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体腔重复注射雷珠单抗对脉络膜新生血管患眼脉络膜厚度的影响

来源 :中华眼底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xwindow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玻璃体腔重复注射雷珠单抗对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患眼脉络膜厚度(CT)的影响。

方法

前瞻性、开放性无对照研究。临床确诊的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患者31例31只眼(AMD组)以及病理性近视CNV患者33例33只眼(病理性近视组)纳入研究。所有患眼行玻璃体腔注射10 mg/ml的雷珠单抗0.05 ml(含雷珠单抗0.5 mg)治疗,之后每一个月随访1次,共随访6个月。AMD组、病理性近视组患眼平均注射次数分别为(4.23±1.33)、(2.27±0.88)次。治疗前及治疗后1、3、6个月,采用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的增强深度成像技术测量患眼中心凹下CT。对比分析治疗前后患眼的CT变化。分析末次随访时CT降低值与注射次数的相关性。

结果

治疗后1、3、6个月,AMD组患眼平均CT较治疗前分别降低了(9.68±11.02)、(12.58±11.04)、(13.84±11.67) μm。AMD组患眼治疗后1、3、6个月平均CT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89、6.34、6.60,P<0.001)。病理性近视组患眼平均CT分别为(81.09±63.20)、(79.52±63.64)、(79.88±62.46) μm,较治疗前分别降低了(2.06±10.92)、(3.64±8.78)、(3.27±7.20) μm。病理性近视组患眼治疗后1个月平均CT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8,P=0.287);治疗后3、6个月平均CT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8、2.61,P=0.024、0.014)。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MD组、病理性近视组患眼末次随访时CT降低值与注射次数均无相关性(r=0.04、0.30,P=0.815、0.099)。

结论

玻璃体腔重复注射雷珠单抗会引起渗出型AMD及病理性近视CNV患眼的CT降低。

其他文献
目的 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间质样转分化(EMT)过程中Rac1在其细胞学行为改变中的作用.方法 人RPE-19细胞分为空白组、TGF-β1组、TGF-β
目的 观察苯丙氨酸对胚胎干细胞(ESC)向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定向分化诱导效率的影响.方法 H1人ESC(hESC)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以mTeSR培养基常规培养.细胞克隆过度融合后
目的 分析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小鼠模型的微小RNA表达谱,筛选可能与视网膜新生血管(RNV)形成有关的微小RNA.方法 7日龄健康C57BL/6J小鼠52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OIR组,每
目的 评价眼内液犬弓蛔虫特异性IgG抗体检测在眼弓蛔虫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临床确诊为眼弓蛔虫病的50例患者(眼弓蛔虫病组)、就诊于耳鼻喉科的152例患者(血清对照组)及就诊
目的 观察激光光凝、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IVR)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临床效果.方法 临床确诊为ROP的49例患儿96只眼纳入研究.其中,阈值前病变1型7例14只眼,阈值期病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