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部作品都是对自己的打磨

来源 :阅读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bscy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初,根据我的同名网络小说改编的电视剧《芈月传》播出时,我遇到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你为什么会想到去写这些人物呢?距离我们有几千年的人物,你怎么能写出她的时代感、可信度呢?这次,我的网络长篇小说《燕云台》获得“2019年中国好书”,同样的问题又被问起。
  其实,我在写历史题材小说时,会提前几年进行资料搜集和分析,范围不局限于当时的人和事。如果只为一个主角去寻找资料的话,就很容易把所有的事情、所有的好处都归在主角身上。这样,主角会显得单薄,其他角色就容易变形。
  通常,一开始并不是先确定人物,而是先确定写的时代。就是要写一个春秋战国的故事,那我会尽量多找那个朝代的材料,先是广撒网地找许多有意思的人物,查这些人的资料。这些人物就像种子库一样,而找资料的过程就像是在施肥,等它们发芽生长,长出花苞,再确定一个最具培养前途的花苞,把其它花苞去株,集中全力栽培这一朵,让它开花、结果。
  在对这个时代的资料搜集过程中,忽然某个时候,哪个人物自我充盈起来,他就成了主角。写芈月,是一种偶然,也是一种必然。说必然,是我必然要在春秋战国找一个人物,落到芈月的身上则是一种偶然。而经过《芈月传》的写作,我对秦楚之争有了新的认识。我逐渐探索出一条写历史的新路。那就是,当历史走到十字路口时,应当何去何从?
  于战国,是继续分裂还是一统天下?应该由谁一统天下?在两晋南北朝,在五代十国,在宋辽夏,人们为什么会做出那样的选择?作为事后者,可以很轻浮地评点成功者如何正确,失败者如何错误。然而在当时,谁能知道自己的选择是对是错?所有站在历史十字路口的人,谁能够决断?是坚守自我是对的,还是跟从哪个人是对的?
  我之前写过一本书,叫《历史的模样》,写的是夏商周的历史。在进行春秋战国历史资料储备的时候,我感觉不能仅仅只是写一段历史的普及和评述,而是要展现这个时代人們的精气神,那种浓烈的情况以及百家学说的争鸣……这些东西,应该写一部长篇小说出来,否则不足以承载。
  所以我就开始收集那个时代的人物资料,把看到的有意思人物的相关记载都摘录下来,去想象他们背后的故事。像夏姬和申公巫臣、息夫人和楚庄王、宣太后芈八子和秦惠文王、唐八子和秦昭襄王、巴清和秦始皇,还有管仲和鲍叔牙、伍子胥和申包胥的故事……
  有时候你会发现,所有做过的功课,都不会白做。在我未确定故事主人公是谁的时候,我曾经做过的所有设想和资料积累,或多或少都出现在了《芈月传》中,成为这个故事的前情和背景。
  《燕云台》的故事设想,在写《芈月传》之前就确定了。其中关于历史十字路口这个命题,也早就设定了。而当时我选择的是宋辽夏,但完成宋的初稿、构思西夏故事时,陷入了瓶颈,无法突破。所以,才转向去写《芈月传》。
  在《燕云台》已经写了十万字左右的时候,我发现我还带着创作《芈月传》里诗经、楚辞的感觉,不仅表现在文笔表达上,更表现在对人物思维方式的把握上,依旧不够草原。于是我放下作品,去了赤峰辽上京遗址,站在大草原上才感觉到那种北方草原民族的脉搏,又参观了很多博物馆,感受更深。后来我把之前写好的十万字废弃了,重新开始。
  《燕云台》和《芈月传》中的两位女主角是完全不一样的人物,不同的性格,不一样的生命历程。芈月本身是一个比较孤独的存在,她一个楚国公主从落地就充满了磨难,人生中每一步走得都很艰难。但是我想得很清楚,写得很顺利。
  塑造《燕云台》中萧燕燕这个人物时,我就觉得相当难。她的形象塑造倚重历史背景,但史料能够提供的都是一些碎片,不能提供小说创作必要的元素。创作者可能要像法医一样,把能拿到的资料全部拿到,然后尽量全都用上,拼凑出骨架,用DNA去还原这个人物。这需要一定的想象建构力。但想象并不是凭空而来的,我们要参观很多的博物馆,走很多的地方,去了解那个时代的人怎么吃、怎么喝、怎么想。
  每一部作品的磨练,最终会变成我自己思想的养分。从这一点来说,我能够成为今天的我,要感激每一部作品对自己的打磨。
  (源自《光明日报》)
  责编:马京京
其他文献
“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为嚆矢。滥觞于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正失去它们的借鉴意义。但面对看似无垠的未来天空,我想循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的生活好过过早地振翮……”  以上语句来自于一篇名为《生活在树上》的浙江省2020年高考满分作文首段,余下部分风格几乎一样。但是阅卷过程中第一位阅卷老师只给了39分,后两位老师给出55分,经作文阅卷大组商议后最终被判为满分。作文及专家
期刊
《人类透视》是一部基于心理学,又超越心理学的著作。  说它“基于”心理学,是因为该书从人类三大原始需要(生理、安全和感动)出发,演绎出人类行为的派生动力和新生动力,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书的全部内容。“需要”是心理学研究的主题,也是人类学和社会学研究的主题。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名著《动机与人格》,是论述人类需要的一部重要著作,书中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现已广泛流传,具有世界性的影响。相比之下,《人类
期刊
作家李洱,喜欢种菜。在他河北的农家小院里,种着南瓜、苹果、桃子、油桃、山楂……谈起种的菜,他来了精神,跟我们拿手比划着:“你们知道么,黄瓜三天就能长这么大。”  在李洱看来,很多人每天待在家里,让写作成为最重要的生活,其实“有点不真实”。  这些年,他从专职作家,到调入中国现代文学馆成为“半职作家”,虽然行政事务繁多,写作时间往往只能被壓缩到晚上10点到凌晨1点半,但他还是觉得,对写作者来说,没有
期刊
北窗高卧,开轩纳凉,静听垂柳戏荷风。想来,这样长寂闲适的夜晚实在难得,需得寻本书来消遣。这书大概应是本闲书,才配得上此刻的怡然惬意吧。碰巧,这样的书我枕边便有一摞,随手将其摊在床上,细享“半床明月半床书”的乐趣。  长夜溽热,以书消暑,确可使人吸纳清凉。轻轻地翻开一本诗集,“密树月笼影,疏篱水隔声”,这样的诗句既意境清幽又能给人以凉爽,使人虽居于室内,却有“纳凉高树下”的独特体验。再读到“阴阴夏木
期刊
生命发轫于南国  1924年2月3日,一粒生命的种子,像一颗小行星,砸在了无锡县前洲镇冯港。这个地方属于苏南,别名江东、江左,亦泛称江南。  冯其庸生于梁溪之畔,太湖之滨,从骨子里带来了慧。有道是“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冯其庸出身贫寒,少时屡因缴不起学费而辍学,难为他小小年纪懂得自修,失学而不失志。如是,断断续续念到初中毕业,考进无锡工专,学习纺织印染,所学非所爱,课内课外,独钟情于绘画和诗词。
期刊
哲学不乏反对者。对于他们的反对之声,人们最好还是听一听,特别是当他们劝告德国人的病态头脑远离形而上学,劝告他们像歌德那样通过自然得以净化、像理查德·瓦格纳那样通过音乐得以康复的时候。民族的医生拒绝哲学。  所以,谁想为哲学做辩护,谁就必须表明健康的民族为什么需要哲学并且已经运用了哲学。如果他能够表明这一点,也许病人自身会获得这样一种富有成效的见识:为什么恰恰对他们来说哲学是有害的。  诚然,有很好
期刊
我们常说中国地大物博,可中国究竟有多少种动植物、微生物呢?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刚刚发布的《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0版》给出了最新答案:122280种,包括54359个动物物种,37793个植物物种,12506个真菌物种以及细菌、病毒等物种。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0版》是国内最权威的生物物种编目资料。刚刚公布的2020版名录比上一版足足增加了近1.6万个物种,是新增物种最多的一次。这份名
期刊
“观其大略”读书法——诸葛亮  三国时期诸葛亮一直以“足智多谋”而闻名,他不仅好学,而且善学,也正是因为他精通读书之道,才成就了他一代贤相的名号。  诸葛亮读书,是泛泛大概,撷取精华,掌握实质;从未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而是正常作息,“美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  在学校,很多看似调皮、不学习的孩子,成绩反而比那些刻苦努力、趴在课桌上整日学习的孩子成绩好。智商其实都差不多,只是“聪明的孩子”更早掌握了
期刊
壹  草根出身的欧阳修,凭借韩柳之后第一人的文笔,在遍地学霸的科场中杀开一条血路,于天圣八年进士及第,实现阶级跃升。这位日后的文坛宗师之所以没中状元,有多种解释。按时任主考官的晏殊的说法,欧阳修锋芒过露,众考官欲挫其锐气,促其成才。  虽然没中状元,欧阳修也获得了不错的名次。宋仁宗天圣九年,二十五岁的他被朝廷授予秘书省校书郎,充任西京(洛阳)留守推官。来到洛阳后,他和自己的顶头上司兼文学界老前辈钱
期刊
如同悟、空、释、净、戒等字,豁,我以为它也应该是佛教里一个人需要修炼心性之字。如获得了这种修养的成就,在纷繁的世事当中就能所向无敌、清净自在,不被一切境界所迷惑,而且能够转化一切,那就是大彻大悟,功德圆满。  一直以来,我始终不明白,形容一个人的大度、开通,乃至通达、免除、摈弃、舍却的“豁”,为什么是由“害”和“谷”组成?最近,在读《字行天下》这本书时,让我对“豁”字的意思有了更深的理解。  “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