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几年,每年高考录取期间,媒体都会披露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高考招生录取设局行骗。在教育部2008年高校招生I作中,教育部负责人表示:“今年高招将重点治理各种非法招生和招生录取欺诈等突出问题。”高考即将拉开帷幕,在考前我们将高招诈骗最常用的“骗招”来一个全方位的盘点和破解,帮助各位考生和家长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使高招诈骗的不法分子无可乘之机。
一、“内部机动指标”诱人上钩
“陷”例:
2007年6月上旬,湖南韶山市大坪乡新联村村民彭某因冒称高校招生工作人员骗取考生“录取费”被判处5年徒刑。从2006年5月以来,彭某在湖南湘潭市、广州惠州市等地自称手中掌握有高校部分内部名额,并利用假收据先后从考生家长手里骗取现金13万余元。
警戒“陷”:
招生骗子伪造文件、私刻印章,设立报名处和咨询电话,假冒高校招生人员,谎称手中掌握有某某高校“内部机动计划”,以帮助办理入学手续等为由收取巨额“介绍费”或“录取费”。要家长先付定金,然后就逃之夭夭。
在实际录取工作中,为调节生源,录取到优秀考生,教育部为高校本科录取设置了一定的预留计划,用于调节生源平衡。如果高校某年在某省份的生源较好,而其他地区生源不足,那么高校就可用预留计划来录取生源较好省份的优秀考生。但招生计划调整的数量、调整原因、调整计划的执行事先都有规定,仅就调整招生计划的渠道就须先经高校招生领导小组同意,再上报学校上级主管部门审核,教育部网上招生计划调整确认,最后由考生所在省份招生主管部门批准执行等等环节。省市招生主管部门批准追加招生计划录取的考生,都是符合有关规定,考生分数必须达到或接近原计划录取时的分数线。
二、假录取通知书“套现”
“陷”例:
2007年,长沙市一名刘姓考生高考刚结束,就接到了江苏某学院的录取通知书,称其已被学校录取。后来据湖南省教育考试院招生处透露,每年高考后十几天,都有考生反映收到了一些莫名其妙的通知书,而且,这些学校大多不是考生填报志愿的学校。
警戒“陷”:
行骗人员先通过各种途径搜索考生信息,再提前发出假录取通知书骗取中介费用或预付学费。考生如果在高考结束后就收到某校的录取通知书,此等“早于时间,错位发送”的录取通知书肯定是招生诈骗分子用来欺诈敛财的手段,考生不可冒然汇款。
鉴别录取通知书真假其实不难,只要你掌握了下面“三招”,便可以“顺利过关”:
第一招是看收到的录取通知书是否是教育部公布的具有普通高等学校学历教育资格的学校,这些学校的名单都可以在教育部的网站、省级招生机构网站上查到。
第二招是各省级招生机构和高校都会在自己的网站上公布录取结果和信息,考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报名号、准考证号和姓名等,在网上查询核实本人录取结果的真实性。
第三招是看跟录取通知书一起寄到的是否有《录取信息确认表》。根据教育部规定,从2007年开始,各省招办将向被独立学院、民办高校录取的本科层次考生出具《录取信息确认表》,考生只有同时收到被录取院校寄发的《录取信息确认表》和录取通知书,才是被正式录取的学生。
三、“自主招生”
“陷”例:
2006年,李女士的孩子参加高考,成绩不是很理想。正在焦急之时,李女士通过熟人得知一条消息,某大學可以“自主招生”,说不定有门路。很快,李女士结识了某大学的一名“招生老师”。这名“招生老师”说,他们那所大学由于是“自主招生”,所以自由度很大,只要花一些钱就可以买到该校的自主招生指标。李女士毫不犹豫地拿出了4.5万元钱交给了这名“老师”,结果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警戒“陷”:
自主招生是近年来国家为选拔拔尖创新人才而对招生制度进行的一种尝试性改革。由于不少家长并不了解自主招生政策的运作情况,往往被不法人员蓄意利用,骗取钱财。他们声称有某些高校自主招生名额,可以帮助落榜生取得录取名额,收取手续费达到敛财的目的。
考生家长应注意,无论参加哪种“自主招生”,都要仔细阅读学校的有关通知,如有疑问可直接询问学校招生办公室;无论哪种类别的自主招生,考生都需到校参加面试或考试,录取结果都可在学校网站上查询,对录取过程各校都有一整套操作规定及规程,绝非个别工作人员可以操纵。自主招生并不像招生骗子所说的是自由度很大,只要花钱就可以买到指标。
四、“定向招生”计划
“陷”例:
2006年录取期间,一则街头广告这样写道:“萃萃(莘莘)学子,如果你的成绩较好而担忧不能去名牌院校,请不要担心,以下院校供你选择,它可比相应分数线低10分一40分录取,且与正式录取生相同,请你在估计自己分数的情况下填报志愿时在定向栏中填写上以下(42所院校名单略)合适的院校名称及代码,其他的事由我们来做,请在交志愿表前接洽、商谈”。
警戒“陷”:
一些骗子吹嘘自己和某某大学有内部关系,可以搞到定向招生计划,向考生和家长索要高额定向费和介绍费。
“定向招生”主要是为了一些艰苦地区、艰苦行业建设人才的需要,在招生录取时一般可降低分数要求但学生须指定毕业后的去向,称为定向生。近两年来,教育部早就规定地方所属高等学校一般不再安排定向招生计划,而且定向招生人数、降分幅度也有严格限制,并不得收取“定向费”。在招生录取时,生源必须是填报过定向志愿的,有的甚至还需考生事先与毕业去向单位或招生的高等学校签署协议,参加政审、特殊要求的体检等等。在录取开始后,一律不再为考生办理定向生招生补报手续,也不为高校增加定向生招生计划。因此,在录取开始后的过程中,以“定向生招生指标”为名,为考生补办定向报名手续、安排增办定向招生计划,根本就不可能。
五、中介机构承诺:低分高录
“陷”例:
2007年7月,《新闻晨报》的记者以一名线下生家长的名义来到沪上某教育培训中心暗访。该中心一位老师介绍,作为港大在沪的惟一授权机构,他们会挑选20名学生赴港大修读“副学士”,而对学生的要求是“高考成绩280分,身体健康,支付人民币5万元整”,读完两年的副学士课程之后,成绩合格即可直接修读港大的学士课程。
警戒“陷”:
模糊办学模式,低分也能上“重点。”一些骗子对高考落榜生许诺:只要交几万元,包你上大学,只要我们推荐,低分的考生照样可以上名牌大学热门专业,比如高考成绩280分就可以读香港大学。但条件是,每个学生须先交高额的代办咨询费。
高校录取的确有降分的政策,但忠 告各位考生及其家长,所有涉及降分的政策,都要到各级招生机构去咨询,在咨询中注意两点:首先,降分项目是否与当地省级招办规定的一致,确实有一些高水平运动员、少数民族考生、艺术体育类考生会享受降分政策;其次,清楚了解降分的具体分值。根据教育部规定,考生所有加分、降分录取不得超过20分。
六、混淆招生类别
“陷”例
2006年,四川一些考生和家长收到一些广告,声称只要交一定费用,高考分数超过300分的考生都可以就读国内数数二的名校,每生报价大概是10万左右。根据学生高考成绩和填报的专业,交费不等。但这些考生交付不菲费用后,最终却只能收到自考班、成考班或网络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和之前广告承诺的“名校”南辕北辙、谬以千里。
警戒“陷”:
招生诈骗犯就是利用一些考生的“名校情节”来进行诈骗。这些考生因为想要就读名校,但无奈分数不够名校调档线,便轻信这些不良招生中介可以“从中活动,赚得名额”,甚至不惜砸锅卖铁,使家里背上沉重债务而付这笔昂贵的“名校保证金”,到头来却上当受骗,后悔莫及。
国内名校录取分数一般较高,如果考生的分数偏低,有人想让考生出高价来买得名校名额的话,这肯定是骗局。这些骗子,一般采取混淆招生类别来取得考生及家长的信任,而往往考生最后就读的却是成人、自考或网络性质的学校。
七、巧言编织“军校梦”
“陷”例:
2006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张某的儿子参加高考后,分数不理想,后经人介绍认识了某街道办事处的武装助理李某,李某称自己可以联系上某武警指挥学院。因为该院副院長是他家亲戚,手里有特招指标,入学后有军籍,包分配,但需要花点“活动费”。张某立即给了李某一笔钱,不久,张某收到一份印制粗糙的录取通知书。随后,张某带着孩子跟着李某来到学校所在地,不料刚到那里李某就找借口溜走了。李某最终在返回住地后被抓获。经调查,李某共诈骗6起,诈骗人民币共计316000元。
警戒“陷”:
一些骗子常假冒军校领导、军队高级干部、军队高级机关工作人员等,吹嘘有“计划外招生指标”、“军校扩招”等,进行招摇撞骗。
骗子正是利用部队院校招生的特殊性引诱家长产生部队院校招生条件宽、自主招生权力大等想法,并常以部队首长亲属朋友的身份或某高级军官身份自居,谎称手中握有计划外招生指标,并极力保证不论学生高考成绩高低均可办理入学手续,在收受考生钱财后或借故避而不见,或溜之大吉。
其实高招骗子的骗术并无多少高明之处,考生及家长在了解招生政策和录取方式的基础上仔细辨别,便可免于落入陷阱。
首先,军校招生在国内比较严格,每招一个考生,就相当于给国家招收一名现役军人,所以,军校招生的程序不仅多于普通院校,而且层层关口都被严格把守。
其次,军校所招收的考生一律免费。对于与经济挂钩的录取,在军校都不存在。所以,考生一定要清楚,如果你被军校录取,肯定不会交纳任何额外费用。
总之,考生和家长在高招录取时不能盲目听信各种许诺,所有相关问题一定要到各级招生考试机构去咨询或查询。若真的上当受骗了,要及时报案,以免使自己的损失难以挽回。
(编校 何 竞)
一、“内部机动指标”诱人上钩
“陷”例:
2007年6月上旬,湖南韶山市大坪乡新联村村民彭某因冒称高校招生工作人员骗取考生“录取费”被判处5年徒刑。从2006年5月以来,彭某在湖南湘潭市、广州惠州市等地自称手中掌握有高校部分内部名额,并利用假收据先后从考生家长手里骗取现金13万余元。
警戒“陷”:
招生骗子伪造文件、私刻印章,设立报名处和咨询电话,假冒高校招生人员,谎称手中掌握有某某高校“内部机动计划”,以帮助办理入学手续等为由收取巨额“介绍费”或“录取费”。要家长先付定金,然后就逃之夭夭。
在实际录取工作中,为调节生源,录取到优秀考生,教育部为高校本科录取设置了一定的预留计划,用于调节生源平衡。如果高校某年在某省份的生源较好,而其他地区生源不足,那么高校就可用预留计划来录取生源较好省份的优秀考生。但招生计划调整的数量、调整原因、调整计划的执行事先都有规定,仅就调整招生计划的渠道就须先经高校招生领导小组同意,再上报学校上级主管部门审核,教育部网上招生计划调整确认,最后由考生所在省份招生主管部门批准执行等等环节。省市招生主管部门批准追加招生计划录取的考生,都是符合有关规定,考生分数必须达到或接近原计划录取时的分数线。
二、假录取通知书“套现”
“陷”例:
2007年,长沙市一名刘姓考生高考刚结束,就接到了江苏某学院的录取通知书,称其已被学校录取。后来据湖南省教育考试院招生处透露,每年高考后十几天,都有考生反映收到了一些莫名其妙的通知书,而且,这些学校大多不是考生填报志愿的学校。
警戒“陷”:
行骗人员先通过各种途径搜索考生信息,再提前发出假录取通知书骗取中介费用或预付学费。考生如果在高考结束后就收到某校的录取通知书,此等“早于时间,错位发送”的录取通知书肯定是招生诈骗分子用来欺诈敛财的手段,考生不可冒然汇款。
鉴别录取通知书真假其实不难,只要你掌握了下面“三招”,便可以“顺利过关”:
第一招是看收到的录取通知书是否是教育部公布的具有普通高等学校学历教育资格的学校,这些学校的名单都可以在教育部的网站、省级招生机构网站上查到。
第二招是各省级招生机构和高校都会在自己的网站上公布录取结果和信息,考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报名号、准考证号和姓名等,在网上查询核实本人录取结果的真实性。
第三招是看跟录取通知书一起寄到的是否有《录取信息确认表》。根据教育部规定,从2007年开始,各省招办将向被独立学院、民办高校录取的本科层次考生出具《录取信息确认表》,考生只有同时收到被录取院校寄发的《录取信息确认表》和录取通知书,才是被正式录取的学生。
三、“自主招生”
“陷”例:
2006年,李女士的孩子参加高考,成绩不是很理想。正在焦急之时,李女士通过熟人得知一条消息,某大學可以“自主招生”,说不定有门路。很快,李女士结识了某大学的一名“招生老师”。这名“招生老师”说,他们那所大学由于是“自主招生”,所以自由度很大,只要花一些钱就可以买到该校的自主招生指标。李女士毫不犹豫地拿出了4.5万元钱交给了这名“老师”,结果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警戒“陷”:
自主招生是近年来国家为选拔拔尖创新人才而对招生制度进行的一种尝试性改革。由于不少家长并不了解自主招生政策的运作情况,往往被不法人员蓄意利用,骗取钱财。他们声称有某些高校自主招生名额,可以帮助落榜生取得录取名额,收取手续费达到敛财的目的。
考生家长应注意,无论参加哪种“自主招生”,都要仔细阅读学校的有关通知,如有疑问可直接询问学校招生办公室;无论哪种类别的自主招生,考生都需到校参加面试或考试,录取结果都可在学校网站上查询,对录取过程各校都有一整套操作规定及规程,绝非个别工作人员可以操纵。自主招生并不像招生骗子所说的是自由度很大,只要花钱就可以买到指标。
四、“定向招生”计划
“陷”例:
2006年录取期间,一则街头广告这样写道:“萃萃(莘莘)学子,如果你的成绩较好而担忧不能去名牌院校,请不要担心,以下院校供你选择,它可比相应分数线低10分一40分录取,且与正式录取生相同,请你在估计自己分数的情况下填报志愿时在定向栏中填写上以下(42所院校名单略)合适的院校名称及代码,其他的事由我们来做,请在交志愿表前接洽、商谈”。
警戒“陷”:
一些骗子吹嘘自己和某某大学有内部关系,可以搞到定向招生计划,向考生和家长索要高额定向费和介绍费。
“定向招生”主要是为了一些艰苦地区、艰苦行业建设人才的需要,在招生录取时一般可降低分数要求但学生须指定毕业后的去向,称为定向生。近两年来,教育部早就规定地方所属高等学校一般不再安排定向招生计划,而且定向招生人数、降分幅度也有严格限制,并不得收取“定向费”。在招生录取时,生源必须是填报过定向志愿的,有的甚至还需考生事先与毕业去向单位或招生的高等学校签署协议,参加政审、特殊要求的体检等等。在录取开始后,一律不再为考生办理定向生招生补报手续,也不为高校增加定向生招生计划。因此,在录取开始后的过程中,以“定向生招生指标”为名,为考生补办定向报名手续、安排增办定向招生计划,根本就不可能。
五、中介机构承诺:低分高录
“陷”例:
2007年7月,《新闻晨报》的记者以一名线下生家长的名义来到沪上某教育培训中心暗访。该中心一位老师介绍,作为港大在沪的惟一授权机构,他们会挑选20名学生赴港大修读“副学士”,而对学生的要求是“高考成绩280分,身体健康,支付人民币5万元整”,读完两年的副学士课程之后,成绩合格即可直接修读港大的学士课程。
警戒“陷”:
模糊办学模式,低分也能上“重点。”一些骗子对高考落榜生许诺:只要交几万元,包你上大学,只要我们推荐,低分的考生照样可以上名牌大学热门专业,比如高考成绩280分就可以读香港大学。但条件是,每个学生须先交高额的代办咨询费。
高校录取的确有降分的政策,但忠 告各位考生及其家长,所有涉及降分的政策,都要到各级招生机构去咨询,在咨询中注意两点:首先,降分项目是否与当地省级招办规定的一致,确实有一些高水平运动员、少数民族考生、艺术体育类考生会享受降分政策;其次,清楚了解降分的具体分值。根据教育部规定,考生所有加分、降分录取不得超过20分。
六、混淆招生类别
“陷”例
2006年,四川一些考生和家长收到一些广告,声称只要交一定费用,高考分数超过300分的考生都可以就读国内数数二的名校,每生报价大概是10万左右。根据学生高考成绩和填报的专业,交费不等。但这些考生交付不菲费用后,最终却只能收到自考班、成考班或网络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和之前广告承诺的“名校”南辕北辙、谬以千里。
警戒“陷”:
招生诈骗犯就是利用一些考生的“名校情节”来进行诈骗。这些考生因为想要就读名校,但无奈分数不够名校调档线,便轻信这些不良招生中介可以“从中活动,赚得名额”,甚至不惜砸锅卖铁,使家里背上沉重债务而付这笔昂贵的“名校保证金”,到头来却上当受骗,后悔莫及。
国内名校录取分数一般较高,如果考生的分数偏低,有人想让考生出高价来买得名校名额的话,这肯定是骗局。这些骗子,一般采取混淆招生类别来取得考生及家长的信任,而往往考生最后就读的却是成人、自考或网络性质的学校。
七、巧言编织“军校梦”
“陷”例:
2006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张某的儿子参加高考后,分数不理想,后经人介绍认识了某街道办事处的武装助理李某,李某称自己可以联系上某武警指挥学院。因为该院副院長是他家亲戚,手里有特招指标,入学后有军籍,包分配,但需要花点“活动费”。张某立即给了李某一笔钱,不久,张某收到一份印制粗糙的录取通知书。随后,张某带着孩子跟着李某来到学校所在地,不料刚到那里李某就找借口溜走了。李某最终在返回住地后被抓获。经调查,李某共诈骗6起,诈骗人民币共计316000元。
警戒“陷”:
一些骗子常假冒军校领导、军队高级干部、军队高级机关工作人员等,吹嘘有“计划外招生指标”、“军校扩招”等,进行招摇撞骗。
骗子正是利用部队院校招生的特殊性引诱家长产生部队院校招生条件宽、自主招生权力大等想法,并常以部队首长亲属朋友的身份或某高级军官身份自居,谎称手中握有计划外招生指标,并极力保证不论学生高考成绩高低均可办理入学手续,在收受考生钱财后或借故避而不见,或溜之大吉。
其实高招骗子的骗术并无多少高明之处,考生及家长在了解招生政策和录取方式的基础上仔细辨别,便可免于落入陷阱。
首先,军校招生在国内比较严格,每招一个考生,就相当于给国家招收一名现役军人,所以,军校招生的程序不仅多于普通院校,而且层层关口都被严格把守。
其次,军校所招收的考生一律免费。对于与经济挂钩的录取,在军校都不存在。所以,考生一定要清楚,如果你被军校录取,肯定不会交纳任何额外费用。
总之,考生和家长在高招录取时不能盲目听信各种许诺,所有相关问题一定要到各级招生考试机构去咨询或查询。若真的上当受骗了,要及时报案,以免使自己的损失难以挽回。
(编校 何 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