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认证专业中课程目标的理论思考

来源 :电脑知识与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改进课程目标的设立与达成评价,对课程目标及相关要素进行理论分析。提出课程目标到指标点的统一支撑框架,论述课程目标从知识单元出发、按教学要求、面向指标点的归纳与抽象,分析课程目标达成度计算的合理性,最后用《计算机网络》课程对上述分析进行说明。
  关键词:工程教育;持续改进;课程目标;达成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1)30-0239-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工程教育认证[1]正成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一部分。许多专业凭借“形似”通过了认证,“形似”指工程教育的“痕迹”,而由“形似”转“神似”需要基于达成评价的持续改进[2]。在认证专业里,课程因支撑某个(些)毕业要求指标点而存在,通过评估课程目标达成度判断课程支撑指标点的程度[3]。课程目标达成评价失效或低效,课程改进就失去方向,指标点乃至毕业要求的达成度也会失去意义[4]。本文围绕课程目标,从内涵、设立、达成度计算三方面进行理论分析,使课程目标达成评价对持续改进能发挥充分效力。
  1 课程目标支撑指标点的基本情形
  一门课能支撑多个指标点,一个指标点需要多门课支撑,课程到指标点形成支撑矩阵,指标点达成度等于相关课程对该指标点支撑度的某种加和,“支撑度”即支撑作用的完成程度。课程i对指标点j的支撑度sij∈[0,1],支撑系数γij,则加权和计算指标点j的达成度Rj=∑i∈[1,n] γijsij,这里∑i∈[1,n] γij=1。
  课程要培养指标点所述的能力,可设立一些教学目标,即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对指标点的支撑有一对一、多对一、一对多、多对多四种基本情形,如图1。
  对于课程k,αxi=1时课程对指标点i的支撑度ski等于课程目标x的达成度cx,即ski只依赖cx,如图1(a)。图1(b)中ski=αxicx+αyicy,即课程目标达成度的加权和才是课程对指标点的支撑度。图1(c)中αxi=αxj=1,ski=skj=cx。图1(d)中ski=αxicx+αyicy,skj=αxjcx+αyjcy。一般地,课程k对指标点i的支撑度ski=∑x∈T αxicx,T为课程目标集合,{αxi}被称为课程目标对指标点的支撑矩阵。
  实践中,课程目标到指标点的各种基本映射都出现过。孙涵等[5]认为课程目标是对指标点的具体阐述,只有图1(a)的一一映射才能形成课程目标到指标点的有效支撑。魏维等[6]示例中既有一一映射,又有图1(b)的多对一映射。董洁等[7]示例中既有一一映射,又有图1(c)的一对多映射。吴家皋等[8]的课程达成评价表格中采用了图1(d)的多到多映射。
  2 课程目标的设立
  按能力分解一条毕业要求为若干指标点,却从不说把一个指标点分解为多门课,主要是因为同一门课不只培养一个指标点的某部分、某层次或某方面的能力,还可参与其他指标点的能力培养。不同指标点可共享同一门课,却不一定共享该课程培养的同一种能力,因为课程可设立多个教学目标,由这些教学目标的不同组合,形成对不同指标点的支撑。若课程k用n个教学目标支撑m个指标点,支撑系数矩阵α={αij},αij是第i课程目标支撑第j指标点的系数,课程目标达成度的向量为ck=(ck1, ck2, ..., ckn),课程对指标点的支撑度向量sk=(sk1, sk2, ..., skm),则sk=αTck。
  毕业要求是能力表述,分解出的指标点也应是能力表述。课程内容分为若干知识单元,知识单元包含若干知识点,知识点有教学要求,教学要求是从理解到应用的能力层级中的某一级。能力层级,了解→熟悉→表达→分析/研究→设计/开发→评价,是一个由“知”到“用”的能力提升过程。
  课程目标到知识单元或知识点的教学要求,是整体到部分、抽象到具体、最终目标到递进层次(或许还有其他)的分解过程,故课程目标是整体、抽象、最终的,要从知识单元或知识点出发、按教学要求、面向指标点进行归纳和抽象。然后对该课程支撑的每一个指标点j,按作用大小确定支撑它的n个课程目标的系数向量αj=(α1j, α2 j, …, αnj),满足∑i∈[1,n] αij=1。
  各课程目标在支撑它们的教学内容和分配学时上有区别。教学内容越多,分配學时越多,课程目标的达成难度越高。若用于课程目标i的总学时为qi,课程目标共n个,则qi/∑i∈[1,n]qi可作为课程目标i在课程目标整体达成度中的权重ri,而把∑i∈[1,n]rici称作课程目标的整体达成度。ri∝qi,即权重较高的课程目标需要较多的教学学时,这符合常理。
  3 课程目标达成度计算
  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指课程目标达成度计算和形成教学改进意见。达成度计算依据作业、测验、实验、考试、结课论文、答辩等环节考核成绩,这里五级评分制得分被转为百分制得分,以实现多个环节考核成绩的加和。课程目标对指标点的支撑系数矩阵如表1,课程目标达成度计算方法如表2。
  课程目标权重ri应与学时成正比,且∑i∈[1,5]ri=1。表2的背景是,课程目标1、2、3、4、5的教学内容分别得到32、16、16、8、8学时,这里同一教学内容可支持多个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权重越高,考核内容越多,考核分值也应越高。不同课程目标的考核环节往往有区别,例如实验适合考核通过实验开展研究的能力。各考核环节面向课程目标命题,考核得分按表2中考核分值在百分中的比例折算进来。
  课程对指标点支撑度、课程目标达成度有相同的计算方法,都应该用支撑该指标点或课程目标的各环节考核得分(学生平均成绩)总和除以分配给该指标点或课程目标的分值总和,使课程总成绩与课程目标整体达成度成正比。
  4 结语
  课程目标对指标点的支撑关系可统一在多对多的框架里,通过支撑系数实现一对一、多对一、一对多的任意复合映射。课程目标应从知识单元出发、按教学要求、面向指标点进行归纳、抽象,按学时比例确定课程目标达成度的权重。课程目标达成度应按各环节考核得分总和计算,使课程目标整体达成度与课程总成绩成正比。以上见解有利于确保课程目标在持续改进中发挥有效作用。
  参考文献:
  [1] 安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改进工作质量提升的深度思考[J]. 中国高等教育, 2018(23):38-40.
  [2] 韩立强.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下持续改进机制方法探索和实践[J]. 高教学刊, 2020(11):84-87.
  [3] 张建树, 郭瑞丽. 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课程达成度的评价改革[J]. 高教论坛, 2016(6):72-74.
  [4] 张晓青, 王君. 大学课程目标达成度的组合评价方法研究[J]. 现代教育管理, 2019(11):62-68.
  [5] 孙涵,高航,黄元元,等.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计算机类课程教学目标与评价重构探索[J]. 计算机教育, 2020(2):105-108.
  [6] 魏维,唐聃,方睿. 试论面向产出的课程目标达成情况评价机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20, (6): 237-239.
  [7] 董洁,李擎,彭开香,等.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方法研究[J]. 高等理科教育, 2019(4):121-125.
  [8] 吴家皋,吴敏,周剑,等. 基于E-R图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课程达成度评价方法研究[J]. 计算机教育, 2020(11):151-156.
  【通联编辑:王力】
其他文献
摘要:作为一种比较先进的教学方式,项目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职业能力以及专业技能水平,以项目教学为導向的教学方式满足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需求。后期软件课程是高职院校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社会对专业性人才的技能需求,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可以将项目教学方法应用在后期软件课程改革当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该文主要对项目教学进行概述,然后说明了项目教学在软件课程改革中的实施过
摘要:近年来,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与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了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基于此,大批高校教育工作者针对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工作表现出了高度的关注。在这一趋势下,教育工作者针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了合理的分析与探索,从而有效推动了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全面发展。该文针对基于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MOOC)混合教学模式下如何有效开展高校计算机教
摘要:人工智能及机器人技术在国内外高校已被列入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高校大力发展符合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的新型专业,着重培养一大批高科技人才,助力国家科技发展。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各类活动中,机器人竞赛成为工科学生主流赛事之一,吸引了很多队伍竞技。机器人竞赛下分服务类、无人机类、仿真类等各类机器人,横跨计算机、电子信息、人工智能、自动化等多种学科知识体系,该文重点研究多学科融合的以赛促学和以学促赛的机器人教
摘要:现阶段,高职校园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模式主要集中于本校重点专业,围绕教学、实践、发展、技术等不同层面来收录精品课程,以此满足学生的在线学习需求。并且随着近年来教育理念的不断完善,这种基于网络平台的线上线下混合教育模式更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进步,通过支持学生在线自主学习、教师线下集中辅导的形式,打造了新时期高职院校的全新育人模式。基于此,该文对校网络教学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展开了研究。  关键
摘要:在5G、人工智能、虚拟社会等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对文科专业学生进行计算思维的培养也显得越来越重要。作为这些年的新起之秀Python,被普遍作为非计算机专业首选编程语言。文章以本校为文科专业开设的Python程序设计基础课程为依据,从教学大纲设置、教学方案设计和考核方面分析进行阐述,旨在探索如何更好地进行跨学科融合,提升学生学习编程语言的兴趣,培养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有所用。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都逐渐与计算机网络进行结合,在网络时代,人们的生产生活效率得到了极大提升,与此同时,在学校教育中,网络游戏在为学生们提供娱乐途径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不利之处,我们必须要理性看待网络游戏。网络游戏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能够好好利用网络游戏开展教学改革,优化教学实践,实现学科整合,那么将会对学生们的学习和成长提到促进性作用,该文就网络游戏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进行
摘要:智慧课堂是信息技术与传统课堂教学融合的一种新兴教学模式。针对C语言程序设计教学存在的知识点多、概念抽象、课堂互动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低等现状,从智慧课堂的本质入手,探讨了智慧课堂对C语言程序设计学情分析、多方互动和个性辅导方面的应用,总结了智慧课堂对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  关键词:智慧课堂;C语言;自主学习;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摘要: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面临学生“基础不一、众口难调”的问题,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针对SPOC 教学的特点和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的教学需要,提出了“1+X”模式的课程体系,并依托中国大学MOOC开展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学实践,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为分层次教学积累了经验。  关键词: 转型发展;MOOC资源;SPOC教学;分层次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摘要:本文分析了数字逻辑实验课程的教学现状及实验需求,提出将Logisim仿真软件引入实验教学中,给出了“利用Logisim设计实现运动码表”综合性实验项目的分析与设计过程,探讨了该软件在数字逻辑实验课程教学中的可行性。实验课程中引入该仿真软件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适当降低实验课程难度,从而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电路的分析设计能力。  关键词:数字逻辑;Logisi
摘要:“3+2”中高职衔接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分析了中高职衔接现有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构建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设计思路,希望通过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保障中高职教学的层次性,实现中高职教育的协同发展。  关键词:3+2;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一体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1)30-02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