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需要校本化的表达与转化。课堂是落实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我们从重塑教与学的关系入手,明晰教与学的理念,通过重构课堂教学模式来实践探索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学生核心素养;教与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42-0039-03
【作者简介】1.许小红,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江苏常州,213119)校长,高级教师;2.蒋建春,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江苏常州,213119)副校长,高级教师。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让课程改革充溢着新的生命活力,让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理念进一步彰显。课堂教学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堂应是落实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为基层学校,应对核心素养进行校本化解读与转化,从而形成校本化的表达,发出自己的声音。
一、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我们为何要提出重塑教与学的关系
观念是行动的指南。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首先必须确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观念。我们通过文献学习和课堂实践,逐步梳理并确立了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三大基本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我们教学改革的方向,以基于课程意识和学科本质为我们的教学观,以基于学生学习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学生观。
学是教学的出发点、落脚点。以学为中心,围绕真实的问题展开探索,能够激发学生的原有经验,促进学生相关素养的培养。因此,教学必须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为核心。教学应围绕促进学生的学来组织、设计、展开。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不仅是教学本质的体现,也是学生形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
教育不只是让学生学习知识,不只是让学生了解世界,更应当要培养学生的习惯、爱心、正义感、审美情趣等等。教师在学生成长中发挥的作用是点拨与引领。因此,教师必须自觉改变自己的角色定位,用教法的改变来促进学生的学。从现实角度讲,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和核心在哪里?答案是实现教与学关系的根本性调整。
二、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我们秉持的教与学的基本理念
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不仅是教学本质的体现,也是学生形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以学为核心是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的灵魂,这在整个“教与学”中居于上位。以学为核心的教学有四根支柱:多学少教、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顺学而教。多学少教,是指教学时间上的安排,要保证学生有足够合理的学习时间,没有多学,很难达成“以学为核心”的目的。先学后教,是从教学程序上讲,教学程序的改变,能带来教学结构的变化,先学后教是从教学结构上落实“以学为核心”,让“学”走在“教”的前头。顺学而教,它从教学的进程上支撑“以学为核心”,亦即教师的“教”伴随着学生“学”的过程,“教”是无时不在的。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以学为核心”的理念主导思想,就是“以学定教”。“以学定教”告诉我们:教师教的前提,要从学生学的核心出发来改进教学,教学应以学为目标,教是为了达成学生的学。因此,可以这样说,“以学定教”是我们教学的主线,学生的学应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
我们强调“以学为核心”,是否还需要教师的“教”?这一点,毋庸置疑,以学为核心,离不开教师的教。事实证明,没有高水平的教就没有高质量的学,学需要教师的点拨、引领、帮助与提升。学生自主地学起来以后,教师不能变成“局外人”,必须研究学生,研究怎么教,教什么,逐步提升自己教的水平,从而发挥教的引导作用,而只有教师的教服从于学生的学,教和学才能融为一体。教不是目的,不教才是教学的目的。教是为了不教,这是一种教育理念,它告诉我们,教师要解放学生,要鼓励学生主动地学,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是为了不教”的核心指向是学生能力和智慧的形成,要让学生拥有带得走的能力。“教是为了不教”更是一种策略,教在关键处,在学生需要教師引导的时候教,此时的教会让学生豁然开朗。因此,“教是为了不教”是一种方法,是教师的激发、鼓励、引导。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是为了不教”这是一种智慧的教。
三、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思考
课堂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某种程度而言,课堂模式影响着人才培养。核心素养的落实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的。因此要转变教师的教的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必须努力构建能体现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从以教为主走向以学为主,从而推进教学关系和方式的根本性变革。近年来,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建构了“求真课堂”,初步建立了体现“以学为核心”基本精神的五段式教学范式“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学教互动—总结提炼—练习反馈”。“五段式”课堂教学范式的基本内容简要阐述如下: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
创设情境,营造和谐氛围,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关键环节。新课开始,师生通过设问、描述、质疑等形式,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已有认识。教师要明确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出发,设计高质量的问题,运用新颖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活力。在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情境化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这是整堂课取得预期效果的前提,使学生自然产生主动学习积极学习的心理准备。
2.自主探究,感受自学的魅力。
只有让学生经历真实的探究、创造与问题解决,才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我们通过这一环节,设计基于实际问题的学习,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主动学习,并解决现实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在限定的时间内,自主探究,自主解疑,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自主探究一般包括四个过程,一是教师确定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二是让学生自主交流研讨,提出疑问;三是教师答疑解惑,启发学生学习;四是引导学生总结巩固,并让学生学会迁移应用,从而解决别的问题。自主探究中有学生自主预习和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教师起着指导的作用。 3.學教互动,享受真实的学习。
课堂上通过学生合作探究和教师的点拨讲解,学生完成的学习内容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交流探讨一定是在完成了“自主探究”环节的基础之上进行,学生讨论时,教师要组织、协调、参与、指导,要关注每个学生的状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考探究能力,具体有以下五种方法。
一是设疑激活,教师应设立具有探究空间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二是讨论求异,教师要组织课堂讨论,发散学生思维,灵活地获取知识,鼓励学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逐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和灵活性。三是想象创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四是质疑挑战,让学生敢于质疑,透过事物表面洞察其内在的规律。五是有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要有公正的评价,既指出其不足之处,也要表扬独特之处。这一环节让师生的个人背景知识与学科知识进行对话、互动,通过师生间的学教互动,教师帮助学生解决了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只有学生主动获取了知识,这样的学习学生才不容易忘记,也只有在主动学习中,学生才能掌握学习的方法,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
4.总结提炼,反思内化知识。
课堂学习活动结束前几分钟,教师与学生要对课堂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巩固,以便形成完整、清晰的知识网络,提高学习效率。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有一定难度的思考题或者应用题,通过题目的解答,对知识实现消化吸收,实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达到对知识的灵活应用。
5.练习反馈,迁移提高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布置一些探究作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可以采用课堂提问、点拨导学等方式,让学生暴露出学习问题,从而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五段式”课堂教学范式是对学校在实践研究过程中出现多种教学范式的较为全面的概括。当然,各学科在遵循运用这一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年级和学科课程特点,探索总结出适合本学科特色的教学范式。
我们发现,在“五段式”课堂教学范式的实施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素养和能力特别关键。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首先是基于问题情境的课堂。情境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途径和方法。问题化与情境化是紧密联系的,问题往往产生于具体的情境中。基于核心素养理念设计的问题,要让学生从多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按照教师的前期教学设计来进行。学生只有通过亲身实践并探究获得的知识,才能真正属于儿童深层理解过的知识。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围绕问题看书、思考、讨论、交流,教师则针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障碍或问题给予有效的指导点拨,这样长时间的训练,对于一个人的生存、发展和成功都很重要。我们的学生在未来的人生历程中,在跨出校园后,很多学科知识都会遗忘,但教学中逐渐积累形成的学科关键能力,比如思考方式、精神和态度、意识和观念等,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关键词】学生核心素养;教与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42-0039-03
【作者简介】1.许小红,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江苏常州,213119)校长,高级教师;2.蒋建春,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江苏常州,213119)副校长,高级教师。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让课程改革充溢着新的生命活力,让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理念进一步彰显。课堂教学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堂应是落实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为基层学校,应对核心素养进行校本化解读与转化,从而形成校本化的表达,发出自己的声音。
一、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我们为何要提出重塑教与学的关系
观念是行动的指南。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首先必须确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观念。我们通过文献学习和课堂实践,逐步梳理并确立了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三大基本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我们教学改革的方向,以基于课程意识和学科本质为我们的教学观,以基于学生学习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学生观。
学是教学的出发点、落脚点。以学为中心,围绕真实的问题展开探索,能够激发学生的原有经验,促进学生相关素养的培养。因此,教学必须以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为核心。教学应围绕促进学生的学来组织、设计、展开。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不仅是教学本质的体现,也是学生形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
教育不只是让学生学习知识,不只是让学生了解世界,更应当要培养学生的习惯、爱心、正义感、审美情趣等等。教师在学生成长中发挥的作用是点拨与引领。因此,教师必须自觉改变自己的角色定位,用教法的改变来促进学生的学。从现实角度讲,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和核心在哪里?答案是实现教与学关系的根本性调整。
二、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我们秉持的教与学的基本理念
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不仅是教学本质的体现,也是学生形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以学为核心是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的灵魂,这在整个“教与学”中居于上位。以学为核心的教学有四根支柱:多学少教、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顺学而教。多学少教,是指教学时间上的安排,要保证学生有足够合理的学习时间,没有多学,很难达成“以学为核心”的目的。先学后教,是从教学程序上讲,教学程序的改变,能带来教学结构的变化,先学后教是从教学结构上落实“以学为核心”,让“学”走在“教”的前头。顺学而教,它从教学的进程上支撑“以学为核心”,亦即教师的“教”伴随着学生“学”的过程,“教”是无时不在的。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以学为核心”的理念主导思想,就是“以学定教”。“以学定教”告诉我们:教师教的前提,要从学生学的核心出发来改进教学,教学应以学为目标,教是为了达成学生的学。因此,可以这样说,“以学定教”是我们教学的主线,学生的学应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
我们强调“以学为核心”,是否还需要教师的“教”?这一点,毋庸置疑,以学为核心,离不开教师的教。事实证明,没有高水平的教就没有高质量的学,学需要教师的点拨、引领、帮助与提升。学生自主地学起来以后,教师不能变成“局外人”,必须研究学生,研究怎么教,教什么,逐步提升自己教的水平,从而发挥教的引导作用,而只有教师的教服从于学生的学,教和学才能融为一体。教不是目的,不教才是教学的目的。教是为了不教,这是一种教育理念,它告诉我们,教师要解放学生,要鼓励学生主动地学,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是为了不教”的核心指向是学生能力和智慧的形成,要让学生拥有带得走的能力。“教是为了不教”更是一种策略,教在关键处,在学生需要教師引导的时候教,此时的教会让学生豁然开朗。因此,“教是为了不教”是一种方法,是教师的激发、鼓励、引导。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教是为了不教”这是一种智慧的教。
三、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思考
课堂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某种程度而言,课堂模式影响着人才培养。核心素养的落实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的。因此要转变教师的教的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必须努力构建能体现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从以教为主走向以学为主,从而推进教学关系和方式的根本性变革。近年来,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小学建构了“求真课堂”,初步建立了体现“以学为核心”基本精神的五段式教学范式“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学教互动—总结提炼—练习反馈”。“五段式”课堂教学范式的基本内容简要阐述如下: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
创设情境,营造和谐氛围,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关键环节。新课开始,师生通过设问、描述、质疑等形式,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已有认识。教师要明确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出发,设计高质量的问题,运用新颖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活力。在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情境化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这是整堂课取得预期效果的前提,使学生自然产生主动学习积极学习的心理准备。
2.自主探究,感受自学的魅力。
只有让学生经历真实的探究、创造与问题解决,才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我们通过这一环节,设计基于实际问题的学习,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主动学习,并解决现实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在限定的时间内,自主探究,自主解疑,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自主探究一般包括四个过程,一是教师确定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二是让学生自主交流研讨,提出疑问;三是教师答疑解惑,启发学生学习;四是引导学生总结巩固,并让学生学会迁移应用,从而解决别的问题。自主探究中有学生自主预习和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教师起着指导的作用。 3.學教互动,享受真实的学习。
课堂上通过学生合作探究和教师的点拨讲解,学生完成的学习内容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交流探讨一定是在完成了“自主探究”环节的基础之上进行,学生讨论时,教师要组织、协调、参与、指导,要关注每个学生的状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考探究能力,具体有以下五种方法。
一是设疑激活,教师应设立具有探究空间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二是讨论求异,教师要组织课堂讨论,发散学生思维,灵活地获取知识,鼓励学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逐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和灵活性。三是想象创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四是质疑挑战,让学生敢于质疑,透过事物表面洞察其内在的规律。五是有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要有公正的评价,既指出其不足之处,也要表扬独特之处。这一环节让师生的个人背景知识与学科知识进行对话、互动,通过师生间的学教互动,教师帮助学生解决了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只有学生主动获取了知识,这样的学习学生才不容易忘记,也只有在主动学习中,学生才能掌握学习的方法,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
4.总结提炼,反思内化知识。
课堂学习活动结束前几分钟,教师与学生要对课堂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巩固,以便形成完整、清晰的知识网络,提高学习效率。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有一定难度的思考题或者应用题,通过题目的解答,对知识实现消化吸收,实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达到对知识的灵活应用。
5.练习反馈,迁移提高创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布置一些探究作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可以采用课堂提问、点拨导学等方式,让学生暴露出学习问题,从而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五段式”课堂教学范式是对学校在实践研究过程中出现多种教学范式的较为全面的概括。当然,各学科在遵循运用这一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年级和学科课程特点,探索总结出适合本学科特色的教学范式。
我们发现,在“五段式”课堂教学范式的实施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素养和能力特别关键。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首先是基于问题情境的课堂。情境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途径和方法。问题化与情境化是紧密联系的,问题往往产生于具体的情境中。基于核心素养理念设计的问题,要让学生从多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按照教师的前期教学设计来进行。学生只有通过亲身实践并探究获得的知识,才能真正属于儿童深层理解过的知识。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围绕问题看书、思考、讨论、交流,教师则针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障碍或问题给予有效的指导点拨,这样长时间的训练,对于一个人的生存、发展和成功都很重要。我们的学生在未来的人生历程中,在跨出校园后,很多学科知识都会遗忘,但教学中逐渐积累形成的学科关键能力,比如思考方式、精神和态度、意识和观念等,将使他们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