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简要分析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论述提高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儿童文学素养培养的策略,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儿童文学素养,更好地掌握幼儿教师必备的“弹唱跳画演”等专业知识和技能。
【关键词】中职学前教育 儿童文学素养 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5B-0042-02
梁启超先生在《论幼子》一书中曾说“人生百年,立于幼学”。这是告诫我们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对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要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首先得从儿童开始,从学前教育着手。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是未来的幼儿教师,肩负着教育事业发展奠基石的重任,不仅要熟练掌握幼儿教师必备的“弹唱跳画演”等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具备较高的儿童文学素养。幼儿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水平不仅影响自身对儿童文学的认识和理解,而且影响课堂组织教学儿童文学作品的能力,最终影响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然而,当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培养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从分析问题入手,探究如何将儿童文学课程与专业技能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具有良好专业素质和儿童文学素养,适应现代学前教育需求的合格人才。
一、中职学前教育專业儿童文学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
由于对“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在理解上出现偏差,中职学校往往更加强调专业技能教学,重视技能比赛、职业考证,轻视文学素养的培养。在课程设置和能力考核中,声乐、舞蹈、美术等专业技能课比重大,文学素养课比重小,甚至不开设,“一条腿走路”的课程设置结果,容易使培养的未来幼师综合素质不全面,难以适应今天社会对幼儿教师行业的高质量要求。
(二)教师教学方面的问题
由于职业技能课堂教学观念过于陈旧,素质教育的课程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文学素养这一课程的教学方法更是单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多的是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显得简单粗暴、“一言堂”,容易浇灭学生积极参与、实现互动教学的热情,“学”和“做”结合不够紧密,学生无法更深地体会和感悟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精神内涵。
(三)学生学习方面的问题
由于课程设置与教师教学环境不能引起学生对儿童文学学科予足够重视,导致学生对该学科的认识出现偏差,无法自觉地投入精力和端正学习态度。加上中职学生自身语文基础普遍比较薄弱,缺乏足够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阅读积累。中职学生中,相当一部分来自农村,有的甚至是留守儿童,个人成长经历中往往缺少亲情关爱与陪伴,价值观与情感体验上存在一定偏差与缺失,仅靠学生的人生阅历积累,无法在自我阅读中正确理解儿童文学作品所要表达的审美情感,使儿童文学作品的“正能量”引导力产生了折扣。
二、提高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儿童文学素养培养的策略
(一)重视并奠定儿童文学课程的专业基础地位
在一般的观念看来,儿童文学无非是一门文化课或阅读课,教师的作用主要是讲授儿童文学发展史,和学生的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学习没有多大关系。这是对儿童文学课程及儿童文学素养的作用认识不到位的典型表现。首先,在儿童文学中,融汇大量的儿歌、幼儿诗、童话、故事、戏剧等知识,通过对这些知识的讲解、传播与思辨,能够启发甚至促进学生主观能动地去锻炼幼师所必需的文艺技能、美术技能、音乐舞蹈技能。其次,学前教育学生将来是幼儿教师,从事的是“人的教育”工作,因此提高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改进和加强这一学科教学,使学前专业学生不仅能系统学习儿童文学理论知识,而且能打牢坚实的童心童趣、儿童观、儿童文学作品选择鉴赏、改编创作能力基础,对今后他们走上教学岗位,运用文学思辨、文学再造技能,创作出适合学龄前儿童身心发展的教学设计或方案并付诸课堂实践,是大有裨益的。
总之,幼师所必需的弹琴、唱歌、跳舞、画画、讲故事、编儿歌、制作手工等技能专业展现,离不开良好的儿童文学素养基础;换而言之,幼师学生要想充分理解儿童文学中的故事美、心灵美、音乐美,培养正确审美观,也离不开实践中的“弹、唱、舞”技能。因此,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应将儿童文学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提升到与其他专业课程同等地位,补齐中职学生培养中的人文精神修养短板,使未来的幼儿教师的文化素养更加全面。
(二)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特点,探索儿童文学 “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实行)》中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这就要求儿童文学课程教师不能只注重理论知识教学和作品浅层次的欣赏,而是要突出能力和应用,培养学生综合儿童文学素养。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受固化思维和自身能力不足的限制,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时,仅在导入环节偶尔播放一个小视频,学生活跃几分钟后,又重新陷入枯燥乏味的听课模式,而齐读、提问等模式也并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与参与积极性。要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主体,就应当借助学前教育专业优势,将声乐、舞蹈、美术等专业技能知识和训练融合进来,让“教、学、做”一体化带动儿童文学课堂教学,使之更灵动、更多样、更直观,这样学生的体验性就更强,理解就更充分,素养提升就更明显。
以《〈儿歌〉教学设计》为例:
1.知识学习:掌握儿歌的概念、分类、艺术特征等基础知识,积累经典儿歌。
2.经典鉴赏:通过诵儿歌、唱儿歌、画儿歌、跳儿歌的形式赏析经典儿歌作品,体会儿歌的音乐美、稚拙美和灵动美。
3.改编创作—— 掌握儿歌改编的方法,尝试创编各类型儿歌。
4.展示交流—— 学生分小组将自己创编的儿歌在课堂中进行展示交流。 5.组织教学—— 选取经典儿歌进行语言活动教学设计,小组磨课后在幼儿园见习时组织教学活动。
通过“知识学习—— 经典鉴赏—— 改编创作—— 展示交流—— 组织教学”五个环节,形成“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学生在今后的幼儿教育活动设计上做了示范,使其学会将声乐、舞蹈、美术、手工等内容融入幼儿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中,并使之能很好适应幼儿教师岗位的要求。与此同时,我们再增加对学生平时课堂表现、创编作品、教学活动设计等评价,就能构建起儿童文学教与学良性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课程教学体系。
(三)创造条件引导学生阅读积累,培养积极向上的文学情感
郭沫若说过:“儿童文学当具有秋空霁月一样的澄明,然而決不像一张白纸。儿童文学当具有晶球宝玉一样的莹澈,然而决不像一片玻璃。”可见儿童文学作品并不意味着浅显、幼稚、淡而无味,它根据不同年龄孩子的生理、心理、认知和审美需要,向人们展示一个质朴、纯净、多彩和充满爱的世界。作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很有必要发自内心去喜爱儿童文学、阅读经典、理解和掌握作品内涵。原因有二:一是学生只有阅读和积累,才能建立情感基础,自觉地与作者产生共鸣,认同作品纯真又稚拙美,才能提高自身文学理解力和道德修养;二是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凝聚着语言的音乐美、色彩美和意境美,同时融合了认知、教育和游戏等功能,积累和用好儿童文学作品,是幼儿教师重要的教学资源储备,也是今后面向学龄前儿童进行交流引导的技能储备。
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校内创造条件营造阅读环境,通过图书馆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班级图书角”设置等方式,引入和推荐好的书目,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强化阅读,用环境氛围激发阅读兴趣,进而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阅读观与文学情感。
(四)利用校内第二课堂活动和校外教学见习,丰富课程学习与实践
儿童文学课程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下,要求学生培养不仅在于课堂学习,而且要结合课外实践。主要途径包括校园第二课堂活动和幼儿园教学见习活动。校内第二课堂设置上,通过开展“儿童文学读书月”“儿童文学论坛”等活动,举办“故事大王”“经典童话剧表演”“原创幼儿图画书”等比赛,提升和检验学生阅读成效,训练儿童文学作品创编能力,有效融合儿童文学素养和专业技能。在学生开展幼儿园教学见习活动中,通过教会幼儿“一首儿歌”“一个故事”“一首古诗”等临场教学活动,检验和提升学生的文学作品应用能力,实现课程教学从课堂到实战的有效延伸,帮助学生在角色转换中体会养成良好的儿童文学素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综上所述,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儿童文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校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更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和情感投入。教育是一项基于爱的事业,只有真正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的人,才会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责任感,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园教师。
【参考文献】
[1]黎 华.提高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文学素养的策略[J].广西教育,2016(5)
[2]朱素荣,杨 盼.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儿童文学素养现状调查[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11)
[3]金 波.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J].基础教育课程,2012(21)
[4]隋立国.基于工作过程的儿童文学课程设计[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0(4)
(责编 卢建龙)
【关键词】中职学前教育 儿童文学素养 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5B-0042-02
梁启超先生在《论幼子》一书中曾说“人生百年,立于幼学”。这是告诫我们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对幼儿身心健康、习惯养成、智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要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首先得从儿童开始,从学前教育着手。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是未来的幼儿教师,肩负着教育事业发展奠基石的重任,不仅要熟练掌握幼儿教师必备的“弹唱跳画演”等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具备较高的儿童文学素养。幼儿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水平不仅影响自身对儿童文学的认识和理解,而且影响课堂组织教学儿童文学作品的能力,最终影响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然而,当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培养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从分析问题入手,探究如何将儿童文学课程与专业技能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具有良好专业素质和儿童文学素养,适应现代学前教育需求的合格人才。
一、中职学前教育專业儿童文学素养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
由于对“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在理解上出现偏差,中职学校往往更加强调专业技能教学,重视技能比赛、职业考证,轻视文学素养的培养。在课程设置和能力考核中,声乐、舞蹈、美术等专业技能课比重大,文学素养课比重小,甚至不开设,“一条腿走路”的课程设置结果,容易使培养的未来幼师综合素质不全面,难以适应今天社会对幼儿教师行业的高质量要求。
(二)教师教学方面的问题
由于职业技能课堂教学观念过于陈旧,素质教育的课程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文学素养这一课程的教学方法更是单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多的是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显得简单粗暴、“一言堂”,容易浇灭学生积极参与、实现互动教学的热情,“学”和“做”结合不够紧密,学生无法更深地体会和感悟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精神内涵。
(三)学生学习方面的问题
由于课程设置与教师教学环境不能引起学生对儿童文学学科予足够重视,导致学生对该学科的认识出现偏差,无法自觉地投入精力和端正学习态度。加上中职学生自身语文基础普遍比较薄弱,缺乏足够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阅读积累。中职学生中,相当一部分来自农村,有的甚至是留守儿童,个人成长经历中往往缺少亲情关爱与陪伴,价值观与情感体验上存在一定偏差与缺失,仅靠学生的人生阅历积累,无法在自我阅读中正确理解儿童文学作品所要表达的审美情感,使儿童文学作品的“正能量”引导力产生了折扣。
二、提高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儿童文学素养培养的策略
(一)重视并奠定儿童文学课程的专业基础地位
在一般的观念看来,儿童文学无非是一门文化课或阅读课,教师的作用主要是讲授儿童文学发展史,和学生的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学习没有多大关系。这是对儿童文学课程及儿童文学素养的作用认识不到位的典型表现。首先,在儿童文学中,融汇大量的儿歌、幼儿诗、童话、故事、戏剧等知识,通过对这些知识的讲解、传播与思辨,能够启发甚至促进学生主观能动地去锻炼幼师所必需的文艺技能、美术技能、音乐舞蹈技能。其次,学前教育学生将来是幼儿教师,从事的是“人的教育”工作,因此提高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改进和加强这一学科教学,使学前专业学生不仅能系统学习儿童文学理论知识,而且能打牢坚实的童心童趣、儿童观、儿童文学作品选择鉴赏、改编创作能力基础,对今后他们走上教学岗位,运用文学思辨、文学再造技能,创作出适合学龄前儿童身心发展的教学设计或方案并付诸课堂实践,是大有裨益的。
总之,幼师所必需的弹琴、唱歌、跳舞、画画、讲故事、编儿歌、制作手工等技能专业展现,离不开良好的儿童文学素养基础;换而言之,幼师学生要想充分理解儿童文学中的故事美、心灵美、音乐美,培养正确审美观,也离不开实践中的“弹、唱、舞”技能。因此,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应将儿童文学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提升到与其他专业课程同等地位,补齐中职学生培养中的人文精神修养短板,使未来的幼儿教师的文化素养更加全面。
(二)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特点,探索儿童文学 “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教学模式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实行)》中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这就要求儿童文学课程教师不能只注重理论知识教学和作品浅层次的欣赏,而是要突出能力和应用,培养学生综合儿童文学素养。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受固化思维和自身能力不足的限制,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时,仅在导入环节偶尔播放一个小视频,学生活跃几分钟后,又重新陷入枯燥乏味的听课模式,而齐读、提问等模式也并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与参与积极性。要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主体,就应当借助学前教育专业优势,将声乐、舞蹈、美术等专业技能知识和训练融合进来,让“教、学、做”一体化带动儿童文学课堂教学,使之更灵动、更多样、更直观,这样学生的体验性就更强,理解就更充分,素养提升就更明显。
以《〈儿歌〉教学设计》为例:
1.知识学习:掌握儿歌的概念、分类、艺术特征等基础知识,积累经典儿歌。
2.经典鉴赏:通过诵儿歌、唱儿歌、画儿歌、跳儿歌的形式赏析经典儿歌作品,体会儿歌的音乐美、稚拙美和灵动美。
3.改编创作—— 掌握儿歌改编的方法,尝试创编各类型儿歌。
4.展示交流—— 学生分小组将自己创编的儿歌在课堂中进行展示交流。 5.组织教学—— 选取经典儿歌进行语言活动教学设计,小组磨课后在幼儿园见习时组织教学活动。
通过“知识学习—— 经典鉴赏—— 改编创作—— 展示交流—— 组织教学”五个环节,形成“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学生在今后的幼儿教育活动设计上做了示范,使其学会将声乐、舞蹈、美术、手工等内容融入幼儿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中,并使之能很好适应幼儿教师岗位的要求。与此同时,我们再增加对学生平时课堂表现、创编作品、教学活动设计等评价,就能构建起儿童文学教与学良性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课程教学体系。
(三)创造条件引导学生阅读积累,培养积极向上的文学情感
郭沫若说过:“儿童文学当具有秋空霁月一样的澄明,然而決不像一张白纸。儿童文学当具有晶球宝玉一样的莹澈,然而决不像一片玻璃。”可见儿童文学作品并不意味着浅显、幼稚、淡而无味,它根据不同年龄孩子的生理、心理、认知和审美需要,向人们展示一个质朴、纯净、多彩和充满爱的世界。作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很有必要发自内心去喜爱儿童文学、阅读经典、理解和掌握作品内涵。原因有二:一是学生只有阅读和积累,才能建立情感基础,自觉地与作者产生共鸣,认同作品纯真又稚拙美,才能提高自身文学理解力和道德修养;二是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凝聚着语言的音乐美、色彩美和意境美,同时融合了认知、教育和游戏等功能,积累和用好儿童文学作品,是幼儿教师重要的教学资源储备,也是今后面向学龄前儿童进行交流引导的技能储备。
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校内创造条件营造阅读环境,通过图书馆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班级图书角”设置等方式,引入和推荐好的书目,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强化阅读,用环境氛围激发阅读兴趣,进而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阅读观与文学情感。
(四)利用校内第二课堂活动和校外教学见习,丰富课程学习与实践
儿童文学课程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下,要求学生培养不仅在于课堂学习,而且要结合课外实践。主要途径包括校园第二课堂活动和幼儿园教学见习活动。校内第二课堂设置上,通过开展“儿童文学读书月”“儿童文学论坛”等活动,举办“故事大王”“经典童话剧表演”“原创幼儿图画书”等比赛,提升和检验学生阅读成效,训练儿童文学作品创编能力,有效融合儿童文学素养和专业技能。在学生开展幼儿园教学见习活动中,通过教会幼儿“一首儿歌”“一个故事”“一首古诗”等临场教学活动,检验和提升学生的文学作品应用能力,实现课程教学从课堂到实战的有效延伸,帮助学生在角色转换中体会养成良好的儿童文学素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综上所述,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儿童文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校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更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和情感投入。教育是一项基于爱的事业,只有真正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的人,才会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责任感,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园教师。
【参考文献】
[1]黎 华.提高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文学素养的策略[J].广西教育,2016(5)
[2]朱素荣,杨 盼.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儿童文学素养现状调查[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11)
[3]金 波.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J].基础教育课程,2012(21)
[4]隋立国.基于工作过程的儿童文学课程设计[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0(4)
(责编 卢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