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毫不夸张的色彩,老实持重的外形,宽敞舒适的乘车环境,这是许多人关于“老上海”的温馨记忆。历史上,当“红旗”作为国家高级领导人的座驾,喜获“国车”的美名时,上海牌轿车则“平易近人”,进入了中国老百姓的生活。但是,当国外不受欢迎的桑塔纳敲开国内的大门后,“老上海”在人们的惋惜声中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凤凰“起飞”
说起上海牌轿车,就不得不提它的前身凤凰牌。1958年,一汽把自己制造的轿车——“东风”献礼给党的八大二次会议。紧接着,定位高端的第一辆国产高级轿车——“红旗”也在国人和国家领导的希冀下诞生。受“东风”的鼓舞,上海汽车人按捺不住这份激动与热情,也不甘落后,试图制造中国的轿车。不到一年的功夫,上海的第一辆小轿车便“雏形初现”。为了与一汽制造的以龙为标志的“东风”牌小轿车南北呼应,在车头的发动机盖上,一只栩栩如生的凤凰展翅欲飞。北有金龙,南有凤凰,实现了龙飞凤舞,小轿车自此也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凤凰”。
1959年上半年,开始对小轿车进行新一轮试制。由上海市动力机械制造公司(上海汽车总公司前身)召集,上海几十个有实力的工业企业参加了新一轮轿车的选型论证会。最后决定以50年代中期生产的国际先进车型为参照,并将生产任务进行了类似于“活体解剖”似的分解,任务被分解得极其细致零碎,每个企业都会领到一个相关部件的攻关生产任务,甚至连车门锁都不“放过”,也被相关厂家拿去研究。
根据分配,上海汽车底盘配件厂完成悬架、转向器、前减振器、转动轴、制动器等总成任务;上海内燃机配件厂试制发动机;上海郑兴泰汽车机件制造厂试制变速器和螺旋伞齿轮;上海汽车装配厂完成车身制造和整车组装。各个工业企业也是不负嘱托,领到任务后没多久,便把相应任务完成了。1959年9月,经试制的5辆样车完成。后又经过改进,以前苏联吉姆轿车为样车,装有南汽NJ070型发动机、跃进牌后桥的黑色凤凰牌轿车试制出炉,并于1964年2月投产,但与此同时,“凤凰”这种神鸟的美名未能作为汽车品牌保留下来,正式更名为上海牌。1965年,上海牌轿车通过一机部批准定型,成为国内除红旗外,唯一大批量生产的轿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支撑着国内对于轿车的需求。
“飞”入寻常百姓家
现如今,大街小巷马路上奔跑的基本都是私家车,汽车作为一种代步工具,成为一种大众消费品走进了千家万户,中国目前更是发展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但改革开放前,百姓拥有轿车还是个梦。私人轿车作为资本主义的象征,被严格限制买卖。即使公务用车,也严格按等级配给。
上海牌轿车最初与红旗轿车一样,是专为政府提供的车辆,但走的路线却不尽相同。红旗轿车立足高端,只有职务、级别较高的官员才可以乘坐,上海牌轿车的诞生则弥补了中高级官员公务用车的空白。
有人回忆:“从1958年手工打造出第一辆车到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牌轿车是国内唯一普通型公务用车,也是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接待外宾的主力车。”民间曾流传这样的段子:大队书记蹬、蹬、蹬(指拖拉机),公社书记130(卡车),县委书记帆布篷(吉普车),地委书记两头平(上海牌轿车)。这基本再现了当时基层公务用车情况。
在计划经济时代,上海牌轿车没有制定价格,产品主要为政府部门或政治任务服务。截止到1979年,上海牌轿车共生产了17000多辆,但普通老百姓基本只能“望车兴叹”,想拥有一辆简直不敢想象,对于他们来说,轿车是神秘而不可企及的。有上海的老人家回忆,当时上海里弄新娘子出嫁,一部上海牌轿车做婚车通常能引起全弄堂的轰动和羡慕。因为那时,普通市民一年到头估计也坐不上一次出租车,所以可以想象能有一辆上海牌轿车做婚车,堪比今天的宾利、劳斯莱斯、凯迪拉克等各种豪车的风光,那荣耀有过之而无不及。
改革开放以后,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上海牌轿车的年产量也不断提高,这时候,老上海也有了自己的价格,每辆2.5万元。现在看来觉得价格已经低到离谱,可在当时柴米油盐甚至可以按分角计算的八十年代,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价格很不“亲民”,多数老百姓也仅可远观,不可拥有。当然,也有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土豪”,将上海牌轿车视为他们梦寐以求的“新潮物件儿”,背着一麻袋钱在上汽门前苦苦恳求买一辆上海牌轿车,就这样慢慢的,随着买车人的增多,国内诞生了第一批拥有上海牌私家轿车的车主,“老上海”也逐渐成为国内第一批私家车的车型,发展成为中国距离老百姓生活最近的轿车。
可是,即便你有钱,当时买车也并不像现在这般方便快捷。那时并没有遍布全国的4S店,也没有现在发达的高速公路和快捷的物流体系、电商平台、支付体系。你要买车,意味着你要亲自带足“银两”到上海的厂房去提车,然后自己一路开回去。于是购车者们首先得从全国各地甚至不远万里赶来上海,然后再提车走人。关于购车,曾有一个这样的故事:兰州机关事务管理局来到上海提了四辆车,当时正值11月底,过了西安还要过皋兰山,结果在山上大雪封路,半个月都下不来。但即便这样,也阻挡不了人们对上海牌轿车的热情,上汽门前经常会出现背着麻袋买车的车主。
含泪送别“老上海”
上世纪80年代,考虑到当时的中国汽车行业缺乏自有开发的技术,也没有资金。国家相关部门经过反复斟酌,推出了“以市场换技术”的产业政策,通过开放中国市场,允许外国汽车公司在中国经营,与此同时他们需向中方转移一定的技术,协助中国汽车公司独立发展。大众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1985年,国内第一家汽车合资企业——上海大众汽车诞生了,原来老的上海汽车厂名存实亡。合资之后,老厂的2900人中大部分去了新的合资厂,剩下的人苦苦撑着上海牌轿车的生产。但世易时移,合资过后,一方面,德国根本就不会在资金和技术上对上海这个老品牌进行扶持。另一方面,因为上海汽车厂已经合资,政府主管部门也不会再继续“输血”。就这样,上海牌轿车失去了政府庇护的同时,也没迎来合作伙伴的支持,一下子成为了一棵风雨飘摇的“孤树”。与那个时代的多数自主品牌一样,“上海”牌的沦落始于合资。一个找不到娘家、没有资金支持、没有技术支撑的50年代的“老上海”凭借什么能够和世界级的汽车巨头在国内展开竞争?于是,在上海大众生产车型——桑塔纳大行其道的时候,老上海逐渐走上了不归路。上海汽车曾经一度极不愿意放弃,甚至另行建厂试图继续生产“上海”牌轿车,并相应做了一些技术改进,但面对桑塔纳推古拉朽般的阵势,最终收效甚微。 后来,为了配合“用市场换技术”的大政方针,为了给上海大众二厂腾出空间,为了给上海大众桑塔纳轿车二期项目让路,上海牌轿车被迫停产。1991年11月25日下午2点30分,这是一个悲伤的时刻,也是一个令很多人难忘的时刻,上海汽车厂总装车间举行了最后一辆上海牌轿车下线仪式。许多人闻讯赶来,难舍最后一眼,争相与最后一辆上海牌轿车合影,并目睹了上海牌轿车停产的最后一幕。随着最后一辆披红挂彩的上海牌轿车缓缓下线,在人们的目光里渐行渐远,人们的心里也翻腾着各种滋味,有的人眼里还泛起了泪花。就这样,上海汽车工业送走了曾经让自己骄傲的小轿车。对于汽车人而言,这是怎样的一种无奈与伤痛。自问世33年来,上海牌轿车共计生产了79525辆,成为我国公务用车和出租车的主要车型。
有位德国人酒后吐真言:“在上海最成功的是消灭了上海牌轿车,在长春最遗憾的是没有把红旗牌轿车消灭。”有人认为,人们含泪送走的,是曾经承载了太多国人骄傲的“老上海”;而换来的,是中国轿车工业“一步十年”的飞跃,认为这种放弃是值得的。但也有人认为,在以“市场换技术”的指引下,并没有换来真正的技术,中国得到的似乎仅是生产线上的熟练工人和懂得迎合中国消费者的营销人才。两种说法莫衷一是,但历史不可能重演,或许,这注定是我国汽车工业要快速发展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与其纠结过去,不如放眼未来,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也许是当下国内汽车人更需要关注的问题。
扑朔迷离的复兴路
转眼时光流转到21世纪,上汽集团走合资路也已经20多年,在推出自主品牌时,也曾试图考虑重新启用上海牌,但后来因顾虑“上海牌”命名的区域性背景可能会影响到车型销售,最终取名为“荣威”。后来,两款挂有上海牌的新能源轿车亮相2009年的上海国际车展,其一为“上海牌”纯电动汽车,采用先进的自主研发新能源汽车电动推进系统。另一款是“上海牌”燃料电池汽车,该车是通过对通用汽车第4代燃料电池动力系统重新优化、匹配,并独立完成底盘和车身适应性开发的最新产品。两款车引起大家的关注,但影响有限。又在2012年2月工信部公布的新车目录中,有3个轿车型号的上海牌汽车赫然在列,又唤起了大家对于“老上海”的回忆,让人不免激动,于是当年关于上海牌复出的话题在业界也是闹得沸沸扬扬。
多次爆出要复出,但每次好像又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不够痛快敞亮,让人意犹未尽。从或多或少市场上的种种迹象看,貌似新生的上海牌轿车更偏爱新能源。经上汽内部高层人士也证实,上海牌当前定位于新能源技术产品等新技术的品牌推广,但从市场角度看,不太会成为上汽的独立主品牌。
上海牌轿车大事纪
1958年9月
上海汽车装配厂试制成第一辆小轿车,命名“凤凰牌”
1964年2月
凤凰牌轿车改名为上海牌轿车
1964年12月
上海牌SH-760型轿车开始成批生产
1982年6月
上海轿车项目代表团与德国大众签署桑塔纳轿车试制协议
1991年11月
累计生产了79525多辆的上海牌轿车停产
2009年
上海国际车展上,两款挂有上海牌的新能源轿车在车展亮相
2010年
新上海牌能源车驶向世博会
凤凰“起飞”
说起上海牌轿车,就不得不提它的前身凤凰牌。1958年,一汽把自己制造的轿车——“东风”献礼给党的八大二次会议。紧接着,定位高端的第一辆国产高级轿车——“红旗”也在国人和国家领导的希冀下诞生。受“东风”的鼓舞,上海汽车人按捺不住这份激动与热情,也不甘落后,试图制造中国的轿车。不到一年的功夫,上海的第一辆小轿车便“雏形初现”。为了与一汽制造的以龙为标志的“东风”牌小轿车南北呼应,在车头的发动机盖上,一只栩栩如生的凤凰展翅欲飞。北有金龙,南有凤凰,实现了龙飞凤舞,小轿车自此也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凤凰”。
1959年上半年,开始对小轿车进行新一轮试制。由上海市动力机械制造公司(上海汽车总公司前身)召集,上海几十个有实力的工业企业参加了新一轮轿车的选型论证会。最后决定以50年代中期生产的国际先进车型为参照,并将生产任务进行了类似于“活体解剖”似的分解,任务被分解得极其细致零碎,每个企业都会领到一个相关部件的攻关生产任务,甚至连车门锁都不“放过”,也被相关厂家拿去研究。
根据分配,上海汽车底盘配件厂完成悬架、转向器、前减振器、转动轴、制动器等总成任务;上海内燃机配件厂试制发动机;上海郑兴泰汽车机件制造厂试制变速器和螺旋伞齿轮;上海汽车装配厂完成车身制造和整车组装。各个工业企业也是不负嘱托,领到任务后没多久,便把相应任务完成了。1959年9月,经试制的5辆样车完成。后又经过改进,以前苏联吉姆轿车为样车,装有南汽NJ070型发动机、跃进牌后桥的黑色凤凰牌轿车试制出炉,并于1964年2月投产,但与此同时,“凤凰”这种神鸟的美名未能作为汽车品牌保留下来,正式更名为上海牌。1965年,上海牌轿车通过一机部批准定型,成为国内除红旗外,唯一大批量生产的轿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支撑着国内对于轿车的需求。
“飞”入寻常百姓家
现如今,大街小巷马路上奔跑的基本都是私家车,汽车作为一种代步工具,成为一种大众消费品走进了千家万户,中国目前更是发展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但改革开放前,百姓拥有轿车还是个梦。私人轿车作为资本主义的象征,被严格限制买卖。即使公务用车,也严格按等级配给。
上海牌轿车最初与红旗轿车一样,是专为政府提供的车辆,但走的路线却不尽相同。红旗轿车立足高端,只有职务、级别较高的官员才可以乘坐,上海牌轿车的诞生则弥补了中高级官员公务用车的空白。
有人回忆:“从1958年手工打造出第一辆车到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牌轿车是国内唯一普通型公务用车,也是机关、企事业单位和接待外宾的主力车。”民间曾流传这样的段子:大队书记蹬、蹬、蹬(指拖拉机),公社书记130(卡车),县委书记帆布篷(吉普车),地委书记两头平(上海牌轿车)。这基本再现了当时基层公务用车情况。
在计划经济时代,上海牌轿车没有制定价格,产品主要为政府部门或政治任务服务。截止到1979年,上海牌轿车共生产了17000多辆,但普通老百姓基本只能“望车兴叹”,想拥有一辆简直不敢想象,对于他们来说,轿车是神秘而不可企及的。有上海的老人家回忆,当时上海里弄新娘子出嫁,一部上海牌轿车做婚车通常能引起全弄堂的轰动和羡慕。因为那时,普通市民一年到头估计也坐不上一次出租车,所以可以想象能有一辆上海牌轿车做婚车,堪比今天的宾利、劳斯莱斯、凯迪拉克等各种豪车的风光,那荣耀有过之而无不及。
改革开放以后,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上海牌轿车的年产量也不断提高,这时候,老上海也有了自己的价格,每辆2.5万元。现在看来觉得价格已经低到离谱,可在当时柴米油盐甚至可以按分角计算的八十年代,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价格很不“亲民”,多数老百姓也仅可远观,不可拥有。当然,也有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土豪”,将上海牌轿车视为他们梦寐以求的“新潮物件儿”,背着一麻袋钱在上汽门前苦苦恳求买一辆上海牌轿车,就这样慢慢的,随着买车人的增多,国内诞生了第一批拥有上海牌私家轿车的车主,“老上海”也逐渐成为国内第一批私家车的车型,发展成为中国距离老百姓生活最近的轿车。
可是,即便你有钱,当时买车也并不像现在这般方便快捷。那时并没有遍布全国的4S店,也没有现在发达的高速公路和快捷的物流体系、电商平台、支付体系。你要买车,意味着你要亲自带足“银两”到上海的厂房去提车,然后自己一路开回去。于是购车者们首先得从全国各地甚至不远万里赶来上海,然后再提车走人。关于购车,曾有一个这样的故事:兰州机关事务管理局来到上海提了四辆车,当时正值11月底,过了西安还要过皋兰山,结果在山上大雪封路,半个月都下不来。但即便这样,也阻挡不了人们对上海牌轿车的热情,上汽门前经常会出现背着麻袋买车的车主。
含泪送别“老上海”
上世纪80年代,考虑到当时的中国汽车行业缺乏自有开发的技术,也没有资金。国家相关部门经过反复斟酌,推出了“以市场换技术”的产业政策,通过开放中国市场,允许外国汽车公司在中国经营,与此同时他们需向中方转移一定的技术,协助中国汽车公司独立发展。大众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1985年,国内第一家汽车合资企业——上海大众汽车诞生了,原来老的上海汽车厂名存实亡。合资之后,老厂的2900人中大部分去了新的合资厂,剩下的人苦苦撑着上海牌轿车的生产。但世易时移,合资过后,一方面,德国根本就不会在资金和技术上对上海这个老品牌进行扶持。另一方面,因为上海汽车厂已经合资,政府主管部门也不会再继续“输血”。就这样,上海牌轿车失去了政府庇护的同时,也没迎来合作伙伴的支持,一下子成为了一棵风雨飘摇的“孤树”。与那个时代的多数自主品牌一样,“上海”牌的沦落始于合资。一个找不到娘家、没有资金支持、没有技术支撑的50年代的“老上海”凭借什么能够和世界级的汽车巨头在国内展开竞争?于是,在上海大众生产车型——桑塔纳大行其道的时候,老上海逐渐走上了不归路。上海汽车曾经一度极不愿意放弃,甚至另行建厂试图继续生产“上海”牌轿车,并相应做了一些技术改进,但面对桑塔纳推古拉朽般的阵势,最终收效甚微。 后来,为了配合“用市场换技术”的大政方针,为了给上海大众二厂腾出空间,为了给上海大众桑塔纳轿车二期项目让路,上海牌轿车被迫停产。1991年11月25日下午2点30分,这是一个悲伤的时刻,也是一个令很多人难忘的时刻,上海汽车厂总装车间举行了最后一辆上海牌轿车下线仪式。许多人闻讯赶来,难舍最后一眼,争相与最后一辆上海牌轿车合影,并目睹了上海牌轿车停产的最后一幕。随着最后一辆披红挂彩的上海牌轿车缓缓下线,在人们的目光里渐行渐远,人们的心里也翻腾着各种滋味,有的人眼里还泛起了泪花。就这样,上海汽车工业送走了曾经让自己骄傲的小轿车。对于汽车人而言,这是怎样的一种无奈与伤痛。自问世33年来,上海牌轿车共计生产了79525辆,成为我国公务用车和出租车的主要车型。
有位德国人酒后吐真言:“在上海最成功的是消灭了上海牌轿车,在长春最遗憾的是没有把红旗牌轿车消灭。”有人认为,人们含泪送走的,是曾经承载了太多国人骄傲的“老上海”;而换来的,是中国轿车工业“一步十年”的飞跃,认为这种放弃是值得的。但也有人认为,在以“市场换技术”的指引下,并没有换来真正的技术,中国得到的似乎仅是生产线上的熟练工人和懂得迎合中国消费者的营销人才。两种说法莫衷一是,但历史不可能重演,或许,这注定是我国汽车工业要快速发展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与其纠结过去,不如放眼未来,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也许是当下国内汽车人更需要关注的问题。
扑朔迷离的复兴路
转眼时光流转到21世纪,上汽集团走合资路也已经20多年,在推出自主品牌时,也曾试图考虑重新启用上海牌,但后来因顾虑“上海牌”命名的区域性背景可能会影响到车型销售,最终取名为“荣威”。后来,两款挂有上海牌的新能源轿车亮相2009年的上海国际车展,其一为“上海牌”纯电动汽车,采用先进的自主研发新能源汽车电动推进系统。另一款是“上海牌”燃料电池汽车,该车是通过对通用汽车第4代燃料电池动力系统重新优化、匹配,并独立完成底盘和车身适应性开发的最新产品。两款车引起大家的关注,但影响有限。又在2012年2月工信部公布的新车目录中,有3个轿车型号的上海牌汽车赫然在列,又唤起了大家对于“老上海”的回忆,让人不免激动,于是当年关于上海牌复出的话题在业界也是闹得沸沸扬扬。
多次爆出要复出,但每次好像又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不够痛快敞亮,让人意犹未尽。从或多或少市场上的种种迹象看,貌似新生的上海牌轿车更偏爱新能源。经上汽内部高层人士也证实,上海牌当前定位于新能源技术产品等新技术的品牌推广,但从市场角度看,不太会成为上汽的独立主品牌。
上海牌轿车大事纪
1958年9月
上海汽车装配厂试制成第一辆小轿车,命名“凤凰牌”
1964年2月
凤凰牌轿车改名为上海牌轿车
1964年12月
上海牌SH-760型轿车开始成批生产
1982年6月
上海轿车项目代表团与德国大众签署桑塔纳轿车试制协议
1991年11月
累计生产了79525多辆的上海牌轿车停产
2009年
上海国际车展上,两款挂有上海牌的新能源轿车在车展亮相
2010年
新上海牌能源车驶向世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