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七一”前夕的一天,海河之滨的中国大戏院座无虚席,天津市曲艺团为庆祝建党百年华诞,为广大观众奉献了一场精彩纷呈的视听盛宴。天津和北京的老艺术家们容光焕发地纷纷上台亮出自己的绝活,他们炉火纯青的艺术造诣和浓馥醇厚的曲艺韵味,博得台下观众阵阵欢呼声和掌声。整场编排具有文化底蕴、清新灵动、朝气蓬勃,以整齐强大的阵容、高艺术水准的呈现和激动人心的红色经典,在社会引起较大反响。
专场以“百年芳华”为主题,精心选取了不同时期创作的红色曲艺作品,再现了波澜壮阔的党史,讴歌了革命先烈、英雄模范人物和先进共产党员的事迹,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从胜利走向胜利和进行伟大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平凡历程。
开场曲目西河大鼓《井冈山会师》,以肃穆的情感、磅礴的气势再现了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开创时期“井冈山会师”的丰功伟绩。作者郝赫采取史诗的基调聚焦了这一重大历史高光时刻。以西河大鼓的质朴曲调表现革命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当唱到“两股铁流汇合到一处,波涛汹涌;两双巨手紧握在一起,气贯长虹”时,毛泽东和朱德两位伟人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仿佛现身眼前,豪迈气概和非凡胆识令人仰视敬慕。演唱者西河大鼓国家级传承人郝秀洁是有着43年党龄的“老兵”,她抑制不住内心激动润出的华彩高腔感染了全场的观众,激昂奋发的情绪带快了演唱的节奏,使这一曲目得到完美的呈现。
快板书《劫刑车》首演于1963年的《红岩》曲艺专场,由李润杰、夏之冰创作,是家喻户晓的曲艺红色经典。讲述重庆解放前夕华蓥山游击队长双枪老太婆化装改扮,和同志们一起下山营救江姐并铲除叛徒的故事,塑造了双枪老太婆机智勇敢的英雄形象。内容正义感人,还夹杂着幽默,让人在欢乐之余,受到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从李派快板代表性传承人李少杰娴熟的快板技艺,绘声绘色、惟妙惟肖的表演,依稀可以看到当年李润杰的大师风采。他还按照台下观众的“点戏码”,表演了《千锤百炼》《立井架》《抗洪凯歌》等红色曲艺作品的片段,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同样改编自《红岩》的红色经典曲目还有单弦《地下苍松》,作者张剑平。此曲目以地下党员华子良为主要人物,歌颂了其忍辱负重完成越狱任务的高尚革命情操。此段表演难点在于如果艺术水平不够,有可能把华子良唱成疯疯癫癫的精神病人形象,然而单弦名家刘秀梅在说唱这一曲目时,对人物状态的尺度拿捏得恰到好处。她嗓音宏亮,吐字清晰,高低音运用自如,整段表演声情并茂。唱词中对华子良受虐刑后有寥寥几句的肖像描写“面如黄蜡,形似骷髅,浑身血迹”,伴随演员饱含情感的哭腔演绎,使人听来不觉憎恨敌人的凶暴残忍,十分具有感染力。当华子良去掉疯癫的伪装,揭晓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时,刘秀梅此时的表演也紧随着剧情推进由悲痛紧张转化成潇洒帅气,与华子良的英雄身份相得益彰,充分展示出了革命党员形象的艺术魅力。
梅花大鼓《别母进藏》是以人民公仆孔繁森为原型的当代现实题材作品,作者是梁润珠。曲目歌颂了优秀共产党员孔繁森援建西藏的献身精神。在音乐设计上,它选择了孔繁森家乡的山东民歌旋律,既可以表现孔繁森同志对党和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又可以突出这位有着磊落胸怀的山东硬汉的性格。梅花大鼓国家级传承人籍薇含蓄深沉的演唱,将孔繁森与家人离别时的不舍柔情和一切听从党召唤的刚劲决心融为一体,充分体现出了这位人民公仆深沉博大的情感。唱到华彩段落“怎忍心”排比句时,籍薇以醇厚而舒展、略带颤音的唱法,不舍的表情自然地将听众代入了孔繁森再度撇下老母“忠孝不得两全”的艰难抉择中,表演真挚,催人泪下。
不止孔繁森,评书《黄旭华》中的主人公黄旭华在面对忠孝问题时也做出了同样的选择。评书《黄旭华》取材自“中国核舰艇之父”黄旭华隐姓埋名30载制造核潜艇的事迹,作者是王印权、王封臣。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不愧为经验丰富的老艺术家,开场先来一段因地制宜的幽默小故事吸引观众的注意力,随后自然地引入主题。进入正题后,刘兰芳一面娓娓道来敷衍了黄旭华与妻子的家常聊天以及梦见母亲的桥段,间叙间评,仅用极短时间就讲出了他隐姓埋名30载的伟大之处——誓为我国国防事业研制第一艘核潜艇献出一切。刘兰芳声音洪亮,干练中透着豪迈,整场表演滔滔不绝、头头是道而又环环相扣,引人入胜,最后总结点题时更是借用黄旭华的实际行动向观众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孝”:“对国家忠诚,就是对父母的大孝。这正是:单等蛟龙出深海,大孝惟忠黄旭华”。高亢嘹亮的声音加上慷慨动人的真情实感,刘兰芳的评书表演赢得了满堂喝彩。
刘派京韵大鼓名家杨凤杰演唱了《黄继光》,作者赵庆维,讲述了在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中,通信员黄继光临危受命担任爆破组长,最后用胸膛堵住疯狂扫射的敌机枪眼英勇牺牲的英雄事迹。黄继光舍身堵枪眼的英雄壮举,激励和教育了几代人。刘派京韵大鼓高亢激越,非常适合演唱金戈铁马的战争场面。原唱为鼓曲表演艺术家林红玉,作为弟子的杨凤杰很好地继承了老师的衣钵,又充分发挥自己中低音区宽厚舒展的特点,经细腻化处理后更带有抒情性和刚中有柔、刚柔相济的风格,一句“让祖国人民听我胜利的消息吧” 荡气回肠,刻画了黄继光烈士奋不顾身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铁片大鼓《风雨行》的作者是李润杰、朱学颖,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学雷锋热潮中,讲述了雷锋风雨中送大嫂的动人故事,虽然已经过了半个世纪,但是大公无私、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作为主流价值观仍然影响至今。铁片大鼓名家姚雪芬在唱腔设计上也是新意叠出,据她回忆“当时看了唐山影调剧团的演出,觉得好听就记在心里了,等唱腔设计时像电脑一样调了出来,用在‘大嫂忆苦’那段,丰富了唱腔音乐。”铁片大鼓的曲种特点是贴近市井日常生活,表现真善美的人情伦理。作品的结尾雷锋送大嫂回到娘家,大娘见到了雷锋,亲切地问寒问暖,询问姓名,表现了人民爱护子弟兵的慈母之情,引发了现场观众的共情。姚雪芬演唱的独特“醋溜”风味和活灵活现的表演使剧场里的气氛变得熱烈起来。 駱派京韵大鼓名家刘春爱演唱了《韩英见娘》,作者为王中一,根据歌剧《洪湖赤卫队》中“牢房相见”一场改编。20世纪60年代骆玉笙首唱该曲目,70年代骆玉笙复出后与亲传弟子刘春爱二人对唱。骆玉笙亲自设计的唱腔非常考究,如韩母见到遍体鳞伤的韩英后唱“娘我不难过”用拖长的低腔婉转下行,表现她肝肠欲碎的痛感和坚强的隐忍。韩英唱“娘啊,儿死后”第一句唱歌剧主旋律,华彩句“生我是娘,教我是党,党的恩情胜过娘”表现了共产党员韩英忠于信仰、坚贞不屈、英勇就义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刘派京韵大鼓名家张秋萍演唱了《红心爱社》片段,作者是焦乃积,讲述了雷锋把津贴捐给公社的事迹,诠释了雷锋日记中的“傻子”情怀,歌颂了共产主义战士雷锋感党恩为国家作贡献的赤子之心。张秋萍还演唱了毛泽东的诗词《长征》。近年来听到的京韵大鼓《长征》多是骆派苍劲悠远的唱法,而张秋萍以响遏行云的高腔和铿锵有力的刘派唱法,传达出红军不畏艰难、豪气干云的革命理想主义精神,令观众耳目一新。
专场难得的是有两段名家表演的相声,一段是刘俊杰、王佩元表演的《颂歌》,一段是李伯祥、许秀林表演的《看红岩》,他们说学逗唱技艺精湛,以欢乐的形式向党的生日献礼,台下响起一阵阵笑声。
另一件令观众开心的事是看到98岁高龄的梅花大鼓表演艺术家花五宝和党的同龄人100岁的单弦名家司马静敏在屏幕上和大家见面并讲话,衷心祝愿老艺术家们健康长寿!
专场在著名曲艺作家杨妤婕创作,由王喆等中青年演员演唱的鼓曲联唱《百年芳华》中圆满结束。
这台节目彰显了天津曲艺形式丰富多样、阵容“兵多将广”和受众广泛而知性的整体实力,也是多年来天津曲艺曲随时代、艺为人民、守正创新的硕果结晶。更重要的是检验和证明了曲艺红色经典所具有的独特艺术魅力。新中国成立以来,天津曲艺大部分创新曲目都来自于百年来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实践汇聚的丰富红色资源和光辉照人的红色图谱,其中有不少是曲艺作家、演员和乐队人员倾情创作和反复打磨的精品佳作,其思想性、文学性与艺术性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也标志着不同时期曲艺创新所达到的高峰。曲艺红色作品铭刻着20世纪伟大时代的深刻辙印,反映着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波澜壮阔,也代表着广大人民发愤图强的心声和愿景,早已成为我国当代红色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台节目的成功再一次证明,创新是曲艺向前的原动力,创新是曲艺传承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创新也是曲艺界崇德尚艺的标志和优良传统。在伟大的中华民族文化复兴进程中的今天,曲艺不再是“旧瓶”而是“宝瓶”,我们不但要挖掘好、传承好那些传统曲目,也要挖掘好、传承好来之不易的创新曲目,让红色经典深入人心。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我们要“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曲艺作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艺术,要讲好红色故事,创作红色作品,磨砺红色经典,发挥红色曲艺提振爱国主义、培根铸魂的作用,从红色文化中汲取砥砺奋进的力量,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责任编辑/邓科)
专场以“百年芳华”为主题,精心选取了不同时期创作的红色曲艺作品,再现了波澜壮阔的党史,讴歌了革命先烈、英雄模范人物和先进共产党员的事迹,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从胜利走向胜利和进行伟大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平凡历程。
开场曲目西河大鼓《井冈山会师》,以肃穆的情感、磅礴的气势再现了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开创时期“井冈山会师”的丰功伟绩。作者郝赫采取史诗的基调聚焦了这一重大历史高光时刻。以西河大鼓的质朴曲调表现革命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当唱到“两股铁流汇合到一处,波涛汹涌;两双巨手紧握在一起,气贯长虹”时,毛泽东和朱德两位伟人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仿佛现身眼前,豪迈气概和非凡胆识令人仰视敬慕。演唱者西河大鼓国家级传承人郝秀洁是有着43年党龄的“老兵”,她抑制不住内心激动润出的华彩高腔感染了全场的观众,激昂奋发的情绪带快了演唱的节奏,使这一曲目得到完美的呈现。
快板书《劫刑车》首演于1963年的《红岩》曲艺专场,由李润杰、夏之冰创作,是家喻户晓的曲艺红色经典。讲述重庆解放前夕华蓥山游击队长双枪老太婆化装改扮,和同志们一起下山营救江姐并铲除叛徒的故事,塑造了双枪老太婆机智勇敢的英雄形象。内容正义感人,还夹杂着幽默,让人在欢乐之余,受到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从李派快板代表性传承人李少杰娴熟的快板技艺,绘声绘色、惟妙惟肖的表演,依稀可以看到当年李润杰的大师风采。他还按照台下观众的“点戏码”,表演了《千锤百炼》《立井架》《抗洪凯歌》等红色曲艺作品的片段,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同样改编自《红岩》的红色经典曲目还有单弦《地下苍松》,作者张剑平。此曲目以地下党员华子良为主要人物,歌颂了其忍辱负重完成越狱任务的高尚革命情操。此段表演难点在于如果艺术水平不够,有可能把华子良唱成疯疯癫癫的精神病人形象,然而单弦名家刘秀梅在说唱这一曲目时,对人物状态的尺度拿捏得恰到好处。她嗓音宏亮,吐字清晰,高低音运用自如,整段表演声情并茂。唱词中对华子良受虐刑后有寥寥几句的肖像描写“面如黄蜡,形似骷髅,浑身血迹”,伴随演员饱含情感的哭腔演绎,使人听来不觉憎恨敌人的凶暴残忍,十分具有感染力。当华子良去掉疯癫的伪装,揭晓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时,刘秀梅此时的表演也紧随着剧情推进由悲痛紧张转化成潇洒帅气,与华子良的英雄身份相得益彰,充分展示出了革命党员形象的艺术魅力。
梅花大鼓《别母进藏》是以人民公仆孔繁森为原型的当代现实题材作品,作者是梁润珠。曲目歌颂了优秀共产党员孔繁森援建西藏的献身精神。在音乐设计上,它选择了孔繁森家乡的山东民歌旋律,既可以表现孔繁森同志对党和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又可以突出这位有着磊落胸怀的山东硬汉的性格。梅花大鼓国家级传承人籍薇含蓄深沉的演唱,将孔繁森与家人离别时的不舍柔情和一切听从党召唤的刚劲决心融为一体,充分体现出了这位人民公仆深沉博大的情感。唱到华彩段落“怎忍心”排比句时,籍薇以醇厚而舒展、略带颤音的唱法,不舍的表情自然地将听众代入了孔繁森再度撇下老母“忠孝不得两全”的艰难抉择中,表演真挚,催人泪下。
不止孔繁森,评书《黄旭华》中的主人公黄旭华在面对忠孝问题时也做出了同样的选择。评书《黄旭华》取材自“中国核舰艇之父”黄旭华隐姓埋名30载制造核潜艇的事迹,作者是王印权、王封臣。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不愧为经验丰富的老艺术家,开场先来一段因地制宜的幽默小故事吸引观众的注意力,随后自然地引入主题。进入正题后,刘兰芳一面娓娓道来敷衍了黄旭华与妻子的家常聊天以及梦见母亲的桥段,间叙间评,仅用极短时间就讲出了他隐姓埋名30载的伟大之处——誓为我国国防事业研制第一艘核潜艇献出一切。刘兰芳声音洪亮,干练中透着豪迈,整场表演滔滔不绝、头头是道而又环环相扣,引人入胜,最后总结点题时更是借用黄旭华的实际行动向观众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孝”:“对国家忠诚,就是对父母的大孝。这正是:单等蛟龙出深海,大孝惟忠黄旭华”。高亢嘹亮的声音加上慷慨动人的真情实感,刘兰芳的评书表演赢得了满堂喝彩。
刘派京韵大鼓名家杨凤杰演唱了《黄继光》,作者赵庆维,讲述了在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中,通信员黄继光临危受命担任爆破组长,最后用胸膛堵住疯狂扫射的敌机枪眼英勇牺牲的英雄事迹。黄继光舍身堵枪眼的英雄壮举,激励和教育了几代人。刘派京韵大鼓高亢激越,非常适合演唱金戈铁马的战争场面。原唱为鼓曲表演艺术家林红玉,作为弟子的杨凤杰很好地继承了老师的衣钵,又充分发挥自己中低音区宽厚舒展的特点,经细腻化处理后更带有抒情性和刚中有柔、刚柔相济的风格,一句“让祖国人民听我胜利的消息吧” 荡气回肠,刻画了黄继光烈士奋不顾身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铁片大鼓《风雨行》的作者是李润杰、朱学颖,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学雷锋热潮中,讲述了雷锋风雨中送大嫂的动人故事,虽然已经过了半个世纪,但是大公无私、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作为主流价值观仍然影响至今。铁片大鼓名家姚雪芬在唱腔设计上也是新意叠出,据她回忆“当时看了唐山影调剧团的演出,觉得好听就记在心里了,等唱腔设计时像电脑一样调了出来,用在‘大嫂忆苦’那段,丰富了唱腔音乐。”铁片大鼓的曲种特点是贴近市井日常生活,表现真善美的人情伦理。作品的结尾雷锋送大嫂回到娘家,大娘见到了雷锋,亲切地问寒问暖,询问姓名,表现了人民爱护子弟兵的慈母之情,引发了现场观众的共情。姚雪芬演唱的独特“醋溜”风味和活灵活现的表演使剧场里的气氛变得熱烈起来。 駱派京韵大鼓名家刘春爱演唱了《韩英见娘》,作者为王中一,根据歌剧《洪湖赤卫队》中“牢房相见”一场改编。20世纪60年代骆玉笙首唱该曲目,70年代骆玉笙复出后与亲传弟子刘春爱二人对唱。骆玉笙亲自设计的唱腔非常考究,如韩母见到遍体鳞伤的韩英后唱“娘我不难过”用拖长的低腔婉转下行,表现她肝肠欲碎的痛感和坚强的隐忍。韩英唱“娘啊,儿死后”第一句唱歌剧主旋律,华彩句“生我是娘,教我是党,党的恩情胜过娘”表现了共产党员韩英忠于信仰、坚贞不屈、英勇就义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刘派京韵大鼓名家张秋萍演唱了《红心爱社》片段,作者是焦乃积,讲述了雷锋把津贴捐给公社的事迹,诠释了雷锋日记中的“傻子”情怀,歌颂了共产主义战士雷锋感党恩为国家作贡献的赤子之心。张秋萍还演唱了毛泽东的诗词《长征》。近年来听到的京韵大鼓《长征》多是骆派苍劲悠远的唱法,而张秋萍以响遏行云的高腔和铿锵有力的刘派唱法,传达出红军不畏艰难、豪气干云的革命理想主义精神,令观众耳目一新。
专场难得的是有两段名家表演的相声,一段是刘俊杰、王佩元表演的《颂歌》,一段是李伯祥、许秀林表演的《看红岩》,他们说学逗唱技艺精湛,以欢乐的形式向党的生日献礼,台下响起一阵阵笑声。
另一件令观众开心的事是看到98岁高龄的梅花大鼓表演艺术家花五宝和党的同龄人100岁的单弦名家司马静敏在屏幕上和大家见面并讲话,衷心祝愿老艺术家们健康长寿!
专场在著名曲艺作家杨妤婕创作,由王喆等中青年演员演唱的鼓曲联唱《百年芳华》中圆满结束。
这台节目彰显了天津曲艺形式丰富多样、阵容“兵多将广”和受众广泛而知性的整体实力,也是多年来天津曲艺曲随时代、艺为人民、守正创新的硕果结晶。更重要的是检验和证明了曲艺红色经典所具有的独特艺术魅力。新中国成立以来,天津曲艺大部分创新曲目都来自于百年来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实践汇聚的丰富红色资源和光辉照人的红色图谱,其中有不少是曲艺作家、演员和乐队人员倾情创作和反复打磨的精品佳作,其思想性、文学性与艺术性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也标志着不同时期曲艺创新所达到的高峰。曲艺红色作品铭刻着20世纪伟大时代的深刻辙印,反映着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波澜壮阔,也代表着广大人民发愤图强的心声和愿景,早已成为我国当代红色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台节目的成功再一次证明,创新是曲艺向前的原动力,创新是曲艺传承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创新也是曲艺界崇德尚艺的标志和优良传统。在伟大的中华民族文化复兴进程中的今天,曲艺不再是“旧瓶”而是“宝瓶”,我们不但要挖掘好、传承好那些传统曲目,也要挖掘好、传承好来之不易的创新曲目,让红色经典深入人心。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我们要“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曲艺作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艺术,要讲好红色故事,创作红色作品,磨砺红色经典,发挥红色曲艺提振爱国主义、培根铸魂的作用,从红色文化中汲取砥砺奋进的力量,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责任编辑/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