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八位“中国大妈”约定,从北京、长沙、深圳、北美赶到莫斯科集合,组成一支银发远足团,沿西伯利亚大铁路,由西向东来一次“颠疯”跋涉。列车上,俄方媒体人问:“条件并不舒适,为什么来俄罗斯旅游?”我能拉直这个问号吗?
给“中国大妈”添上引号,是考虑到虽是来自海内外的团友,但清一色的华人,大多还操纯正长沙口音。活动有些像秋游、夏令营,团队结构比较松泛,主要由几十年的同学或同学的发小、亲友组成,加上几位男同胞,平均年龄接近花甲。行程还没画上句号,旅伴们就止不住手技痒痒,竞相把日记、博客、游记、美编推上网络,游记大意:经过半年筹备,团队凑齐人数,借北京专业机构安排,包租俄铁一列软卧车皮,二零一七年九月初,从圣彼得堡出发,一路向西,翻越乌拉尔山、横跨欧亚大陆分界线,停靠叶卡捷琳堡、新西伯利亚休息观光,抵达终点站——伊尔库茨克。
穿越六个时区,行程近六千公里、历时八十一小时。沿途望不到尽头的原野、森林,秋天的颜色如同候鸟飞过大地。“大妈”们每天推送照片或旅行日誌,期待朋友们一次次点赞,尽享社交媒体的便捷优越,有点像学生渴望老师用红笔在作业本上画圈圈,快意十足,可是总觉得少点什么。面对先贤尽述巴陵胜状,宋代范仲淹也曾困惑:“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人同此心,情同此理。以山水图片作为记忆库存,可以养眼,却不易淘得文化苦旅的初心。倾听“大妈”们穿梭在昨日今天之间的回忆,看着这千山万水也要来相会的笃定执着,明显,这并不是故作矫情,俄国之旅也并不是走一趟异域看一路风景那么单纯,而是去造访一位故旧、或久违的初恋。花甲行过、曾经沧海的人,行囊里注定有一个不同的俄罗斯。你可以历数托尔斯泰、果戈里、普希金等文学大师;列举巴甫洛夫、门捷列夫、图波列夫等科学泰斗;或是艺术俄罗斯那傲人的阵容,陀思妥耶夫斯基,柴可夫斯基,列宾、别林斯基等张口就来。还有那些挥之不去的《山楂树》、《喀秋莎》、《红莓花儿开》、《纺织姑娘》。
手头有张合影:“大妈”们以轻盈的节奏,三三两两,行进在白桦林中,满地金叶的小路上。这时,如果丛林传来《小路》的旋律,你一定会产生时空交错的幻觉。整齐的筒裙头巾隐没年轮刻痕,引导“大妈们”一步扑进从前,在俄国文化氛围里,拥抱青春记忆。这,才是六旬大妈内心不老的远方。那里有相忘于江湖的人生章节。
老黎退休那年,举家远行,首选俄罗斯。在莫斯科阿尔巴特大街普希金铜像附近,看到一幢黄色小楼,她马上把老伴、女儿拽过来,站在楼前滔滔讲述。他说,自懂事起,生活在大连一幢“俄式”小楼里。后来随父内迁西北。五十年代,她大姐曾经结识一位俄国“笔友”,互相通过三年的信。如今看到黄楼,泪花和童年故事咕咚一下冒出来,像泉眼,止都止不住,连照相都忘了。听说我的旅行计划,于是一再登门拜托,希望找到小楼,拍张照片。
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我随专题片摄制组,采访原铁道部老一辈留学生傅志寰,他说想起1957年11月7号,在莫斯科大学礼堂见到党和国家领导人那一幕,内心就有种坐不住的冲动。以致后来,只要听到“湖南口音”,就会产生与铁路提速相关的条件反射。带着傅先生访谈的故事,我们驱车到麻雀山下,聚焦莫斯科大学塔楼,不断切换记录角度,噼里啪啦按下快门。
旅伴高老师,来自湖南,热情活泼。出发前,她用手机下载几十首苏联歌曲,配置迷你音响,随身还夹带一本苏联小说《古丽雅的道路》,在火车、汽车上边听边唱。时而捧读小说,时而凝视远方,想象列车正沿着古丽雅的道路行进。看上去入戏很深,叫你不忍惊扰。有首老歌唱得很沧桑:“谁没有一些刻骨铭心事,谁没有一些得不到的梦,一笑已经风云过”。
深圳胡女士行囊里也装了本书,那是她父亲生前译作《朱可夫传》。在莫斯科红场、叶卡捷琳堡中央军区,胡女士捧着先父手泽,恭恭敬敬走到朱可夫铜像前,以特有的儀式感,定格缅怀瞬间。
因为分享此行收获,戈同学特意从香港跑来深圳茶叙,聊到兴头上,他一声长叹,把玻璃杯重重搁下说:“我们这代人受苏联影响也蛮深,像手上‘老茧’愈磨愈厚。你不晓得,我人生的第一封情书,就是照葫芦画瓢,学保尔·柯察金的口吻写的:“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一边听他念叨,我一边点开手机相册,找到莫斯科新圣女公墓,奥斯特洛夫斯基墓碑。
公墓大门有中文介绍:从苏联到俄罗斯,各个历史阶段大约有2.6万位名人长眠这里。可以说,它是一座展示俄国人文历史的大花园。每块墓碑既是风格迥异,匠心不俗的雕塑作品,也是墓主们独一无二的人生写照。在鲜花点缀,绿树掩映的甬道徜徉,你可以与历史人物贴心对话。纷纷扰扰的世人评说,在这里暂归沉寂。叶利钦墓地的创意是覆盖一面三色国旗,虽民间对此人是褒贬参半,但用国旗遮盖,总是让人心生畏意的。这使我想起湖南乡下一桩轶闻,清末举人谭延闿母亲故世,事因庶出,棺椁不能进出祠堂正门,举人与母亲舔犊情深,无法接受礼教陈规,后经高人指点,将官制袍服覆盖于棺木之上,涣然冰释族老们的歧见,巧计化解坊间非议。可见世道人心,有些事情息息相通。
涅瓦河在酒店窗台下静静流淌。河对面是“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永久锚地和博物馆。这天放晴,秋日夕照像金箔撒满河面,微风轻拂,不时从海的方向,飘来浑厚的鸣笛。我走下楼,陪伴几位“大妈”,在巡洋舰边盘桓徜徉。舷梯哨兵来自圣彼得堡海军学院,一所经历三百年风云的海军名校。在一九一七年那场震惊世界的事件中,许多学子走出校门,成为旧时代的终结者;同时,它又是沙俄上将高尔察克的母校。来自北美的“大妈”说:“上帝不会投骰子”。看来,在历史舞台上,人生悲喜剧总是不断交换场地。
远处有座桥,贴在金色河面,有人举起单反相机说:“快看,金水桥。”“大妈”雀跃,信步迎着秋阳走去。回望军舰灰蓝色的身躯,我顺手在朋友圈推送一组图片,写下一行字:涉过不少江河,看过不少船舰。不可否认,没有哪条船,像“阿芙乐尔号”那样影响和塑造了东方,如果说历史长河像本大书,这艘兵船就是夹在世纪篇章里的一枚书签。
给“中国大妈”添上引号,是考虑到虽是来自海内外的团友,但清一色的华人,大多还操纯正长沙口音。活动有些像秋游、夏令营,团队结构比较松泛,主要由几十年的同学或同学的发小、亲友组成,加上几位男同胞,平均年龄接近花甲。行程还没画上句号,旅伴们就止不住手技痒痒,竞相把日记、博客、游记、美编推上网络,游记大意:经过半年筹备,团队凑齐人数,借北京专业机构安排,包租俄铁一列软卧车皮,二零一七年九月初,从圣彼得堡出发,一路向西,翻越乌拉尔山、横跨欧亚大陆分界线,停靠叶卡捷琳堡、新西伯利亚休息观光,抵达终点站——伊尔库茨克。
穿越六个时区,行程近六千公里、历时八十一小时。沿途望不到尽头的原野、森林,秋天的颜色如同候鸟飞过大地。“大妈”们每天推送照片或旅行日誌,期待朋友们一次次点赞,尽享社交媒体的便捷优越,有点像学生渴望老师用红笔在作业本上画圈圈,快意十足,可是总觉得少点什么。面对先贤尽述巴陵胜状,宋代范仲淹也曾困惑:“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人同此心,情同此理。以山水图片作为记忆库存,可以养眼,却不易淘得文化苦旅的初心。倾听“大妈”们穿梭在昨日今天之间的回忆,看着这千山万水也要来相会的笃定执着,明显,这并不是故作矫情,俄国之旅也并不是走一趟异域看一路风景那么单纯,而是去造访一位故旧、或久违的初恋。花甲行过、曾经沧海的人,行囊里注定有一个不同的俄罗斯。你可以历数托尔斯泰、果戈里、普希金等文学大师;列举巴甫洛夫、门捷列夫、图波列夫等科学泰斗;或是艺术俄罗斯那傲人的阵容,陀思妥耶夫斯基,柴可夫斯基,列宾、别林斯基等张口就来。还有那些挥之不去的《山楂树》、《喀秋莎》、《红莓花儿开》、《纺织姑娘》。
手头有张合影:“大妈”们以轻盈的节奏,三三两两,行进在白桦林中,满地金叶的小路上。这时,如果丛林传来《小路》的旋律,你一定会产生时空交错的幻觉。整齐的筒裙头巾隐没年轮刻痕,引导“大妈们”一步扑进从前,在俄国文化氛围里,拥抱青春记忆。这,才是六旬大妈内心不老的远方。那里有相忘于江湖的人生章节。
老黎退休那年,举家远行,首选俄罗斯。在莫斯科阿尔巴特大街普希金铜像附近,看到一幢黄色小楼,她马上把老伴、女儿拽过来,站在楼前滔滔讲述。他说,自懂事起,生活在大连一幢“俄式”小楼里。后来随父内迁西北。五十年代,她大姐曾经结识一位俄国“笔友”,互相通过三年的信。如今看到黄楼,泪花和童年故事咕咚一下冒出来,像泉眼,止都止不住,连照相都忘了。听说我的旅行计划,于是一再登门拜托,希望找到小楼,拍张照片。
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我随专题片摄制组,采访原铁道部老一辈留学生傅志寰,他说想起1957年11月7号,在莫斯科大学礼堂见到党和国家领导人那一幕,内心就有种坐不住的冲动。以致后来,只要听到“湖南口音”,就会产生与铁路提速相关的条件反射。带着傅先生访谈的故事,我们驱车到麻雀山下,聚焦莫斯科大学塔楼,不断切换记录角度,噼里啪啦按下快门。
旅伴高老师,来自湖南,热情活泼。出发前,她用手机下载几十首苏联歌曲,配置迷你音响,随身还夹带一本苏联小说《古丽雅的道路》,在火车、汽车上边听边唱。时而捧读小说,时而凝视远方,想象列车正沿着古丽雅的道路行进。看上去入戏很深,叫你不忍惊扰。有首老歌唱得很沧桑:“谁没有一些刻骨铭心事,谁没有一些得不到的梦,一笑已经风云过”。
深圳胡女士行囊里也装了本书,那是她父亲生前译作《朱可夫传》。在莫斯科红场、叶卡捷琳堡中央军区,胡女士捧着先父手泽,恭恭敬敬走到朱可夫铜像前,以特有的儀式感,定格缅怀瞬间。
因为分享此行收获,戈同学特意从香港跑来深圳茶叙,聊到兴头上,他一声长叹,把玻璃杯重重搁下说:“我们这代人受苏联影响也蛮深,像手上‘老茧’愈磨愈厚。你不晓得,我人生的第一封情书,就是照葫芦画瓢,学保尔·柯察金的口吻写的:“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一边听他念叨,我一边点开手机相册,找到莫斯科新圣女公墓,奥斯特洛夫斯基墓碑。
公墓大门有中文介绍:从苏联到俄罗斯,各个历史阶段大约有2.6万位名人长眠这里。可以说,它是一座展示俄国人文历史的大花园。每块墓碑既是风格迥异,匠心不俗的雕塑作品,也是墓主们独一无二的人生写照。在鲜花点缀,绿树掩映的甬道徜徉,你可以与历史人物贴心对话。纷纷扰扰的世人评说,在这里暂归沉寂。叶利钦墓地的创意是覆盖一面三色国旗,虽民间对此人是褒贬参半,但用国旗遮盖,总是让人心生畏意的。这使我想起湖南乡下一桩轶闻,清末举人谭延闿母亲故世,事因庶出,棺椁不能进出祠堂正门,举人与母亲舔犊情深,无法接受礼教陈规,后经高人指点,将官制袍服覆盖于棺木之上,涣然冰释族老们的歧见,巧计化解坊间非议。可见世道人心,有些事情息息相通。
涅瓦河在酒店窗台下静静流淌。河对面是“阿芙乐尔号”巡洋舰永久锚地和博物馆。这天放晴,秋日夕照像金箔撒满河面,微风轻拂,不时从海的方向,飘来浑厚的鸣笛。我走下楼,陪伴几位“大妈”,在巡洋舰边盘桓徜徉。舷梯哨兵来自圣彼得堡海军学院,一所经历三百年风云的海军名校。在一九一七年那场震惊世界的事件中,许多学子走出校门,成为旧时代的终结者;同时,它又是沙俄上将高尔察克的母校。来自北美的“大妈”说:“上帝不会投骰子”。看来,在历史舞台上,人生悲喜剧总是不断交换场地。
远处有座桥,贴在金色河面,有人举起单反相机说:“快看,金水桥。”“大妈”雀跃,信步迎着秋阳走去。回望军舰灰蓝色的身躯,我顺手在朋友圈推送一组图片,写下一行字:涉过不少江河,看过不少船舰。不可否认,没有哪条船,像“阿芙乐尔号”那样影响和塑造了东方,如果说历史长河像本大书,这艘兵船就是夹在世纪篇章里的一枚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