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项目化学习视域下历史教学关键问题的优化设计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ngyu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学生能够“尝试多角度探究当前生活中的挑战与机遇,学会独立思考、提出疑问、进行反思,逐步提高自主选择与决断的能力”[1]。可见,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能力是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重要的要求目标。大量教学实践反馈信息表明,当前历史教学中零散知识点的教学挤占了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时间。指向学科教学本质的学科微项目化学习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也是当前历史课堂学教方式变革的新方向。本文拟以部编教材《历史与社会》九年级上册第二課“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为例,阐述微项目化学习的关键问题的优化设计。
  一、微项目化学习的教学意蕴
  微项目化学习是什么?华东师范大学夏雪梅教授认为“微项目化学习是指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15~20分钟长时间段探索性项目任务,或者在课外用类似实践性作业的形式对某个内容或主题进行小探索。……核心知识的提出,到挑战性问题的解决,以及最后成果和评价的指向,都是学科的关键问题,体现对学科本质性理解”[2]。从夏雪梅教授的观点中可以看出学科项目化学习的教学意蕴如下:
  (一)微项目化学习的聚焦点在于学科性概念的习得
  微项目化学习要涉及到学科概念性知识的教学,如果没有概念知识的聚焦,也就无法进行项目化学习。抽象知识上升为概念、原理、理论后就会比较难以理解和教学。概念的习得要经历比事实、主题更长的时间,但是一旦习得了概念,学生在后续类似的情境中会产生更深刻和持久的迁移。
  (二)微项目化学习的生命力在于驱动性问题的生成
  “用什么样的问题驱动学生主动投入思考”是项目化学习的生命力所在。驱动性问题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了项目化学习的实践过程和结果。一个好的驱动性问题能够提供给学习者一个广阔的、多维度的探索空间,激发学习者学习的内在动力,也能提纲挈领地指出持续思考、自我探究的方向。
  (三)微项目化学习最终的指向在于学习素养的落实
  微项目化学习同学科项目化学习功能相似,“聚焦的是学科关键问题,体现了对学科的本质性理解。学生在参与其过程中进行合作性的探索和问题的解决,生发跨学科的素养,如创造性、批判性、合作与沟通等”[3]。这体现了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提出疑问、进行反思,逐步提高自主选择与决断的能力要求。
  微项目化学习设计中驱动性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综合学习各要素和借助各种学习方式,也要运用历史学科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重要的学科素养。
  综上所述,项目化学习设计的教学意蕴突出表现在核心问题的确立、关键性问题的提炼、驱动问题的设计和学习素养目标的达成。对这些教学意蕴的深刻把握是实现历史教学问题优化的思想基础。
  二、微项目化关键性问题优化策略运用
  微项目化学习对于历史课堂教学更有实践性,但路径选择正确与否,则直接决定项目化学习的成效。
  (一)基于课程标准确定关键问题,解决核心概念
  核心概念则是指居于学科中心,具有超越课堂的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的关键性概念、原理或方法。[4]微项目化学习以核心概念统整的形式,组织历史学科的知识并建构完整的概念体系,促使学生超越对零散史实的记忆,形成对历史的深层理解,就其形成了一种能力转化的样态。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创建》对应的课程标准是:
  3-1-1概述20世纪初世界和中国的局势,解释造成这种局势的复杂因素。
  3-1-2简述辛亥革命的重要事件和人物,探讨辛亥革命的重要历史意义。
  根据课程标准对本课史实的梳理,确定了核心概念,归纳出重点内容,提炼出关键问题及重点内容。具体如下表:
  围绕具有统领性的核心概念“辛亥革命:嬗变与延续”,通过核心概念的确立来进行项目下一环节的设计。学生在项目化学习中认识历史事件发生的偶然性与必然性,从而对辛亥革命这一概念有深层次的思考,更好理解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二)围绕核心概念,设计驱动性问题
  围绕本课核心概念设计驱动性问题,用科学的驱动性问题激发学生投入到“项目”的探索中,使其学习内驱力得到激发,学生真正深入到探究中去。根据核心概念运用以下策略确定驱动性问题。
  根据教学的重难点确定了驱动问题1:武昌起义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偶然。“在革命党认为起义无望的时刻,革命突然在意想不到的时刻爆发了。武昌起义前清廷抽调部分湖北新军到四川镇压保路运动,造成武昌城防空虚,为起义提供了很偶然的机会。另外,湖广总督瑞徵偶然破获了革命党据点后,如果他能处理得当,杀一儆百,再当众烧毁缴获的革命党人花名册,安定人心,而不是优柔寡断,激化矛盾,武昌新军工程营也许就不会发生兵变。……难怪孙中山说‘武昌之成功,乃成于意外’。”
  通过预习,学生会对本课的内容产生诸多的困惑和不解,再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梳理,确定和核心概念关系最为密切的三个关键问题,即根据学生的困惑确定了关键性问题:
  四川的保路运动为什么会波及到湖北?
  起义者为什么会选择先占领楚望台军械库,再进攻总督衙门?
  为什么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提炼关键性问题,围绕课程标准的“概述”“解释”“简述”“探讨”等能力要求,选择相应材料,再设计驱动性问题2:
  (1)“如果广州起义不发生,武昌起义会发生吗?当时没有四川保路运动,武昌起义会爆发吗?”试运用辛亥革命的背景材料加以推断。
  (2)如果你是武昌起义的发起者,会选择怎样的进攻路线?对当时参加起义的同志给作出这样决策的理由。
  (3)回到1912年的历史现场,以时政评论员的身份全方位解读《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提供约法部分内容)。
  解决这些驱动性问题,需要学生的历史观、时空观、历史理解与历史解释等重要的学科素养。
  运用“冲突、论争”确定驱动问题3:新、旧教材对于辛亥革命的意义表述有怎样的变化?试探究变化原因。原教材对辛亥革命意义表述为“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清朝的统治,还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复兴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进步探索了道路”。(现教材略)
  (三)历史项目化学习设计样例:《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
  基于项目化学习意识,依托核心概念的统领,以驱动性问题为抓手,对学情、教学目标、课程等课堂诸要素进行整合,在学科基本教学内涵不变前提下,采取微项目化学习,将单元或课时的主要内容,通过结构化的项目学习达成学习目标(见上表)。
  综上所述,微项目化学习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正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但它服务于课堂教学目标,为解决历史教学的实际困难、涵育学科素养提供了可行性路径。它将会极大地改变历史学教方式。
  【注释】
  [1]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6页。
  [2][3][5]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 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年,第18、18、191页。
  [4][美]艾里克森著,兰英译:《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第78页。
其他文献
岁末年初,各地各部门纷纷开启自上而下年度大检查模式,教育系统也不例外。  上有检查,下有迎检,年年如此。然而,据一些中小学生家长反映,为了配合学校完成好这“全年最后一哆嗦”,他们不得不硬着头皮提早回家,并以突击方式填写孩子们从学校带回来的各种评价表格、满意度问卷。尤其是在“家长意见和建议”一栏,有家长甚至遇到过这样的事儿:个别学校要求他们在提笔填写之前,注意参考校方提前拟好的大纲。迎检结束后,部分
“进食障碍”作为一种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精神疾病,应该得到足够的关注和重视。  1983年,曾经红极一时的流行轻柔摇滚乐队“卡朋特”的主唱凯伦因为神经性厌食症死亡,她被厌食症折磨了近10年;1997年戴安娜王妃逝世,使人们开始关注到她从20岁开始就为之困扰的贪食症。伴随明星人物的八卦星闻,进食障碍作为一种疾病开始在欧美国家被知晓,并将其看成一种流行的疾病。  日前,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进食障碍诊治中心
像韩村河村这样的“老先进”,基础设施、村容村貌早已走在全国前列。去韩村河采访,我更喜欢走进村民院子,坐下来和他们拉家常,居家日常虽然细微琐碎,但足以折射出生活品质和幸福纯度。  40多年前,高贺玲嫁到韩村河,刚来那几年她没少受累,也时常跟娘家人哭诉嫁错了村。苦日子没过多久,随着村集体经济的壮大,收入大幅提高,家里人衣食住行条件都上了大台阶,高贺玲很快成了娘家人和朋友羡慕的对象,大家都夸她当年有远见
“2010年以来,中国年均报告职业病新病例2.8万例。截至2018年底,累计报告职业病97.5万例,其中,职业性尘肺病87.3万例,约占报告职业病病例总数的90%。”7月30日,国家卫健委职业健康司司长吴宗之,在健康中国行动之职业健康保护行动新闻发布会上说。  2018年,我国就业人口达7.76亿人,多数劳动者职业生涯超过其生命周期的1/2。吴宗之说,工作场所接触各类危害因素引发的职业健康问题依然
“罗斯福新政”在世界现代史上极具重要意义,但是学界对于新政的评价呈现出纷繁芜杂的状态。那么高中历史教师究竟应该如何分析和处理新课程实验教材中的《罗斯福新政》呢?  一、建构知识体系  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关于《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的单元要求可以看出,《罗斯福新政》这一课居于承上启下的中心地位。  根据实验教材的内容,本课的知识体系可以用下列结构示意图来表示:  二、理解核
一、英国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史料运用  早在二十世纪初,受现代史学的影响,英国历史教科书就“以各种时代的原始材料作为引证,来让学生感受历史叙述‘如其所是’的真实性,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1]但此时,史料只作为课文叙述的辅助,并非作为证据来探究历史问题,真正将史料作为探究某一具体历史问题的证据是在“新历史科”的影响下开始的。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英国的历史课陷入危机。随之出现“新历史科”运动
长期被选择性遗忘的中世纪欧洲历史,终于在高中历史新教材[1]中“凿空”上线,过去那种“千年黑暗”、“四处蒙昧”、“毫无光亮可言”贬损标签也会随着新教材的推广与使用一点点被揭去。当我们把中世纪欧洲这段历史当作养育学生的重要文本之一时,补教材之遗、匡历史之误、探史学之真、正史育之养就成为我们上好这一课不可缺少的教育教学行动。既可填补中世纪欧洲之史实不足,又可从不同视角佐证中世纪欧洲历史,在真实与完整的
对话教学以教材为中介,以师生持续的对话投入为前提,以师生有意义的交流、解决问题为主线;师生之间深度互动、交汇反思,从而促进学生的德性成长和社会性发展。[1]对话教学理论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师满堂满灌、学生被动接受的历史课堂模式,为落实历史核心素养提供了一种合理的解决思路。  笔者以部编本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朝统一》中“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一目为例,探讨这一问题。  一
作为电商领域的年中狂欢,今年6·18大促期间,各大知名平台不仅早早地撒出补贴礼包,也在商品价格上竞相争低。更热闹的是,在此期间,众多直播带货豪杰披星戴月、快马加鞭、你追我赶,以四方云集之势,在平台上摇旗、呐喊,其场面像极了若干年前街头巷尾的一排排地摊,摊主毫无保留地叫卖,让走过路过的人们感觉“脑瓜子嗡嗡的”。  直播带货,实际上就是卖家使用网络直播技术,为消费者近距离地导购商品,使买家边看直播边下
男子100米决赛,苏炳添冲过终点,以9秒95刷新全运会纪录。图/原韬雄  第十四届全运会将于9月27日闭幕,在本届全运会上,共有1.2万余名运动员参加竞技比赛项目,1万多名群众运动员参加群众赛事活动。运动员和参赛群众取得了竞技成绩与精神文明的双丰收。  在陕西西安举行的第十四届全运会恰逢建党百年,无论是不久前东京奥运会上取得的优异成绩,还是本届全运会的良好表现,都是中国体育健儿和体育工作者对党的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