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对高血压心脏病患者采取适应性心理护理模式的效果予以观察和分析。方法:选择我院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间收治的76例高血压心脏病患者,以随机方式分成两组,均为38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予以适应性心理护理模式,比较分析两组干预前后心理状态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护理干预后,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更低,护理满意率更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适应性心理护理模式应用于对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的心理疏导中,具有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适应性心理护理;高血压;心脏病
高血压心脏病是常见的内科疾病之一,其病程相对较长,易引发诸多并发症,患者极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若不能予以及时心理干预,则对患者身心发展产生不良影响,降低其生活质量[1]。有临床研究表明,对高血压心脏病患者予以适应性心理护理,有助于减轻其心理负担,提高护理效果[2]。对此,本文主要对适应性心理护理的效果予以深入观察和探讨。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间收治的76例高血压心脏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以随机方式分成两组,均为38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男女例数分别为23、15,年龄59-66岁,平均年龄(63.15±3.74)岁;观察组予以适应性心理护理模式,男女例数分别为21、17,年龄60-68岁,平均年龄(63.29±3.83)岁。两组一般资料看,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予以常规护理干预,如用药指导、病情监测、饮食建议等。
1.2.2观察组
实施适应性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内容包括:(1)提供贴心的护理服务:由于大多患者为老年患者,听力可能较差,护理人员应给予耐心、细心,真诚与每位患者交流,关心和照顾患者,从全方位视角为其考虑。(2)向患者介绍疾病健康知识,分享成功案例,增强患者自信心。(3)加强心理疏导: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开展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引导患者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4)提倡家属参与护理:让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家人的呵護,有助于缓解患者悲观情绪。
1.3观察指标
观察焦虑(SAS)、抑郁(SDS)评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心理状况越差;同时,观察护理满意度指标,满意率=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焦虑评分、抑郁评分)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护理满意率)以百分数(%)表采用检验,P<0.05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前后焦虑、抑郁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焦虑、抑郁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更低,组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护理满意率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护理满意率分别为97.37%(37/38)、81.58%(31/38),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护理满意率更高,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对于高血压心脏病患者而言,医护人员应予以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以缓解患者不良情绪和减轻其心理负担,使之能够更加积极的配合治疗,促进康复。适应性心理护理模式一种新型模式,应用于高血压心脏病患者中,可以对患者加强疾病知识介绍,使之对自身疾病有正确且全面的认识,消除绝望和恐惧,保持良好的心态。同时,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实际,对其心理做评估,并加强心理疏导,以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在提高护理质量的基础上,规避心血管危急事件的发生[3]。
此次研究结果中显示,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护理干预后,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更低,护理满意率更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将适应性心理护理模式应用于对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的心理疏导中,具有较好的效果。
综上,对于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的临床护理中,采用适应性心理护理,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缓解患者不良心理情绪和提高护理满意率,值得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赵欣欣.强化自我管理与适应性心理护理在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19,31(23):123-125+128.
[2]牟晓华.心理护理在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中的应用及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J].饮食科学,2018(18):217.
[3]刘静.心理护理干预用于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的效果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67):212+214.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86团第二医院 新疆 博乐 833414
【关键词】适应性心理护理;高血压;心脏病
高血压心脏病是常见的内科疾病之一,其病程相对较长,易引发诸多并发症,患者极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若不能予以及时心理干预,则对患者身心发展产生不良影响,降低其生活质量[1]。有临床研究表明,对高血压心脏病患者予以适应性心理护理,有助于减轻其心理负担,提高护理效果[2]。对此,本文主要对适应性心理护理的效果予以深入观察和探讨。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间收治的76例高血压心脏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以随机方式分成两组,均为38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男女例数分别为23、15,年龄59-66岁,平均年龄(63.15±3.74)岁;观察组予以适应性心理护理模式,男女例数分别为21、17,年龄60-68岁,平均年龄(63.29±3.83)岁。两组一般资料看,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予以常规护理干预,如用药指导、病情监测、饮食建议等。
1.2.2观察组
实施适应性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内容包括:(1)提供贴心的护理服务:由于大多患者为老年患者,听力可能较差,护理人员应给予耐心、细心,真诚与每位患者交流,关心和照顾患者,从全方位视角为其考虑。(2)向患者介绍疾病健康知识,分享成功案例,增强患者自信心。(3)加强心理疏导: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开展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引导患者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4)提倡家属参与护理:让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家人的呵護,有助于缓解患者悲观情绪。
1.3观察指标
观察焦虑(SAS)、抑郁(SDS)评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心理状况越差;同时,观察护理满意度指标,满意率=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焦虑评分、抑郁评分)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护理满意率)以百分数(%)表采用检验,P<0.05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前后焦虑、抑郁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焦虑、抑郁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更低,组间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护理满意率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护理满意率分别为97.37%(37/38)、81.58%(31/38),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护理满意率更高,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对于高血压心脏病患者而言,医护人员应予以合理的护理干预措施,以缓解患者不良情绪和减轻其心理负担,使之能够更加积极的配合治疗,促进康复。适应性心理护理模式一种新型模式,应用于高血压心脏病患者中,可以对患者加强疾病知识介绍,使之对自身疾病有正确且全面的认识,消除绝望和恐惧,保持良好的心态。同时,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实际,对其心理做评估,并加强心理疏导,以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在提高护理质量的基础上,规避心血管危急事件的发生[3]。
此次研究结果中显示,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护理干预后,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更低,护理满意率更高,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将适应性心理护理模式应用于对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的心理疏导中,具有较好的效果。
综上,对于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的临床护理中,采用适应性心理护理,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缓解患者不良心理情绪和提高护理满意率,值得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赵欣欣.强化自我管理与适应性心理护理在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民康医学,2019,31(23):123-125+128.
[2]牟晓华.心理护理在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中的应用及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J].饮食科学,2018(18):217.
[3]刘静.心理护理干预用于高血压心脏病患者的效果探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67):212+214.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86团第二医院 新疆 博乐 833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