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这是一篇建筑评论的读书笔记,它针对《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一书对后现代理论的阐述方法进行了系统的分析。
Abstract:This historigraphical essay on Post-Modern Theory—Animadverted Oppugn systemically analyses expatiation on postmodern theory in that book.
关键词:后现代理论 现代性 后现代性 话语分析
Keywords:Post-Modern Theory;Modernism;Post-modernism; Discourse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TU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道格拉斯·凯尔纳与斯蒂文·贝斯特在《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一书中开篇即对后现代理论推根溯源,同时也为我的这篇读书报告提供了起点。借此笔者希望可以对喧嚣庞大的后现代理论主题产生的背后有些更深入的认识。
统领来看,凯尔纳认为“并不存在什么统一的后现代理论,甚至各种立场之间连基本的一致性也没有。相反,通常被笼统地归并到一起的各种‘后现代’理论与后现代立场—它们彼此之间经常是冲突的—之间的差异,足以使人震惊。”这表明后现代只是人们不假思索对于区别于现代理论的一种模糊用语。搞清从现代性发展而来的理论对于更好地理解后现代概念中的关键词很有帮助。于是作者从以下方面分析了现代话语和后现代话语之间的区别:社会经济的、文化的和艺术的。这是影响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三个重要的方面。
“现代性一词指涉各种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以及文化的转型。”从笛卡尔起,启蒙运动以及它给人类思维带来的巨大影响以社会推崇理性的方式重建社会。民主革命以“建立一种体现理性和社会进步的、公正平等的社会秩序”为目的。美学的现代化“反对工业化和理性化的异化向度,试图改造文化,在艺术中寻求创造性的自我实现。”现代性的工业化和一整套归戒性制度同样给人们带来的身心压迫,尽管它的捍卫者仍宣称“现代性有着未充分实现的潜能”。而后现代理论家宣称当代高科技媒体出现的变化和转型过程势必形成一种崭新的社会文化形式。詹姆逊和哈维称后现代是“资本在全球范围更深层次上的渗透和均质化,同时产生了更进一步的文化碎裂、时空经验的改变以及经验、主体性和文化的新形式”。在美学和文化领域的话语中,“现代主义用来描述现代时期例如印象主义、表现主义的艺术运动,后现代主义则用来被描述那些出现于现代主义之后并与之决裂的各种美学形式和美学实践。”凯尔纳先列举了两种理论在不同范畴中的表现及特征,体现了后现代话语对现代理论的批判和决裂的态度。然后又指出后现代理论对现代理论镜像反映现实的信念的批判,认为理论充其量仅提供了关于对象的局部性特点,并且所有关于世界的认知性再次受到历史和语言的中介,赞成多样性、多元性、不确定性、片断性。在话语分析中凯尔纳看到“后现代性”和“后现代主义”概念和指向上的区别,并用它来分别描述现代之后假想的时代以及文化领域中的别于现代主义运动的实践。
凯尔纳并试图采用类比的方法对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内产生的种种言论进行分析,最终发现英国历史学家G·巴勒克拉夫的《当代历史学导论》书中叙述的关于后现代的观点最为系统和详细。他提出“我们应当予以重视的不是相似性,而是差异性,不是连续因素,而是不连续因素。”这首先从思想方法上定义了后现代的特征之一:破碎性、非连续性、不确定性。其有可能导致的结果便是形而上学、虚无主义、否定主义。“后现代艺术展现了一种新的随心所欲、新的玩世不恭和新的折衷主义。”诚然,与此对立的积极派如斯坦纳和社会学家阿米泰·埃茨奥尼则“认为旧时代正在走向终结,我们正面临着新的历史情境和历史选择”。 埃茨奥尼提倡一种积极的规范性价值控制技术的思想,他的这种和平研究尽管在当时看来不合时宜,却不失为一个和美的愿望。至今全世界呼吁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应该都是规范控制的产物E。凯尔纳认为“无论是肯定的理论家,还是否定性的理论家,理论都是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作出的反应” ,“至于这种发展到底是什么,他们有时曾明确提到过,有时却含糊其辞”。
紧接着作者以法国景况为重点案例,描述了社会理论的进程。法国二战后出现的迅猛的现代化进程,以及五十年代哲学和社会理论取得的令人振奋的进步更加之68年骚乱事件引起的强烈的决裂感,都为后现代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Since 1968以来的各种先锋理论作为后现代理论的重要源头是我们不能回避的问题。首先是具有语言学取向的结构主义。结构主义活动的目的就是重塑客体,并通过这种重构来揭示在客体中发挥作用的规则或客体的“功能”。简单地说便是可以呈现不可视或难以理解的事物。他们的手段就是法则。“结构主义强调符号系统、无意识、社会关系的首要性”。索续尔的符号理论提出语言符号是任意的和差异的。“在语言中,只有差异,而没有绝对的意义”。但索续尔仍坚信符号与其所指内容具有单一稳定的关系。其次是与之相反的后结构主义。他们以尼采和海德格尔的遗产为基础强调符号的任意性、差异性和无所指性,强调任何社会都具有任意性和约定俗称性。
最后作者从根源处剖析了后现代话语的局限性。他指出:“各种后现代所操纵的‘后’这个词本身就有着一种内在的模棱两可性。一方面,‘后’描述一种‘不是’现代的东西,它可以被解读为一种试图超越现代时期及其理论与文化实践的积极的否定。”因而,他将“后”看作是同此前东西的一种积极的决裂。另一方面,“后”也表明了對此前之物的一种依赖和连续关系。
事实上,在作者看来,“并非书中讨论的每一个人都是彻头彻尾的后现代主义者”,譬如福柯就力图回避人们给他贴上任何种类的标签,并指出和之前的那个时代既连续又不连续。这旗帜鲜明地反映了作者是批判性地进行观察的。
考虑到大多数后结构主义者关心的主要是哲学文化理论及精神分析学,而且也并不关心后现代间的论战,书中就主要讨论了那些他们认为对后现代理论作出最大贡献的理论家们的历史、社会、文化及政治理论。这表明作者强调后现代主义形成的原因及过程,并且对于理论家则无一例外的采取了犀利的批判态度。全书主要通过质疑来评判后现代理论的贡献和局限,主要从后现代理论家对现代性的描述和批判与他们又如何提出了替代性的后现代理论、立场观点等角度。
面对纷繁芜杂的后现代理论,作者可以冷静地从现代性的本源出发,从话语分析的角度对现代性和后现代性进行了比较,并认真分析各国不同言论的差异继而归纳出同时包括肯定与否定主义在内的后现代理论的特征以及各自的局限性。从中我们感受到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尖锐的批判视角。这种清晰的对事物从起因到发展以及特征表现最后批判地反思的分析方法是论述事物所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道格拉斯·凯尔纳等著《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1年 1-43页
作者简介:吉晶,(1984--)女,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建筑师
Abstract:This historigraphical essay on Post-Modern Theory—Animadverted Oppugn systemically analyses expatiation on postmodern theory in that book.
关键词:后现代理论 现代性 后现代性 话语分析
Keywords:Post-Modern Theory;Modernism;Post-modernism; Discourse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TU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道格拉斯·凯尔纳与斯蒂文·贝斯特在《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一书中开篇即对后现代理论推根溯源,同时也为我的这篇读书报告提供了起点。借此笔者希望可以对喧嚣庞大的后现代理论主题产生的背后有些更深入的认识。
统领来看,凯尔纳认为“并不存在什么统一的后现代理论,甚至各种立场之间连基本的一致性也没有。相反,通常被笼统地归并到一起的各种‘后现代’理论与后现代立场—它们彼此之间经常是冲突的—之间的差异,足以使人震惊。”这表明后现代只是人们不假思索对于区别于现代理论的一种模糊用语。搞清从现代性发展而来的理论对于更好地理解后现代概念中的关键词很有帮助。于是作者从以下方面分析了现代话语和后现代话语之间的区别:社会经济的、文化的和艺术的。这是影响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三个重要的方面。
“现代性一词指涉各种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以及文化的转型。”从笛卡尔起,启蒙运动以及它给人类思维带来的巨大影响以社会推崇理性的方式重建社会。民主革命以“建立一种体现理性和社会进步的、公正平等的社会秩序”为目的。美学的现代化“反对工业化和理性化的异化向度,试图改造文化,在艺术中寻求创造性的自我实现。”现代性的工业化和一整套归戒性制度同样给人们带来的身心压迫,尽管它的捍卫者仍宣称“现代性有着未充分实现的潜能”。而后现代理论家宣称当代高科技媒体出现的变化和转型过程势必形成一种崭新的社会文化形式。詹姆逊和哈维称后现代是“资本在全球范围更深层次上的渗透和均质化,同时产生了更进一步的文化碎裂、时空经验的改变以及经验、主体性和文化的新形式”。在美学和文化领域的话语中,“现代主义用来描述现代时期例如印象主义、表现主义的艺术运动,后现代主义则用来被描述那些出现于现代主义之后并与之决裂的各种美学形式和美学实践。”凯尔纳先列举了两种理论在不同范畴中的表现及特征,体现了后现代话语对现代理论的批判和决裂的态度。然后又指出后现代理论对现代理论镜像反映现实的信念的批判,认为理论充其量仅提供了关于对象的局部性特点,并且所有关于世界的认知性再次受到历史和语言的中介,赞成多样性、多元性、不确定性、片断性。在话语分析中凯尔纳看到“后现代性”和“后现代主义”概念和指向上的区别,并用它来分别描述现代之后假想的时代以及文化领域中的别于现代主义运动的实践。
凯尔纳并试图采用类比的方法对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内产生的种种言论进行分析,最终发现英国历史学家G·巴勒克拉夫的《当代历史学导论》书中叙述的关于后现代的观点最为系统和详细。他提出“我们应当予以重视的不是相似性,而是差异性,不是连续因素,而是不连续因素。”这首先从思想方法上定义了后现代的特征之一:破碎性、非连续性、不确定性。其有可能导致的结果便是形而上学、虚无主义、否定主义。“后现代艺术展现了一种新的随心所欲、新的玩世不恭和新的折衷主义。”诚然,与此对立的积极派如斯坦纳和社会学家阿米泰·埃茨奥尼则“认为旧时代正在走向终结,我们正面临着新的历史情境和历史选择”。 埃茨奥尼提倡一种积极的规范性价值控制技术的思想,他的这种和平研究尽管在当时看来不合时宜,却不失为一个和美的愿望。至今全世界呼吁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应该都是规范控制的产物E。凯尔纳认为“无论是肯定的理论家,还是否定性的理论家,理论都是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作出的反应” ,“至于这种发展到底是什么,他们有时曾明确提到过,有时却含糊其辞”。
紧接着作者以法国景况为重点案例,描述了社会理论的进程。法国二战后出现的迅猛的现代化进程,以及五十年代哲学和社会理论取得的令人振奋的进步更加之68年骚乱事件引起的强烈的决裂感,都为后现代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Since 1968以来的各种先锋理论作为后现代理论的重要源头是我们不能回避的问题。首先是具有语言学取向的结构主义。结构主义活动的目的就是重塑客体,并通过这种重构来揭示在客体中发挥作用的规则或客体的“功能”。简单地说便是可以呈现不可视或难以理解的事物。他们的手段就是法则。“结构主义强调符号系统、无意识、社会关系的首要性”。索续尔的符号理论提出语言符号是任意的和差异的。“在语言中,只有差异,而没有绝对的意义”。但索续尔仍坚信符号与其所指内容具有单一稳定的关系。其次是与之相反的后结构主义。他们以尼采和海德格尔的遗产为基础强调符号的任意性、差异性和无所指性,强调任何社会都具有任意性和约定俗称性。
最后作者从根源处剖析了后现代话语的局限性。他指出:“各种后现代所操纵的‘后’这个词本身就有着一种内在的模棱两可性。一方面,‘后’描述一种‘不是’现代的东西,它可以被解读为一种试图超越现代时期及其理论与文化实践的积极的否定。”因而,他将“后”看作是同此前东西的一种积极的决裂。另一方面,“后”也表明了對此前之物的一种依赖和连续关系。
事实上,在作者看来,“并非书中讨论的每一个人都是彻头彻尾的后现代主义者”,譬如福柯就力图回避人们给他贴上任何种类的标签,并指出和之前的那个时代既连续又不连续。这旗帜鲜明地反映了作者是批判性地进行观察的。
考虑到大多数后结构主义者关心的主要是哲学文化理论及精神分析学,而且也并不关心后现代间的论战,书中就主要讨论了那些他们认为对后现代理论作出最大贡献的理论家们的历史、社会、文化及政治理论。这表明作者强调后现代主义形成的原因及过程,并且对于理论家则无一例外的采取了犀利的批判态度。全书主要通过质疑来评判后现代理论的贡献和局限,主要从后现代理论家对现代性的描述和批判与他们又如何提出了替代性的后现代理论、立场观点等角度。
面对纷繁芜杂的后现代理论,作者可以冷静地从现代性的本源出发,从话语分析的角度对现代性和后现代性进行了比较,并认真分析各国不同言论的差异继而归纳出同时包括肯定与否定主义在内的后现代理论的特征以及各自的局限性。从中我们感受到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尖锐的批判视角。这种清晰的对事物从起因到发展以及特征表现最后批判地反思的分析方法是论述事物所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道格拉斯·凯尔纳等著《后现代理论—批判性的质疑》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1年 1-43页
作者简介:吉晶,(1984--)女,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建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