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世纪特稿”栏目荣获华东地区期刊“优秀栏目”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jss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刊讯]2020年12月30日,上海市期刊协会发布《关于华东地区期刊“优秀栏目”评选结果的通报》,《世纪》杂志品牌栏目之一——“世纪特稿”荣获华东地区期刊“优秀栏目”。
  据悉,本次评选活动由华东地区期刊协会联盟在2020年7月组织开展,宗旨是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出版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精神,进一步加强期刊品牌栏目建设,提高期刊出版质量,增强期刊核心竞争力。除政治标准外,评选的质量标准为编校质量符合国家新闻出版的相关规范;栏目特色鲜明,导向正确,栏目文章具有理论价值、实用价值、艺术价值或文化传承价值,对提升刊物的社会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有积极作用;栏目文章被权威媒体转载、摘录、引用,有一定的转载率等。参评期刊分为社科学术、科技学术、非学术三大类,每刊限推荐一个栏目。经华东地区期刊优秀栏目评审委员会线上终评,上海共有77个栏目入选华东地区期刊“优秀栏目”。
  “世纪特稿”栏目是《世纪》杂志自创刊以来的拳头栏目,该栏目结合重要历史事件和当前热点,尤其注重突出“四史”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等因素,组织策划刊发相关稿件,力争做到“专业化(文史)、特色化(兼具史料性与可读性)、品牌化(权威性)”,诸多精品力作被《作家文摘》《报刊文摘》《扬子晚报》和“澎湃新闻”“文汇”App等新媒体转载,提升了杂志的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社会影响不断扩大,社会效益良好。
  “世纪特稿”栏目关注现实,积极反映当代中国重大历史事件,存史资政。如2020年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暴发,《世纪》杂志编辑部迅速反应,积极策划,在第2期编发《近代中国遭遇的疫情》《旧上海的传染病和隔离医院》《我亲历的几次流行病阻击战》等一组反映百年来中国公共卫生事业与社会变迁的专题文章,从历史的经验中汲取砥砺前行的力量与信心,凝聚共识,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助力;多年来,“世纪特稿”獨家刊发一大批重要历史事件亲历者回忆、卓有建树的专家学者依据档案史料撰写的反映20世纪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领域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的精彩文章,以史料价值高和可读性强而广受赞誉;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不少人为了博人眼球,将文学作品中的虚构和演义作为历史,依据片面的不实之词将虚假历史“真实化”。对这种歪曲历史真相、混淆视听的行为,《世纪》杂志勇于亮剑,用史料说话,正本清源。如2019年“世纪特稿”栏目相继刊发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上海市党史学会原会长张云撰写的《潘汉年在南京会见汪精卫之谜》和延安历史文化研究专家朱鸿召撰写的《慎对革命婚姻中的悲欢离合》等佳作,驳斥谬论,还原历史真相。
  (周峥嵘)
其他文献
编者按:由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组织编辑的《馆员履职录》一书,于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开始启动,旨在迎接文史馆员制度建立70周年。经过一年多的努力,该书将于2021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学林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录中央文史研究馆和地方政府32家文史研究馆馆员的近百篇文章,以馆员履职亲身经历为切入点,以独特视角讲述中央和地方文史研究馆馆员致力于传承、弘扬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
期刊
四、国民党派郑延卓等慰问陕北水灾,  毛泽东与郑第一次谈话  1942年11月上旬,因陕北发生七八十年未曾有过的大水,国民党派赈灾委员会委员郑延卓、专员梁建华、上校参谋周励武三人赴延安赈灾。11月11日,毛泽东与朱德、林伯渠致电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表示欢迎。 17日,郑等三人抵达延安,受到叶剑英、林伯渠、李鼎铭等人的欢迎。其后,郑延卓等先后与毛泽东、朱德、叶剑英、王稼祥、高岗、萧劲光、贺龙、徐向前
期刊
在中国现代史上,曹聚仁先生是享有一席之地的著名文化人。他聆教于章太炎,结交于鲁迅,涉足文学创作及理论,钻研历史和哲学,执教大专院校,当过战地记者,主持报社笔政,学识广博,成名很早,著作等身,留下了丰厚的人生机记录。尤为世人关注的是,他年逾半百之后,热心搭建台海两岸沟通的渠道,彰显了一位知识分子期盼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他的这段经历,多年来广为传播且倍受称道,但流布中也含有扑朔迷离以至以讹传讹的成分。
期刊
编者按:还珠楼主(1902-1961),原名李寿民,武侠小说《蜀山剑侠传》作者。膝下子女按年龄有:李观承、李观芳(女)、李观贤(女)、李观鼎、李观淑(女)、李观洪、李观政(女)七人。徐红强先生于2017年得知李观洪先生居住在北京,于同年4月与李先生取得联系并商量收集口述资料事宜。4月29日,徐先生在李寿民女儿李观政北京家中见到了李观承、李观鼎、李观洪等兄妹几人,得知这是他们一年一度相聚的日子。根据
期刊
苏青原名冯和仪,字允庄,1914年出生于浙江鄞县(今宁波),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海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不过湮没已久,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张爱玲重新受到热捧,苏青才又受到人们的关注。  我与苏青在上世纪50年代有过一段交往,岁月匆匆,虽已过去六十余载,往事却时时萦绕心头,难以忘怀。  难忘的交往     1953年夏,我奉命从部队文化学校调到部队文工团搞创作。部队文工团的驻地是处于上海贵州路北京路口的湖
期刊
在《北平无战事》《新世界》《北平战与和》等几部热播的谍战剧中,不止一次地提到过一个中共的地下组织——华北局城工部。尽管剧情与历史事实不尽相同,但这个组织的确真实存在,它曾为抗战立下战功,也在平津战役和和平解放北平中扮演了关键角色。我的父亲崔月犁是该组织的早期成员,后来他成为北平地下党的主要领导者之一,下文将要讲的就是他和北平地下电台的故事。  接受特殊使命  华北局城工部的前身是1941年在晋察冀
期刊
我是一个在中央国家机关安全保卫工作岗位有35年经历的人,从上世纪50年代公安部二局一处内勤岗位到1991年从公安部二局一处处长岗位上离休。“文革”前公安部六局是文保局,“文革”后原先的文保局并入二局称经济文化保卫局。自此,我才与文化保卫工作结了缘。在1978至1991年这十几年中,我对国家文化系统和北京故宫博物院安全保卫工作尤为关注。北京故宫不仅为全国人民所关注,在国际上也是极负盛名的,故而做好故
期刊
闯“沙滩”,初见周巍峙部长  周巍峙先生是我崇敬的一位革命前辈、一位文化战线的领导,更是一位亲切可人的忘年交朋友。知道周巍峙,很早,他为“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国野心狼!”的歌词谱曲的《志愿军军歌》早就耳熟能详。尤其是由他担任总指挥之一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面世,更是让我们这一代人,曾经是那么的痴迷。直到现在,我还能
期刊
1963年从中央美院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上海工作。当年国家包分配。国画系领导通知我,让我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报到。  新中国文博事业的拓荒者  我刚工作那年,就认识杨仁恺先生了。杨先生是享誉海内外的博物馆学家,新中国文博事业的开拓者,当时正在主持辽宁博物馆工作。抗战胜利后杨先生参与接收苏联红军缴获伪满洲国皇帝携带并准备出境的国宝,均是皇家珍品。这批国宝大部分就近留在了辽博。同时,杨先生等人大量追寻散
期刊
丁玲收到妇女代表带来的纪念册  丁玲有一个硬皮笔记本,玫瑰紫色布封面上烫印着金字:“中国妇女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册 一九四九年三月”,还烫印着一个圆形的会徽。纪念册的扉页上用钢笔写着:  敬赠  丁玲同志  中国妇女第一次全国  代表大会  三月廿九日  1949年3月24日上午,中国妇女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预备会,会上选出出席世界拥护和平大会的妇女代表,她们是:李德全、丁玲、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