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的学科特点决定了“情感渗透”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初中语文教师应在明确情感教学目的和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对语文内容、方法、程序以及情感操作技术进行系统执行和决策,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完美的人格,达到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情感教育 语文教学 情境 爱心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重要课程。在教学中,要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心血、激情、思想的作品,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文本,引起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并最终达到培养学生高尚情操的目标。因此,教师应在明确情感教学目的和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对语文内容、方法、程序以及情感操作技术进行系统执行和决策,从而在语文教学中润物无声地渗透情感教育。
一、创设情境,以情引情
在语文教学中,导语是创设情感意境的突破口。教师要采用生动的导语,酝酿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或情绪, 以情感作为敲门砖,创设情感意境,为课堂教学奠定情感基础。学生则会由此产生一种情感反射,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如在教授《苏州园林》时,可把收集来的有关苏州园林的山山水水、亭台楼阁的资料根据课文顺序制成课件,让学生在看、听、想中仔细体味“无论站在哪一个角度都是一幅画”的优美境界,从而激起一股对江南园林的热爱之情、自豪之情、赞美之情,以此情玩味此境,何愁学生不能把握文章呢?
二、精读品析,以情激情
阅读教学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一些精彩的语段及词句作赏析、揣摩,体味祖国语言的丰富内涵和无穷魅力。如教《春》时抓住关键的字、词、句精读品析:把“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换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生出来”,或把“钻“换成“长”、“拱”,体会其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偷偷”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钻”字有破土而出之感,突现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 ——“闹”不仅写出了声音,还写出了热闹的气氛,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让人想起“红杏枝头春意闹”的诗句……这样读后展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一个欣欣向荣、多姿多彩、全方全位的春天。在这里,大自然是如此美好,人的生命也变得如此美好。在美的自然中,朱自清深切地体验到了生命的自由、活力和灿烂, 这时的学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三、配乐朗读,以声传情
“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终于感情的。”语文课堂光靠品析语言还不够,还要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教师可以借助音乐作为朗读背景,指导学生配乐朗诵,把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沟通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使文中所描绘的景和物、所倾吐的情和意,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如我教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课,为了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从而准确领会特定环境下人物的性格特征,我选择了二胡曲《江河水》为课文前面三个自然段的朗读音乐情景,渲染气氛。开始便是一段类似哭腔的引子,接着,音乐由低到高,迸发出悲伤的气氛、情绪,随着旋律的缓慢,缠绵悱恻,似在诉说满腔的悲苦。再配上老师抑扬顿挫的朗读声,更显得凄凉悲伤,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四、走进自然,感受真情
对大自然的真挚情感是人类情感中最原始、纯真的,其中不带任何人为的因素。要让语文教学走进生活,有意识地把社会生活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到大自然中去,亲自领略一下大自然的风光,让学生以现实的角度去审视生活,体验生活的滋味,抒发自己的感情,激发起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自豪之情。例如讲解《中国石拱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学校附近的桥梁建筑,让学生近距离观赏桥梁在设计、施工上的伟大创造和高超的技术水平,从而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了解我国桥梁建设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和对聪明辛勤的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五、读写结合,抒写真情
写作离不开情感,健康人格的形成离不开情感,我们可以根据课文所教内容进行延伸训练。如在结束朱自清的《背影》時,我通过如下的教学导语激发了学生的习作欲望: 文章曾四次写到背影,虽然场合不同,但次次表达出了父亲对儿子那份浓浓的亲情。其间还写了父亲为我所做的一系列小事,这正是作者怀念父亲的原因。尤其是文章结尾,对父亲的爱更是跃然纸上。这时,你是否想起了自己的父亲呢?结果80%以上的学生能以课文为范文,选择典型事例,抓住行文线索:有的学生抓住父亲粗糙的手、脚;有的抓住父亲额头上的皱纹、深凹的眼睛;也有的抓住母亲的眼神、两鬓的白发,或是失去丰华的脸。这些文章都集中表现了父母对子女的爱,情真意切,从而培养了良好的情感。
“情感渗透”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教师就应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根据文本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渗透,促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完美的人格,达到教育的目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相信在语文老师们爱心的呵护下,今天的小苗注定长成明天的参天栋梁!
关键词:情感教育 语文教学 情境 爱心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重要课程。在教学中,要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心血、激情、思想的作品,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文本,引起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并最终达到培养学生高尚情操的目标。因此,教师应在明确情感教学目的和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对语文内容、方法、程序以及情感操作技术进行系统执行和决策,从而在语文教学中润物无声地渗透情感教育。
一、创设情境,以情引情
在语文教学中,导语是创设情感意境的突破口。教师要采用生动的导语,酝酿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或情绪, 以情感作为敲门砖,创设情感意境,为课堂教学奠定情感基础。学生则会由此产生一种情感反射,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如在教授《苏州园林》时,可把收集来的有关苏州园林的山山水水、亭台楼阁的资料根据课文顺序制成课件,让学生在看、听、想中仔细体味“无论站在哪一个角度都是一幅画”的优美境界,从而激起一股对江南园林的热爱之情、自豪之情、赞美之情,以此情玩味此境,何愁学生不能把握文章呢?
二、精读品析,以情激情
阅读教学中,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一些精彩的语段及词句作赏析、揣摩,体味祖国语言的丰富内涵和无穷魅力。如教《春》时抓住关键的字、词、句精读品析:把“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换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生出来”,或把“钻“换成“长”、“拱”,体会其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偷偷”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钻”字有破土而出之感,突现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 ——“闹”不仅写出了声音,还写出了热闹的气氛,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让人想起“红杏枝头春意闹”的诗句……这样读后展现在学生眼前的是一个欣欣向荣、多姿多彩、全方全位的春天。在这里,大自然是如此美好,人的生命也变得如此美好。在美的自然中,朱自清深切地体验到了生命的自由、活力和灿烂, 这时的学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三、配乐朗读,以声传情
“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终于感情的。”语文课堂光靠品析语言还不够,还要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教师可以借助音乐作为朗读背景,指导学生配乐朗诵,把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沟通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使文中所描绘的景和物、所倾吐的情和意,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如我教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课,为了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从而准确领会特定环境下人物的性格特征,我选择了二胡曲《江河水》为课文前面三个自然段的朗读音乐情景,渲染气氛。开始便是一段类似哭腔的引子,接着,音乐由低到高,迸发出悲伤的气氛、情绪,随着旋律的缓慢,缠绵悱恻,似在诉说满腔的悲苦。再配上老师抑扬顿挫的朗读声,更显得凄凉悲伤,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四、走进自然,感受真情
对大自然的真挚情感是人类情感中最原始、纯真的,其中不带任何人为的因素。要让语文教学走进生活,有意识地把社会生活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到大自然中去,亲自领略一下大自然的风光,让学生以现实的角度去审视生活,体验生活的滋味,抒发自己的感情,激发起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自豪之情。例如讲解《中国石拱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学校附近的桥梁建筑,让学生近距离观赏桥梁在设计、施工上的伟大创造和高超的技术水平,从而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了解我国桥梁建设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和对聪明辛勤的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五、读写结合,抒写真情
写作离不开情感,健康人格的形成离不开情感,我们可以根据课文所教内容进行延伸训练。如在结束朱自清的《背影》時,我通过如下的教学导语激发了学生的习作欲望: 文章曾四次写到背影,虽然场合不同,但次次表达出了父亲对儿子那份浓浓的亲情。其间还写了父亲为我所做的一系列小事,这正是作者怀念父亲的原因。尤其是文章结尾,对父亲的爱更是跃然纸上。这时,你是否想起了自己的父亲呢?结果80%以上的学生能以课文为范文,选择典型事例,抓住行文线索:有的学生抓住父亲粗糙的手、脚;有的抓住父亲额头上的皱纹、深凹的眼睛;也有的抓住母亲的眼神、两鬓的白发,或是失去丰华的脸。这些文章都集中表现了父母对子女的爱,情真意切,从而培养了良好的情感。
“情感渗透”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教师就应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根据文本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渗透,促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和完美的人格,达到教育的目的。“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相信在语文老师们爱心的呵护下,今天的小苗注定长成明天的参天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