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抗疫决策:逻辑与教训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tian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汹涌来袭,英国政府先以“违反英国人民自由天性”为由踟蹰不行,后又在舆论压力下180度大转弯,采取强力措施。英国首相约翰逊、卫生大臣汉考克、首席医疗官惠蒂等高官相继宣布确诊感染新冠病毒,首相一度被送进重症监护室(据英首相府发言人4月12日消息,约翰逊当日已经出院)。屡屡登上媒体头条的背后是英国疫情状况惨烈的现实:截至4月21日,英国已经累计确诊新冠病毒感染病例124743例,死亡16509例。英政府科学顾问、惠康基金会主席杰瑞米·法拉爵士更直言英国或将成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最严重的欧洲国家。

从“遏制、延缓、缓解”到大规模检测


  3月3日,以发布《新冠病毒行动方案》为标志,英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动员正式开始。此时距离伊朗和意大利北部疫情暴发已有十多天时间。这份方案确立了英国根据疫情发展状况实施“遏制”(contain)“延缓”(delay)、“缓解”(mitigate)三步走的应对计划,并在整个抗疫过程中以科学研究为基础修正政策。其时,英政府宣称,自零星病例在英国出现以来就采取了检测、追踪、隔离的“遏制”手段。英政府还强调这是一个“以大量科学建议为支撑”的应对战略,“科学性”是其特点。英政府反复强调“英国准备充分”“比诸多国家更有条件打败疫情”。
英國首相鲍里斯·约翰逊。

  然而3月4日至3月14日,英国确诊病例从不足百人发展到破千。3月13日,英国政府宣布由“遏制”转入“延缓”阶段。“延缓”政策的目标是压低疫情峰值、达到与本国医疗资源相匹配的程度,因此本应在“遏制”阶段的措施之上再增加社交隔离的措施。然而英国政府却直接放弃了“遏制”阶段的检测政策,提高了病毒检测门槛,也未一并推出社交隔离政策。正是在这一阶段,约翰逊在发布会中要求人们“做好亲人离世的准备”,英国政府科学顾问瓦兰斯爵士初提“群体免疫”概念,引发媒体热议。3月16日,英国帝国理工大学弗格森教授公布其模型,引起轩然大波:根据模型测算,英国政府如果不强力干预,全国死亡人数将超过25万。至此,英国政府再也无法延缓推出社交隔离措施。此后,英国社交隔离举措逐步加码,英国抗疫政策终于在表面上汇入欧洲“主流”。
  3月底,前首相托尼·布莱尔、前卫生大臣杰瑞米·亨特等人开始在媒体呼吁英国重视检测能力。大规模检测是很多国家实现有效控制疫情的关键,英国检测规模和效率显著低于德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不仅增大了前线医务人员风险,也不利于尽快控制疫情。4月4日,英国政府公布《检测战略》,这是一份有雄心的大规模检测计划,但截至4月中旬计划的推进仍较为缓慢。

四方面因素导致抗疫不力


  英国拥有欧洲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国际化程度较高,这使其面临的疫情防控局面本来就较为严峻。在政府决策和治理方面,英国政府的抗疫举措有其依据和逻辑,但也存在失误和缺陷。根据上文英国抗疫政策变化轨迹,可以看出影响英国涉疫决策及疫情严重程度的有以下四方面因素:
  第一,疫情全面暴发前存在的侥幸心理延误了宝贵时间。英国《金融时报》刊文称,2月中旬中国疫情处于高峰时,英国政府仍然抱有侥幸心理,希望新冠疫情能像2003年的SARS疫情一样“自我结束”,这使得英国未能及时采取相关准备措施。2月21日开始,伊朗和意大利北部地区疫情明显升级,2月28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疫情全球风险级别从“高”上调到“非常高”,但英仍在等待观望。3月初,约翰逊首相才开始主持相关国安会会议。在德国已经开始采购呼吸机的时候,英国仍未进行呼吸机、个人防护设备等重要医疗物资的采购准备。爱尔兰知名记者芬坦·奥图尔指出,“英国式的例外主义使其产生能化险为夷的错觉”。
  第二,流感经验塑造了英国政府对新冠病毒的认知和应对。新冠病毒是一种新型病毒,人类对这种病毒的认知需要一个过程。各国过去与大规模传染病较量的经验无疑对相关国家在此次抗疫过程中的决策起到了重要塑造作用。近20年来,英国面临的最大规模传染疾病是甲型流感。2002年,英国根据模型分析得出甲型流感是其最大威胁的结论,制定了《流感应对战略》,并在多轮流感疫情中加以应用。英国的《新冠病毒行动方案》与2014年流感战略高度相似。正是在“新冠病毒只是严重流感”认知的基础上,英国做出了其初期涉新冠肺炎疫情决策:较早就判断无法阻挡病毒来到英国,因此不主张切断国际航班;认为病毒无法消灭,因而准备在社会和经济的承受范围内与之“长期作战”;认为大规模传染难以避免,因此未就大规模检测做准备。英国从一开始就确定了与病毒“且拖且战”的有限目标,辅以保护高危人群措施以降低死亡人数。然而,在病毒死亡率、感染能力等关键数据都尚不清楚时,基于乐观的预期采取措施,很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意大利等国疫情的发展显示英国先前低估了病毒传染力和死亡率。德国和意大利的数据也表明,即便在疫情广泛蔓延的地区,“群体免疫”也远未实现。这一以流感为基础的认识和应对难以称得上是“科学决策”。
  第三,英国在疫情抗击能力方面存在欠缺。根据路透社的采访,英国前线医护人员在意大利疫情暴发后不久就感受到了压力:NHS新冠热线超载,疑似病例剧增,医疗资源流向重症患者。因为在救助、检测乃至咨询方面资源的缺乏,使得英国在只有约5000人确诊时就放弃了“检测、检测、再检测”“追踪、隔离”这些应对流行传染病的最有效手段。
  第四,引以为傲的公共卫生机制在疫情面前暴露缺陷。英国国民医疗体系(NHS)是二战后英国打造福利国家的重要支柱,这一整合型医疗体系也备受国际卫生界推崇,承载着“英国骄傲”和“英国认同”。然而此次抗疫不仅暴露出英国国民医疗体系资源的短缺,也凸显了其缺陷。经历了十多年的预算缩减,英国医护人员常年短缺。根据欧盟2019年12月数据(英国脱欧之前),英人均病床数位列欧盟倒数第二。英国集中的、官僚主义色彩浓厚的医疗体系使其无法像德国那样有效调动医疗资源,短时间内提高应对疫情能力。
  总体上,英国的抗疫决策受到一些客观因素制约,也暴露了决策层面的失误以及机制建设的缺陷。新冠肺炎疫情戳破了一些“英国神话”,但其暴露出的问题却并非英国独有。如何在存在认知盲点的情况下最大程度保卫公众利益?如何区别“科学决策”和“唯模型论”?如何在决策中避免“认知偏见”?如何平衡短期收益和长期利益?这些是其他国家今后在制定政策时也应该思考的。
  本文责编 吴孟克
其他文献
近日以来,美俄爆发了一场“外国代理人”指控大战,两国互相指认对方的相关媒体为“外国代理人”。这是美国指责俄罗斯干预大选事件不断发酵的结果,是龃龉不断的俄美关系的表征,双方在宣传和信息传播领域的斗争不断升温。  在俄罗斯方面,表面上,这是俄罗斯“以彼之道还治彼身”的报复和反制,而事实上,指认某人或某机构为“外国代理人”早已是俄罗斯内外政策中运用娴熟的“政治武器”。在俄罗斯公布“外国代理人”媒体的第二
1月17日至18日,应缅甸联邦共和国总统温敏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对缅甸进行国事访问。访问期间,习近平分别同缅甸总统温敏、国务资政昂山素季会谈,会见缅甸国防军总司令敏昂莱。两国领导人共同出席了中缅建交70周年庆祝活动暨中缅文化旅游年启动仪式,见证签署达成29项各领域合作文件,双方还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缅甸联邦共和国联合声明》。  在内比都同昂山素季举行正式会谈时,习近平表示,中缅胞波情谊深厚。当
2021年8月23日起,数百名阿富汗难民聚集在联合国难民署驻新德里办事处外抗议,要求承认他们的难民身份。图为跟随抗议人群的两名阿富汗儿童。  2021年8月15日,阿富汗塔利班对外宣布阿富汗战争已经结束。20年的战争导致超过1100万阿富汗人失去家园、沦为难民,妥善安置难民成为战后政治平稳过渡的重要条件。阿富汗难民问题与极端宗教、恐怖主义、部族冲突、毒品等问题相互交织,对地区安全产生深远影响。美国
2020年3月16日,国家统计局网站发表文章称,2月份,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失业率明显上升。但随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施,各项稳就业政策落地见效,预计就业形势将逐渐改善。  数据显示:1月和2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分别为5.3%和6.2%,环比分别上升0.1和0.9个百分点。文章指出:1月份,失业率受春节因素影响略有上升。2月份,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企业
从冷战之初到本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美国的国防战略不断推陈出新,不仅在与苏联的战略竞争中脱颖而出,而且倡导了影响至今的新军事革命、预测了中国的战略竞争者身份、提出了针对中国的“空海一体战”……美国战略调整的每一步都精准得恰到好处,让人不得不怀疑,这些调整的背后是不是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主宰着一切。直到2015年《最后的武士:安德魯·马歇尔与美国现代国防战略的形成》一书问世,才使人们豁然开朗。  本专
已持续数月的新冠疫情对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既有冲击,也带来机遇。而随着新冠疫情在美国的不断扩散,美国政府为了掩盖其抗疫失误,指责和污名化中国,导致中美关系不断恶化。在此背景下,中国与周边国家尤其是周边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变得更加重要,有必要进一步加大与周边国家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力度。四个方面的机遇。  一是有助于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增强。随着新冠疫情不断在全球扩散,中国与周边国家都意识到病毒是没有国界的,不分
百年大变局的首要问题是历史定位。以大变局框架审视中国与周边的关系,则更富有历史意蕴。21 世纪第二个十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主要依据之一是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早在19世纪后期,伴随一批国家的崛起,中国政治家也提出过大变局的观点。但是,两种类型的国家崛起带给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是完全不同的。  思考百年大变局,除了经济总量指标之外,还需要更多更富有内涵和实质含义的新因素。对于大国来
6月4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上通过视频连线会见世界主要通讯社负责人,就国际热点问题展开讨论。普京高度赞扬俄中关系,指出俄中拥有广泛共同利益,是双方深化合作的重要基础。他相信到2024年双方有望实现双边贸易额提升至2000亿美元的目标。俄方愿同中方加强欧亚经济联盟同共建“一带一路”对接。两国将继续在国际舞台加强协调配合,维护共同利益。  对于即将举行的俄美总统会晤,普京预计不会有任
2021年8月31日,最后一架美军飞机离开后,阿富汗塔利班接管喀布尔机场。  8月31日,美国完成自阿富汗的全部撤军,撤得极不体面。拜登政府不仅对塔利班攻占阿全境之迅速缺乏估计,对最后阶段撤军的规划也倍受质疑,大量曾为美驻阿部队和所扶植政权提供服务且拿到全部离境手续的人员被留在了阿富汗。  美国这次令自己极其难堪的场面被众多国际传媒讥讽为“大溃逃”,美国内及其西方盟友普遍认为拜登政府处理阿问题遭受
近一段时间以来,特朗普政府表示美国要重启核试验的消息搅动着国际社会。如果美国真的重启核试验,这标志着“退群达人”特朗普又将退出《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以下简称《条约》)。此举将对国际军控和裁军进程、大国战略关系稳定及国际安全带来严重影响。该《条约》是限制核武器发展、促进核裁军和核不扩散的重要多边军控条约。1994年3月,《条约》谈判在日内瓦裁军谈判会议启动,经过两年多努力,1996年9月,联合国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