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楼梦》中提到“拿孔雀毛拈了线织的”“雀金裘” “野鸭子头上的毛作的”“凫靥裘”斗篷,对今天的读者来说,大概显得近乎玄幻色彩。其实这种描写绝非天马行空的胡编,以孔雀羽线、鸟羽线织成的最为高档的奢华面料,在中国拥有十几个世纪的漫长历史。这无疑是一个最瑰丽也最惊人的例子,为我们展示了面料创制可以怎样的接近于奇迹。因此,如果真要例数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种种精美织物,那需要一部巨著的容量。
丝绸:献给世界的礼物
一提起华服霓裳,首先联想到的自然要数丝绸,这是中国文明贡献给世界的重要发明之一,以至我们的国度曾被称为“丝国”。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丝绸的发明,人类文明的面貌将会怎样?须知,丝绸不仅催生出了舒适精美的高档服装,还以其柔滑的手感、微妙的反光提升了人们的感受能力,因此其影响早已延伸到其他领域。举例来说,如果提香们没有接触过丝绸的闪光,那就绝不可能诞生我们所熟悉的威尼斯画派。
在这种贵重面料的发明国——中国,在所谓“丝绸”的概念下其实根据工艺有着丰富的分类,并在时间演进中不断兴替和变换。比如,经纬稀疏、透气性能强的种类包括纱、绉纱、罗。至于质地紧密、适宜保暖的种类,宋代以前流行绮、绫,到明代则兴起缎、绸等反光效果更强的品种。另外,以各种彩色丝线织就、表面因而呈现彩色花纹的则是锦,由锦又发展出缂丝、妆花等各种高档工艺面料,这些华丽无比的织物无疑是人类智慧最光辉的证物之一。
早期,只有锦是由彩丝织成,纱、罗、绫等均为单色织物,需要依靠印染的方式形成花纹。但到了明清时代,出现了妆花纱、妆花罗、妆花缎等,纱罗绸缎均能织成彩纹,因此这是中国古代面料最为华丽精美的时期,通过《金瓶梅》、《红楼梦》等古典小说不难感受其盛景。
麻及其他面料:植物纤维的贡献
如果说丝绸是属于富贵者的奢侈品,那么,棉布就是供普通人解决保暖问题的最佳选择。不过,有心人往往会产生疑问:棉花的种植在中国普及以前,穷人拿什么做衣服?
这其实是个蛮复杂的问题,若仅从材料角度而言,往昔织物的种类倒是颇多,其中大多以植物纤维为原材料。对欧亚大陆很多地区来说,即使在丝绸传入、棉布普及的情况下,麻制面料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比如,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自中世纪以来,虽然锦、缎等丝绸已经出现在欧洲贵族的奢侈生活中,但他们却长期无缘见识轻薄的丝织纱罗,而只能使用精细的麻纱或细麻布,这一情况一直持续到19世纪。
在中国,与丝绸同步,麻织技术同样得到发展,厚实的麻布、稀疏透气的麻纱在春秋战国时代便已广泛使用。粗麻布是贫民百姓遮体的衣料,精细的麻纱则用于制作礼物与华服,不过到汉代即被丝织的纱罗代替。
应该注意到的是,将植物纤维剥成细丝,再捻成长线,作为经纬织成可堪裁衣的织物,在中国有着多种多样的成功实践。如以葛丝织成的葛纱就曾是很重要的一种面料,此外甚至有蕉布,是以芭蕉叶剥丝捻线织成。再如苏州一带出产一种黄草,其梗芯经加工之后可以捻丝织布,成品几乎如丝罗一般洁白精细。自宋至清,黄草布在江南一直持续生产,其轻疏透气的特点尤其适合于夏季,通常做成轻凉透汗的单衣或避蚊通风的床帐、窗纱。
纸:最意外的面料
一个已被遗忘的奇迹是,在宋、元时代,纸曾经肩负类似“织物”的功能。自唐代开始,造纸材料的精良、造纸技术的高超要远远超乎我们今人的想象。当时,藤或楮皮所造出的纸张是如此结实,可以用水浣洗两三次都不破烂,甚至还能用针线加以缝纫。
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中有个不被人注意的细节:一架独轮车上居然用一铺纸被罩盖着载物,那纸被上满布墨书字迹,显然是用旧帐面或者旧屏面改制而成。写有书法、曾经用于帐幔或屏风的大幅纸张可以二次利用,缝上边缘、改作被面,足见宋代纸张的坚牢程度的确非凡。
除此之外,这些纸张还有绵厚的特点,不透气,所以能够有效地抵御风寒,以至人们(包括士大夫)会特意用纸制作披风、外套等“旅行服”,专门在寒冷天气赶路时披罩在身上。实际上,黟歙一带的造纸工匠善于制造如门扇那么大面积的巨幅纸张,很方便裁制衣、裤或者直接拼成被面、帐面、帘面,这就叫作“纸衣段”—— “纸衣料”之意。
因此,在唐、宋、元三代,纸作为物美价廉的衣料大行其道。纸制的单衣单裤,以及内里填装绵絮的“夹衣”“夹裤”,均为下层人民熟悉的御寒服装。当时的僧人以及信佛的士大夫们信守“不衣蚕口衣”的观念,也喜欢采用纸做的衣服、被、帐。从晚唐始,专为冬季御寒而设的纸帐、纸被便在士大夫阶级中流行,素洁如雪的清雅风貌,恰好符合文人的美学品位。
明代发生的影响深远的事件之一,是棉花的广泛种植、棉纺织业的兴盛。随着棉布这一从各方面都具有优势的面料的兴起,纸衣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也就被终结。不过,明清两代以纸充当“织物”的做法此后仍余风不绝,纸帐、纸褥等一直到清代中期仍见于记载。
毛织品与棉织品:最普及的面料
在漫长的历史中,以丝绸为首位的各类中国产面料一直属于外贸精品的大宗贸易。甚至棉布在明代兴起以后,也在满足国内需要的同时形成强劲的出口风潮。不过,我们也要看到,其他文明区域制造的面料亦持续进口到中国。
其中最醒目的一类当属“”“哆呢”等羊毛织物。另外,明清时代,印度等地生产的优质棉产品也随着兴旺的贸易销到中国。明末的时候,冒辟疆曾得到一段“夏西洋布”料,“薄如蝉纱,洁比雪艳”,实际上乃是印度特产的高档棉织轻纱。这段来自印度的半透明白色薄纱被加上桃红色的衬里,制成夹衫,送给董小宛作为夏季服装。著名的美人董小宛曾经穿着印度棉纱制成的上衣,这要算出乎意料的往昔韵事吧!
织金锦与织孔雀锦:无尽的奢侈
无论丝绸还是麻、棉甚至纸衣料,均形成了规模化生产,供应日常服饰的制作。但是,还有一些以特殊材料及特殊工艺制成的珍稀面料,如金线、银线、鸟羽线织成的贵重面料,则可说比黄金还要贵重,如梦幻一样神奇。
在古代,金线乃是以真金为原料。把黄金打成极薄的金箔,裱到羊皮或竹纸上,然后再裁成一条条极细的金色长缕,便形成“片金线”。在一根丝线上涂上黏液,再将片金线螺旋地盘绕到此丝线上并粘紧,就成为“捻金线”,也叫“圆金线”,相比片金线更为结实,也更为方便使用。以金线作为纬线,以蚕丝作为经线,在织机上织成呈现金色花纹的织物,称为“织金”,成品则为“织金锦”“织金纱”“织金罗”“织金缎”等。
唐代,制金线、用金线刺绣以及以金线织锦的技术已高度发达,唐诗中咏赞的那些绣满金线、织满金纹的华丽衣裙,在当时真的是上层社会经常穿着的高档服饰。到明代,甚至出现了“遍地金”这一奢侈到泛滥的品种。“遍地金”也称为“金宝地”“金包底”,是用金线织满底色,同时以彩色丝线在一片金色中显现各种花纹。《金瓶梅》中常见的便是“遍地金”衣料,在这个暴发户家,过节宴客时,通房丫鬟们都会穿上遍地金比甲(背心)!
不过,在金线之上,尚有更为珍罕的纺织用线,那就是用鸟羽捻成的线。初唐时代,安乐公主曾令尚方监“合百鸟毛”织成两件“百鸟羽毛裙”,那时,世界上大多数地方的人甚至还不了解丝绸的秘密,但在中国,人们已经熟练地把鸟羽的细绒捻成线,与丝线一起织成华贵衣料了,这是多么令人惊叹的奇迹!
可以制作鸟羽线的包括雉(野鸡)、翠鸟等彩禽的羽绒,而其中最为贵重的乃是孔雀羽线。孔雀羽线或鸟羽线的制法,是将羽绒旋绕于细蚕丝上,再用同色丝线分节捆扎。在明清时代,这些孔雀羽线、鸟羽线往往是作为彩色纬线的一种,缠于织梭上,与其他缠有普通色线的织梭一起,以白丝线为经线,交相地织结成整幅的面料。其成品就是一匹平滑的彩色丝绸,而在表面上这里那里地呈现出孔雀羽线或鸟羽线的局部花纹。由于羽绒短而硬,羽线在织入织物以后,不断岔出绒毛,在织物表面产生微凸的效果。孔雀羽线会隐隐闪动莹光,其碧丽辉煌的效果更是远非丝线所能比拟。
在尚奢的风气中,织金线与织孔雀羽线经常结合并用,甚至以金线为底,织作“遍地金”,同时以孔雀羽线、鸟羽线与各色彩线织显花纹。在金光浮动的底子上,孔雀羽线织成的深翠花纹莹莹烁碧,华丽异常。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为强调“雀金裘”的珍稀,有意将之描写为“哦斯”的产品,是舶来货。这种描写意在夸张贾府的豪奢,但却不符合历史事实。以金线、鸟羽线入织物这种特殊工艺,正是在千年丝国——中国取得了最高的成就。曹雪芹形容雀金裘“金翠辉煌,碧彩闪烁”,极恰当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织金、织孔雀羽等珍贵织物罕见的富丽效果,也证明了传统中国在面料制作上所臻至的、唯有“奇迹”二字可以形容的境界。
丝绸:献给世界的礼物
一提起华服霓裳,首先联想到的自然要数丝绸,这是中国文明贡献给世界的重要发明之一,以至我们的国度曾被称为“丝国”。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丝绸的发明,人类文明的面貌将会怎样?须知,丝绸不仅催生出了舒适精美的高档服装,还以其柔滑的手感、微妙的反光提升了人们的感受能力,因此其影响早已延伸到其他领域。举例来说,如果提香们没有接触过丝绸的闪光,那就绝不可能诞生我们所熟悉的威尼斯画派。
在这种贵重面料的发明国——中国,在所谓“丝绸”的概念下其实根据工艺有着丰富的分类,并在时间演进中不断兴替和变换。比如,经纬稀疏、透气性能强的种类包括纱、绉纱、罗。至于质地紧密、适宜保暖的种类,宋代以前流行绮、绫,到明代则兴起缎、绸等反光效果更强的品种。另外,以各种彩色丝线织就、表面因而呈现彩色花纹的则是锦,由锦又发展出缂丝、妆花等各种高档工艺面料,这些华丽无比的织物无疑是人类智慧最光辉的证物之一。
早期,只有锦是由彩丝织成,纱、罗、绫等均为单色织物,需要依靠印染的方式形成花纹。但到了明清时代,出现了妆花纱、妆花罗、妆花缎等,纱罗绸缎均能织成彩纹,因此这是中国古代面料最为华丽精美的时期,通过《金瓶梅》、《红楼梦》等古典小说不难感受其盛景。
麻及其他面料:植物纤维的贡献
如果说丝绸是属于富贵者的奢侈品,那么,棉布就是供普通人解决保暖问题的最佳选择。不过,有心人往往会产生疑问:棉花的种植在中国普及以前,穷人拿什么做衣服?
这其实是个蛮复杂的问题,若仅从材料角度而言,往昔织物的种类倒是颇多,其中大多以植物纤维为原材料。对欧亚大陆很多地区来说,即使在丝绸传入、棉布普及的情况下,麻制面料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比如,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自中世纪以来,虽然锦、缎等丝绸已经出现在欧洲贵族的奢侈生活中,但他们却长期无缘见识轻薄的丝织纱罗,而只能使用精细的麻纱或细麻布,这一情况一直持续到19世纪。
在中国,与丝绸同步,麻织技术同样得到发展,厚实的麻布、稀疏透气的麻纱在春秋战国时代便已广泛使用。粗麻布是贫民百姓遮体的衣料,精细的麻纱则用于制作礼物与华服,不过到汉代即被丝织的纱罗代替。
应该注意到的是,将植物纤维剥成细丝,再捻成长线,作为经纬织成可堪裁衣的织物,在中国有着多种多样的成功实践。如以葛丝织成的葛纱就曾是很重要的一种面料,此外甚至有蕉布,是以芭蕉叶剥丝捻线织成。再如苏州一带出产一种黄草,其梗芯经加工之后可以捻丝织布,成品几乎如丝罗一般洁白精细。自宋至清,黄草布在江南一直持续生产,其轻疏透气的特点尤其适合于夏季,通常做成轻凉透汗的单衣或避蚊通风的床帐、窗纱。
纸:最意外的面料
一个已被遗忘的奇迹是,在宋、元时代,纸曾经肩负类似“织物”的功能。自唐代开始,造纸材料的精良、造纸技术的高超要远远超乎我们今人的想象。当时,藤或楮皮所造出的纸张是如此结实,可以用水浣洗两三次都不破烂,甚至还能用针线加以缝纫。
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中有个不被人注意的细节:一架独轮车上居然用一铺纸被罩盖着载物,那纸被上满布墨书字迹,显然是用旧帐面或者旧屏面改制而成。写有书法、曾经用于帐幔或屏风的大幅纸张可以二次利用,缝上边缘、改作被面,足见宋代纸张的坚牢程度的确非凡。
除此之外,这些纸张还有绵厚的特点,不透气,所以能够有效地抵御风寒,以至人们(包括士大夫)会特意用纸制作披风、外套等“旅行服”,专门在寒冷天气赶路时披罩在身上。实际上,黟歙一带的造纸工匠善于制造如门扇那么大面积的巨幅纸张,很方便裁制衣、裤或者直接拼成被面、帐面、帘面,这就叫作“纸衣段”—— “纸衣料”之意。
因此,在唐、宋、元三代,纸作为物美价廉的衣料大行其道。纸制的单衣单裤,以及内里填装绵絮的“夹衣”“夹裤”,均为下层人民熟悉的御寒服装。当时的僧人以及信佛的士大夫们信守“不衣蚕口衣”的观念,也喜欢采用纸做的衣服、被、帐。从晚唐始,专为冬季御寒而设的纸帐、纸被便在士大夫阶级中流行,素洁如雪的清雅风貌,恰好符合文人的美学品位。
明代发生的影响深远的事件之一,是棉花的广泛种植、棉纺织业的兴盛。随着棉布这一从各方面都具有优势的面料的兴起,纸衣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也就被终结。不过,明清两代以纸充当“织物”的做法此后仍余风不绝,纸帐、纸褥等一直到清代中期仍见于记载。
毛织品与棉织品:最普及的面料
在漫长的历史中,以丝绸为首位的各类中国产面料一直属于外贸精品的大宗贸易。甚至棉布在明代兴起以后,也在满足国内需要的同时形成强劲的出口风潮。不过,我们也要看到,其他文明区域制造的面料亦持续进口到中国。
其中最醒目的一类当属“”“哆呢”等羊毛织物。另外,明清时代,印度等地生产的优质棉产品也随着兴旺的贸易销到中国。明末的时候,冒辟疆曾得到一段“夏西洋布”料,“薄如蝉纱,洁比雪艳”,实际上乃是印度特产的高档棉织轻纱。这段来自印度的半透明白色薄纱被加上桃红色的衬里,制成夹衫,送给董小宛作为夏季服装。著名的美人董小宛曾经穿着印度棉纱制成的上衣,这要算出乎意料的往昔韵事吧!
织金锦与织孔雀锦:无尽的奢侈
无论丝绸还是麻、棉甚至纸衣料,均形成了规模化生产,供应日常服饰的制作。但是,还有一些以特殊材料及特殊工艺制成的珍稀面料,如金线、银线、鸟羽线织成的贵重面料,则可说比黄金还要贵重,如梦幻一样神奇。
在古代,金线乃是以真金为原料。把黄金打成极薄的金箔,裱到羊皮或竹纸上,然后再裁成一条条极细的金色长缕,便形成“片金线”。在一根丝线上涂上黏液,再将片金线螺旋地盘绕到此丝线上并粘紧,就成为“捻金线”,也叫“圆金线”,相比片金线更为结实,也更为方便使用。以金线作为纬线,以蚕丝作为经线,在织机上织成呈现金色花纹的织物,称为“织金”,成品则为“织金锦”“织金纱”“织金罗”“织金缎”等。
唐代,制金线、用金线刺绣以及以金线织锦的技术已高度发达,唐诗中咏赞的那些绣满金线、织满金纹的华丽衣裙,在当时真的是上层社会经常穿着的高档服饰。到明代,甚至出现了“遍地金”这一奢侈到泛滥的品种。“遍地金”也称为“金宝地”“金包底”,是用金线织满底色,同时以彩色丝线在一片金色中显现各种花纹。《金瓶梅》中常见的便是“遍地金”衣料,在这个暴发户家,过节宴客时,通房丫鬟们都会穿上遍地金比甲(背心)!
不过,在金线之上,尚有更为珍罕的纺织用线,那就是用鸟羽捻成的线。初唐时代,安乐公主曾令尚方监“合百鸟毛”织成两件“百鸟羽毛裙”,那时,世界上大多数地方的人甚至还不了解丝绸的秘密,但在中国,人们已经熟练地把鸟羽的细绒捻成线,与丝线一起织成华贵衣料了,这是多么令人惊叹的奇迹!
可以制作鸟羽线的包括雉(野鸡)、翠鸟等彩禽的羽绒,而其中最为贵重的乃是孔雀羽线。孔雀羽线或鸟羽线的制法,是将羽绒旋绕于细蚕丝上,再用同色丝线分节捆扎。在明清时代,这些孔雀羽线、鸟羽线往往是作为彩色纬线的一种,缠于织梭上,与其他缠有普通色线的织梭一起,以白丝线为经线,交相地织结成整幅的面料。其成品就是一匹平滑的彩色丝绸,而在表面上这里那里地呈现出孔雀羽线或鸟羽线的局部花纹。由于羽绒短而硬,羽线在织入织物以后,不断岔出绒毛,在织物表面产生微凸的效果。孔雀羽线会隐隐闪动莹光,其碧丽辉煌的效果更是远非丝线所能比拟。
在尚奢的风气中,织金线与织孔雀羽线经常结合并用,甚至以金线为底,织作“遍地金”,同时以孔雀羽线、鸟羽线与各色彩线织显花纹。在金光浮动的底子上,孔雀羽线织成的深翠花纹莹莹烁碧,华丽异常。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为强调“雀金裘”的珍稀,有意将之描写为“哦斯”的产品,是舶来货。这种描写意在夸张贾府的豪奢,但却不符合历史事实。以金线、鸟羽线入织物这种特殊工艺,正是在千年丝国——中国取得了最高的成就。曹雪芹形容雀金裘“金翠辉煌,碧彩闪烁”,极恰当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织金、织孔雀羽等珍贵织物罕见的富丽效果,也证明了传统中国在面料制作上所臻至的、唯有“奇迹”二字可以形容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