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英语阅读教学要积极践行英语学习活动观,设计学习理解、应用实践与迁移创新等一系列活动。译林初中英语九年级上册Unit 7 Reading板块教学,学习理解类活动包括:观视频,激活背景知识;析标题,提取主旨大意;厘结构,梳理主题脉络。应用实践类活动包括:开展问题研讨,加工文本信息;建构思维导图,内化语言知识。迁移创新类活动包括:小组讨论,提升思维;拓展阅读,加深理解;缩写文本,读写迁移。
关键词:英语学习活动观 学习理解 应用实践 迁移创新
英语学习活动观是指学生在主题意义引领下,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系列体现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等特点的英语学习活动,使学生基于已有的知识,依托不同类型的语篇,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自身语言知识学习、语言技能发展、文化内涵理解、多元思维发展、价值取向判断和学习策略运用。译林版初中英语九年级上册Unit 7 Reading板块的Hollywood's all-time best—Audrey Hepburn一文的主题意义是学习名人传记,悟出做人、做学问的道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本课教学中,笔者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设计了学习理解类、应用实践类和迁移创新类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品味文本的深刻意蕴。
一、基于文本,设计学习理解类活动
学习理解类活动通常是为了引起学生感知与注意,一般包括语篇信息的获取与梳理以及概括与整合。本课设计了三个学习理解类活动。
【活动1】观视频,激活背景知识
笔者首先播放了《罗马假日》中的一小段剪辑影片,接着通过与学生的自由对话引出四个问题:
(1)What's the name of the film?
(2)Who did you see in the film?
(3)What was she in this film?
(4)Where did this story happen?
首先,电影《罗马假日》中唯美的画面以及赫本独特的个人魅力引发了学生对本堂课的期待。继而,师生自由对话,引出本文的主人公,激活学生的相关背景知识,推动学生參与主题意义的探究。背景知识包括学生自身具备的背景知识,如生活经验、相关的文化知识等,还包括文本的背景知识,如电影作品所体现的时代背景及电影拍摄的时代背景等。
【活动2】析标题,提取主旨大意
笔者请学生继续阅读语篇标题,并思考如下两个问题:
(1) What does “all-time best” mean?
(2) Why is Hepburn all-time best?
标题通常是对语篇内容的高度概括。分析标题,有助于理解主旨大意,理清篇章结构。此时学生并不能准确回答这两个问题,但设问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深入解读文本及准确理解作者所表达的观点。此环节,留下悬念,埋下伏笔,让学生带着疑问与思考走进该文本的阅读。
通过标题获取主旨大意只是获取文本内容的方法之一。教师还可以通过设计流程图、信息表等,让学生边阅读边完成图表,梳理、概括、整合信息,从而实现对文本内容的获取,为迁移应用做好准备。
【活动3】厘结构,梳理主题脉络
本活动中,笔者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认真解读文本,厘清文本结构。结合文本,笔者提出两个问题:
(1) How is this article organized?
(2) Can you give supporting ideas?
这两个问题相对开放,既能避免模式化的设计桎梏学生思维,又能辅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学生通过快速阅读,很快发现该文本涉及的时间点非常多,笔者顺势引导学生以时间点为抓手,根据时间顺序(chronological order)进行信息梳理,将赫本的一生用时间轴的方式梳理出来(如图1所示)。
二、深入文本,设计应用实践类活动
应用实践类活动主要包括描述与阐释、分析与判断、内化与应用等,是学生理解文本、整理和加工信息、建构和内化新知识、积累阅读经验的过程。本课中,笔者设计了两个应用实践类活动,带领学生在学习理解类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文本,描述人物特征、分析段落结构、表达个人观点、辨析是非曲直等。
【活动1】开展问题研讨,加工文本信息
笔者再次抛出理解标题时提出的两个问题,请学生研讨。第一个问题相对简单,“all-time best”的意思是“空前最好的”,学生很容易理解字面意思。但想要回答第二个问题,学生必须回到文本,进行提炼和归纳。学生给出的答案有很多:
(1) Because she was beautiful.
(2) Because she was famous.
(3) Because she won the Oscar for Best Actress in 1953.
(4) Because she had four more Oscar nominations during her lifetime.
(5) Because she was a humanitarian.
(6) Because she is a great beauty,a great actress and a great humanitarian.
第二个问题属于开放性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旨在通过研读和讨论,辅助学生对文本做进一步解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其思维品质。
【活动2】建构思维导图,内化语言知识 完成提炼与归纳后,笔者要求学生分A great beauty(一位美人)、A great actress(一个伟大的女演员)以及A great humanitarian(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三个板块自由设计思维导图。为了降低难度,笔者提示学生,可以按照因果关系(Cause and effect)、问题与解决关系(Problem and solution)、比较与对比关系(Compare and contrast)等进行设计,并列出“信号词”(signal words)。学生合作完成的思维导图如图2、图3、图4所示。
思维导图是一种图像式的思维工具,它能够将概念和主题间的逻辑、层级关系用图示表达出来。思维导图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层面掌握语篇的主要内容,内化语言知识。它既为学生架设了语言支架,又搭建了表达台阶。学生通过思维导图进一步理清文章结构,将概括、推断出的结论纳入个人认知体系。此外,小组活动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参与度,锻炼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等。
三、超越文本,设计迁移创新类活动
迁移创新类活动包含推理与论证、批判与评价、想象与创新等活動,要求学生在前两个活动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方法及写作观点,推测故事发生的原因或故事的其他结局,并论证自己的观点,或在合作探究中,通过编写新的故事等方式实现文本的迁移与运用。
王兰英认为,超越语篇的迁移创新类活动直接指向语言的迁移运用并试图解决陌生情境中的问题,是在更高层次上对语篇进行重新审视,指向学生高阶段思维的培养,这是语言能力向素养转化的重要阶段。本课共设计了三个迁移创新类活动。
【活动1】小组讨论,提升思维
该活动中,笔者请学生小组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1) What did Colette mean to Hepburn?
(2) What event meant most to her?
Colette是法国作家,但对于赫本来说,她是伯乐。因为得到了Colette的赏识,赫本才有机会在戏剧Gigi中扮演主角,这也标志着赫本演艺生涯的开始。对于问题(1),学生不难分析出Colette是赫本一生中最重要的伯乐之一。不过,如果循此思路,问题(2)的答案就会固化,学生会认为遇上Colette对于赫本来说最为关键。
小组讨论活动恰好能纠偏这一误区。学生彼此思维碰撞,发出不同的声音。比如,有学生认为,赫本到伦敦是最关键的事情。因为只有到了伦敦,赫本才有机会当上模特,成为演员,去法国表演,遇上Colette。当然,问题的答案并不重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在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得以提升,这也是学科素养赋予课堂的使命。
【活动2】拓展阅读,加深理解
笔者请学生阅读China's All-time Best Charitarian—Tian Jiabing一文,寻找两段语篇的共同之处,再次解释all-time best的内涵,并思考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all-time best。拓展语篇与教材语篇主题语境一致,都是属于人与社会中的人物传记,学生也不难发现两段语篇的共同之处:赫本女士与田家炳先生都是伟大的慈善家,都为人类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都属于all-time best;两段语篇都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展开。通过对相似语篇的分析、比较、整合,学生理解了all-time best的真正内涵,加深了对语境和语篇的理解,促进了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融合发展。
针对课堂阅读教学的终结性评价,最好提供新的文本,即补充拓展阅读材料,因为在应用实践类活动阶段,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各种策略对文本进行不同角度的解读;师生进行阅读互动的过程中,实际上也在进行阅读评价。如果在读后依然评价学生对课文的掌握,在某种意义上是重复读中活动,教学效果不佳。
【活动3】缩写文本,读写迁移
读后环节,笔者组织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对文本进行缩写,可以按照“总—分—总”的结构,也可以按照时间节点,采取顺叙或倒叙的方式。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根据篇章结构对文章进行缩写或简写,能有效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其深刻理解关键信息,发展其概括归纳等思维能力。读写结合是学习能力的迁移,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三期重点自筹课题“基于阅读素养提升的初中英语主题阅读实践研究”(编号:2019JK13-ZB4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高洪德.英语学习活动观的理念与实践探讨.[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8(4).
[2] 龙晋巧.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英语教学实施方法[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8(11).
[3] 王兰英.对六要素整合的高中英语学习活动观的认识与实践[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8(12).
[4] 林艳,郭强.高中英语阅读思维型教学实践探究[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8(3).
[5] 张献臣.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中学英语阅读教学[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8(6).
[6] 梅德明,王蔷.改什么?如何教?怎样考?——高中英语新课标解析[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8.
关键词:英语学习活动观 学习理解 应用实践 迁移创新
英语学习活动观是指学生在主题意义引领下,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系列体现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等特点的英语学习活动,使学生基于已有的知识,依托不同类型的语篇,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自身语言知识学习、语言技能发展、文化内涵理解、多元思维发展、价值取向判断和学习策略运用。译林版初中英语九年级上册Unit 7 Reading板块的Hollywood's all-time best—Audrey Hepburn一文的主题意义是学习名人传记,悟出做人、做学问的道理,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本课教学中,笔者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设计了学习理解类、应用实践类和迁移创新类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品味文本的深刻意蕴。
一、基于文本,设计学习理解类活动
学习理解类活动通常是为了引起学生感知与注意,一般包括语篇信息的获取与梳理以及概括与整合。本课设计了三个学习理解类活动。
【活动1】观视频,激活背景知识
笔者首先播放了《罗马假日》中的一小段剪辑影片,接着通过与学生的自由对话引出四个问题:
(1)What's the name of the film?
(2)Who did you see in the film?
(3)What was she in this film?
(4)Where did this story happen?
首先,电影《罗马假日》中唯美的画面以及赫本独特的个人魅力引发了学生对本堂课的期待。继而,师生自由对话,引出本文的主人公,激活学生的相关背景知识,推动学生參与主题意义的探究。背景知识包括学生自身具备的背景知识,如生活经验、相关的文化知识等,还包括文本的背景知识,如电影作品所体现的时代背景及电影拍摄的时代背景等。
【活动2】析标题,提取主旨大意
笔者请学生继续阅读语篇标题,并思考如下两个问题:
(1) What does “all-time best” mean?
(2) Why is Hepburn all-time best?
标题通常是对语篇内容的高度概括。分析标题,有助于理解主旨大意,理清篇章结构。此时学生并不能准确回答这两个问题,但设问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帮助他们深入解读文本及准确理解作者所表达的观点。此环节,留下悬念,埋下伏笔,让学生带着疑问与思考走进该文本的阅读。
通过标题获取主旨大意只是获取文本内容的方法之一。教师还可以通过设计流程图、信息表等,让学生边阅读边完成图表,梳理、概括、整合信息,从而实现对文本内容的获取,为迁移应用做好准备。
【活动3】厘结构,梳理主题脉络
本活动中,笔者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认真解读文本,厘清文本结构。结合文本,笔者提出两个问题:
(1) How is this article organized?
(2) Can you give supporting ideas?
这两个问题相对开放,既能避免模式化的设计桎梏学生思维,又能辅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学生通过快速阅读,很快发现该文本涉及的时间点非常多,笔者顺势引导学生以时间点为抓手,根据时间顺序(chronological order)进行信息梳理,将赫本的一生用时间轴的方式梳理出来(如图1所示)。
二、深入文本,设计应用实践类活动
应用实践类活动主要包括描述与阐释、分析与判断、内化与应用等,是学生理解文本、整理和加工信息、建构和内化新知识、积累阅读经验的过程。本课中,笔者设计了两个应用实践类活动,带领学生在学习理解类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文本,描述人物特征、分析段落结构、表达个人观点、辨析是非曲直等。
【活动1】开展问题研讨,加工文本信息
笔者再次抛出理解标题时提出的两个问题,请学生研讨。第一个问题相对简单,“all-time best”的意思是“空前最好的”,学生很容易理解字面意思。但想要回答第二个问题,学生必须回到文本,进行提炼和归纳。学生给出的答案有很多:
(1) Because she was beautiful.
(2) Because she was famous.
(3) Because she won the Oscar for Best Actress in 1953.
(4) Because she had four more Oscar nominations during her lifetime.
(5) Because she was a humanitarian.
(6) Because she is a great beauty,a great actress and a great humanitarian.
第二个问题属于开放性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旨在通过研读和讨论,辅助学生对文本做进一步解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其思维品质。
【活动2】建构思维导图,内化语言知识 完成提炼与归纳后,笔者要求学生分A great beauty(一位美人)、A great actress(一个伟大的女演员)以及A great humanitarian(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三个板块自由设计思维导图。为了降低难度,笔者提示学生,可以按照因果关系(Cause and effect)、问题与解决关系(Problem and solution)、比较与对比关系(Compare and contrast)等进行设计,并列出“信号词”(signal words)。学生合作完成的思维导图如图2、图3、图4所示。
思维导图是一种图像式的思维工具,它能够将概念和主题间的逻辑、层级关系用图示表达出来。思维导图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层面掌握语篇的主要内容,内化语言知识。它既为学生架设了语言支架,又搭建了表达台阶。学生通过思维导图进一步理清文章结构,将概括、推断出的结论纳入个人认知体系。此外,小组活动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参与度,锻炼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等。
三、超越文本,设计迁移创新类活动
迁移创新类活动包含推理与论证、批判与评价、想象与创新等活動,要求学生在前两个活动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方法及写作观点,推测故事发生的原因或故事的其他结局,并论证自己的观点,或在合作探究中,通过编写新的故事等方式实现文本的迁移与运用。
王兰英认为,超越语篇的迁移创新类活动直接指向语言的迁移运用并试图解决陌生情境中的问题,是在更高层次上对语篇进行重新审视,指向学生高阶段思维的培养,这是语言能力向素养转化的重要阶段。本课共设计了三个迁移创新类活动。
【活动1】小组讨论,提升思维
该活动中,笔者请学生小组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1) What did Colette mean to Hepburn?
(2) What event meant most to her?
Colette是法国作家,但对于赫本来说,她是伯乐。因为得到了Colette的赏识,赫本才有机会在戏剧Gigi中扮演主角,这也标志着赫本演艺生涯的开始。对于问题(1),学生不难分析出Colette是赫本一生中最重要的伯乐之一。不过,如果循此思路,问题(2)的答案就会固化,学生会认为遇上Colette对于赫本来说最为关键。
小组讨论活动恰好能纠偏这一误区。学生彼此思维碰撞,发出不同的声音。比如,有学生认为,赫本到伦敦是最关键的事情。因为只有到了伦敦,赫本才有机会当上模特,成为演员,去法国表演,遇上Colette。当然,问题的答案并不重要,学生言之有理即可。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在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得以提升,这也是学科素养赋予课堂的使命。
【活动2】拓展阅读,加深理解
笔者请学生阅读China's All-time Best Charitarian—Tian Jiabing一文,寻找两段语篇的共同之处,再次解释all-time best的内涵,并思考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all-time best。拓展语篇与教材语篇主题语境一致,都是属于人与社会中的人物传记,学生也不难发现两段语篇的共同之处:赫本女士与田家炳先生都是伟大的慈善家,都为人类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都属于all-time best;两段语篇都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展开。通过对相似语篇的分析、比较、整合,学生理解了all-time best的真正内涵,加深了对语境和语篇的理解,促进了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融合发展。
针对课堂阅读教学的终结性评价,最好提供新的文本,即补充拓展阅读材料,因为在应用实践类活动阶段,教师指导学生运用各种策略对文本进行不同角度的解读;师生进行阅读互动的过程中,实际上也在进行阅读评价。如果在读后依然评价学生对课文的掌握,在某种意义上是重复读中活动,教学效果不佳。
【活动3】缩写文本,读写迁移
读后环节,笔者组织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对文本进行缩写,可以按照“总—分—总”的结构,也可以按照时间节点,采取顺叙或倒叙的方式。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根据篇章结构对文章进行缩写或简写,能有效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其深刻理解关键信息,发展其概括归纳等思维能力。读写结合是学习能力的迁移,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十三期重点自筹课题“基于阅读素养提升的初中英语主题阅读实践研究”(编号:2019JK13-ZB4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高洪德.英语学习活动观的理念与实践探讨.[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8(4).
[2] 龙晋巧.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英语教学实施方法[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8(11).
[3] 王兰英.对六要素整合的高中英语学习活动观的认识与实践[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8(12).
[4] 林艳,郭强.高中英语阅读思维型教学实践探究[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8(3).
[5] 张献臣.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中学英语阅读教学[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8(6).
[6] 梅德明,王蔷.改什么?如何教?怎样考?——高中英语新课标解析[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