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丹法历来有两家三元之分,其中能够大众化而普及者,唯清静独修之法。此法子自己基本能作主,没有诸多的外界条件限制。
清静独修修丹法中,亦有几派,此皆是由于各人所处自身条件不同而形成的,其实是筑基阶段相异而已。真正的丹法之间并无高下之分,凡最适于自己修炼者,即可称为上乘法。
如专就丹法而论丹法,则有高底、上下、巧拙之分。最上一乘法子,能使行动与日常生活融为一体,所行所事,无不暗合丹法之妙机,所谓行、住、坐、卧皆是丹法,“玩玩耍耍”皆是功修,而以内外交感、天人合一之玄关窍为总持门。上乘者,以玄关一窍为总持门,而行功与日常多有脱节处,还不能完全悟丹法丹功丹理于日用平常之间。中乘者,亦以玄关为总持门户,但无日常运用心法,修功时丹法,而停止做功时则不时丹法矣!下乘者,不但修功与日常完全脱节,且不是以玄关窍为总持门。然,由下方能渐达上,直修最上一乘也是不乏其人。
黄元吉先生讲道于清道咸年间,继陈邵三丰一脉之真传(今有称其为隐仙派者),发明阐述清修丹道最上一乘心法,其所著《乐育堂语录》、《道德经精义》、《道门语要》等内发前哲之未发,揭前贤之所未泄,且言言朴实,在在真诠,凡稍有文学功底者,皆可读懂。清修丹道之理法的完善与发明,至先生已是大成。
学丹道者,首先必要穷理,而穷理就需彻知大道之根源,此乃关键。若大道根源不明,就去行修,可谓盲修瞎炼。学人如果彻了大道根源,则自然使其世界观、人生观发生彻底之改变,亦知道人为什么要修炼,更重要的是在正式修炼之中,难被外魔侵扰,在功中亦容易辨别真假。否则,“见底行多阻”,甚或入于旁门邪道,永无翻身之日。
何谓大道根源?即天地之源,性命之根也。有关大道根源,在黄元吉先生所阐述之《道德经精义》、《乐育堂语录》、《道门语要》中有朴实而彻底的论说,如《道德经精义》中言:“混于虚无之内,无可见,无可闻”、“至无之内,有至有者存;至虚之中,有至实者在”,此皆实际之言,并非象征形容之语,后一句乃是从功修证验上言;前一句则又是从功修境界上而论。又如“……而氤氤氲氲、一段太和元 ,流行宇宙,养育群生,此所以为万物之母也、始者,天地未开之前,一团元 在胞也”,此即指太和元 为有、无二者之根源,有和无乃此太和元 的两个“面”也,为一 之不同震荡,一 化而为无,再变而为有,又有云:“道者何?太和一 ,充满乾坤,其量包乎天地,其神贯乎古今,其德暨乎九洲万国,胎卵湿化、飞潜动植之类,无在而无不在也”。此直接明白指出天地之本源之本体乃是太和一 ,在丹书中,此太和一 在先天称为先天一 ,在后天称为后天一 ,又称一元真 ,又称真一或真一之 ,太乙含真
。天地人我万物等等皆是此一 的不同震荡而已。
何为性命之根?亦此太和一 也,从黄氏所传丹道之理法可知,所谓人身性命者,性者,先天一 凝而为性;命者,后天一 团而为命。“人在 中”是为命,“ 在人中”是为性。顺之自化,无为功里自施功,以彼 为主,无知无觉混然于太和 化之中,此命功也。对景忘情,元神觉照,正心凝意,定神采药,炼己持心,此皆以我为主而有作为,《悟真篇》所云:“始于有作人难见”也,若此等等都是性功。性命合一则返为太和一 。到底是何物?或可以用现代科技术语“场波”作其比喻,勉强表达为: 者,在一局部系统内,物理真空及其隐形之波动,此是 之阳;物质粒子及其有相之运化,是 之阴。故性在命中,命亦在性内,在外时,称之为虚为为彼;在内时,称之为神为精为我。人在 中, 在人中,性命根源不过如此!
大道根源明白后,则又需了知丹法在实际修炼中的关键处和根源处。丹法的关键在何处?根源在什么地方呢?根源者,玄关一窍;关键者,阳生之道。对于玄关,黄氏所论极为详尽,如黄元吉先生云:“……玄关妙窍,只在一呼一吸之间”,“学人下手之初……惟一心端坐,万念悉捐,垂帘观照……,神神相照,息息常归,任其一往一来……”,此由心息神气结成之玄窍也。其所论又云:“……放下又收回,收回又放下,……一身内外,气欲冲天”此气动之玄关也。《道德经精义》中有云:“欲识此玄关,须于大尘劳大休息后,方能了得这个玄机……纷纷扰扰时,从中一觉而出,即是玄关,所谓回头是岸也”,此性玄关也。黄氏云,有精生之玄关,有 生之玄关。此等等之玄关论述,是本书之最大特色,此诸多论述看似繁杂,实统一于内外交感、天人合一之玄关中。如,心与息交感于虚空之中可结成玄关;神与气和合于虚无中亦成玄关,身内和身外感合于虚空亦是玄关,人与天地日月交感亦可入玄关,性与命感合于虚无则更可入玄关矣。玄窍中自有药物,玄关一开,即是药物。玄窍中自有周天。世之所谓得药,即是玄关常开也;世之所谓采药,即是在“玄窍中立定脚跟”也;世之所谓河车运转、大小周天,实即玄窍中 机之运化也。
而阳生之道,即玄关一窍之妙用也,由阳生才能见玄关一窍,玄关开时,方是真正阳生,玄窍未开之时为“玄”为“关”,一开,即是阳生,一开即一窍也,阳生之道即玄关开发之道。故阳生亦有不同之层次,有性阳之生,有 阳之生,而黄元吉先生更将此阳生之道推而广之,涉及人世天地间的方方面面,如《乐育堂语录》中说:“即如贞女烈妇,矢志……宁舍生取义,又如忠臣烈士,惟义是从……愿捐躯以殉难,此真正阳生也”,正若三丰师云:“自古忠贞节烈,杀身成仁之时,便有七返还丹景象”,如黄氏又云:“举凡日用常行、或尽伦常孝友,或怜孤寡困穷,一切善事义举,做到恰好至当,不无欢欣鼓舞之情,此皆阳生之道,此亦阳生之一端”,人自虚无不动之时忽发一念,此为真念,如转一念,则称之为魂,此念还算是善念,若再转一念,已是属魄,全为一腔本能私欲,阳生之道在于保持初机之阳不变,且使其交感于阴阳日用之中而还于至虚,将此初机养至纯粹而通天彻地。故黄氏又云:“又或朋友聚谈,相契开怀,忽然阳气飞腾,此亦阳生”,此即日用平常中阴阳交感后的阳生之一端也。闭门造车,不与人交,不在人群中行修,怎能有新解和新生之机?!怎能做到“同类相须”而真正补足人元之亏损,故古有以万千人说法听法之坛场为炉鼎的修炼之道。所以古仙有云:“人道不尽,仙道远矣”,又有云:“未炼还丹末入山,山中内外尽非铅”,否则,为磨砖作境,一团孤阴,可不慎哉!因只有阴阳交战,一战而平,才有阳气飞腾,阴阳交感方能招摄先天 也。有阴阳处即有新生、即有生机阳气。学人果能仔细体认,而使之融入日常生活之中,一觉即收,保持初机之真,王昆阳真人所谓“初心真”,则何处不是修炼?何时不是修炼?还丹亦极易也。三丰师称此为“积铅于世”、“积外法财”,又称积德,清闵一得所谓“混俗妙用”,非单只含炼性一端妙用!《参同契》称之为“同类相须”,亦可谓人与人交感而成之玄关,亦可谓人与事交感而自见玄关,外界人众及天地的“运动和作为”,可称为两家同类阴与阳之运用;丹士本人的回光而入虚无,可称为中央黄庭一家。共为三家,此丹道千古不变奥义,若违反此理此法,则不落于顽空,即落于后天有为。如黄氏又总结说:“诸子卓有见地,吾故以铺天匝地、亘古历今之真正元阳无时无处而不有者之示之”,阳生之道遍满虚空,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亦清闵一得所云:“人元遍大千”,“大地生人龙虎无量”之真意。与闵氏所论身世混化、世身并炼之法理无异,亦如清闵一得先生所说:“此玄窍前包亿亿万年,后包亿亿万年,天地万物皆在玄窍之中”。
丹道者,一阳生之道也,此即最上一乘丹法:知阳生之道,庸言庸行于日用平常而回旋之,所谓混俗大用。是以黄氏所论阳生之道与伍柳诸书不同,我想也是初读黄氏诸书者最大困惑处,这也是黄氏丹法的最大特点。黄氏援儒入道,道儒互参,使后学知阳生之道遍布虚空,无处无时不在,且人之同类为人,所以要体验阳生,则必要在人群中修炼,在尽人道中而行仙道,如此方能积阳生铅,补足我亏损之人元精气。在还丹时,丹道中有所谓内外护法之用,所谓外护者,乃富贵有势之家,以其作为后天心身之护卫。内护者,乃知音道伴,以其作为先天心身之护卫。而此阳生之道法,则不必需要内外护法,天地人群皆我之护法也。所以凡福缘不足而无力置办者,则此阳生之道法为唯一可行之大道,吾称之“还虚积铅”,此法亦即身世并炼功法也。关于身世并炼之法,请不妨参阅闵一得先生所著《古书隐楼藏书》。
初学之士果能明白大道根源,则必知还虚积铅是何等之重要,关于此旨,在黄氏所著丹书中,随处可见,而黄氏丹法最大特点处在于指出了此种积铅之法,正三丰师所说:“在虚无中、尘色内,将我被天地人物所夺盗去的元 ,重新盗回于我身,”此特别可从《乐育堂语录》卷一的第二节可看出。故黄元吉先生所著丹书的最大特点在于:大部分节次开篇即将丹道法理与平常日用之事及天地气候融合在一起阐述,有即人事而说丹理者,有即人伦道德而讲丹修者,有即天地气候而直论丹功修炼者,有即日月运行而论丹法者,有就国家政事而论丹法者,等等不一而足,绝大多数读者往往对此开篇之论及穿插的时事人伦之论说,当作一般的劝善之言,认为无足轻重,而忽略之。殊不知,此中正含有丹法秘旨及口诀。《悟真篇》所谓:“俗语常言合至道”,因万事万物皆不过是一 的不同屈伸和震荡也,无在无不在,所以说,最上一乘丹法,能使人于日用平常之中得到丹法的妙机妙验,何事不是丹修!何理不是丹理!学者若能如此悟之,何患不能还丹入圣?
学人对根源和修炼关键既明,则必须有所真把柄,修丹之人把柄是什么?即丹士之元神真意也,黄氏有云:“元神者,修丹之总机栝也,药生无此元神,是为凡精无用,不能结胎;还丹无此元神,是为幻想,不能成婴”,何谓元神真意?黄氏有云:“忽感忽应,忽应忽止,是即元神作用,其中稍有计较,不能随应随忘,是谓现在心,皆不名元神”。又有云:“静则为元神,动则为真意,而神与意一也”。吾进一步言之,真意者,即真息也,真意运化流行之时,则是真息,真息凝定不动之时乃是真神,在先天时,神即气,气即神;在后天,神是神,气是气。黄氏又云:“……当其虚静无事,浑浑沦沦,无可名状,及气机偶触,忽焉感孚,跃然而动,此跃然一动之际,即是真正元神”,真神是她,真息亦是她,先天真意虽极难辨,但可通过内呼吸以进修真息而可把握真意,通过锻炼真意而现真神,真意之修得,更离不开还虚之功。对于初修者而言,多昧于还虚一着功夫,在实际修炼中,皆是以后天知觉之心主宰,虽功中所现内景与古仙所述极相似,而对肉体的功效却有天壤之别。此皆不明还虚之旨,未将内外呼吸还于虚空之中,且还虚有未彻至自然处,则所得之真意,实还是后天之真意真息,有知还虚重要性者,但在运用之中,却只是每一次功修才如此,一到收功后的日用平常的实际生活中,则又完全不能做到还虚,于是多杂后天,又非真意元神矣!元神者,先天一 之凝聚之存伏,落于人身化为元神,实 之清虚“处”、灵妙“时”,丹书又谓天心。
学人既然悟到何谓丹修之把柄,则需知道修炼时下手的具体法子,否则何以进窥先天?而且易落顽空,法子是什么?黄氏丹法有言:“别无它术,惟有一心端坐,万念悉捐,垂帘观照。心之下,肾之上,仿佛有个虚无窟子。神神相照,息息常归,任其一往一来,但以神气两者凝注中宫为主”,即丹书所谓规中一窍。此处之肾乃是指阴 虚无妙窍也;此处之心乃是指垂帘下照之心也,心之下即脐之下。神神相照,息息常归,即心息相依也。什么叫中宫?即不偏不倚,忘形而坐于虚静之内,且中有定心主宰而不昏沉。气息来往于虚空之中,只是虚空本身之脉动,不见其形。万念不生而神归寂照,此即中宫。虚即中,中者乃“神气合一”之中,此无形之中宫,而必由身中之中宫的“心息相依”而达于“神气合一”的无形之中宫。故有心下肾上之说。黄氏又有云:“只在一呼一吸之间”,此个之“间”中的虚无亦即中宫。中宫者,在行持上而言,乃是不文不武、不寒不燥绵绵若存之意;在境界上而言,乃是无所执着而还于虚空之意;在心神上而言,乃是寂然不动而又有觉照之意。以身内关窍而言,乃是心下肾上的一个仿佛的虚无窟子。所以,下手法子亦即三丰师所言:“调息凝神,凝神调息”八个字,简单言之,乃是心息二者相依于虚无中,后天之心与息俱停止,则心息已俱依于虚无之中,全归依于中宫也。
中宫有内外之分,即黄氏丹法所言之内外丹田。如黄氏云:“双日微闭,了照内外丹田之间”。内丹田者,神气合一于身内虚空时,则为内丹田;外丹田者,神气合一于色身表面外之虚空时,则为外丹田。外丹田内连一身之皮肉骨骼骨髓,外接皮外之虚空天地的气机。内丹田外接五脏六腑和一身之精血气,内连身内之虚空 机。外丹田为阳窍,内含真阴。内丹田为阴窍,内含真阳。黄氏丹法又有“不内不外”下手处之说,以初下手时的“有所依”而言,不内不外乃是指神气合一于色身表面皮肉虚空处。以高层次而言,乃内外丹田交感处,即玄窍也。
清静独修修丹法中,亦有几派,此皆是由于各人所处自身条件不同而形成的,其实是筑基阶段相异而已。真正的丹法之间并无高下之分,凡最适于自己修炼者,即可称为上乘法。
如专就丹法而论丹法,则有高底、上下、巧拙之分。最上一乘法子,能使行动与日常生活融为一体,所行所事,无不暗合丹法之妙机,所谓行、住、坐、卧皆是丹法,“玩玩耍耍”皆是功修,而以内外交感、天人合一之玄关窍为总持门。上乘者,以玄关一窍为总持门,而行功与日常多有脱节处,还不能完全悟丹法丹功丹理于日用平常之间。中乘者,亦以玄关为总持门户,但无日常运用心法,修功时丹法,而停止做功时则不时丹法矣!下乘者,不但修功与日常完全脱节,且不是以玄关窍为总持门。然,由下方能渐达上,直修最上一乘也是不乏其人。
黄元吉先生讲道于清道咸年间,继陈邵三丰一脉之真传(今有称其为隐仙派者),发明阐述清修丹道最上一乘心法,其所著《乐育堂语录》、《道德经精义》、《道门语要》等内发前哲之未发,揭前贤之所未泄,且言言朴实,在在真诠,凡稍有文学功底者,皆可读懂。清修丹道之理法的完善与发明,至先生已是大成。
学丹道者,首先必要穷理,而穷理就需彻知大道之根源,此乃关键。若大道根源不明,就去行修,可谓盲修瞎炼。学人如果彻了大道根源,则自然使其世界观、人生观发生彻底之改变,亦知道人为什么要修炼,更重要的是在正式修炼之中,难被外魔侵扰,在功中亦容易辨别真假。否则,“见底行多阻”,甚或入于旁门邪道,永无翻身之日。
何谓大道根源?即天地之源,性命之根也。有关大道根源,在黄元吉先生所阐述之《道德经精义》、《乐育堂语录》、《道门语要》中有朴实而彻底的论说,如《道德经精义》中言:“混于虚无之内,无可见,无可闻”、“至无之内,有至有者存;至虚之中,有至实者在”,此皆实际之言,并非象征形容之语,后一句乃是从功修证验上言;前一句则又是从功修境界上而论。又如“……而氤氤氲氲、一段太和元 ,流行宇宙,养育群生,此所以为万物之母也、始者,天地未开之前,一团元 在胞也”,此即指太和元 为有、无二者之根源,有和无乃此太和元 的两个“面”也,为一 之不同震荡,一 化而为无,再变而为有,又有云:“道者何?太和一 ,充满乾坤,其量包乎天地,其神贯乎古今,其德暨乎九洲万国,胎卵湿化、飞潜动植之类,无在而无不在也”。此直接明白指出天地之本源之本体乃是太和一 ,在丹书中,此太和一 在先天称为先天一 ,在后天称为后天一 ,又称一元真 ,又称真一或真一之 ,太乙含真
。天地人我万物等等皆是此一 的不同震荡而已。
何为性命之根?亦此太和一 也,从黄氏所传丹道之理法可知,所谓人身性命者,性者,先天一 凝而为性;命者,后天一 团而为命。“人在 中”是为命,“ 在人中”是为性。顺之自化,无为功里自施功,以彼 为主,无知无觉混然于太和 化之中,此命功也。对景忘情,元神觉照,正心凝意,定神采药,炼己持心,此皆以我为主而有作为,《悟真篇》所云:“始于有作人难见”也,若此等等都是性功。性命合一则返为太和一 。到底是何物?或可以用现代科技术语“场波”作其比喻,勉强表达为: 者,在一局部系统内,物理真空及其隐形之波动,此是 之阳;物质粒子及其有相之运化,是 之阴。故性在命中,命亦在性内,在外时,称之为虚为为彼;在内时,称之为神为精为我。人在 中, 在人中,性命根源不过如此!
大道根源明白后,则又需了知丹法在实际修炼中的关键处和根源处。丹法的关键在何处?根源在什么地方呢?根源者,玄关一窍;关键者,阳生之道。对于玄关,黄氏所论极为详尽,如黄元吉先生云:“……玄关妙窍,只在一呼一吸之间”,“学人下手之初……惟一心端坐,万念悉捐,垂帘观照……,神神相照,息息常归,任其一往一来……”,此由心息神气结成之玄窍也。其所论又云:“……放下又收回,收回又放下,……一身内外,气欲冲天”此气动之玄关也。《道德经精义》中有云:“欲识此玄关,须于大尘劳大休息后,方能了得这个玄机……纷纷扰扰时,从中一觉而出,即是玄关,所谓回头是岸也”,此性玄关也。黄氏云,有精生之玄关,有 生之玄关。此等等之玄关论述,是本书之最大特色,此诸多论述看似繁杂,实统一于内外交感、天人合一之玄关中。如,心与息交感于虚空之中可结成玄关;神与气和合于虚无中亦成玄关,身内和身外感合于虚空亦是玄关,人与天地日月交感亦可入玄关,性与命感合于虚无则更可入玄关矣。玄窍中自有药物,玄关一开,即是药物。玄窍中自有周天。世之所谓得药,即是玄关常开也;世之所谓采药,即是在“玄窍中立定脚跟”也;世之所谓河车运转、大小周天,实即玄窍中 机之运化也。
而阳生之道,即玄关一窍之妙用也,由阳生才能见玄关一窍,玄关开时,方是真正阳生,玄窍未开之时为“玄”为“关”,一开,即是阳生,一开即一窍也,阳生之道即玄关开发之道。故阳生亦有不同之层次,有性阳之生,有 阳之生,而黄元吉先生更将此阳生之道推而广之,涉及人世天地间的方方面面,如《乐育堂语录》中说:“即如贞女烈妇,矢志……宁舍生取义,又如忠臣烈士,惟义是从……愿捐躯以殉难,此真正阳生也”,正若三丰师云:“自古忠贞节烈,杀身成仁之时,便有七返还丹景象”,如黄氏又云:“举凡日用常行、或尽伦常孝友,或怜孤寡困穷,一切善事义举,做到恰好至当,不无欢欣鼓舞之情,此皆阳生之道,此亦阳生之一端”,人自虚无不动之时忽发一念,此为真念,如转一念,则称之为魂,此念还算是善念,若再转一念,已是属魄,全为一腔本能私欲,阳生之道在于保持初机之阳不变,且使其交感于阴阳日用之中而还于至虚,将此初机养至纯粹而通天彻地。故黄氏又云:“又或朋友聚谈,相契开怀,忽然阳气飞腾,此亦阳生”,此即日用平常中阴阳交感后的阳生之一端也。闭门造车,不与人交,不在人群中行修,怎能有新解和新生之机?!怎能做到“同类相须”而真正补足人元之亏损,故古有以万千人说法听法之坛场为炉鼎的修炼之道。所以古仙有云:“人道不尽,仙道远矣”,又有云:“未炼还丹末入山,山中内外尽非铅”,否则,为磨砖作境,一团孤阴,可不慎哉!因只有阴阳交战,一战而平,才有阳气飞腾,阴阳交感方能招摄先天 也。有阴阳处即有新生、即有生机阳气。学人果能仔细体认,而使之融入日常生活之中,一觉即收,保持初机之真,王昆阳真人所谓“初心真”,则何处不是修炼?何时不是修炼?还丹亦极易也。三丰师称此为“积铅于世”、“积外法财”,又称积德,清闵一得所谓“混俗妙用”,非单只含炼性一端妙用!《参同契》称之为“同类相须”,亦可谓人与人交感而成之玄关,亦可谓人与事交感而自见玄关,外界人众及天地的“运动和作为”,可称为两家同类阴与阳之运用;丹士本人的回光而入虚无,可称为中央黄庭一家。共为三家,此丹道千古不变奥义,若违反此理此法,则不落于顽空,即落于后天有为。如黄氏又总结说:“诸子卓有见地,吾故以铺天匝地、亘古历今之真正元阳无时无处而不有者之示之”,阳生之道遍满虚空,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亦清闵一得所云:“人元遍大千”,“大地生人龙虎无量”之真意。与闵氏所论身世混化、世身并炼之法理无异,亦如清闵一得先生所说:“此玄窍前包亿亿万年,后包亿亿万年,天地万物皆在玄窍之中”。
丹道者,一阳生之道也,此即最上一乘丹法:知阳生之道,庸言庸行于日用平常而回旋之,所谓混俗大用。是以黄氏所论阳生之道与伍柳诸书不同,我想也是初读黄氏诸书者最大困惑处,这也是黄氏丹法的最大特点。黄氏援儒入道,道儒互参,使后学知阳生之道遍布虚空,无处无时不在,且人之同类为人,所以要体验阳生,则必要在人群中修炼,在尽人道中而行仙道,如此方能积阳生铅,补足我亏损之人元精气。在还丹时,丹道中有所谓内外护法之用,所谓外护者,乃富贵有势之家,以其作为后天心身之护卫。内护者,乃知音道伴,以其作为先天心身之护卫。而此阳生之道法,则不必需要内外护法,天地人群皆我之护法也。所以凡福缘不足而无力置办者,则此阳生之道法为唯一可行之大道,吾称之“还虚积铅”,此法亦即身世并炼功法也。关于身世并炼之法,请不妨参阅闵一得先生所著《古书隐楼藏书》。
初学之士果能明白大道根源,则必知还虚积铅是何等之重要,关于此旨,在黄氏所著丹书中,随处可见,而黄氏丹法最大特点处在于指出了此种积铅之法,正三丰师所说:“在虚无中、尘色内,将我被天地人物所夺盗去的元 ,重新盗回于我身,”此特别可从《乐育堂语录》卷一的第二节可看出。故黄元吉先生所著丹书的最大特点在于:大部分节次开篇即将丹道法理与平常日用之事及天地气候融合在一起阐述,有即人事而说丹理者,有即人伦道德而讲丹修者,有即天地气候而直论丹功修炼者,有即日月运行而论丹法者,有就国家政事而论丹法者,等等不一而足,绝大多数读者往往对此开篇之论及穿插的时事人伦之论说,当作一般的劝善之言,认为无足轻重,而忽略之。殊不知,此中正含有丹法秘旨及口诀。《悟真篇》所谓:“俗语常言合至道”,因万事万物皆不过是一 的不同屈伸和震荡也,无在无不在,所以说,最上一乘丹法,能使人于日用平常之中得到丹法的妙机妙验,何事不是丹修!何理不是丹理!学者若能如此悟之,何患不能还丹入圣?
学人对根源和修炼关键既明,则必须有所真把柄,修丹之人把柄是什么?即丹士之元神真意也,黄氏有云:“元神者,修丹之总机栝也,药生无此元神,是为凡精无用,不能结胎;还丹无此元神,是为幻想,不能成婴”,何谓元神真意?黄氏有云:“忽感忽应,忽应忽止,是即元神作用,其中稍有计较,不能随应随忘,是谓现在心,皆不名元神”。又有云:“静则为元神,动则为真意,而神与意一也”。吾进一步言之,真意者,即真息也,真意运化流行之时,则是真息,真息凝定不动之时乃是真神,在先天时,神即气,气即神;在后天,神是神,气是气。黄氏又云:“……当其虚静无事,浑浑沦沦,无可名状,及气机偶触,忽焉感孚,跃然而动,此跃然一动之际,即是真正元神”,真神是她,真息亦是她,先天真意虽极难辨,但可通过内呼吸以进修真息而可把握真意,通过锻炼真意而现真神,真意之修得,更离不开还虚之功。对于初修者而言,多昧于还虚一着功夫,在实际修炼中,皆是以后天知觉之心主宰,虽功中所现内景与古仙所述极相似,而对肉体的功效却有天壤之别。此皆不明还虚之旨,未将内外呼吸还于虚空之中,且还虚有未彻至自然处,则所得之真意,实还是后天之真意真息,有知还虚重要性者,但在运用之中,却只是每一次功修才如此,一到收功后的日用平常的实际生活中,则又完全不能做到还虚,于是多杂后天,又非真意元神矣!元神者,先天一 之凝聚之存伏,落于人身化为元神,实 之清虚“处”、灵妙“时”,丹书又谓天心。
学人既然悟到何谓丹修之把柄,则需知道修炼时下手的具体法子,否则何以进窥先天?而且易落顽空,法子是什么?黄氏丹法有言:“别无它术,惟有一心端坐,万念悉捐,垂帘观照。心之下,肾之上,仿佛有个虚无窟子。神神相照,息息常归,任其一往一来,但以神气两者凝注中宫为主”,即丹书所谓规中一窍。此处之肾乃是指阴 虚无妙窍也;此处之心乃是指垂帘下照之心也,心之下即脐之下。神神相照,息息常归,即心息相依也。什么叫中宫?即不偏不倚,忘形而坐于虚静之内,且中有定心主宰而不昏沉。气息来往于虚空之中,只是虚空本身之脉动,不见其形。万念不生而神归寂照,此即中宫。虚即中,中者乃“神气合一”之中,此无形之中宫,而必由身中之中宫的“心息相依”而达于“神气合一”的无形之中宫。故有心下肾上之说。黄氏又有云:“只在一呼一吸之间”,此个之“间”中的虚无亦即中宫。中宫者,在行持上而言,乃是不文不武、不寒不燥绵绵若存之意;在境界上而言,乃是无所执着而还于虚空之意;在心神上而言,乃是寂然不动而又有觉照之意。以身内关窍而言,乃是心下肾上的一个仿佛的虚无窟子。所以,下手法子亦即三丰师所言:“调息凝神,凝神调息”八个字,简单言之,乃是心息二者相依于虚无中,后天之心与息俱停止,则心息已俱依于虚无之中,全归依于中宫也。
中宫有内外之分,即黄氏丹法所言之内外丹田。如黄氏云:“双日微闭,了照内外丹田之间”。内丹田者,神气合一于身内虚空时,则为内丹田;外丹田者,神气合一于色身表面外之虚空时,则为外丹田。外丹田内连一身之皮肉骨骼骨髓,外接皮外之虚空天地的气机。内丹田外接五脏六腑和一身之精血气,内连身内之虚空 机。外丹田为阳窍,内含真阴。内丹田为阴窍,内含真阳。黄氏丹法又有“不内不外”下手处之说,以初下手时的“有所依”而言,不内不外乃是指神气合一于色身表面皮肉虚空处。以高层次而言,乃内外丹田交感处,即玄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