的管理隐患,有利于实现财政资金高效管理[1]。
其次,有利于提高资金利用效率。由于财政国库集中支付运行体系可以缩减资金管理中间环节,避免在不必要的环节上浪费资金运行时间,因此可以提高审批效率,使得资金在社会经营活动中快速流通,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同时,也可创造更多经济效益。
最后,有利于提高财政国库资金信息反馈与监管效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则可在简约、高效的管理体系下,可有效落实稳定、全面的监管制度,促使财政支付信息得以迅速反馈给财政管理部门,为国家颁布经济决策以及宏观调控政策提供具有科学性、时效性的信息资料,在降低贪污腐败发生几率的同时,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积极作用。
二、风险分析
当今财政国库集中支付运行过程中主要风险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存在信息系统管理风险。由于信息技术构建的支付业务管理体系,是财政国库集中支付运行所依托的重要平台,而电子信息平台受信息系统稳定情况、病毒、上传下载操作合理性以及系统日常维护等多方面安全稳定性能的影响,客观上为财政国库集中支付运行带来了一定风险;二是操作风险。在传统的财政分散管理体系中,由于财政审批需要较为复杂的环节,客观上增添了较多的审批管理部门以及管理人员,为资金使用情况监管提供基本保障,而基于信息技术的财政国库集中支付运行管理体系,则极大程度省略了资金流通的中间环节,与此同时也削弱了监管力度,为资金安全埋下了安全隐患;三是资金管理风险。一些部门和单位执行中使国库集中支付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制约作用。如将资金支付给本单位经办人或对方单位经办人,在资金从国库到达最终收款人期间,人为截留,造成大量现金游离于职责分工之外、游离于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的动态监控之外,存在很大的资金安全隐患。四是存在于零余账户中的管理风险。虽然,零余账户是财政国库集中支付运行体系为了方便资金使用方日常资金使用,而设立的款项管理方法,但是由于对零余账户的管理并未有相关有效措施进行监管,致使有些资金使用方存在频繁提取零余账户,并将现金存放于企业中的现象,严重影响资金管理的安全稳定性,为国库资金管理带来风险。
三、研究风险防控方法
首先,国库应加强对财政国库支付电子系统的创新与完善。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人们在利用其方便、快捷、高效、科学等优势的同时,也要对其系统内存在的风险进行监督管理,通过对信息系统的定期检修、防火墙的升级、规范员工系统操作方法的手段,提高电子系统的稳定性,为商业银行、用款单位以及国家财政相关部门信息共享、资金等管理提供坚实有效的平台。
其次,提高财政资金运行系统操作规范性。由于财政国库集中支付运行体系主要靠商业银行、用款单位以及国库资金相关管理部门,在共同操作电子信息平台下实现国库资金的流通与使用,因此为了避免财政资金使用风险,应提高相关运行系统操作规范性,并结合电子信息具体应用标准制,制定体系运行管理制度,并对违规操作人员进行处罚,使得人们可明确财政资金管理的责任与义务,避免因运行系统操作不当而出现安全隐患[2]。
再次,建立健全财政资金监管制度。由于财政国库集中支付运行体系缩减了监管部门,因此为了确保财政资金安全稳定,除了加强对资金运行系统内操作人员的监管外,还应加强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与管理,利用追查落实等制度确保资金被用到了实处,避免相关人员因一己私利而出现套取在财政资金的现象。
最后,建立健全零余账户监管。通过规范零余账户取款上限、取款频率以及规范账户使用情况等措施,并对零余账户体制进行变革使其成为财政资金管理体系的一部分,促使零余账户监管更到位,达到确保资金安全的目的[3]。
四、结束语
总之,财政资金作为惠及民生以及社会发展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应通过建立健全监管制度、创新完善财政国库集中支付运行体系等方法,确保集中支付运行体系可为财政资金奠定高效、合理以及科学使用基础的同时,避免出现贪污腐败、系统漏洞等消极现象,促使财政资金可以发挥最大作用。
参考文献
[1]朱静.“四型”国库改革提速[J].新理财-政府理财,2014(6):68-69.
[2]洪欣.财政国庫集中支付电子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厦门大学,2015.
[3]蒋燕.浅谈国库集中支付中资金风险防控[J].财经界,2016(3):41-42.
【关键词】财政国库 集中支付 风险 防控
在我国由国库单一账户施行资金管理的体系,加之完善的银行清算体系、财政信息体系,就是国库集中支付运行体系。因此,为了使我国财政管理得到更好的创新与发展,对相关风险防控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概述财政国库集中支付运行的积极作用
首先,有利于国家从源头上对财政资金落实高效管控。在传统分散管理体系中,财政资金由多个账户、多个层次落实运行管理,不仅分散了管理力度,而且浪费大量人力资源等管理资源,而利用财政国库支付运行体系,则可通过商业银行直接对相关业务进行代理,避免因中间环节带来的管理隐患,有利于实现财政资金高效管理[1]。
其次,有利于提高资金利用效率。由于财政国库集中支付运行体系可以缩减资金管理中间环节,避免在不必要的环节上浪费资金运行时间,因此可以提高审批效率,使得资金在社会经营活动中快速流通,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同时,也可创造更多经济效益。
最后,有利于提高财政国库资金信息反馈与监管效率。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则可在简约、高效的管理体系下,可有效落实稳定、全面的监管制度,促使财政支付信息得以迅速反馈给财政管理部门,为国家颁布经济决策以及宏观调控政策提供具有科学性、时效性的信息资料,在降低贪污腐败发生几率的同时,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积极作用。
二、风险分析
当今财政国库集中支付运行过程中主要风险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存在信息系统管理风险。由于信息技术构建的支付业务管理体系,是财政国库集中支付运行所依托的重要平台,而电子信息平台受信息系统稳定情况、病毒、上传下载操作合理性以及系统日常维护等多方面安全稳定性能的影响,客观上为财政国库集中支付运行带来了一定风险;二是操作风险。在传统的财政分散管理体系中,由于财政审批需要较为复杂的环节,客观上增添了较多的审批管理部门以及管理人员,为资金使用情况监管提供基本保障,而基于信息技术的财政国库集中支付运行管理体系,则极大程度省略了资金流通的中间环节,与此同时也削弱了监管力度,为资金安全埋下了安全隐患;三是资金管理风险。一些部门和单位执行中使国库集中支付流于形式,起不到应有的制约作用。如将资金支付给本单位经办人或对方单位经办人,在资金从国库到达最终收款人期间,人为截留,造成大量现金游离于职责分工之外、游离于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的动态监控之外,存在很大的资金安全隐患。四是存在于零余账户中的管理风险。虽然,零余账户是财政国库集中支付运行体系为了方便资金使用方日常资金使用,而设立的款项管理方法,但是由于对零余账户的管理并未有相关有效措施进行监管,致使有些资金使用方存在频繁提取零余账户,并将现金存放于企业中的现象,严重影响资金管理的安全稳定性,为国库资金管理带来风险。
三、研究风险防控方法
首先,国库应加强对财政国库支付电子系统的创新与完善。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人们在利用其方便、快捷、高效、科学等优势的同时,也要对其系统内存在的风险进行监督管理,通过对信息系统的定期检修、防火墙的升级、规范员工系统操作方法的手段,提高电子系统的稳定性,为商业银行、用款单位以及国家财政相关部门信息共享、资金等管理提供坚实有效的平台。
其次,提高财政资金运行系统操作规范性。由于财政国库集中支付运行体系主要靠商业银行、用款单位以及国库资金相关管理部门,在共同操作电子信息平台下实现国库资金的流通与使用,因此为了避免财政资金使用风险,应提高相关运行系统操作规范性,并结合电子信息具体应用标准制,制定体系运行管理制度,并对违规操作人员进行处罚,使得人们可明确财政资金管理的责任与义务,避免因运行系统操作不当而出现安全隐患[2]。
再次,建立健全财政资金监管制度。由于财政国库集中支付运行体系缩减了监管部门,因此为了确保财政资金安全稳定,除了加强对资金运行系统内操作人员的监管外,还应加强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与管理,利用追查落实等制度确保资金被用到了实处,避免相关人员因一己私利而出现套取在财政资金的现象。
最后,建立健全零余账户监管。通过规范零余账户取款上限、取款频率以及规范账户使用情况等措施,并对零余账户体制进行变革使其成为财政资金管理体系的一部分,促使零余账户监管更到位,达到确保资金安全的目的[3]。
四、结束语
总之,财政资金作为惠及民生以及社会发展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应通过建立健全监管制度、创新完善财政国库集中支付运行体系等方法,确保集中支付运行体系可为财政资金奠定高效、合理以及科学使用基础的同时,避免出现贪污腐败、系统漏洞等消极现象,促使财政资金可以发挥最大作用。
参考文献
[1]朱静.“四型”国库改革提速[J].新理财-政府理财,2014(6):68-69.
[2]洪欣.财政国庫集中支付电子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厦门大学,2015.
[3]蒋燕.浅谈国库集中支付中资金风险防控[J].财经界,2016(3):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