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培养素质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各级各类学校的首要任务。要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实现高效教学,必须探索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精神,真正培养学生具有自主性的学习品质,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积极的创造能力。
【关键词】自主性创造能力课堂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096-01
传统的教学往往忽视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主体地位,把学生看成消极接受知识的容器和被动接受教育的对象。教师精心地设计整个课堂教学,而往往出现“费时多而收获少”的状况,教师如何来解放自己,而使学生的学习达到教学要求,且又能使学生“愿意学”、“会学”,成为一个个会思考、会分析、能创造的人。这必须有个内化过程,即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与实践活动。“唯有教师角色的全方位更新,才能以优异的素质去主动适应并深入开展蓬蓬勃勃的创新教育,深层的开发中国最丰富的智力资源,最终赢得新世纪全球战略竞争的制高点和主动权。”由此可见教师角色转换的重大意义。
一、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应当极大地注意发挥其能动性,创造性。这就需要教师首先在观念上破除“好为人师”,在课堂上要变展示自己为展示学生,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舞台,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提高他们的学能。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情感关系是实现学生主体参与的前提。首先,师生关系平等是前提条件。只有师生关系平等,学生才可能有“自我”,才能有机会进行探索性的学习和研究。这种平等的关系需要教者能够走近并走进学生,学会“蹲下身子”与学生交流,让学生觉得你就是他们的同伴。其次,民主是催化剂,只有在民主的讨论氛围中,学生才会没有心理负担,做到畅所欲言,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发现和见解。教师教学要有意识渗透民主意识,提高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营造民主的氛围,鼓励学生质疑、批评、争辨,提高其民主参与能力。最后,要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在哲学中,“和谐”是指一个系统与外部客观世界之间及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在课堂教学中要创造和谐和平衡发展来建立师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拥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实现学生的自主性课堂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外在氛围。
二、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探究空间
自主思考,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不乏精妙的思维火花的闪现。丰富的想象是他们年龄段的优势与财富,但长期以来,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这种睿智,这种精彩,往往被教师的需求在不经意中无情的扼杀了,久而久之,学生便在教学中呈现出教师需要什么样的答案,成为教师的附庸,除此之外,学生什么也没有。在我们大力倡导学生个性张扬,并善于自我表现时,我们同时也希望学生拥有全新的思维角度,因为我们的教育和教学要在不断增强自我,发现自我,形成自我中,打造一个优秀的自我。
在形成学生独特的思维角度的过程中,我们教育者要善于鼓励想不同,说不同,做不同,达到殊途同归,并加深提炼、升华。教师要在不同的场景和不同的活动中积极挖掘学生的所不知、所不想、所不做寻找别人尚未发现的领域,并逐步建构学生自己的思维方式,教师要学会放飞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地思考,让学生会追溯、发散,让学生在鼓励和期望中不断思考,不断寻找。从产生疑问到提出疑问,是学生自主性的充分体现,教师要十分注意这一环节,有机地引导学生勤思考、多分析,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获得成功体验,不断激励自己,认识自己,为主动学习奠定基础。
三、避免不谈自主的合作
“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的突出特点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独立性,是个人独立的单向静态的学习活动。而“合作交流”提供课堂平等情感交流的机会,培养与人交流协作的能力,它是体现团队协作的多向动态的学习活动。所以,教师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以后,就立即让学生分组活动谈论交流,课堂上出现一片表面上热闹的现象,学生根本没有独立思考冷静分析的空间与时间,这样做不利于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如果说,有价值的问题或主题是小组合作学习适宜的“土壤”,教师的有效指导是适宜的“温度”,那么,独立思考则是不可缺少的“水分”。因此,我们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每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都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圈点勾画,读读想想,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组内交流各自的看法,彼此互通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方法,并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形成“统一”意见后,最终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作为就要教师要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进程,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使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让学习的主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觉自愿地主动学习,自觉地主动发展。
四、勇于质疑,自主创新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课堂中变“学答”为“学问”。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问。或许他们很难很快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但现代教育论告诉我们,学生存在着主体性的巨大潜能,他们完全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做自己行为的主人。一开始让学生提问题,他们可能会摸不着头脑,或浅薄可笑,或不着边际、离题万里。但只要我们合理地创设问题情境,积极实践让学生“会问”的新的教学策略,经过反复训练,学生是可以达到我们所理想的要求的。
创造性是主体发展的最高表现。对学生而言,它意味着独立思考、求新求异、想象力丰富、动手能力强等。创造性发展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等。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是不可低估的,教师只有充分认识这一点,用主体教育的理论武装自己,开放教学思想,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创造力才能得到保护和培养。
自主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掌握了一定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自主学习不是自由学习,更不是放任自流的学习。作为教师,应该以自己的教育思想、教学指导策略使学生自食其力,逐步使他们形成好的自主学习态度和良好思维习惯,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理想境界。
【关键词】自主性创造能力课堂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096-01
传统的教学往往忽视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主体地位,把学生看成消极接受知识的容器和被动接受教育的对象。教师精心地设计整个课堂教学,而往往出现“费时多而收获少”的状况,教师如何来解放自己,而使学生的学习达到教学要求,且又能使学生“愿意学”、“会学”,成为一个个会思考、会分析、能创造的人。这必须有个内化过程,即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与实践活动。“唯有教师角色的全方位更新,才能以优异的素质去主动适应并深入开展蓬蓬勃勃的创新教育,深层的开发中国最丰富的智力资源,最终赢得新世纪全球战略竞争的制高点和主动权。”由此可见教师角色转换的重大意义。
一、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应当极大地注意发挥其能动性,创造性。这就需要教师首先在观念上破除“好为人师”,在课堂上要变展示自己为展示学生,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舞台,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提高他们的学能。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情感关系是实现学生主体参与的前提。首先,师生关系平等是前提条件。只有师生关系平等,学生才可能有“自我”,才能有机会进行探索性的学习和研究。这种平等的关系需要教者能够走近并走进学生,学会“蹲下身子”与学生交流,让学生觉得你就是他们的同伴。其次,民主是催化剂,只有在民主的讨论氛围中,学生才会没有心理负担,做到畅所欲言,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发现和见解。教师教学要有意识渗透民主意识,提高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营造民主的氛围,鼓励学生质疑、批评、争辨,提高其民主参与能力。最后,要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在哲学中,“和谐”是指一个系统与外部客观世界之间及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在课堂教学中要创造和谐和平衡发展来建立师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拥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实现学生的自主性课堂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外在氛围。
二、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探究空间
自主思考,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不乏精妙的思维火花的闪现。丰富的想象是他们年龄段的优势与财富,但长期以来,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这种睿智,这种精彩,往往被教师的需求在不经意中无情的扼杀了,久而久之,学生便在教学中呈现出教师需要什么样的答案,成为教师的附庸,除此之外,学生什么也没有。在我们大力倡导学生个性张扬,并善于自我表现时,我们同时也希望学生拥有全新的思维角度,因为我们的教育和教学要在不断增强自我,发现自我,形成自我中,打造一个优秀的自我。
在形成学生独特的思维角度的过程中,我们教育者要善于鼓励想不同,说不同,做不同,达到殊途同归,并加深提炼、升华。教师要在不同的场景和不同的活动中积极挖掘学生的所不知、所不想、所不做寻找别人尚未发现的领域,并逐步建构学生自己的思维方式,教师要学会放飞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地思考,让学生会追溯、发散,让学生在鼓励和期望中不断思考,不断寻找。从产生疑问到提出疑问,是学生自主性的充分体现,教师要十分注意这一环节,有机地引导学生勤思考、多分析,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获得成功体验,不断激励自己,认识自己,为主动学习奠定基础。
三、避免不谈自主的合作
“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的突出特点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独立性,是个人独立的单向静态的学习活动。而“合作交流”提供课堂平等情感交流的机会,培养与人交流协作的能力,它是体现团队协作的多向动态的学习活动。所以,教师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以后,就立即让学生分组活动谈论交流,课堂上出现一片表面上热闹的现象,学生根本没有独立思考冷静分析的空间与时间,这样做不利于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如果说,有价值的问题或主题是小组合作学习适宜的“土壤”,教师的有效指导是适宜的“温度”,那么,独立思考则是不可缺少的“水分”。因此,我们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每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都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圈点勾画,读读想想,然后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在组内交流各自的看法,彼此互通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方法,并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形成“统一”意见后,最终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作为就要教师要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进程,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使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让学习的主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觉自愿地主动学习,自觉地主动发展。
四、勇于质疑,自主创新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课堂中变“学答”为“学问”。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问。或许他们很难很快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但现代教育论告诉我们,学生存在着主体性的巨大潜能,他们完全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做自己行为的主人。一开始让学生提问题,他们可能会摸不着头脑,或浅薄可笑,或不着边际、离题万里。但只要我们合理地创设问题情境,积极实践让学生“会问”的新的教学策略,经过反复训练,学生是可以达到我们所理想的要求的。
创造性是主体发展的最高表现。对学生而言,它意味着独立思考、求新求异、想象力丰富、动手能力强等。创造性发展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等。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是不可低估的,教师只有充分认识这一点,用主体教育的理论武装自己,开放教学思想,孩子们的创新精神、创造力才能得到保护和培养。
自主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掌握了一定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自主学习不是自由学习,更不是放任自流的学习。作为教师,应该以自己的教育思想、教学指导策略使学生自食其力,逐步使他们形成好的自主学习态度和良好思维习惯,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