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育在古代就很为流行,古代教育也讲究全面发展即诗·书.礼.乐.春.秋在学习四书五经还要学琴棋书画,大家闺秀小家碧玉豪门子弟都堪比大家风范。“美育”是指运用审美的方式实施教育,目的是提高人们的审美感受力、审美创造力及审美情趣,以促进其人格的完善以及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梁启超说:“用情感来激发人,好像磁力吸铁一般,有多大分量的磁,便能引起多大分量的铁,丝毫容不得躲闪。”情感教育即是我们所说的美育。
关键词:美育;美术教育;多媒体教学
一.何为美育
(一)概念
美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①民国教育家蔡元培提出“美育代宗教”。他认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二.如何发展教育中的美术地位
梁启超说:“用情感来激发人,好像磁力吸铁一般,有多大分量的磁,便能引起多大分量的铁,丝毫容不得躲闪。”情感教育即是我们所说的美育。
它以特定时代、特定阶级的审美观念为标准,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美育是审美与教育结合的产物,它的本质特征就是情感性。它所要培养的审美意识及其倡导的审美的人生境界,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共同追求的至上理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美育既通向人类历史文化的最大纵深,它是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对话的桥梁。美育的加强与否,也就不仅关系着一个民族的兴衰,亦关系着人类社会的生存质量。
审美教育通过各种艺术来进行。即艺术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美育占有重要地位。它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想象、思想、意志和性格。学校丰富的文化精神生活,学生的情绪体验,培养高尚情操,提高社会主义觉悟,以及鼓舞学生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和创造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奋发向上。
三.美育从“娃娃”抓起
(一)培养孩子从小树立审美观
1、从小培养学生充分感受现实美和艺术美的能力。要求在培养他们敏锐的感觉能力的同时,发展他们高尚的审美情感;还要求培养学生审美的比较及分析能力,以区别真善美与假丑恶;培养他们审美的想象和联想能力,以掌握艺术形象。
2、使学生具有正确理解和善于欣赏现实美和艺术美的知识与能力;形成他们对于美和艺术的爱好。为了使学生具有艺术修养,就要使他们掌握各门艺术的基本知识,逐步形成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点和审美标准;还要让学生分析和评价艺术作品和社会上的美好事物,以培养他们审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激发他们对艺术的兴趣,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感,抵制各种精神污染。
3、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现实美和艺术美的才能和兴趣。要使学生学会按照美的法则建设生活,把美体现在生活、劳动和其他行动中,养成他们美化环境以及生活的能力和习惯。要注意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艺术实践活动,发展他们创造艺术美的才能和兴趣,尤其要注意发展有艺术才能的学生的特长。
(二)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
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良好渠道和途径。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思维活动的空间。学生是主体,要充分尊重学生,调动学生的创造潜能,淡化象与不象的评价标准,强调主观感受的表达,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智力得以开发,创造出一幅幅活泼健康、的好作品。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1.結合学生年龄特点,精心设计选编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要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触动学生好奇心,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内容。培根说:“好奇是知识的萌芽”。因此,教学内容应力求构思新颖,趣味性强,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利于培养和保护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运用科学合理及有趣味的教学方法,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的冲动。人们常说:兴趣是成功的一半。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应是丰富、生动、多样的。
2.教师要精心选编内容,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单一化状态,课改后的美术课应突出学科本位,适当加强与其它学科的联系,提高课堂的知识含量。
3.利用丰富多彩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和技术条件,强化学习内容的启发性与趣味性,以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应用多媒体教学,拓展学生的视觉空间,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参考,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条件。
4.要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发散思维的内容。“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达到。”
5.要了解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他们在年龄、性格、修养、阅历、生活环境、作画能力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学生思维方式复杂性和丰富性,阶段问题呈现;因材施教差别对待不要同样要求。因势利导、及时启发、促进创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是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学生是思维和认识活动最活跃的时期,他们善于接受和吸收新生事物。创新意识处于潜在状态,萌芽状态。需要不断挖掘促进发展。少数学生的创新精神比较明显,比较突出,就需要教师及时的大力扶植,促其开花,促其结果。
(三)、建立科学正确的评价,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评价应差异对待。美术活动得到发展,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和自豪,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教师评价学生的作品鼓励学生创造中的自由意识。创新,杜绝平淡与重复,重视个性的培养。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撰的《学会生存》一书所指出的:“在创造艺术形式和美的感觉的过程中,我们获得了美感经验。这种美感经验和科学经验是我们感知这个万古长青的世界的两条道路,如同清晰思考的能力一样,一个人的想象力也必须得 到发展,因为:想象力既是艺术创造的源泉,也是科学发明的源泉。”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要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营造宽松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自评,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具有个性的评价方式;保护和发展每个人的独特性和兴趣爱好,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不怕困难的工作精神。著名的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指出: “处于伟大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最需要的是创造力……。
(四)、培养合作精神继承发扬“美”德
美育对德育、 智育、 体育都有积极的影响。美育用优美感人的艺术形象,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斗争,使他们受到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促进他们的政治品质、道德面貌和思想感情健康地成长。美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现实,认识历史,同时可以发展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还能调剂他们的生活,提高学习效果。在美育中要求整齐清洁,美化环境,也有利于健康,有助于体育的开展。
营造出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教师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存在的不足,给予耐心的疏导和帮助。学生在这种民主、温馨、平等的环境下,将非常有利于创造意识的培养,为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完善其个性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③席勒在他的《美育书简》中提出:“为了在经验中解决政治问题,就必须通过美育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达到自由。”席勒还明确提出了德、智、体、美四育的概念。
美术课以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为主要教学目的的。运用科学合理及有趣味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的冲动。教师应充分利用美术学科的优势,在课堂教学及其他活动中引导学生观察社会和自然现象。要引导学生培养一双画家的眼睛,善于观察,准确观察和敏锐观察,提高创造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水平。
参考文献:
[1]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74页
[2]学会生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页
[3]席勒,美育书简,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39页
关键词:美育;美术教育;多媒体教学
一.何为美育
(一)概念
美育,是一种按照美的标准培养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①民国教育家蔡元培提出“美育代宗教”。他认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二.如何发展教育中的美术地位
梁启超说:“用情感来激发人,好像磁力吸铁一般,有多大分量的磁,便能引起多大分量的铁,丝毫容不得躲闪。”情感教育即是我们所说的美育。
它以特定时代、特定阶级的审美观念为标准,以形象为手段,以情感为核心,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美育是审美与教育结合的产物,它的本质特征就是情感性。它所要培养的审美意识及其倡导的审美的人生境界,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人们共同追求的至上理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美育既通向人类历史文化的最大纵深,它是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对话的桥梁。美育的加强与否,也就不仅关系着一个民族的兴衰,亦关系着人类社会的生存质量。
审美教育通过各种艺术来进行。即艺术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中,美育占有重要地位。它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想象、思想、意志和性格。学校丰富的文化精神生活,学生的情绪体验,培养高尚情操,提高社会主义觉悟,以及鼓舞学生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和创造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奋发向上。
三.美育从“娃娃”抓起
(一)培养孩子从小树立审美观
1、从小培养学生充分感受现实美和艺术美的能力。要求在培养他们敏锐的感觉能力的同时,发展他们高尚的审美情感;还要求培养学生审美的比较及分析能力,以区别真善美与假丑恶;培养他们审美的想象和联想能力,以掌握艺术形象。
2、使学生具有正确理解和善于欣赏现实美和艺术美的知识与能力;形成他们对于美和艺术的爱好。为了使学生具有艺术修养,就要使他们掌握各门艺术的基本知识,逐步形成马克思主义的文艺观点和审美标准;还要让学生分析和评价艺术作品和社会上的美好事物,以培养他们审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激发他们对艺术的兴趣,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感,抵制各种精神污染。
3、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现实美和艺术美的才能和兴趣。要使学生学会按照美的法则建设生活,把美体现在生活、劳动和其他行动中,养成他们美化环境以及生活的能力和习惯。要注意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艺术实践活动,发展他们创造艺术美的才能和兴趣,尤其要注意发展有艺术才能的学生的特长。
(二)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
美术教育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力的最具成效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良好渠道和途径。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思维活动的空间。学生是主体,要充分尊重学生,调动学生的创造潜能,淡化象与不象的评价标准,强调主观感受的表达,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智力得以开发,创造出一幅幅活泼健康、的好作品。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1.結合学生年龄特点,精心设计选编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要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触动学生好奇心,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内容。培根说:“好奇是知识的萌芽”。因此,教学内容应力求构思新颖,趣味性强,能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利于培养和保护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运用科学合理及有趣味的教学方法,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的冲动。人们常说:兴趣是成功的一半。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应是丰富、生动、多样的。
2.教师要精心选编内容,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单一化状态,课改后的美术课应突出学科本位,适当加强与其它学科的联系,提高课堂的知识含量。
3.利用丰富多彩的现代化教学设施和技术条件,强化学习内容的启发性与趣味性,以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应用多媒体教学,拓展学生的视觉空间,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参考,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条件。
4.要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发散思维的内容。“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达到。”
5.要了解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他们在年龄、性格、修养、阅历、生活环境、作画能力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学生思维方式复杂性和丰富性,阶段问题呈现;因材施教差别对待不要同样要求。因势利导、及时启发、促进创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是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学生是思维和认识活动最活跃的时期,他们善于接受和吸收新生事物。创新意识处于潜在状态,萌芽状态。需要不断挖掘促进发展。少数学生的创新精神比较明显,比较突出,就需要教师及时的大力扶植,促其开花,促其结果。
(三)、建立科学正确的评价,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评价应差异对待。美术活动得到发展,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和自豪,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教师评价学生的作品鼓励学生创造中的自由意识。创新,杜绝平淡与重复,重视个性的培养。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撰的《学会生存》一书所指出的:“在创造艺术形式和美的感觉的过程中,我们获得了美感经验。这种美感经验和科学经验是我们感知这个万古长青的世界的两条道路,如同清晰思考的能力一样,一个人的想象力也必须得 到发展,因为:想象力既是艺术创造的源泉,也是科学发明的源泉。”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要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营造宽松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自评,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具有个性的评价方式;保护和发展每个人的独特性和兴趣爱好,培养学生一丝不苟、不怕困难的工作精神。著名的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指出: “处于伟大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最需要的是创造力……。
(四)、培养合作精神继承发扬“美”德
美育对德育、 智育、 体育都有积极的影响。美育用优美感人的艺术形象,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斗争,使他们受到生动的思想品德教育,促进他们的政治品质、道德面貌和思想感情健康地成长。美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现实,认识历史,同时可以发展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还能调剂他们的生活,提高学习效果。在美育中要求整齐清洁,美化环境,也有利于健康,有助于体育的开展。
营造出轻松愉快、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教师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存在的不足,给予耐心的疏导和帮助。学生在这种民主、温馨、平等的环境下,将非常有利于创造意识的培养,为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完善其个性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③席勒在他的《美育书简》中提出:“为了在经验中解决政治问题,就必须通过美育的途径,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达到自由。”席勒还明确提出了德、智、体、美四育的概念。
美术课以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为主要教学目的的。运用科学合理及有趣味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的冲动。教师应充分利用美术学科的优势,在课堂教学及其他活动中引导学生观察社会和自然现象。要引导学生培养一双画家的眼睛,善于观察,准确观察和敏锐观察,提高创造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水平。
参考文献:
[1]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74页
[2]学会生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页
[3]席勒,美育书简,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