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明朝士大夫热衷殉国的原因

来源 :锦绣·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mslif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明朝是一个存在着比较深刻的社会转型的时期,士大夫作为社会群里的缩影,他们能发映出那个时代的精神特征和精神风貌。由于明朝士大夫经历着商品经济的冲击,所以很多学者认为明朝士大夫缺乏文人士大夫的气节,所以人们往往更重视南宋灭国时士大夫的殉难而混略了明朝士大夫的殉难。而本文则想通过文献研究法讨论明朝士大夫殉难的原因,从而得出明朝士大夫殉难的意义,证明明朝朝士大夫的气节,进而得出其现实意义,并不是要所有人都以身殉国,而是保持自身的气节,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能够保持自我,不忘初心。
  关键词:明朝;士大夫;殉国;原因
  一、明朝士大夫及其面临的社会背景
  (一)士大夫概述
  士大夫是中国历史特有的产物,是古代有官职在身的人或者有声望的读书人。士大夫是“大夫”和“士”两词结合而成的,“大夫”、“士”都是等级不高的贵族,故“士大夫”也被用作整个贵族阶级的统称,他们一方面参与政事,一方面传承文化,这是来自世袭的权力。而隋唐开创了科举制,选官制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此之前士大夫是基于门阀制度的豪门贵族;而在此之后的士大夫是因为知识能力与道德水准而进入官僚集团的,这前后士大夫的精神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士大夫这一特殊社会阶层折射出许多社会变化,他们的精神世界帶给我们很多思考。
  士大夫进入明朝之后社会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明朝是一个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的时代,尤其是晚明甚至算得上激荡变革的时代了。明朝封建统治达到了一个高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在东南沿海一带出现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新的经济因素的产生也促使社会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此时士大夫的观念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一部分士大夫忙于置地买田,利用自己的权势插手各类生意从而谋取私利,所以也出现了很多关于明朝士大夫气节的讨论,也有了《明朝士大夫是怎么变坏的》这样的文章。但是在这里我想说我们不能以偏概全,明朝灭亡之后以身殉国的士大夫不在少数,从明朝士大夫以受过廷杖为荣就可以略窥一二。
  (二)明朝士大夫的殉难
  明朝士大夫确实处在一个产生了新的经济因素的时代,在他们身上不可避免地存在功名富贵、金钱观念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观念的碰撞。然而,明清之际,士大夫并没有表现出贪生怕死而是很推崇殉国者,屈大均不遗余力地表彰死节,他对于在甲申之变中殉难的文人大加赞赏,称其是慷慨以死,以为大节皎然,非公卿大臣所能及。甚至屈大均将殉国一事神话,认为意图殉国者必须精诚动天,才能成就死节。
  明初有一个将领叫张铨,他追随朱元璋打天下后被封为永定侯,而明末也有一个张铨却自杀殉国,前后两个张铨仿佛代表了明朝的命运,令人唏嘘。
  二、明朝士大夫热衷殉国成因
  在大明灭亡后,士大夫绕不开的一个问题就是是否为明的灭亡殉国,虽然很多士大夫继续活下去了,但是总会涉及到这个问题,因为这不仅仅是意味着王朝更迭,同时也是异族入侵,在华夷夷狄观念的影响下,很多士大夫难以接受“蛮荒、野蛮”民族的统治,和剃发令这样的政策,但是这只是其中一个原因,为什么出现了很多士大夫以身殉国的历史,在这里进行简单地整理和分析。
  (一)忠君思想的影响
  1、传统儒家忠君思想的影响
  忠君思想对中国士大夫的影响不言而喻,每当朝代更迭都有人殉难,南宋灭亡时宰相陆秀夫背着年仅9岁的小皇帝跳海殉国也是十分令人触动。到了明朝灭亡之际,也是如此,甚至更多。“有些殉国者对死相当热衷,因为他们相信自己的殉国可以实践仁义道德;而部分殉国者对死的态度则较为消极甚至无奈。他们或是因为死于绝望,或是想以死抵罪或借死免辱,甚或借死而逃避现实;而部分的殉国者不肯苟生,则更是源于他们对夷夏大防的执着及对儒家文化的依恋。”这是士大夫面临国家倾覆时不同的心理状况,有人认为自己“生为明人,死为明鬼”,在国家存亡之际殉国是自己的必须的职责;但是同样是有人不想效命于新朝,殉国知识为了逃避现实的苦难,或者说是免于肉体上的惩罚,而且可以获得一个好的名声。屈大均对死节的推崇已经到了可以忽略一些生前的评价,而过分关注其死节,这也造成了一部分人知识“滥竽充数”,但这些人算得上是殊途同归,不管出于怎样的考虑,都是想留下一个好的名声,与传统儒家的忠君思想脱不开干系。
  2、皇帝的表率作用
  除了受到传统儒家忠君思想的影响之外,还有皇帝作出的表率,皇帝作为一国之君对臣子的行为有很大的影响,明末有一部分士大夫是在崇祯皇帝自尽后走向了死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是对明王朝永乐大帝迁都北京以及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的生动刻画,明朝就连皇帝都以身殉国,死于社稷,官员又怎么会临阵逃脱呢?就如左都御史李邦华知道朱由检资金后,悲痛不已,毅然决然决定自杀“主辱臣死,臣之分也,夫复何辞!但的为东宫导一去路,四庶可无憾矣,势不可为矣!”又如兵部郎中成德在临死之前的信里写到“主辱臣死,我等不能匡救,贻祸至此,惟有一死以报君耳!”
  (二)明朝士大夫的责任感
  明朝的士大夫大多有相当强烈的以天下为已任的责任感。而这种责任感又来源于明朝全面彻底地实行科举制度的事实,科举制度相对于以前实行过的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等选官制度来说是一个更为公平的选官制度。从理论上来看,通过科举这样的制度和手段,任何一个人,无论他原来的出身如何,都有可能进入国家权力中心,参与国家事务管理。这对明朝士大夫的心态和精神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他们眼中国家大事和他们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这样以天下为已任的强烈的责任感,让他们不顾个人利益得失为国家斗争。
  明朝的科举制虽然被很多学者诟病为八股取士,但是其选官必由科举却大幅度扩大了科举录取名额,获取功名的人要比唐宋还要多。纵然科举制度始于隋唐,但是这种考试制度还不够严谨,权贵可以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操纵考试,而且在明之前通过科举入仕的人数并不多。唐宋入仕的方式还有恩荫制,在宋代,通过科举入仕的官员不到全部入仕数的四分之一,通过恩荫入仕是大多数人的选择。至于清代,中央集权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官员更像奴才,而且为了巩固统治者至高无上的地位还实行了剃发令、易服令这样的政策,在这样的情形下,汉人只能小心翼翼地生存,士大夫也只能依靠阿谀奉承苟活下去。在这样的统治之下,士大夫不会表现出人格的独立和个性的尊严,也不可能对国家有什么责任感。   (三)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影响
  心学是儒家体系的一个流派,与程朱理学的对立,在明朝产生了很大影响。尽管朝廷在极力宣传程朱理学以加强对人思想的控制,但是并没有起到相应的效果,反而激起了人们的逆反。王阳明的心学认为程朱理学很是虚伪,人民心中想着当官发财,口中说着为国为民,而程朱理学也只是谋取功名利禄的手段。明朝初期的统治思想毫无疑问是程朱理学,理学家以理为世界的本原,社会皆是由此化生,理学家以之论证封建伦理纲常和君臣尊卑的合理性。
  明朝前期程朱理学占据着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环境的变化,王阳明心学开始崛起,官方的意识形态受到了很大的挑战和质疑。晚明的文人中,有很多学者都将矛头指向了程朱理学,他们认为程朱理学是假道学。在他们眼中,諸如像周敦颐、朱熹这样的大理学家,尽管名头很大,但是却是十分虚伪的,他们口中所谈皆是伦理道德,心中所求却是高官厚禄。这尚且不说,即使他们已经获取高官厚禄,达成了自己的理想,但仍然与人讲道德,说仁义,算是典型的心口不一。在心学的影响下,明朝士大夫越来越追随自己的内心,换而言之,自我意识更强了。心学的核心是致良知,而不是理学的格物致知,夸大了道德意识的能动性。而之所以说明朝士大夫的崇高气节是受之余王学的熏陶是因为阳明心学蕴含了道德的自律性。道德较之于气节,颇有相通之处。良知是天性,这是意志自由性的体现,如果被后天私欲蒙蔽,个人的偏好所左右,个人的良知将会扩充,这是心学的自我主宰、顺势而为。
  三、明朝士大夫殉难的现实意义
  造成明朝士大夫殉国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传统的忠君思想对士大夫群体的影响,经济的发展带来的思想活跃和士大夫人格的更加独立,理学在明朝中后期的没落和心学的兴起对人追求自己内心产生的影响,本文着重叙述了明朝科举制度对明朝士大夫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的影响,从几个方面论述了明朝士大夫殉难的原因。
  在面对生死时,明朝士大夫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士大夫殉难也是其气节所在,甚至不惜生命。士大夫能够以身殉难,也是其人生追求,人之立身处世都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从此我们也能看到士大夫这个群体的信仰和精神操守。这对我们现如今的信仰问题、气节问题都有很大的启示。
  人生价值有物质和精神之分,现在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物质文明急剧增长,但是随之而来的却是与之相悖的精神危机,我们现在也正在经历着和明朝士大夫有些类似的境遇。改革开放以来,市场逐步开放,物化社会的形成、消费主义的盛行, 严重侵蚀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文化根基, 淡化理想、忌谈信仰、执着于权钱色已成为现今社会的普遍现象。所以,现在我们需要信仰,人的信仰崩塌会阻碍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整体推进。虽说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时代,但是我们也应该明确国家的地位,绝不能背叛祖国。精神的缺失,需要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救治,文人士大夫的气节对我们来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中华民族自强奋进、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1]戴园园. 略论明朝士大夫的气节[D].南昌大学,2013.
  [2]张嵚.明朝士大夫是怎样变坏的[J].思维与智慧,2020(08):10.
  [3]何冠彪.明季士大夫殉国原因剖析[J].汉学研究,1993
  [4]何冠彪.论明清之际士大夫对殉国者的评价[J].汉学研究,1994
  [5]陈宝良.明代士大夫的精神世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6]朱汉民.士大夫精神与中国文化[J].原道,2015(01):268-284.
  [7]屈超立.论明代科举发展对选官世袭制的遏制作用[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01):76-80.
  (延边大学 吉林 延吉 133002)
其他文献
摘要:在玉米栽培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地理因素,其次是环境因素,最后是气候因素。在中职过程中应该根据这些客观因素来选择合适的玉米种子进行栽培,调整合适的栽培密度,并对玉米的生长环境进行管理,在保证玉米质量的同时提高玉米的产量,提高农民的收入,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  关键词:玉米;栽培;适宜密度  玉米是我国重要粮食作物,在种植时需要根据不同区域的土壤和自然条件特点进行品种选择,要在玉米生长过程中
期刊
羊毛纤维来源丰富,被广泛应用于动物饲料、医药和纺织等领域。但羊毛的回收利用率低,废弃量大,如何将废弃的羊毛织物或者生产过程中的下脚料进行化学改性和回收利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羊毛具有独特的双组份结构,鳞片层包围着皮质层,对羊毛表面结构影响较大。在此基础上,本课题成功利用废弃羊毛,制备具有特殊中空形态的羊毛活性炭管(ACTs),并旨在探索最佳工艺和实验条件以及形成这种特殊中空形态的机理。形成机理从三个方面探究,鳞片层的剥离、制备工艺条件和酸碱盐等活化剂。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比表面积测试(BET
摘要:纤维艺术作为一种既古老又年轻的发展形式,在艺术的发展史上独具一格。纤维艺术的形式多样,例如传统的手工编织、染织等工艺中的体现。在我国最初的体现形式是以壁挂来体现,且材料多以羊毛和蚕丝为主,所用材料比较单一,纤维艺术的年轻体现在它能与现代科技手段很好的结合,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形成了许多现代艺术风格的艺术品。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的纤维艺术在各方面都取得巨大的进步,如在纤维艺术的材质、制作手法、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艺术越来越多的进入人们的生活,艺术作品随处可见,如何看待艺术品,如何欣赏艺术美?艺术欣赏是以艺术作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特殊思维活动,会使欣赏者与艺术创作者发生关联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同时也是检验作品社会性影响效果的主要方法。艺术欣赏和有关研究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从而推动艺术欣赏的健康发展,促进艺术创作的繁荣。  关键词:审美;情感;艺术意境;欣赏者;心灵  艺术欣赏是一个
期刊
摘要:张昭为东汉末年徐州士人,因为博学而成名,他于中年避乱江东,后受到孙策的遗命委托,辅佐孙权逐渐稳定了江东政局。曹操在北方拥汉帝定许都后,具有正统性,因此各地士人纷纷接受曹操征辟,回归汉朝政府。张昭本人具有尊正统,崇统一的思想,他也希望回归北方,不过孙权掌权数年后具有了割据江东当一方霸主的野心,与张昭产生了严重的战略分歧和政治立场冲突。赤壁之战曹军被击败后,张昭北归的愿望破灭,并开始被孙权疏远,
期刊
摘 要: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着眼于知识的传授,更要着眼于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他对学生的训练不仅是能力上的,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思维上的训练。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也得到了更多大学英语教师的重视。  关键词:大学英语;批判性思维  前言  在英语教学改革界,有一位鼎鼎有名的校长叫夏谷鸣,他曾提到掌握英语不仅是能掌握知识技能的,更是能促进思维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
期刊
摘要:《亲和力》是德国著名作家歌德创作的长篇小说,讲述了爱德华和夏洛蒂夫妇遇到的婚姻与爱情的矛盾和由此引发的爱情悲剧。本文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对小说中两个女性形象夏洛蒂和奥狄莉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二者对待爱情、婚姻与世俗道德的不同之处,探究人格差异对此悲剧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女性形象;人格结构理论;人物影响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层:本我、自我、超我。
期刊
摘 要:我国是一个以成文法为主要法律形式的国家,判例一直没有成为我国公认的法律渊源。但我国从古代开始就已经开始研究判例了,由于史料的限制春秋战国以前的判例研究已经无从考证了。本文先是分析了判例研究的重要意义,再从秦汉、唐宋、清末、民国等时期探究我国判例研究的发展状况,最后对判例研究发展对我国法学理论的影响进行研究,以期能对我国判例研究的发展和进步提供借鉴和参考,推动我国法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更好地
期刊
摘要:在我国,各少数民族居住状况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回族是我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回汉民族交往也较为密切。在回汉杂居的现状下,回汉民族文化不可避免的发生着碰撞和融合,回族人在固守自己传统文化和民族信仰的同时,也在不断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在这样复杂的关系和环境下,维护好回汉民族关系,对于促进地区稳定与民族和谐具有举足轻重的价值。  关键词:金岭回族镇;回汉关系;民族关系  一、金岭回族镇概
期刊
摘 要:水墨艺术早在农业文明时期就已经诞生了,但是当时的水墨题材程式化严重,集中于山水、花鸟、人物这几种。其中,山水水墨是最具代表性的。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诞生了“城市水墨”,它的特点是反映城市建设与时代风貌。钱学森先生对城市水墨的评价比较高,并首次提出了“城市山水”画的概念,主张在城市山水画当中体现出我国社会主义城市建设。基于此,本文从“山水城市”的概念解读出发,探究了城市山水水墨写生构成和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