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上的人,移动人物法

来源 :孩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zbf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你一直跟着“作文大解放”这个栏目读过来的话,那你肯定会知道:从《孩子》的试刊号开始,“小绿人”就是快乐作文班上伴着大家一起学作文的忠实伙伴!班上同学早就以它们为题材写作过《小绿人之旅》。这部“长篇”故事之所以看过的人都觉得好玩,就是因为里面的“小绿人”一直在旅行,总是有奇遇!
  这次,我们讲到要写“移动的人物”,就跟这一点很有关系。
  
   小绿人与“阿昌叔叔”的故事
  
  你是不是听说过有一批小绿人进城的奇遇?那个城市就是广州,这个故事就叫《绿人在广州》(见《孩子》2001年试刊号)。你知道绿人长老教导小绿人进城之后可以去“投宿”的最佳地方是哪里吗?就是人类的邮局!或者马路边的邮筒!因为它们都有“绿色”,小绿人可以获得保护色,不容易被发现呀!
  小绿人当然照长老的话去做了,结果,它们就遇到了一个广州的邮递员叔叔,他的名字叫阿昌……
  这就是阿昌叔叔骑车的背影。你注意到阿昌叔叔帽子后面的两条绿色“小辫”了吗?在绿人的《小鬼辞典》中有一条最高的夸奖语:“这个人很绿。”阿昌叔叔就是个“很绿”的人!进城的小绿人遇到了不少危险和困难,最后都是阿昌叔叔帮它们的忙。
  邮递员可不是一个普通的人,他最大的特征就是他的工作特性了——他必须不停地移动!
  骑着绿色自行车,驮着两只绿邮袋,还背着一只绿邮包,阿昌叔叔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穿行着,从这家到那家,从这个地方到那个地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移动的人物”。
  想不到的是,有一天阿昌叔叔又在广州的大街小巷到处“移动”的时候,竟然被一大群参加《孩子》杂志“快乐作文”冬令营的同学们无意中发现了!只是阿昌叔叔行色匆匆,好像有很要紧的事情要做,根本没有发现自己已经被一大帮小家伙跟踪上了。
  


  于是,在这一场“追踪记”里,同学们等于是在广州城的“地图”之中亲身感受到了一种全新的快乐作文方法——
  
   地图上的人,移动人物法
  
  要我们小孩子写一些基本不动的“人物”可不太容易。比如,我们要是写一个“和尚”,那就糟了,整天坐着念经,一动也不动,还有什么事可写?又比如,要我们来写一个已经“走不动路”的老婆婆,或者是一个“不会走路”的小毛头……唉,真头疼!
  这不是开玩笑,有些大人确实不知道自己给小学生规定的作文内容及其题目本身就是属于一种“静物”!事实上,一个“平凡的人”,一个“默默的人”,一个“宁静的人”,这类人物都很不适合孩子的写作。就算是《记一个老师》这样的作文题目实际上也不好写,因为在孩子的眼里,老师基本上也是“安静的人物”,至少不属于“移动的人物”。
  
   动物,就是移动的“人物”
  
  快乐作文班一直提倡并进行“动物—人物”的作文学习法。而对于“动物”来说,它们恰恰是最鲜明的“移动的人物”!(所以,人家才叫“动物”嘛。)
  我们都喜欢看动物故事,因为动物最“生动”、“动感”,充满了“行动”和“运动”……可是,单纯的植物故事呢?你喜欢吗?事实上植物故事是很难写好的,因为它们是“静物”。如果只是写一棵树,长在那里就再也没有移动过,一动也不动,这可怎么写呀?真要写树的故事,总要写进一些动物,比如:
  一棵老树上有一个大鸟的窝,大鸟是候鸟,也就是迁徙移动的旅行家“人物”!有一次大鸟又出门了,一只在森林里到处流浪的红色箭猪(哇,也是个移动“人物”)找到大鸟的空家住上了……等到大鸟从远方归来时,身上有刺的红色箭猪退不出身来了。可大鸟竟没发动攻击,因为它在远方某个地方遭遇的某件事已改变了它……
  你看,全是动物的事。没植物什么事。实在要写植物,就只有“叙述”的份:让它不停“讲话”。
  快乐作文法提醒你:不要写“植物人”,换句话说,不要只是让你的主人公一个劲在“讲话”。
  
   怎样让“路线”成为情节的“线索”
  
  可是,我们毕竟是小孩子,很多现场我们没有办法亲眼目睹,很多人物“移动”的过程我们也无法亦步亦趋,可作文还是要写的,怎么办?只有依据线路图了。比如北极燕鸥从北极起飞,前往南极,在这个移动的过程中,它将遇到些什么我们谁也不可能亲眼见到,但我们知道它大致的路线,而这条路线上一定会有无数遭遇的情节!
  我们来模拟一下这条长途“路线”的故事“线索”——
  大家有没有发现,有了这张“路线图”,北极燕鸥“移动”中的故事和细节变得一目了然了呢?哪里还用冥思苦想,照着记录下来稍事发挥、润色,就是一篇很棒的作文了!
  


   移动在城市地图中的一个绿色的“邮递员”
  
  现在,再回到我们上课之前提到的话题。不是说有一群“快乐作文”冬令营的同学竟在广州城里“相遇”并且“追踪”邮递员阿昌叔叔吗? 你信不信都好,这次“现场遭遇”的故事是真实的。
  那天,他们沿着珠江,经过西堤,路上看到了爱群大厦和江边的老榕树,途经西堤邮电局,并进入沙面,最后一直来到沙面小学。谁知道,正当他们在沙面小学对面的那棵老榕树下议论小绿人的时候,突然,有人发现了阿昌叔叔!于是全体大叫起来:“阿昌叔叔!”“阿昌叔叔!”……
  可是阿昌叔叔似乎没有听见,只顾低着头骑车,越骑越远。同学们都很喜欢这个“阿昌叔叔”,于是决定全体追踪。结果,大家后来在珠江上和广州城里的一些“地点”又不断地和阿昌叔叔“相遇”。广州那么大,同学们坐着汽车都要跑半天,可这个绿色的阿昌叔叔却一会儿出现在城市的西边,一会儿又出现在城市的东边,十分神奇!
  为了让没有参加冬令营的小朋友能了解得更清楚,我们参考刚才手绘“路线图”的做法,把那些“地点”在下面的“路线图”里表示出来——
  看过这张图,是不是觉得好像自己也参加了这场大追踪一样呢?如果要你把它写成一篇作文,是不是易如反掌?
  不过最后,班马老师还是要向大家坦白:
  ——其实,为了让同学们游玩般学习作文,这一场广州大追踪是《孩子》杂志和班马老师精心策划的一个现场扮演安排,只是这一个“现场”竟大到一座城市,目的就是想让大家在玩转广州的同时亲身体验什么叫“移动的人物”。
  虽然,“阿昌叔叔”不是真的,但同学们却都对一种行动在“地图上的人物”以及“路线”和“线索”有了感受。
  你觉得这样现场学习作文好玩吗?
  


  课后作业
  
  题目1 《邮递员奇遇记》
  请你先参考一下快乐作文班的陶令同学制作的一幅《小绿人到广州》的“路线图”(局部)1 ,然后自己来设计一幅“路线图”,写作一篇《邮递员奇遇记》。
  
  题目2 《昆虫漫游记》
  请你看看这幅“室内地图”2 ,参考它,来写一篇关于在家里爬来爬去的昆虫的作文。
  
   中国人也要多用“图”来表达
  
  有国外背景的人似乎很喜欢用图形说话。我认识一位留美的台湾儿童哲学博士杨茂修,他不管是在跟辅导的儿童说话时,在跟他培养的“故事妈妈”们讨论时,还是在跟我闲聊的时候,手上总有一支铅笔不停地在白纸上画着有形象的线条或形状,并时不时地就会以图形来“总结”你、“推测”你或者“告诉”你——这引起了我的特别注意,因为他是研究儿童哲学的,并正在进行儿童“图画书”的思维交流功能探讨。
  而我们往往太多地依靠“语言”——不管是孩子向爸爸妈妈陈述,还是爸爸妈妈对孩子传递,都只是靠“说”!我们很少用“画图”来表达,或者一边“说”一边“画”。我甚至认为:中国人比较缺乏诸如结构、层次、过程、坐标、方位以及“移动”的形态表达,跟这点不无关系。
  建议你试试,培养孩子习惯运用“画图”的方式来跟你交流和讨论(如向你谈谈这篇作业的构思)。而你也可多用图示来发展孩子的操作型思维。
其他文献
谁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最大?母亲。无论母亲们是否领悟到自身角色的重要,是否自觉地履行做母亲的义务,这种影响都不可避免地渗透在方方面面。  身体方面 从生命刚刚开始孕育,母亲就与胎儿建立了不可分割的联系,母体和母乳是为胎儿和婴儿提供营养的惟一的和最佳的源泉。如果母亲在怀孕期和哺乳期身体欠佳,孩子的身体发育就会受到影响。不仅如此,母亲的喜怒哀乐对胎儿的生长发育也有着直接关系。一些专家曾观察发现,母亲不同
期刊
一个懂得了生活艰辛和社会责任的孩子,当然也就懂得了事。  有一天坐出租车,与司机聊起孩子的教育问题。我说,现在的孩子只管一味地向父母要这要那,却一点都不懂事,不能体谅父母的难处。司机笑了笑,对我说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有一天他出车回家,小学一年级的儿子说要1块钱去买零食,他不给。儿子竟说:“那么小气,不过1块钱嘛,有什么了不起?别的同学每周都有零花钱,为什么我没有?”  乍一听,他真想骂儿子一句“
期刊
9月儿子才入读小学,但年初妻子已拿着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本教孩子认字了,理由是要让儿子走在别人的前面,高起点入学。请问有这个必要吗?  南京 秦 宁    提前小学教育是短期行为,在孩子刚入学时可能会有些优势,但孩子也容易因此自满,或对课堂教育没有新鲜感而导致注意力涣散。同时,家长的教法也往往与学校的不一致,常常煮成夹生饭,最终受影响的还是孩子。  帮助孩子认字的途径很多,看图识字,看电视,马路、
期刊
数概念的形成和发展,是幼儿早期教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同时又因为其抽象性令许多家长大感头疼。其实,幼儿学算术不一定通过书本或课堂,在游戏玩耍中,家长就可以让孩子快快乐乐地学习数。    玩玩算算  家长带孩子去公园滑滑梯时,可以让孩子数一数有几级阶梯;玩套圈时,可以让孩子边套边数,或者投完了再数一数投进几个,几个没进。    听听算算  家长拍手,让孩子听声音,然后问孩子:第一次拍了几下手?第二
期刊
时间过得真快,又到了星期五。  每当星期五,我都感到特别高兴——星期六去公园,然后去奶奶家;星期日去天河城……老师留的作业,早已被我扔到了脑后。  随后的两天里,我果然玩得非常开心。有时,我也会想到写作业这件事情,但总是同时告诉自己:不是还有明天吗,明天再做也不迟啊。就这样,转眼就到了星期天下午。  我终于意识到,如果再不写作业,星期一就无脸面对老师了。  书本摆到了桌上。可老师留的作业题,就像是
期刊
我女儿刚刚1岁,是剖腹产和人工喂养。朋友告诉我要注意训练孩子的触觉,以防今后出现敏感、胆小、紧张等情绪或心理问题。是这样的吗?具体我该怎样做?  贵阳 孙 霞    多数家长比较注意对孩子视觉、听觉等的训练,而往往忽视了触觉训练。其实触觉的发展对儿童心理、性格、情绪的发展至关重要。  正常孩子在出生时会经过产道的挤压,受到特殊的触觉刺激;喂养过程中,吸吮乳头、父母的爱抚、长大些后幼儿间的玩闹等,
期刊
我那6岁的女儿总喜欢在我与别人交谈时突然插嘴,常常弄得我很尴尬。我该怎样纠正她这不好的习惯?  苏州 王彩华    你女儿绝不是有意要和你捣乱,她只是想引起你的注意,或把她认为“重要的话”及时说出来。  作为家长,你平时就应该告诉孩子:随意打断别人的谈话是不礼貌的,必须插话时应先说“对不起”或用其他有礼貌的方式请求大人的注意,并安静地等待大人的回答。  一旦孩子照要求做了,即使在你谈话的兴头上,
期刊
整个初夏,陆璐妈妈几乎餐餐都为全家煲她的“招牌汤”:排骨冬瓜海带汤。陆璐通常能把碗里的小排骨、冬瓜块打捞干净,但剩下小半碗汤和那软绵绵黑黝黝的海带却怎么也不愿意碰。  海带真的那么难吃吗?陆璐妈妈挺着急。人都说藻类蔬菜益处多,又长寿又健脑的,女儿不爱吃怎么办?  周六,爸爸妈妈带陆璐去夏威夷自助餐厅吃饭,结果陆璐像只入了米仓的快乐小老鼠,东尝一点,西尝一点。陆妈妈看着她的餐盘,不禁乐了:她最爱吃的
期刊
  
期刊
读小学五年级的钟琬婷同学7岁才开始学英语,9岁通过全国公共英语等级考试(PETS)二级(详细报道请参见《孩子》2002年第1期)。今年3月,10岁的琬婷又以高分通过相当于大学本科生毕业时英语水平的PETS四级考试。提起学英语,她有不少“怪招”,比如说——  不知道是谁说的,英语单词背得越多、越熟,英语就学得越好。于是,校园里一片背单词的声音:“a-r-r-i-v-e,arrive,到达;a-r-r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