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就数学本身而言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因此,我们的数学课堂应该充满活力,使之魅力无穷,教师应给学生一片广阔的天地,让他们在数学王国里自由翱翔,使他们都能感受到数学其实是一门神奇的学科,里面蕴涵着丰富的知识,而不是枯燥无味和抽象难学的。执教者应精心设计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 观能动性,共同创设一个充满愉悦、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一、關注情感体验,变枯燥为情趣。
心理实验表明:小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他人的肯定、课堂的氛围等外在因素,他们的学习过程往往伴随着浓厚的个人情感,他们觉得有趣,学的就积极主动,反之则学的消极被动。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因此,我们的课堂应该努力创设良好的数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数学知识变抽象为形象,变无趣为有趣,使课堂更具吸引力,让学生能够有滋有味的学习,在自主学习中、感受到课堂生活的快乐。
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教学活动,使教学内容游戏化、生动化。如学习“循环小数”时,可利用动态画面演示每年总是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不断依次重复,每周又总是从周一到周日,周而复始。这样从小学生熟知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引入,学生就会很快地理解循环的含义,将抽象的概念生活化了。又如学习“利息”时,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设计“模拟银行”,由小组长当储蓄员,组员当储户,开展储蓄活动,存款—取款—记息。通过系列活动,把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交往互动中实现知识的增值。在教学中还应该重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与学生平等对话,亲切交谈,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主动参与意识。
二、更新教学观念,变灌输为对话。
数学课程标准涉及了一个完整个体的发展的三大领域: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而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把学生当做知识的容器,不看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把全部知识硬往“容器”里塞,学生所接受的往往是一些毫无意义的如同“砖块”一样的东西。为教而教,为学而学,这样既缺乏学习的趣味性和动力性,还难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中应改变学生只做“听众”“观众”的现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去动手、探究、发现、归纳,真正成为“知识获得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成为学习的主人,新课程改革也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而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和对话。如教学“工程应用题”中,有这样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生产600个零件,甲对单独做20天完成,乙队独做30天完成,两队合作多少天可以完成?
生:列式计算:600÷(600÷20+600÷30)=12(天)。
师:完全正确,下面请同学们猜一猜,如果把“600”改为“1200”结果会怎样?
生:(学生跃跃欲试)24天(全班同意这个结果)。
师:真的是24天吗?请同学们算算看。
生:(算出结果后,生露出奇怪神色,窃窃私语)结果还是12天。
师:我们再来猜一猜,如果“600”改为“1800”,结果又会怎样。
生:(轻声疑惑不解地说)12天?
师:为什么?
生:(摇头)不知道(学生计算验证)。
师:如果工作总量是10000个、5000个、50个、甚至是1个,结果会怎样?
生:(胸有成竹)都是12天。
师:你们猜的真准,现在你们有什么想法?
师:如果这道题的工作总量不告诉我们,能解答吗?
……
这一过程,教师不是把结果直接告诉学生,而是经过适当点拨、启发思考、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设计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情景,由具体到抽象、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感受,逐步由整数应用题过渡到分数应用题。实践证明:“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成为过去,创设基于师生交流,对话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是新课程实施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使数学课堂充满生机活力的有效措施,理应成为教师的教学追求。
三、 改革课堂结构,变封闭为开放。
开放应是全方位的。一是开放教学过程,教学没有指令性,完全由学生凭借学习和经验独立思考、自主发现。开放的课堂教学,其灵魂是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一旦主动学习了,就能达到理想的教学结果。如教学《分数的初步知识》这一课时,我让学生拿出一长纸折出它的一半。所有学生都知道怎么做:要么沿对角线折,要么对折中线,但有一学生这样折,折纸对折两次,任意折一直线通过交点。如图;
我一看,问他怎么知道这是一半。他说,很简单,用剪刀一剪,然后翻过来张合在一起;1+1=2,1÷2= 就是这样。我当堂给他以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几种折法,深入思考、小组合作、师生共同探究,总结出不管哪种折法,只要折线经过图形的中心点就符合要求。由此可见,开放教学过程,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潜能。教师要把学生的这种创新火花拨亮、挑旺,产生良性的正效应。
二是开放教学内容,书本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教学的最终目的也不是加深对教材的理解,而是以教材为裁体,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学习。如教学《元、角、分》一课时,我发现大多数学生已经认识了“元、角、分”,并且教材上的“元、角、分”和当前流通的人民币有很大不同时,就没有按教材的要求上课,而是先让学生观察他们搜集的人民币,然后让学生围绕人民币的有关知识提出问题,这样既加强了对人民币的认知,又能使学生的人文精神在讨论发言中得到培养,因此,我们既要冲破教材的束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又要在教材之外找“教材”,引进必需的信息和知识,让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有所发展。
三是开放学习形式,允许学生根据学习需要或独立学习,或小组合作,或自找伙伴,学生自主采用学习方法,不强加限制,充分活动学生的手、脑、耳、目、口。如采用数学实践活动进行教学小课题研究活动,利用网络进行研究性学习等。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使学生学习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亲自参与的、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促进学生集体“先进的更先进,后进的齐上进”。这样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具有群体、创造、开拓等素质,从而大面积,高水平地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要构建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数学课堂,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就应给学生主动探索的机会,不要束缚学生的手脚,让他们自己去查找、观察、实践和独立思考。我们也应创造性的应用新的课程标准指导教学实践,以创新的教育精神培养新的下一代。
一、關注情感体验,变枯燥为情趣。
心理实验表明:小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他人的肯定、课堂的氛围等外在因素,他们的学习过程往往伴随着浓厚的个人情感,他们觉得有趣,学的就积极主动,反之则学的消极被动。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因此,我们的课堂应该努力创设良好的数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数学知识变抽象为形象,变无趣为有趣,使课堂更具吸引力,让学生能够有滋有味的学习,在自主学习中、感受到课堂生活的快乐。
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模拟表演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教学活动,使教学内容游戏化、生动化。如学习“循环小数”时,可利用动态画面演示每年总是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不断依次重复,每周又总是从周一到周日,周而复始。这样从小学生熟知的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引入,学生就会很快地理解循环的含义,将抽象的概念生活化了。又如学习“利息”时,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设计“模拟银行”,由小组长当储蓄员,组员当储户,开展储蓄活动,存款—取款—记息。通过系列活动,把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交往互动中实现知识的增值。在教学中还应该重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与学生平等对话,亲切交谈,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主动参与意识。
二、更新教学观念,变灌输为对话。
数学课程标准涉及了一个完整个体的发展的三大领域: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数学思考与解决问题)。而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把学生当做知识的容器,不看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把全部知识硬往“容器”里塞,学生所接受的往往是一些毫无意义的如同“砖块”一样的东西。为教而教,为学而学,这样既缺乏学习的趣味性和动力性,还难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中应改变学生只做“听众”“观众”的现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去动手、探究、发现、归纳,真正成为“知识获得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成为学习的主人,新课程改革也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而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交往和对话。如教学“工程应用题”中,有这样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生产600个零件,甲对单独做20天完成,乙队独做30天完成,两队合作多少天可以完成?
生:列式计算:600÷(600÷20+600÷30)=12(天)。
师:完全正确,下面请同学们猜一猜,如果把“600”改为“1200”结果会怎样?
生:(学生跃跃欲试)24天(全班同意这个结果)。
师:真的是24天吗?请同学们算算看。
生:(算出结果后,生露出奇怪神色,窃窃私语)结果还是12天。
师:我们再来猜一猜,如果“600”改为“1800”,结果又会怎样。
生:(轻声疑惑不解地说)12天?
师:为什么?
生:(摇头)不知道(学生计算验证)。
师:如果工作总量是10000个、5000个、50个、甚至是1个,结果会怎样?
生:(胸有成竹)都是12天。
师:你们猜的真准,现在你们有什么想法?
师:如果这道题的工作总量不告诉我们,能解答吗?
……
这一过程,教师不是把结果直接告诉学生,而是经过适当点拨、启发思考、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设计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情景,由具体到抽象、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感受,逐步由整数应用题过渡到分数应用题。实践证明:“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已成为过去,创设基于师生交流,对话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是新课程实施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使数学课堂充满生机活力的有效措施,理应成为教师的教学追求。
三、 改革课堂结构,变封闭为开放。
开放应是全方位的。一是开放教学过程,教学没有指令性,完全由学生凭借学习和经验独立思考、自主发现。开放的课堂教学,其灵魂是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一旦主动学习了,就能达到理想的教学结果。如教学《分数的初步知识》这一课时,我让学生拿出一长纸折出它的一半。所有学生都知道怎么做:要么沿对角线折,要么对折中线,但有一学生这样折,折纸对折两次,任意折一直线通过交点。如图;
我一看,问他怎么知道这是一半。他说,很简单,用剪刀一剪,然后翻过来张合在一起;1+1=2,1÷2= 就是这样。我当堂给他以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几种折法,深入思考、小组合作、师生共同探究,总结出不管哪种折法,只要折线经过图形的中心点就符合要求。由此可见,开放教学过程,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潜能。教师要把学生的这种创新火花拨亮、挑旺,产生良性的正效应。
二是开放教学内容,书本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教学的最终目的也不是加深对教材的理解,而是以教材为裁体,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学习。如教学《元、角、分》一课时,我发现大多数学生已经认识了“元、角、分”,并且教材上的“元、角、分”和当前流通的人民币有很大不同时,就没有按教材的要求上课,而是先让学生观察他们搜集的人民币,然后让学生围绕人民币的有关知识提出问题,这样既加强了对人民币的认知,又能使学生的人文精神在讨论发言中得到培养,因此,我们既要冲破教材的束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又要在教材之外找“教材”,引进必需的信息和知识,让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有所发展。
三是开放学习形式,允许学生根据学习需要或独立学习,或小组合作,或自找伙伴,学生自主采用学习方法,不强加限制,充分活动学生的手、脑、耳、目、口。如采用数学实践活动进行教学小课题研究活动,利用网络进行研究性学习等。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使学生学习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亲自参与的、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促进学生集体“先进的更先进,后进的齐上进”。这样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具有群体、创造、开拓等素质,从而大面积,高水平地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要构建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数学课堂,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就应给学生主动探索的机会,不要束缚学生的手脚,让他们自己去查找、观察、实践和独立思考。我们也应创造性的应用新的课程标准指导教学实践,以创新的教育精神培养新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