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女权”保障问题与制约因素分析

来源 :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g52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村妇女权益保障一直是党和政府关注的重大课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村妇女权益保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妇女的政治权利正逐步得到落实,受教育权益不断普及,劳动权益已有了初步保障,但是在现实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就业权益无保障、社会保障权利严重缺失、民主权利还有待提高等问题制约了我国农村妇女权益的进一步实现。保障妇女权益,分析我国当前农村妇女权益保障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其原因,对于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村妇女;权益保障;和谐社会
  一、我国农村女权权益保障存在的问题
  (一)财产权益尚难保障
  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夫为妇纲”的三纲五常封建思想并没有得到多大改变,农村妇女主要还是依靠男人生活,在财产处置权利方面,农村妇女是没有多大的话语权力的。这主要突出的表现在:
  土地承包权被架空。我国当前农村土地实施的“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土地政策,这就导致了相当一部分的农村妇女在结婚或离婚后,很难取得农村土地的承包权。调查显示,2010年,没有土地的农村妇女咱21.0%,比2000年增加了11.8个百分点,其中,因婚姻变动(含结婚、再婚、离婚、丧偶)而失去土地的妇女占27.7%,而男性仅为3.7%,因征用流转等原因失去土地的占27.9%,(其中,获得了补偿等收益的占87.9%,未能获得的占12.1%,比男性高1.9个百分点)2010年,农村妇女无地的比例高于男性9.1个百分点。
  婚前财产权被遗忘。一般在农村妇女的意识中,所谓的财产大部分都是指陪嫁的嫁妆,而对于农村妇女在未出嫁之前在娘家创造出来的财产大部分都无人提及,这也应证了“嫁出去的女拨出去的水”的农村古话,虽然有相当一部分婚前妇女为娘家的经济收入付出了诸多努力,但是只要出嫁,这些婚前她们所创造出来的财产就与她们没有任何关联。
  家庭财产支配权被漠视。在农村中,男性与女性同样为家庭的经济收入贡献力量,甚至在不少农村地区,妇女不仅要承担了繁琐的家务,还有承担繁重的农活,以及老人小孩都要去照顾。但是在财产支配方面,却是丈夫占据主导地位,大多数妇女根本无力支配家庭财产,甚至对家庭财产的知情权都丧失殆尽。这就导致了一些农村妇女在离婚时想履行分割财产的权利,但是她们除了房屋、电视等固定财产外,其它的财产竟然一无所知。
  农村妇女的继承权难以保障。根据我国颁布的《继承法》第二章第九条规定:继承权男女平等。但是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继承权一般是由子嗣继承,妇女根本无权过问。即便是没有嫡亲的子孙,也会将财产过继给侄子等同族的子嗣后代,妇女的家庭财产继承权利就这样被剥夺。
  (二)社会保障权利严重缺失
  当前我国大多数妇女在养老、医疗、生育、工伤、失业等保险中,只有少数调查对象办理了其中的一两项保险,主要集中在养老、工伤保险,约占41%。医疗保险方面,农村妇女只是以农民身份参加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生育、失业保险则基本缺失。尤其是农村妇女在城市就业、生活遭遇风险与困难时,没有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她们提供援助和保护,只能依靠自己。
  在广大的农村中,农村妇女的健康、生育、养老等保障体系依然不完善。农村妇女面临着比男性更大的健康风险,但经济困难和健康意识不足使她们依靠家庭和个人力量难以获得有效的医疗保障。中国农村尚未建立比较完善的医疗保障制度,农村妇女的医疗卫生费用以个人承担为主。近年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中国农村地区发展迅速,覆盖率不断提高,但该制度仅为农村妇女提供了基本的大病保障,与农村妇女的医疗保障需求还存在较大距离。妇女不仅有与男性相同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还有生育保健等特殊的健康需求。相对于农村妇女而言,城镇妇女怀孕和分娩可以享受各类福利保障,(如孕产期医疗护理费、生育津贴、生育补助等),这些补贴都可以由政府或所在单位负担,而农村妇女则完全享受不到这样的福利,她们怀孕生育期间,不仅不能下地劳动,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而且缺乏必要的医护条件,家庭状况较差的妇女,不得不在怀孕期间承担超负荷的体力劳动,健康令人堪忧。调查数据显示,10年来,农村、特别是西部地区问题还比较突出。35岁以下的农村孕妇仍有24.0%从未做过产前检查,比同一年龄段的城镇女性高18.7个百分点。西部地区的这一比例为35.9%,比东部地区高21.0个百分点。从未做过妇科检查的农村妇女有49.4%。
  根据农村的医疗条件和农村男女的现状,农村女性的寿命要略高于男性。根据郎晓波(2007)的研究发现,当前农村女性的平均寿命为78岁,男性则为74岁,女性寿命略高于男性。这也就意味着,当农村女性孤老之时,很多农村女性需要自己负担一定的养老成本。而郎晓波(2007)的研究认为,步入老年的农村女性每月需要的生活费用在东部发达省份需要400元每月,而欠发达地区也需要300元每月,而农村收入偏低,尤其是步入老年的农村妇女已经失去劳动能力,没有收入来源,国家对农村养老保险的机制建立尚不完善,给农村妇女的养老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三)民主政治权益有待提高
  虽然我国的《宪法》、《村民选举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多种法律明确规定,农村妇女依法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民主政治权利,拥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在农村的环境事实上,当前农村妇女参政议政的基础条件尚不完善,农村妇女本身参与农村基层自治的意识还不够,也缺乏主动的参政意识,她们对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参与率还很低,在农村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仍然占据主流,一些村委会、基层干部也不重视农村妇女行使基层事务管理的权利,致使农村妇女难以行使法律赋予的民主政治权利。调查数据显示,在全国1178个村委会样本中,女性担任村委会委员的已达到75.9%,但尚有24.1%的村委会干部中没有女性。党支部中没有女委员的高达57.6%。社会偏见和培养选拔机制不健全,是导致女性参政比例偏低的主要原因。   (四)农村外出务工女性就业权益尚难保障
  各类非公有制企业、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吸纳了大量农村女性劳动力,但是由于妇女本身受体力和生理构造的限制,我国农村妇女在就业中往往会受到歧视。不少企业在招聘中,公然设立性别门槛,进城务工的农村妇女大多数明确招收女性的岗位,是服务员、保洁员之类较为低工薪的工作。她们从事的多是“脏、险、苦、累、差、重”的工作,许多农村妇女进城务工面临随时被解雇的命运。
  女性的劳动力价格偏低。无论是就业还是再就业,我国农村进城务工妇女较多集中在收入偏低职业,进城务工的妇女大多数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收入偏低,而在家务农的农村妇女收入也偏低。由于政府劳动部门对农村妇女没有确定工资级别,只能由用工单位决定她们的报酬。在这种没有劳动报酬标准的情况下,进城务工的农村妇女往往承担劳动负荷最重、最艰苦的体力活,而劳动所得的报酬却相当低。在就业待遇中,女性劳动者严重要低于男性工作者。
  二、保障的制约因素
  (一)传统观念束缚
  封建残余意识的影响。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对妇女地位一直持压抑态度,“男主女从”、“女子无才便是德”等封建残余思想至今在我国社会生活中仍然有着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农村仍然根深蒂固。少数家庭产生的暴力事件,农村妇女在自身权益受到侵犯的时候,她们不能勇敢地站出来与之作坚决的斗争,这正是封建残余思想在当今社会蔓延的结果。
  性别意识固化的影响。所谓性别意识,即从性别的视角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中男女两性地位、资源和机会获得的状况,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环境进行性别分析和性别规划,以防止和克服不利于两性和谐发展的模式和举措,实现男女平等。对于农村妇女特别是外出务工的妇女,强化政府及社会各个层面的性别意识是保障其合法权益的最现实的思想基础。当今中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虽然农村妇女的权益已经得到了一定的保障,但是还远远难以保障农村妇女能够充分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不少意识正在对农村妇女的权益保护产生抵触情况。市场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方式和资源配置的手段,造成了城乡经济发展的巨大差距,导致性别意识和城乡意识的固化,这是导致农村妇女权利受到侵害的根本原因。
  (二)女权组织功能弱化
  农村基层妇联功能错位,未能充分行使其维护妇女权益的组织职能,农村妇女对维护自身权益的相关政策法规缺乏了解,保障权益的法律手段难以发挥效力。
  现行社会救济制度的障碍。无论是行政途径还是司法途径,无论是维护劳动就业权益,还是人身权益,都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精力、金钱,即使排除受贿、渎职、不作为、乱作为等等因素,在正常情况下,行政途径速度慢,效率低,司法途径耗时长,成本高。
  (三)公共政策保护不力
  公共政策保护不力主要表现在农村土地财产权利的法律法规制度的不完善,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农村妇女的财产权利受到侵害。当前我国对妇女权益的保护法律法规主要来源于《妇女权益保障法》,对农村妇女土地财产权利的法规文件主要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相关性法律法规。虽然这些法律法规对农村妇女土地财产继承权利做了明确的、原则性的规定,但是实施起来还有诸多困难,很多条款的实施尚不具备条件。例如,《妇女权益保障法》第33条第1款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妇女未婚、结婚、离婚、丧偶等为由,侵害妇女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的各项权益”。虽然该条款明确规定了农村妇女的权益不可侵害,但是并没有规定侵害后的法律责任,使得该笔法律法规成了一纸空文。另外还有《农村土地承包法》第3条和第15条规定,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是建立在农村集体组织基础之上的内部家庭承包模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才能作为家庭承包方的基本单位,但是农村妇女是否能够直接作为家庭承包方责任人或共有人的问题,在《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并没有得到明确体现。由于法律制度的缺失,难以保证农村妇女权益的落实,即使妇女的权益受到侵害,也难以找到规制法规,使得农村妇女的权益屡受侵害。
  一般情况下,当农村妇女权益受到侵害之时,在司法救济渠道阻碍的情况之下,一般会通过行政救济的形式维护自身的权益。但是村委会并非行政机关,基层妇联职能缺失,往往使得农村妇女即使权利受到了侵害,往往也是状告无门。
  (四)雇主阶层因素
  企业守法意识不强。不少用人单位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妇女有性别歧视因素,加之对《妇女权益保障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缺乏了解,自然造成对农村妇女的保障缺失。不少企业与进城务工的农村妇女不签订劳动合同,不购买社会保险的情况比比皆是。与此同时,很多企业的生产条件、生产设施落后,难以保证女工的生产生活安全。
  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女性的生存状况事关人类的延续,给予全体妇女特别的关爱和呵护是人类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但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用人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意识,顾虑女工生育会给企业带来负担,不愿为妇女承担的人类再生产的社会价值买单,更不愿为农村外出务工妇女承担的人类再生产的社会价值付出。(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 莫文秀.中国妇女权益保障的法制化建设[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8.
  [2] 巫昌祯.回顾与展望——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的诞生与发展[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8.
  [3] 莫文秀.论中国保障妇女权益法律理念的变迁——以《妇女权益保障法》及各地实施办法修改为例[J].妇女研究论丛,2008.
  [4] 郎晓波.经济发展状况与妇女权益保障的相关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7.
  [5] 蒋梅.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妇女权益保障体系构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
  [6] 沈雅玲.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村妇女权益保障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8.
  [7] 邓丽.完善妇女权益保障相关法律法规的思考[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
  [8] 国家统计局.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主要数据报告[J],2011b
其他文献
目的:讨论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护理干预方法,为临床治疗儿室肺炎支原体的治疗提供护理经验,方法:将2015年1月-12月在遂宁中心医院儿科住院确诊为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97例,随
目的:构建含有人前列腺干细胞抗原(PSCA)主要T细胞表位的DNA疫苗(pVAX1-PSCA3-Fc-GPI-IRES-GM/B7,简称pVAX1-PSCA3FcGB),并在Cos7细胞中表达。方法:重叠延伸PCR合成异种化PSC
我国水权试点与水权制度构建正积极开展,而作为根本的“水权”概念仍未实现有权机关的清楚界定。经济学与法学不同语境下对于“水权”概念的探讨,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影响。在丰富
摘 要:南极条约体系是以《南极条约》为核心,由一系列公约以及具有法律效力的建议措施共同构成的。随着世界范围内对于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南极作为各类资源丰富的“宝库”正日益引起全球各国的关注。因此,随着南极条约体系的不断发展和日趋完备,了解其中关于资源开发的法律制度也逐渐具备了更加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南极条约体系;资源开发;环境保护  南极作为最晚被人类所发现的大陆,自被发现以来就成为各国争夺
期刊
@@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一部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融合,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高职教
在准军事化管理制度中考勤管理对飞行大学生学习习惯和纪律意识的养成以及保障学生人身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传统考勤方式存在效率低、准确性差、无法实现网络化管理以及
目的:对于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的护理干预方法进行总结.方法:①饮食指导;②心理护理;③阳光照射;④药物干预;⑤预防意外发生.结果:经过6个月的护理干预措施,绝大部分病人骨密
摘 要:公众人物作为自然人毫无疑问享有人格权,其隐私权也同样受到法律的保护。但是,公众人物的特殊身份使他们享有一定的地位和权力,同时,也对他们的权利做出了一定的限制。本文通过对公众人物隐私权的了解以及与公众知情权关系的论述的基础之上,提出保护的方案,旨在促进我国公众人物隐私权保护法律制度的完善,使公众人物的隐私权获得更好的保护。  关键词:隐私权;知情权;社会公共利益;公共兴趣  一、隐私权及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