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入数百元甚至上千元

来源 :现代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ylong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租微信加我,长期有效”“高价收微信,不想卖的可以租,一天180元”……近期,朋友圈、微信群里出现类似“广告”。
  记者调查发现,一些人贪图小利,把微信号租给别人,这些微信号大多被不法分子用来实施诈骗、洗钱等犯罪活动。
  为贪小利付出沉重代价
  2019年10月,河南新乡某技校学生李某、毕某发现了一条“生财之道”:把微信号出租给他人,每天只需同步登录一下微信电脑版,就有80元的报酬。发现有利可图,他们又当起了二道贩子,多次以每天50元的价格收集同学、朋友的微信号,出租给别人赚差价,几个月获利超万元。
  很快,他们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今年4月,警方发现,犯罪分子利用李某、毕某租来的100余个微信号添加了上百个兼职类微信群,发布网络刷单、贷款等诈骗信息,进而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活动。随后,李某、毕某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李某、毕某并非孤例。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网络上不少人在做微信号、支付宝账号的“生意”,有的网络账号日租金甚至高达数百元、上千元。
  记者在网上联系到一个收微信号的中间号商,他介绍说,租用是通过登录微信电脑版的方式实现“双平台登录”,不影响号主正常使用,且如果号主发现异常,随时可以取消登录。该中间号商说,不同的微信号租价不一样,刚注册的微信号最便宜,有朋友圈的账号贵一点,如果绑定了银行卡、有支付功能就更贵些,而具有大额转账功能的账号最贵。一个注册时间在半年以上、好友40人以上、朋友圈活跃的微信号,日租金可以达到60元到100元。
  微信平台表示,微信号是不允许出租的。用户将自己实名登记的微信账号对外出租,可能面临微信账号丢失的风险;微信账号内个人数据和隐私信息等存在丢失或被他人滥用的风险;微信支付账户以及关联银行卡账户资金安全存在巨大风险;微信账号被他人利用从事违法犯罪行为,导致账号主体(用户本人)也可能因此承担法律责任,甚至刑事责任。
  他们租微信号干什么?
  广东警方介绍,一些广告主、商家用租來的微信号发布虚假广告、色情和赌博信息等。还有些人用租来的账号躲避反洗钱平台的监测,把通过欺诈、赌博等获得的赃款分散成小额资金转移。出租微信号的号主在未察觉的情况下,可能已经协助他人完成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沦为帮凶。
  对于不法分子通常宣称的登录微信电脑版实现“双平台登录”,微信团队介绍,这其实是利用违规外挂软件对微信的功能和界面进行修改,添加恶意功能,篡改微信客户端数据。
  北京孟真律师事务所律师舒胜来表示,微信号本身是免费注册的,出钱租别人微信号的人,一般是为了实施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把个人微信号租给他人,号主的行为也涉嫌构成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此外,如果把他人的微信号倒手转租、转售给别人,则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来自裁判文书网的判例显示,2018年,福建张某从他人手中购买微信账号、密码,修改密码后转手以30元至70元的价格销售给茶叶商人李某,获利61360元。2018年6月,张某因非法买卖公民个人信息,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
  警方表示,目前打击此类犯罪依然存在一些难点。例如,租借微信号的中介常常是异地作案,还经常通过伪造IP地址或利用海外注册IP进行犯罪,导致犯罪嫌疑人难以确定,造成电子证据取证困难。
  如何防范违法租售账号?
  记者了解到,用户和微信平台签订的《腾讯微信软件许可及服务协议》约定,微信用户不得赠予、借用、租用、转让、售卖微信账号或者以其他方式许可他人使用微信账号。
  由于很多用户在注册微信号时不会仔细看平台的服务协议,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金融法研究所所长黄震等专家建议,微信平台应加大风险提示力度,不要仅概括性地在用户许可协议里进行提示,应单独提出,帮助用户充分了解出租账号存在的财产、法律风险。同时,应加强对此类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处理情况的宣传,并运用技术手段及时防范。
  业内专家说,微信、支付宝支付应用越来越广泛,但目前国内相关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对出租、出售个人微信、支付宝账号行为缺乏明确规范。
  2019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安部发布通知,对于公安机关认定的买卖银行卡、账户的单位和个人,人民银行将及时通过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交易风险事件管理平台将单位和个人的信息发布至银行和支付机构,银行和支付机构应及时对买卖银行卡、账户的单位和个人实施惩戒。但是,该通知未明确提及微信、支付宝等具有实名支付转账功能的网络账号。
  广州大学法学院教授欧卫安认为,微信、支付宝转账与银行卡转账,本质上并无太大差异,在网络诈骗手段已渗透到微信、支付宝等支付方式情况下,对社交与支付功能合并的平台应实施更严监管。可以根据支付机构的分类评级情况和支付账户实名制落实情况,对支付机构实施差别化管理,加强银行、通信部门与公安机关的联动管控。
  公安部门提醒,用户要加强防范意识,妥善保管好个人微信号、支付宝账号、QQ号等信息,避免被犯罪分子用于实施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一旦发现自己微信号、支付宝账号、QQ号等信息涉嫌实施违法犯罪行为,要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举报。
  (摘自新华社    本文作者:胡林果 毛鑫)
其他文献
近来,青海省格尔木市的315国道部分路段成了“网红公路”,许多游客驻足并在公路中间拍照,甚至有当地导游将此地列为必去景点。大片虽酷炫,安全隐患却不少。  据青海省交警总队介绍,自2018年至今,因在315国道上拍照就发生了8起交通事故。  虽然已经发生了8起交通事故,但在这条“网红公路”上拍照的现象却有增无减。据介绍,今年以来这条道路上更是每天都有违法行为发生,尽管当地交警部门为了维护游人以及车辆
期刊
关于那篇浙江满分作文,我无意对出自十七八岁孩子之手的应试作文苛责。事实上,一旦突破了作文阅卷组的评审权限,这文章本身如何架得住那么多读者的挑剔、那么多专家学者的审视。  我想说的是语言——一种看似最表层的东西,一种常常被视为形式的存在。  这篇文章之所以出现这么大的争议,最初实际上源于作品的语言。这争议显示出人们对语言或者说现代汉语的巨大分歧。撇开内容不谈,这篇满分作文在语言上凸现出两个特点:不时
期刊
我从来没有刊行全集的意思。因为我觉得:一、如果一个作家有了特殊的作风,使读者看了他一部分的作品之后,愿意读他作品的全部,他可以因着读者的要求,而刊行全集。在这一点上,我向来不敢有这样的自信。二、或是一个作家,到了中年或老年,他的作品,在量和质上,都很可观。他自己愿意整理了,作一段结束,这样也可以刊行全集。我呢,现在还未到中年;作品的质量,也未有可观;更没有出全集的必要。  前年的春天,有一个小朋友
期刊
阿成兄来信,命令我抽空做一篇“随笔”,两三千字即可,写什么都行。古人说,正欲清谈闻客来。清谈乃一大快乐。我喜欢清谈,所谓随笔,不过以笔代嘴,瞎七搭八,想到哪就写到哪。  就说我的名字。很多人都说好,说是再也用不到取笔名了。我的名字仿佛生来就准备当作家的。同名的概率非常小,兆和言本来是取名常用的字,可放在一起,当真就有了些独特性。  我的名字只不过是爱情的产物。父亲给我取名的时候,采取的拆字先生的伎
期刊
2020年是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一方面,大国之间的竞争与博弈更加复杂,科学技术方面的封锁成为一种更加具有确定性的策略。另一方面,受到疫情的影响,抗疫成为高校的工作重心。2020年也是“双一流”建设第一个周期的收官之年,全社会对这项教育领域的“千亿工程”建设效果如何充满关切。在这个特殊时刻,很多人都在对“双一流”政策进行再审视。  首先,“双一流”政策最为核心的关切是顶尖科学技术和顶尖人才培养。当前
期刊
2018年8月2日,苹果成为史上首家市值达到1万亿美元的公司。这个数字的确大到超乎想象,1后面跟着12个0。苹果的单股价格在当天中午之前达到207.05美元,其中大部分涨幅发生在蒂姆·库克任内——自他执掌苹果以来,苹果的股价翻了3倍,苹果公司也因此呈现出一派蓬勃景象。  苹果的成功从不是一帆风顺的。对库克甚至是整个苹果而言,iPhone几乎是史上最成功的产品,因此想在手机业务上再寻突破绝非易事。但
期刊
20世纪60年代末,硅谷的IT公司巨头们在开会时发现,9成以上的人都曾在仙童公司工作过。仙童公司成就半导体产业的做法并非靠自身发明了多少产品,创造了多大的市场,而是靠不断地分离出子公司和孙公司,让半导体公司在旧金山湾区遍地开花。截止到2017年,从仙童公司直接和间接分离出去的大中型公司多达近百家,它们包括英特尔、AMD等知名公司。另外,今天苹果公司第三位创始人、公司第一任董事长马库拉也来自于仙童公
期刊
一个人比别人活得焦虑,一定是比别人活得更在意。在意得多了,超出来的部分,就成了心灵的重荷。  心底阔大的人,可以活得优哉游哉。因为从来不想事,所以心头始终不多事。同样是活在这个世界上,你心头千事万事,而别人不余一事,这差不多就是命运的区别了。  这句话的另一种表达是:所谓命好的人,其实是那些能扔掉更多的人。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焦虑的人,是既有远虑更有近忧。原本是为了跳脱,到头来却是更深的
期刊
“读书”对现代人尤其年轻人的意义,正是我想说的。  在我看来,阅读,不仅是一项生活内容,还是一种生活方式。一个人的知识构成、价值判断、审美习惯,多来自于阅读。我是上世纪60年代末生人,我的青春期没有互联网,我是在读书中长大的,它帮我完成了和历史上那些优秀人生的交往,有了书,你就不孤独,即有了全世界的旅行,即可领略全人类的精神地理和心灵风光。  在这个电子媒介时代,我尤其推崇纸质阅读。抚摸一本好书,
期刊
每当我走进一家书店——任何一家书店,我出门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书店——总是满怀暗喜。按理我不该如此:我在书店度过了大半生,当过书店店员,也做过出版社的销售代表;即便在我退出这个行业后,仍然是个不可救药的书店常客,每周至少要去书店5次。难道我还不厌倦吗?可是,在如此恬谧的早晨,书店的陈列整整齐齐,书架清洁并充满希冀。我知道这不仅仅是一家商店——当书店开门迎客,世界的其他部分也随之而来,当天的气候,当天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