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北京农村职业教育的意义与对策研究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okofd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集中体现。北京作为全国首都,地理位置优越,历史积淀深厚,经济社会发展走在了其他省市前面。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也理应突出特色和优势,做得更好。其中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发挥农村职业教育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的特殊作用,应成为北京市重点考虑的方针政策。本文对北京市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做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北京;农村职业教育;新农村建设
  作者简介:吴智泉(1975-),男,河北乐亭人,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性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应用性高等教育。(北京 100101)陶春(1978-),男,安徽定远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北京 100083)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市北京学研究基地资助项目“职业培训与北京新农村的发展”(项目编号:BJXJD-KT2009-B15)的研究成果。
  
  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科学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培养千千万万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只有培养造就大批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形成持续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才能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民就业能力,改善农民生活,才能使农民崇尚科学技术,远离愚昧,形成农村良好的社会风气。
  一、农村职业教育的定义
  农村的教育环节一直是比较薄弱的,以前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农村基础教育和农村贫困家庭子女上学的问题,对于农村职业教育的研究比较少。本文主要探讨农村职业教育在北京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为了便于认识农村职业教育的任务、内容,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定义是个前提性的问题。一般来说,职业教育是指为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技能或职业知识,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从而满足从事一定社会生产劳动的需要而开展的一种教育活动。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技能人才,满足个人的就业需求和工作岗位的客观需要,进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比较,职业教育侧重于实践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
  农村职业教育则是指以服务农村、面向农村为指向,以农民为教育对象,使农民获得某种职业技能或相关知识,形成良好的职业观念,满足经济发展对劳动生产的需要。可以说,农村职业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提高农民的素质,面向当地培养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新一代的合格农村一线劳动者。这些劳动者涉及农业、林业、畜牧业、蔬菜、果业、养殖业、渔业等与农村相关的各个方面。
  二、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对北京新农村建设的积极作用
  1.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北京市推进都市型农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北京郊区土地总面积为1.53万km2,占全市总面积的93%。其中山区面积1.04万km2,占全市的 62%。2007年底,北京郊区县常住人口1371.5万人,占全市常住总人口的83.98%,其中乡村人口253.1万人。2007年,北京郊区乡村从业人员313.4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61.5万人,占19.6%。在实现“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战略构想,构建首都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进程中,加快建设公益功能为主,兼顾经济功能的都市型农业具有重要义,而培养大批适用于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的人才则是关键。
  国际上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逐渐出现都市型农业,其显著特征是较高程度的集约化、科技化和产业化。由于各国的社会经济、自然条件不同,都市型农业发展的模式也不一样。美国以生产、经济功能为主,西欧各国以生态、社会功能为主,日本和新加坡则以生产、经济功能和生态、社会功能兼顾。根据北京市政府规划,对于第一产业,应因地制宜发展设施农业、精品农业、加工农业、籽种农业、观光农业、出口农业等6大都市型农业,逐步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在西部和北部山区,依托山林资源和地形特点,重点发展观光农业、林果种植业和养殖业等具有山区优势的特色农业。平原地区,重点发展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农产品加工等高附加值的农业。
  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农村职业教育,是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以建设都市型农业为契机,加强对农民的服务、指导、培训,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提高北京市农民城市化意识和农业整体水平的重要环节。深化农村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创新培训形式,创新城乡职业教育结合制度,是推动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措施。
  2.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北京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也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的文化形态。生态文明是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发展的更高阶段,是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文明。生态文明尊重利益和需求多元化,注重平衡各种关系,避免由于资源分配不公、人或人群的斗争以及权力的滥用而造成对生态的破坏。
  提高农民的发展能力,使之适应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组织方式和就业方式的重大变化,掌握绿色农产品安全生产标准体系,注重对生态、环境、资源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通过规模化、组织化、 标准化经营,在绿色生态上做文章,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以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农村的生态文明建设,还需要提升农民的文明程度和知识水平,指导和帮助农民成为有文化、有能力、讲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农村的生态文明不只是村容村貌的巨变,更要注重农民思想观念的改变和自身素质的提高。一方面,通过多种方式和手段开展生态文明知识的宣传活动,以“文明化、生态化、知识化”为目标,抓住“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的契机,鼓励农民科学致富,文明发展。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知识水平和文明素养。以职业教育为载体,以职业教育院校为基地,开展生态文化创建活动,培育文明乡风。做到用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就要讲实效、落实处,培育文明乡风,将崇尚和谐的生态文化内化为农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培育出崇尚科学、遵纪守法、举止文明、保护环境、遵守公德、讲究卫生、抵制迷信、革除陋习等新文明乡风,提升农村整体生态文明水平。
  3.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培养新型农民的需要
  教育是农民目前最迫切的需要,也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问题,大量的农业科技成果最终要被农民掌握,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教育是“新农民”的实现手段。所谓“新农民”就是通过发展农村的文化教育事业,提高农民整体素质而培养出来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温家宝总理曾明确指出,我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在于提高农民素质。发展职业教育就是要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队伍,培养一批掌握“新品种、新技术、新肥药、新农艺”的农业产业化生产技术的农民,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化为新农村建设的强大的人力资源。通过他们的示范、辐射、带领作用,组织广大农民,使农业生产产业化、产品生产规模化、组织规范化、质量标准化、产供销一体化,大力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形成增收致富的长效机制。
  培育新型农民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关键,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为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国家实施“阳光工程”,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各级财政将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纳入预算。农民知识化进程的快慢,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决定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提高农民素质,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是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4.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提升农村教育水平的重要保证
  农村的教育一直比较薄弱,读书无用论仍然很有市场。要特别加强基础教育,抓好乡村中小学教育,保证农村适龄儿童的入学率,避免新文盲的产生。除此之外,还要根据农村的特点,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例如在农村开办一些农业中学、农业职高、职业技术学院,采取适合农民、农村、农业特点的教育培训方式,传播先进文化,推广农业科技,提高农民致富本领,均衡教育发展,构建适合农村土壤的教育体制。农村职业学校必须立足农村,与农村经济社会紧密融合;职业教育调整办学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当做职业教育的新增长点和突破口,探索职业学校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重发展等多种办学模式。而农村职业教育只有把富余农民培养成专业农民、新型农民作为自身发展的需要和重要工作任务,为农村社会转型服务,为农民提高发展能力服务,为社区文化建设服务,才能互动共长。
  当前,优质的教育资源集中在城市,甚至是城市的部分学校。广大农村限于条件,往往吸引不到高水平的师资人才,这对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是不利的。应该逐步取消城乡分割的教育投入体制,克服城乡教育负担不公平的现象,保障进城农民子女与城镇孩子同等受教育的权利,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着力提高农村教育质量。通过师资互换和交流、优秀教师“支教”等措施,促进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当前北京农村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队伍缺乏稳定性
  农村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缺乏一支稳定的队伍,往往是随着某项政策的推出临时把人组织和调动起来。队伍本身对农村教育与培训情况没有持续的关注,也没有深入下去、持久开展的打算,使教育效果流于形式。
  2.教育过程缺乏系统性
  教育内容往往集中在专业知识理论上,首先表现在可操作性较弱,还不善于从新农村建设的高度思考和开展培训工作。对于培训后的农民出路问题还缺乏系统考虑。例如,一些村民培训之后有了技能,但依旧找不到工作,或工作收入较低不愿去工作。
  3.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
  为农村绿色产业服务的培训没有现成的培训模式,培训内容面广量大,缺少优秀教材,培训成果缺乏推广价值,借鉴作用不强。不少培训与农民实际需要相脱节、与当地农村产业发展现状相脱节。例如,北京外地人较多,很多北京农民通过出租房屋,依靠瓦片经济,能赚很多钱,对他们的教育与培训如何开展?没有针对性的教育项目,使得农民不愿意去学习,认为学了没有用,反而耽误了自己赚钱。
  4.教育方式难以调动学习的自主性
  在现有的教育培训工作中,培训任务有时是强加给乡镇一级基层政府,钱是花出去了,但效果不理想,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农民的自主学习意识还很弱。学习观念的问题不解决,教育培训工作必然事倍功半。必须特别重视提高农民学习的自主性,增强农民自主学习的动力,在选择学习时间、内容、地点、培训方式等方面要善于贴近农民生活实际,不断创新培训的方式和模式,真正吸引他们来学。例如可持票来报销部分学习费用等。
  5.教育发展研究不足
  缺乏对农村职业教育领域的深入研究,对如何构建适合北京农村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没有明确的目标和实现措施。一般性的措施主要集中在表面问题的改善,如村镇增加一些农业杂志和书籍、添置部分学习用具等上面,这些措施虽然有助于农村教育环境的改善,却不能解决农村教育面临的深层次问题。
  四、发展北京农村职业教育的对策建议
  1.确立城乡职业教育体系统筹发展战略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谋划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长远目标,共同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从发展趋势来看,随着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单一的同质经济的转变,城乡职业教育一体化是大势所趋,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追求。因此,建立一种国家层面的农村大职业教育发展观和实践观,制定城乡职业教育统筹发展、协同运作,共同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制度,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符合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2.制定农村职业教育多元化、分层化的发展策略
  调查显示,农村学生初中毕业后大多未经职业教育就直接就业,部分农村学生在接受高中教育后直接就业,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因而不能或不敢涉足收益好、技术含量较高的特色养殖业、特色种植业,更不能或不敢成为需一定专业知识的农业经纪人。绝大多数农户的种植、养殖结构单一,传统农业效率低,收益率更低,再加上缺乏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才将这些传统农产品转化为特色经济产品,有些地区的农产品甚至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了普通农户经济收入低,生活水平也就不可能提高。在有些地区,特别是与城市接壤的部分乡村,经济发展较好,农村本地村民经营项目多样,受教育水平普遍高于偏远地区,也更容易吸收到优秀人才。北京市农村存在着经济、社会、教育水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在职业教育文化积淀以及职业教育资源和发展水平上有所差异,在确定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定位,尤其是近期目标时,必须体现多元性特点,并实施分层发展。
  例如,北京近郊地区的农村职业教育可以将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区地区转移就业作为当地农村职业教育的主要发展目标;北京远郊及相对落后的地区仍以农业为主,基于生产力水平以及农业现代化水平比较低的现实,要兼顾新型农民的培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这些地区将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发展层次高的地区一样将培养新型农民、为社区民众提供优质生活教育等作为重要的目标与任务,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生活的和谐发展,城乡的和谐发展,不同区域的经济、社会以及人的和谐发展。
  3.创新农村职业教育机制的方法
  农村职业教育的形式应该灵活多样,原则上只要适合农村情况,无论短期、中期、长期,白天、夜晚的教育与培训形式都可以采纳,主管部门对于职业培训管理上不能统得太死,在制度上体现出更多的灵活性。通过建立教育培训机制改革的试点,为农民的学习提供服务,提供便利,促进职业教育培训的创新发展。在教学方法上,更要贴近农民知识水平和农村发展实际,例如,结合讲授法、案例教学法、示范教学法、情景模拟法、科普推广法、反馈性指导法等多种方法和手段,提高培训的质量。在这里,简要介绍一些教育方法:(1)讲授法:适用于对农村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和文明素质的灌输。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和远程教学手段,采取通俗易懂、由浅入深、直观简练、结合生产实际的方式施教。(2)示范教学法:专业技能操作的培训,充分利用农村田间地头生产基地,组织学员直接到生产一线,手把手、心贴心地开展教育培训。示范是专业技能教学中最易被学生接受的方法,示范在直观教学中占主导地位,它可以使学员了解所有动作要领和方法。(3)情景模拟法:充分利用生产基地的真实工作环境和生产过程,让学员在真实的情景中组织农户开展职业技能比武、技术知识竞赛和现场示范操作活动,由教师在旁边观察并根据测评要素进行评定。评比出科技示范户和专业农民,优中选优、高中选高,先进人物推广到全乡、全区、全市。(4)科普推广法:根据气候和季节,通过广播或其他途径将科技信息资料发放给农户,一方面及时解决农户困难,另一方面指导农户学习“新品种、新技术、新肥药、新农艺”。职业教育中的学校和教师应该成为科技信息的中枢纽带和带路人。(5)反馈性指导法:培训后定期回访和受邀请下乡指导,帮助专业农户解决实际问题。
  要改变农村现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提高认识,加大投入,调整结构,改革和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主流文化武装农民,引导农民树立起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意识和价值理念。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培养新型农民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由于历史的原因,农村职业教育与城市职业教育相比,起点更低,困难更多,局面也更复杂,农村职业教育的开展,整体上更需要社会多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农村职业教育的开展除了必要的政策扶持,教育部门、财政部门、行业企业协会等单位也要加大对口支援力度,鼓励社会各界人才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献计出力。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一个崭新的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新局面将有望形成。
  
  参考文献:
  [1]吕莉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职业教育的关系研究[J].职教探索与研究,2008,(2).
  [2]雷鸣.谈新农村的职业教育[J].教育与人才,2009,(6).
  [3]张玉珍,顾永成.论职业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几个结合[J].职业教育研究,2009,(10).
  (责任编辑:张中)
其他文献
摘要:民办高校教研室是学校教学活动的基层单位,对民办高校教育教学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研室的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教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关系到学校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加强民办高校教研室的建设意义重大。本文主要分析民办高职院校教研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教研室;民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  作者简介:姜树红(1977-),女,河北沧州人,九州职业技术学院应用
期刊
摘要:心理挫伤作为一种普遍而又复杂的心理现象在院校基层管理过程中经常发生,尤其是在士官学员中表现得更加突出。研究学员心理挫伤的成因与调控方法,能够更好地建设集体,有利于开展学员管理工作,培养优秀的军人。  关键词:心理挫伤;士官学员;调控  作者简介:艾国章(1968-),男,湖北宜昌人,武汉军械士官学校轮训大队大队长,主要研究方向:学员管理、行政管理。(湖北 武汉 430075)    心理挫伤
期刊
摘要:毕业设计工作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实践环节和保障,然而随着大众化教育的普及,毕业设计的质量存在着明显的下滑。针对毕业设计中出现的与就业、考研相冲突,教学条件不足、选题以及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和改进措施,为保障毕业设计的质量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应用型;毕业设计;质量;实践  作者简介:杨会成(1970-),男,安徽来安人,安徽工程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副教授,工学硕士,主
期刊
摘要: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加强和规范内部管理已成为电力企业提高效率、改善效益的现实目标。绩效管理对于提高企业管理效率,优化企业资源配置的重大意义已被大多数电力企业所认同。KPI作为一种科学的绩效管理方法,在理论界和企业管理实践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印证。将KPI成功应用于电力企业,对于提高企业管理效率,提升企业管理品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KPI;电力企业;企业绩效  作者简介:徐珊
期刊
摘要:与其他普通院校相比,民族院校学生个性心理特点和文化基础与汉族学生差异较大,其特殊性决定了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为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认识,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探索适合民族生源特点的教育模式。本文提出了 “倒置式”课外专业教育,从哲学、多元智能、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三个方面探讨了该模式的理论基础,并通过实践成果表明该模式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民族院校;倒置式;课外专业教育  作者简介:崔玉波
期刊
摘要:我国现行销售电价分类体系,自1976年公布以来(即原水利电力部颁布的《电、热价格》),几十年未曾变革,随着时间推移,已不适应形势发展要求。国家发改委自2003年着手研究完善销售电价分类以来,几经反复讨论,至今尚无定论。笔者有幸参与了国家发改委《关于调整销售电价分类结构的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的制定,结合多年电价工作经验和河南实际情况,从基层执行者的角度就销售电价分类改革同业内
期刊
摘要:新时期国家及企业对于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以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为试点,根据其专业特点,结合时代要求,科学系统地构建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学生经过创新训练后,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明显提高,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同时这些措施对于其他高校相关专业学生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作者简介:张晓冬(1980-),男,河南郑州人,郑州轻工业学院技术
期刊
摘要:培养应用型人才是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方向,与大学生就业、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着密切联系。针对目前高校教育的现状,从政府政策的宏观层面和高等院校的微观层面探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应对策略,说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为高校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高等教育;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杨犀(1982-),男,河南洛阳人,洛阳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
期刊
摘要:问题驱动型教学模式以增强学生问题意识,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为主要目标,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设置问题和解决问题。本文研究了“中学英语教学法”课程教学中问题驱动型教学模式的应用,探讨了该模式在教学中应用的流程、教学环节和评价等,旨在为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问题驱动型教学模式;中学英语教学法;应用研究  作者简介:骆北刚(1977-),男,陕西渭南人,石河子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文
期刊
摘要:对我国高等院校课堂教学中的弊病进行了综合诊断,并基于教育生态理论提出了高等院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向——建立高校课堂生态系统,剖析了生态课堂的特点,并提出具体措施。  关键词:高校;课堂教学;课堂生态系统   作者简介:丁明智(1974-),女,江苏江都人,安徽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管理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金融风险管理;张浩(1974-),男,江苏张家港人,安徽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