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投入考验公众政治耐心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lmis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月底发布,再一次公开征求意见。纲要提出,“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12年达到4%。”而此前,教育部官方网站曾公布2010年年度工作要点,其中提出,今年要促进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4%目标的实现,要探索制定各级各类学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和生均拨款基本标准,并要研究制定设立高等教育拨款咨询委员会方案。
  这再一次扰动公众的神经。4%这个比例,从1993年制订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开始说起,这一说就是整整17年,教育部今年到促成的目标看来很难实现,至少还要再等两年。本来,按照这一由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纲领性文件,在2000年,我国的财政性教育经费就应达到GDP的4%,可那一年仅仅为2.87%。而直到2008年,在全国实行义务教育全免学费、实施中职学生生活补贴、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帮困助学体系之后,教育投入达到历史最高点,可比例也仅仅为3.48%,与4%相差0.52%,以2008年GDP314045亿元人民币计算,教育投入缺口1633亿!
  对于4%这一比例一直无法达到,有人分析是国家“差钱”,还有人认为是“不差钱,只差决心”,而在笔者看来,这无关GDP的总量,无关差钱与不差钱,也无关决心,而与教育拨款制度与问责机制紧密相关。
  这是钱多钱少的问题吗?教育投入确定的是比例,而不是投入总量,也就是说,即使GDP的总量很低,只要按对应比例投入,哪怕投入总量低,也被认为达到规定要求。这就如100元钱中的4元和1000元中的40元,40元虽然比4元多,但都是一个投入比例。也如1000元中的25元和100元中的3元,虽然25元远高于3元,但其投入比例却要低。这种总量与比例的错位,让“穷国办大教育”一度成为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理由,而那种认为我国GDP总量已经很高,由此“不差钱”,可以保障教育投入的想法,也是这種误会的继续。以这种想法去观察其他不发达国家,我们就很难理解,很多GDP总量远低于我国的国家,为何教育投入水平远高于4%,比如哥伦比亚、古巴、约旦、秘鲁等中低收入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均值为5.6%,在印度,2003年,教育投入就达到了5%。而反观我国,目前的情况是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教育投入比例越低,据称是由于教育投入总量高的缘故。
  这是决心的问题吗?教育投入确定的比例,不是随意而为,而是进入了我国的教育发展纲领性文件,甚至在2006年,被全国人大以立法的方式确认。在由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规定,“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法律条文毫无疑问应具有刚性的约束力,不存在执行不执行,选择良辰美景何时执行,有无决心执行之类的问题,否则就无法律的权威性可言。如果法律的条文都可以随意打扮、选择性执行,那么,靠部门和个人的决心,能解决问题吗?
  4%的教育投入比例难以达到,从根本上说,缺的是保障机制和问责机制。从我国的教育拨款制度看,财权分散掌握在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教育部等部委,教育部和地方教育部门、学校扮演的角色,主要是向一些财神爷要钱,这才有教育部在工作要点中,没有信誓旦旦地“一定要达到”,而是“要促进”4%目标的实现。从2000年到2009年,连续10年,我国的教育投入都没有达到法定的比例,可有哪一个部门、哪一个机构被问责?而在《教育法》、《义务教育法》等各教育法律中,问责条款白纸黑字十分明确。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屡屡违法的部门,却屡屡承诺来年、“不久之后”达到法定比例,以显示其决心,还迎来喝彩,最终,法定比例没达到,只要比例略有增加,也被认为是政绩。
  假使这种工作思路持续,真要实现教改纲要所描绘的教育图景,不知要到猴年马月。教育投入占GDP4%是一个政治承诺,这个承诺久久不能兑现,考验的不仅是中国公众的政治耐心。
  要保障教育投入,当在全国人大(以及地方人大)设立国家教育拨款委员会(以及地方教育拨款委员会),确定教育拨款预算,并监督政府部门严格执行预算向学校拨款。假如今年,对于教育投入不能达到4%法定比例的地区、部门,能严肃问责,甚至让负责官员下课,那么,教改的美好未来,或可由此开启。
其他文献
如今,运动,在很多时候只是一种时尚,是一种具有都市精神的时尚——穿戴好,装备好,随时准备着,一触即发。  如今,谁都在意健康,人人都知道,健康生活需要运动,而且,居住在城市,生活中不来点运动,没有点运动的元素,实在是件落伍的事情。更何况,2008北京奥运会一天天地走近,“一切与运动有关”无疑将是大趋势。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所谓时尚不落伍,就是即使高尔夫练习场也没去过,何妨来一双高尔夫款球鞋;我们
“其实,每个人都是包法利夫人。”林奕华如此刻画现代“名媛”。  当《色戒》的热映再次将张爱玲推向人声鼎沸时,素有“香港鬼才导演”之称的林奕华重新看了一遍自己担任编剧的电影《红玫瑰与白玫瑰》,他自认为这是一次回顾与反省,所获得的感悟或许对今天仍然有所启发。林奕华曾八次改编张爱玲的作品,从话剧处女作《心经》到与关锦鹏合作的《红玫瑰与白玫瑰》,乃至后来在内地公演的话剧《半生缘》……被香港媒体称为“改编张
全球最大的国际性管理会计师组织CIMA首席执行官查尔斯迪利认为,“中国以前靠低成本竞争,但现在越南、印度等地的劳动力成本越来越低,要和这些国家进行竞争,中国一定要靠管理会计提升企业运作的效率,靠高品质产品在全球范围内竞争”。    撰稿/贺莉丹(记者)邵乐韵(实习生)    “你好!”11月21日华灯初上之际,在向多家企业代表做演讲之前,查尔斯迪利(CharlesTilley)先用了这样一个开场白
“地震刚刚发生的时候,大家看电视,一流泪、一冲动,就捐钱。时间一天天过去,冲动总会平静,我们希望有一种理性的方式,让灾民的住房能早点建起来。”    不是捐钱,是借钱    “不要客气,有事的同学可以先走。”何志毅教授话音刚落,学生们就哗啦啦走掉了,阶梯教室里100多人只剩下10多人。  场面有些“残酷”。顶着“著名教授”的光环,何志毅在日常的讲课中,从来不曾遭遇如此的冷场,但为了给方碑村筹款,他
乌鸦书店那个醒目的招牌,除了爱伦坡之外,又引起了我的第二个联想:那不安于体制的安那其的灵魂。  我在人间天堂一般的夏威夷住了一年,不无遗憾的是岛上没有像样的书店。整整一年中我唯有靠亚马逊来买书,然而,在亚马逊买书是有的放矢,却全无在书店里猎奇的乐趣可言。  从夏威夷搬回波士顿的第三天,我急切地去哈佛广场逛书店——主要是去看乌鸦书店。  这家专卖二手书和折扣书的小书店没有名气,我也是两年前无意之中发
如果任由一票否决多数方的意见,民主是民主了,但是此种“民主”的代价实在太高。    随着《东盟宪章》的签署,东盟协商一致的原则再次受到追捧。说实话,东盟各国大小不一,意识形态迥异,历史上内部矛盾不少,在这样一个国家集团内讲求协商,有其必要。但是任何事物有其两面,过了头就未必合适。  那就是协商与协商一致的差别。无论协商还是协商一致,都是民主的形式。协商是为了达到寻求共识,奉行的是民主原则,但共识尚
“失败是肯定要经历的,但我不希望在《集結号》上失败。”  12月20日,冯小刚今年倾力打造的《集结号》正式公映,虽然这是一部战争片,却仍被安排在年底的贺岁档上映。这是他10年来贡献给我们的第9部影片。从1997年冯小刚带着《甲方乙方》来为观众“贺岁”开始,“冯氏贺岁片”几乎成为品牌,不少人年末都有一种期盼:与贺岁片有约,与冯小刚有约。    “贺岁片”    新民周刊:《甲方乙方》是内地第一部挂名
冯小刚贺岁电影的这十年,成就了两个品牌。一是“人民的导演”冯小刚,二是王中军的华谊。如今的华谊是娱乐圈里的强势品牌,而冯小刚则是这个品牌的旗帜。  冯小刚贺岁电影的这十年,成就了两个品牌。一是“人民的导演”冯小刚,二是王中军的华谊。如今的华谊是娱乐圈里的强势品牌,而冯小刚则是这个品牌的旗帜。  冯小刚之于王中军,就如同张艺谋之于张伟平。所不同的是,张伟平是只运作“张艺谋”一个品牌(“种萝卜和卖萝卜
2006年内地的电影总票房26.2亿元,然而这些票房并不是均匀分布在一年的365天。电影放映也有自己的季节,也有起伏冷暖,而年底的“贺岁档”,绝对是一年当中最热的电影季。  又到一年贺岁时,满城叫卖贺岁片。  容纳了圣诞节、元旦、春节甚至情人节四个节假日的贺岁档,已经成为了国内最成熟、最稳定和票房产出比最高的档期。所以在没有了“黄金甲”似的垄断和霸道后,今年的贺岁档的竞争是相当激烈的。  但挤进了
香港电影的贺岁档为中国人缔造了一个完全属于中国人的电影节日。  贺岁片一词进入中国内地是12年前——1995年。当年成龙的《红番区》作为贺岁片热遍香港,档期票房达5000万港元。伴随《红番区》一同进入内地的是“香港贺岁片”这个称谓。《红番区》一片内地票房高达8000万元(当时京、沪、穗等地的最高票价不过15元至20元,要是换算成今日的票价,《红番区》票房超过2亿)。这个数字让中国内地电影人为之一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