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供给侧改革为我国高职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近年来,我国的高职教育的发展已取得一些成效。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高职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成为一种改革趋势,结合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现状,企业的需求,需要对高职教育进行全面的改革。为了构建现代化教育职业体系,全面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本文阐述了黑龙江省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
关键词 供给侧改革 高职教育 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如今,我国的经济市场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供给和需求是维持经济平衡的基础,为了能够保证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定,高职院校应该努力培养优秀的毕业生,以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为了提高购买力,就需要对产品或者服务进行创新与改变,这样才能够吸引消费者,提高购买力,这样才能带动经济的发展。对于学校而言,应和企业之间保持平衡,这样人才的输出和人才的需求才不会产生矛盾。但是以黑龙江为例,其内的许多的高职院校都没有很好的满足供给侧改革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创新。此外,供给侧改革是我国着力发展的改革,是符合时代潮流的重要举措。供给侧改革的提出为高职院校的培养方案提出了新的方法与思路。供给侧改革强调从供给端分析问题,调整供给结构,优化内部要素,注重提升供给质量和供给效率。但是目前,我国在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的许多的问题,打破了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平衡,为了能够促进供给侧改革的顺利进行,就必须要解决这些结构性的问题。供给侧的提出也提高了对高职教育的要求。我国现代的大学生,毕业之后面临众多问题,优质人才供给不足,学生就业难,企业招人难。因此,实现高職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十分有必要。
为了满足个性化、高质量的教育需求,促进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推进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强调问题本源,这是和需求侧短期框架的刺激方式不同之处,可以通过采取相关措施优化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结构、创新政产学研用模式等方式。以下介绍几种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
(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
每一次工业革命的到来,都会对企业和人类带来巨大的改变,对企业的生产方式和知识体系具有较大的影响。工业4.0 战略提出后,人工智能出现在工业领域中,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潮流,激发了人们的创造性,从而人类和企业的发展也面临着挑战。企业的不断的变革,操作技能、生产技能的不断提升,对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应该创新知识体系,不断改革,以形成完善的职教体系、职教结构等。企业和高校都需做出努力,一方面,企业在工业领域,应不断提升创新新,降低生产成本,淘汰落后的产能,尽快由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变,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调整内部要素,促进产业结构的创新升级,运用现代的新兴技术创造出新产能、新经济。而引入新型人才是企业改革的有效途径。此外,也是为了能够促进整个黑龙江省的发展,需要将该省的高职院校进行调整,不断优化课程结构,设置适应社会的专业结构,结合产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培养出与之相适应的复合型人才,以支撑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就需要高职院校培养企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提高企业参与高职院校办学的积极主动性。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分析我国高职教育的形势,不难发现,学校如果只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并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不是全体学生一起发展,而是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不仅要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提高,还要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高校的教育,高校应采取措施避免学生的片面发展,即要促进人的体力与脑力劳动能力的同步、协调、全方位的发展。以更好的塑造学生以“劳为荣、贪逸为耻;创新为荣、固守为耻”的职业精神。在硬件设施上,我国院校和国外的高校几乎没有差别,但是在师资力量、教学评价等方面有很大的区别,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理念,然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这一理念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先分别从家长、社会、企业、学校四方面进行分析。高职教育的就业形势不好,从而导致对家长的吸引力不高,认同度低。高职教育的层次低、质量不高,发展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企业的创新。学校的办学模式落后,找不到优质的生源,导致无法培养高级职业人才。我国的高职院校和德国等发达国家还存下较大的差距,结合人全面发展的理论,需要尽快进行供给侧改革。
(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内在需要
高职院校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决定着高职教育合理的供给体系结构,为了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问题,高职教育需要担负起为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提供高技术、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任务,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积极解决面临的所有问题,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的转型升级等方面的需求。如今,很多高职院校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没有结合最新的现代技术调整专业结构,改善传授给学生的知识结构。二是学校课程不能适应当地的市场需求。三是办学类型和层次的组合和比例没有为地方的经济发展提供服务,不够科学。这些问题导致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使培养的人才质量下降。因此,为了从根源上解决这些障碍,需要进行供给侧改革,使高职院校担负起相应的职责,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黑龙江省的高职院校的起步比较晚,没有鲜明的职业化特色,在现在社会的需求下,要求人们不仅要有精湛的技术,还要有创新的意识,这就为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课程的设置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多年来,黑龙江省的高职院校都一直使用过去的教学模式,没有跟上时代的脚步,过分的强调理论教学,忽略了实践性。这种教学模式往往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且不能保证学生能够真正的理解,能够运用到实践中去。所设置的课程结构单一,注重学术,不追求实用。另外,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实践,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不足,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不高。目前很多企业急切需要转型和变革,需要职业化程度强的人才,而学校培养的人才不能和企业很好的对接,使得学生学习的知识没有很大的使用价值,也不能满足企业筛选人才的要求,更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二)学生能力不能满足企业的多样化需求
高职院校没有深入研究社会的发展模式,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通常只会一项技能,能力单一,不具有多样性.更不愿意在与专业交叉的知识上花时间学习。对于提出的高职院校与企业进行合作,流于表面,没有真正的落到实处,这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还不能够给企业带来效益。没有真正实现合作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看,首先是,学校顾及学生的安全,不想要为学生提供实习安排;其次是企业不想接受学生进行实习,为了不造成经济利益的损失。这造成学校和社会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供给和需求的矛盾越来越明显,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就业形势。为了补充人才短缺的空缺,学校还是要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使学生认清现状,积极主动的学习专业技能。
(三)高职教育结构体系不合理
我国的高职教育往往被认为是 “高等教育的替代品”,结构单一,没有独特性,没有较强的社会吸引力。和现有的高等教育体系相比,特征不突出。这和我国的高职教育政策息息相关,决定了我国的高职院校只能举办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尽管现在国家倡导高职院校举办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然而,地方本科院校與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和定位存在较大差距,仍没向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加上缺乏强制性的政策要求,导致本科院校的发展没有明确的目标,缺乏效果。
(一)结合供给侧改革理念创新课程建设
为了迎合市场的发展,就需要高职院校进行相应的改革与调整。一方面,学习的课程要与行业的需求密切相关,不断调整课程结构,淘汰落后的课程,注重知识的实践性和先进性。结合企业的岗位需求,设计相关课程,同时增加学生实践的时间,减少理论课程的时间。另一方面,要积极改变课程的形式,可以和企业的相关专业人士配合,让他们兼职学校的课程,这样能够使学生们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同时可以向学生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能够使学生的兴趣得到满足。这样可以最大的挖掘学生的潜能。不仅提高了课程设置的有效性,也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深化校企合作,使人才供给与供给侧改革需求相适应
目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专业化,这就需要加强对人才的定向培养。即结合企业的需求进行培养。校企培养的方式有很多,一是高职院校和大型企业合作开设必修课程,不仅可以使学习获得大量的企业资源,减少了学校对设备的投入,而且学校也可以为企业提供理论指导。二是可以由一些小企业在校内办厂,比较稳固的职位可以专门聘请工作人员,流动岗位可以由学生来担任。就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三是学校可以邀请企业的知名人士和创业成功者为学生授课,也可以为学习提供项目,培养学生实践的能力。如今,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最佳模式。
(三)探索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办学活力
在办学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形下,加强体制机制改革是提高高职院校办学能力的重要途径,社会力量的参与,是解决高职教育中关键性问题的主要手段。可以通过让技术、资本等要素参与办学,也可以开办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类的院校。一方面,可以从二级院校中探索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的运行模式,激发高职院校的办学活力。另一方面,政府要给出明确的法律规定,保障校企的合法权益。另外,为了进一步推进产教融合,企业也可以积极办校,加强校企合作。
参考文献:
[1]薛珊.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策略探析.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7,16(5).
[2]赵尚丽、丁兰花.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问题与对策研究.科技资讯.2017,15(31).
[3]边如欣、杜义强.供给侧改革理念下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研究.教育与职业.2017(11).
[4]薛珊.以“供给侧”改革引领高职教育创新发展.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36(10).
[5]黄丽、黄天齐.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企业导报.2016(16).
[6]许红菊、韩冰.以供给侧改革思路提高高职教育吸引力.职教论坛.2016(16).
[7]梁家峰、张洁.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教育新视角.中国高等教育.2016(10).
关键词 供给侧改革 高职教育 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如今,我国的经济市场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供给和需求是维持经济平衡的基础,为了能够保证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定,高职院校应该努力培养优秀的毕业生,以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为了提高购买力,就需要对产品或者服务进行创新与改变,这样才能够吸引消费者,提高购买力,这样才能带动经济的发展。对于学校而言,应和企业之间保持平衡,这样人才的输出和人才的需求才不会产生矛盾。但是以黑龙江为例,其内的许多的高职院校都没有很好的满足供给侧改革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创新。此外,供给侧改革是我国着力发展的改革,是符合时代潮流的重要举措。供给侧改革的提出为高职院校的培养方案提出了新的方法与思路。供给侧改革强调从供给端分析问题,调整供给结构,优化内部要素,注重提升供给质量和供给效率。但是目前,我国在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的许多的问题,打破了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平衡,为了能够促进供给侧改革的顺利进行,就必须要解决这些结构性的问题。供给侧的提出也提高了对高职教育的要求。我国现代的大学生,毕业之后面临众多问题,优质人才供给不足,学生就业难,企业招人难。因此,实现高職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十分有必要。
二、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
为了满足个性化、高质量的教育需求,促进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推进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强调问题本源,这是和需求侧短期框架的刺激方式不同之处,可以通过采取相关措施优化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结构、创新政产学研用模式等方式。以下介绍几种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必要性。
(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
每一次工业革命的到来,都会对企业和人类带来巨大的改变,对企业的生产方式和知识体系具有较大的影响。工业4.0 战略提出后,人工智能出现在工业领域中,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潮流,激发了人们的创造性,从而人类和企业的发展也面临着挑战。企业的不断的变革,操作技能、生产技能的不断提升,对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应该创新知识体系,不断改革,以形成完善的职教体系、职教结构等。企业和高校都需做出努力,一方面,企业在工业领域,应不断提升创新新,降低生产成本,淘汰落后的产能,尽快由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变,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调整内部要素,促进产业结构的创新升级,运用现代的新兴技术创造出新产能、新经济。而引入新型人才是企业改革的有效途径。此外,也是为了能够促进整个黑龙江省的发展,需要将该省的高职院校进行调整,不断优化课程结构,设置适应社会的专业结构,结合产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培养出与之相适应的复合型人才,以支撑产业的快速发展。因此,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就需要高职院校培养企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提高企业参与高职院校办学的积极主动性。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分析我国高职教育的形势,不难发现,学校如果只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并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不是全体学生一起发展,而是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不仅要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提高,还要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高校的教育,高校应采取措施避免学生的片面发展,即要促进人的体力与脑力劳动能力的同步、协调、全方位的发展。以更好的塑造学生以“劳为荣、贪逸为耻;创新为荣、固守为耻”的职业精神。在硬件设施上,我国院校和国外的高校几乎没有差别,但是在师资力量、教学评价等方面有很大的区别,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坚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理念,然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这一理念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先分别从家长、社会、企业、学校四方面进行分析。高职教育的就业形势不好,从而导致对家长的吸引力不高,认同度低。高职教育的层次低、质量不高,发展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企业的创新。学校的办学模式落后,找不到优质的生源,导致无法培养高级职业人才。我国的高职院校和德国等发达国家还存下较大的差距,结合人全面发展的理论,需要尽快进行供给侧改革。
(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内在需要
高职院校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决定着高职教育合理的供给体系结构,为了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问题,高职教育需要担负起为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提供高技术、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任务,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积极解决面临的所有问题,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的转型升级等方面的需求。如今,很多高职院校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没有结合最新的现代技术调整专业结构,改善传授给学生的知识结构。二是学校课程不能适应当地的市场需求。三是办学类型和层次的组合和比例没有为地方的经济发展提供服务,不够科学。这些问题导致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使培养的人才质量下降。因此,为了从根源上解决这些障碍,需要进行供给侧改革,使高职院校担负起相应的职责,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黑龙江省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黑龙江省的高职院校的起步比较晚,没有鲜明的职业化特色,在现在社会的需求下,要求人们不仅要有精湛的技术,还要有创新的意识,这就为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课程的设置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
多年来,黑龙江省的高职院校都一直使用过去的教学模式,没有跟上时代的脚步,过分的强调理论教学,忽略了实践性。这种教学模式往往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且不能保证学生能够真正的理解,能够运用到实践中去。所设置的课程结构单一,注重学术,不追求实用。另外,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实践,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不足,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不高。目前很多企业急切需要转型和变革,需要职业化程度强的人才,而学校培养的人才不能和企业很好的对接,使得学生学习的知识没有很大的使用价值,也不能满足企业筛选人才的要求,更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二)学生能力不能满足企业的多样化需求
高职院校没有深入研究社会的发展模式,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通常只会一项技能,能力单一,不具有多样性.更不愿意在与专业交叉的知识上花时间学习。对于提出的高职院校与企业进行合作,流于表面,没有真正的落到实处,这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还不能够给企业带来效益。没有真正实现合作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看,首先是,学校顾及学生的安全,不想要为学生提供实习安排;其次是企业不想接受学生进行实习,为了不造成经济利益的损失。这造成学校和社会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供给和需求的矛盾越来越明显,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就业形势。为了补充人才短缺的空缺,学校还是要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使学生认清现状,积极主动的学习专业技能。
(三)高职教育结构体系不合理
我国的高职教育往往被认为是 “高等教育的替代品”,结构单一,没有独特性,没有较强的社会吸引力。和现有的高等教育体系相比,特征不突出。这和我国的高职教育政策息息相关,决定了我国的高职院校只能举办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尽管现在国家倡导高职院校举办本科层次的高职教育,然而,地方本科院校與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和定位存在较大差距,仍没向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加上缺乏强制性的政策要求,导致本科院校的发展没有明确的目标,缺乏效果。
四、供给侧改革理念下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路径
(一)结合供给侧改革理念创新课程建设
为了迎合市场的发展,就需要高职院校进行相应的改革与调整。一方面,学习的课程要与行业的需求密切相关,不断调整课程结构,淘汰落后的课程,注重知识的实践性和先进性。结合企业的岗位需求,设计相关课程,同时增加学生实践的时间,减少理论课程的时间。另一方面,要积极改变课程的形式,可以和企业的相关专业人士配合,让他们兼职学校的课程,这样能够使学生们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同时可以向学生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能够使学生的兴趣得到满足。这样可以最大的挖掘学生的潜能。不仅提高了课程设置的有效性,也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深化校企合作,使人才供给与供给侧改革需求相适应
目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专业化,这就需要加强对人才的定向培养。即结合企业的需求进行培养。校企培养的方式有很多,一是高职院校和大型企业合作开设必修课程,不仅可以使学习获得大量的企业资源,减少了学校对设备的投入,而且学校也可以为企业提供理论指导。二是可以由一些小企业在校内办厂,比较稳固的职位可以专门聘请工作人员,流动岗位可以由学生来担任。就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三是学校可以邀请企业的知名人士和创业成功者为学生授课,也可以为学习提供项目,培养学生实践的能力。如今,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的最佳模式。
(三)探索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办学活力
在办学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形下,加强体制机制改革是提高高职院校办学能力的重要途径,社会力量的参与,是解决高职教育中关键性问题的主要手段。可以通过让技术、资本等要素参与办学,也可以开办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类的院校。一方面,可以从二级院校中探索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的运行模式,激发高职院校的办学活力。另一方面,政府要给出明确的法律规定,保障校企的合法权益。另外,为了进一步推进产教融合,企业也可以积极办校,加强校企合作。
参考文献:
[1]薛珊.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策略探析.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7,16(5).
[2]赵尚丽、丁兰花.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问题与对策研究.科技资讯.2017,15(31).
[3]边如欣、杜义强.供给侧改革理念下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研究.教育与职业.2017(11).
[4]薛珊.以“供给侧”改革引领高职教育创新发展.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36(10).
[5]黄丽、黄天齐.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企业导报.2016(16).
[6]许红菊、韩冰.以供给侧改革思路提高高职教育吸引力.职教论坛.2016(16).
[7]梁家峰、张洁.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教育新视角.中国高等教育.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