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中国乃当今世界上一切用筷进餐习俗的母国。自古以来有句俗语:“民以食为天,食为筷为助,故筷古称硅。”筷最早之名称箸,直至魏晋南北朝时,箸有了新的写法——硅。《三国演义》第21回载:“今天下英雄帖,惟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硅落于地下。”由此可知箸与硅虽然音同字不同,都是筷名,但含义不同,硅者有赞美,古筷助人为乐之意。 清代袁枚说过一句名言:“美食不如美器”。如何理解?在我看来,再好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乃当今世界上一切用筷进餐习俗的母国。自古以来有句俗语:“民以食为天,食为筷为助,故筷古称硅。”筷最早之名称箸,直至魏晋南北朝时,箸有了新的写法——硅。《三国演义》第21回载:“今天下英雄帖,惟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硅落于地下。”由此可知箸与硅虽然音同字不同,都是筷名,但含义不同,硅者有赞美,古筷助人为乐之意。
清代袁枚说过一句名言:“美食不如美器”。如何理解?在我看来,再好的美食在胃里总要消化,而美器可以在世上珍藏千百年,一代代传下去。还有更重要一点,最出名的美食当今名师都可以烹调,可古代传下来的美器是无法复制的,无论什么高明的大师,复制得几可乱真,但总归是仿制品和赝品,古代美器是历史特定产物。
古代美器不仅仅是餐具,也是礼器。历朝历代宫廷举行饮宴,碗筷杯壶如何放置都有严格规定,错放了违反礼仪者都要严办。如乾隆二年(1737年)春节除夕御宴:宝座龙头至宴桌边八寸,两边放花瓶,中方果盘四只,次中放点心五品,并放金匙,象牙箸和纸花筷套。
这些放果盘、放金箸的小太监,可不是酒楼的店小二,都是经过严格培训的,一点也不敢马虎大意。再者,放什么样筷子、配什么颜色纹饰的碗碟都是成套了的,切不可乱套,所以袁枚重视美器,也是重视礼器,遵守礼仪。
其他文献
在较长的历史时期里,收取润笔一直被视为有损文雅之事,当事人羞于计价。直到清初的戴易才首创明码标价,挂牌卖字榜于门,才有后来者起而效尤。逐渐,书画家们订润鬻字演为风气,并被社会广泛接纳,书画开始和其他商品一样在市场上流通。 翻开民国书画史,映入眼前的是一张张显得有点发黄的润例,让人仿佛嗅到了那个封存年代的浓重气息,一个个逝去的艺术大师此刻正鲜活地在面前跳跃着,诉说着那些陈年的往事。 润例又称笔润
如果你认为,2000多年前,社会的发达程度不能与现代相提并论,以至于当年的餐饮丰富程度也只能仅限于“粗茶淡饭”,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可惜我没有“时光机”,不能穿越回汉朝身临其境地去一探究竟。不过,借助留存下来的文物史料,仍然能令我感到眼界大开。 先来看一段西汉大赋《七发》中的描写:“煮熟小牛腹部的嫩肉,用竹笋和香蒲来拌和;肥狗肉烧羹,盖上石耳菜;熊掌炖得烂烂的,调点芍药酱;鹿的里脊肉切得薄薄的
继2012年秋拍成功推出“四王吴恽”等专场之后,北京盈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将于7月16日在北京中国大饭店敲响其2013年春拍。届时,盈时将再次推出多件重磅藏品,尤其是数件宋元书画,备受瞩目。 在盈时此次春拍主推的宋元书画精品中,一件汇集南宋画院创作最高成就的代表性画家林椿、杨安道等大家的巨作《宋人九札册》,颇为珍罕,不仅集九册为札,而且保存完好,品相上乘。另外,此札册在山水画的艺术表现和绘画技巧上
天下之事,莫大于食。无论是王侯将相墨客文人,还是贩夫走卒平民百姓,终少不了锅碗瓢盆一日三餐。觥筹交错的宫廷盛宴、洒脱随性的文人雅食、大快朵颐的市井吃喝都潜移默化地烙印在传统的书画中,留给我们一段段“流口水”的饕餮时光。 宫廷盛宴 铮铮的琵琶声打破了江南夜晚的寂静,夜宴在如泣如诉的琵琶曲中开始了。 作为主人的韩熙载,此刻正盘腿斜坐于榻上,头戴黑色峨冠,身着锦衣华服,前面的几案上,美酒满樽,果食
饮食二字,既代表饮用,也包括进食。我特别喜欢一句话:“能吃、会吃、懂吃、且有良好的胃口,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曾经非常痴迷一本讲述悠闲生活的书,里面搜集了好些篇关于民国大师们论吃的文章。印象特别深的是对钓虾的描绘,大意说的是钓虾须得用米粒,因为如果用虫,虾吃了虫,人再吃虾,等于人也间接地吃了虫。每次钓上几只下酒便收竿,到酒馆要一壶烫得热热的黄酒,将虾在烫酒的水中过三遍,待虾壳变红,取出来蘸酱油下
无论是『明心见性』的佛教、『见性成佛』的禅宗还是『修身炼性』的道教,香作为神灵的信使,扮演着必不可少的角色。 香是滋养心灵的食粮,是颐养性情、启迪才思的妙物。无论是“明心见性”的佛教、“见性成佛”的禅宗还是“修身炼性”的道教,香作为神灵的信使,扮演着必不可少的角色。让我们焚一炉古香,在若即若离的香气之中,感受文化的气息,让我们在静谧安宁的氛围中,开始一场身与心的修行。 以香奉佛 李唐王朝对佛
我国现代美食的烹饪手法基本经过了这样几个阶段:火烹、水烹、油烹。从石器时代开始到两宋为止,许多烹饪方法,比如煮、蒸、烤、炖、腌、晒、炒已经基本定型。 必然常常是由偶然开始的,牛顿伟大发现源自与一颗苹果的相遇,而我们的饮食发展史则源自与火的偶然邂逅。 火烹时代 最早的烹饪技法应该是火烹,源头是一场偶然的山火,大火过后,人们发现被烤熟的食物更香更好吃。这次偶然际遇让原始粗放的饮食搭了上开往美食时
靠工资搞收藏确实不易,要搞出一番成就就更难了,尤其是当下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什么都商品化了。 过去老一辈艺术家们讲情义、给情面,对自己创作的艺术作品守得不是那么紧,更不好意思启齿讲费用,或你想给多少就多少,人情味很浓;现在讲实际、看实惠,铜臭味较重。过去关系好的、走访紧密的,写幅字、画幅画、题个斋名或题个签之类的叫娱乐娱乐、大家玩玩,带些茶叶、水果、点心之类的物品相互走往,纯属君子之交;现在大家手
说起吃,我们中国老百姓向来是食为天的,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天不吃饿得慌”。然除了喂饱肚皮以外,在中华饮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有一条从古至今不间断的文脉。那么些独立于世界餐饮文化之林的烹饪手法,除了民间世代流传的之外,还被许多文人墨客记录了下来。古老的我们且不去考证,光看民国时期以来,那么些文人墨客几乎都是好吃的。 比如京剧四大名旦各有食好,尚小云是其中最讲究的美食家。过去大凡一些名角,几乎
不知道是不是有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抗拒文字对美食描写的诱惑,于是如法炮制。 最近的印象是笔者有一位朋友,模仿王世襄老先生的做法“焖葱”,因为王老先生曾经提到过也可以把海米换成干贝,所以这位来自沿海地区的朋友也如此这般。以他那“三脚猫”的厨艺,结果可想而知,他把失败归结为“葱煎老了”,当然从此也不再敢轻易尝试。 更早一些的比如十来年前读《红楼梦》,虽然什么茄鲞、糟鹅信之类不是我等平民百姓能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