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美育是运用审美形象的感染作用塑造人的知、情、意、行等符合实践能力的教育形式。美育的目的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美育具有趣味性、感染性和多样性的特征。理想的完整的人生归根到底是人的培养或教育问题,也就是人的审美教育即美育问题。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的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这就要求语文课堂教学要创造一种和谐的教学氛围,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使学生受到审美教育。
二、课文课堂教学如何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美育
1.语文课堂要善于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新课程改革后,师生关系明显改善,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显著增加,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再是被动的、服从的关系,而是和谐的互动的师生关系,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心情愉悦的环境中学习。他们感到自己是被欣赏者,课堂中的一切都让他们感到是美好的,他们好像不是在上语文课,而是在欣赏和被欣赏,是在创造美。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实现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育就水到渠成。
我们中学语文教科书选了好多这样的美文,目的也是让学生受到美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课堂能够准确地把握课本本身美的因素,恰到好处地将审美教育渗透到课堂中去,利用一切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共同创造审美情境,以引起师生的感情共鸣,师生共同进入审美创造的最佳境界,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把大量的美的图片资料,展示给学生。也可以制作动画模拟过程,以此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兴趣,营造情境交融的学习氛围,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有的老师在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文时,开头用多媒体手段,模拟大雪在天山南北铺天盖地纷纷而下的场面,再配上北风呼啸的音乐。这就让学生似乎融入了作者所描绘的画面中,引起了学生的感情共鸣,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使师生共同融入审美创造的最佳境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互相尊重,真诚交往,共同探求知识,交流探究知识的体验。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也为语文课堂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如此新型的师生关系,再加上和谐的课堂气氛,那么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也就顺理成章了。学生也会因此爱上语文课,把上语文课当成一种享受。
2.要善于给学生恰到好处的激趣和引思
仅仅有了合适的氛围,教学活动还不能向深层展开,审美活动也只能停留在感受阶段,学生的审美参与意识还未能充分调动起来,还未能达到审美创造的更高境界,在这种情况下,及时地激趣和引思,可以使教学活动与审美活动同时深入开展。无论做什么事情,首先是要有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创新的前提,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老师给学生恰到好处的激趣和引思,以激发他们深入探究,实现美育。这有多种方法,可以发问质疑,以激发学生思维,达到美育。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提出自己的疑问,这说明学生一定深入探究了教材,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对知识提出自己独到的认识和见解。这时教师应给于适时的肯定和鼓励,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劳动受到尊重和提倡。对其他同学也会产生好的影响,让他人也不甘落后,也积极地去发现去探索。这就形成了一种良好的探究氛围,使课堂教学发散开去,收到更好的效果。学生也体会到了一种被欣赏的美。
还可以抓住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巧妙设疑,达到美育。古希腊教育家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教师有技巧的提问对于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也是功不可没的。教师的设疑应由浅入深,应注重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解决问题。而且强调问题的答案是开放性的,看谁的思维新颖,有独到的见解。教师重在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发现问题的答案,充分表现自己。对那些有独到见解的学生,教师要时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起他们发散思维的兴趣,让他们有一种求知探索的自豪感,让其他同学有一种榜样的羡慕感,让整个课堂充满探索知识的满足感,师生共同产生了一种由无知到求知的美感,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合作关系,既可以是师生之间的讨论对话,又可以是学生之间的讨论对话,师生关系融洽,教师既是学习的策划者,又是学习的参与者,师生共同探究新问题的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的设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了从事探究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自己探索和合作交流。教学过程中,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语文课堂还要注重形式的选择
一堂好的语文课内容固然重要,但选择一个好的形式去表现也很重要,不然,就会让人感到课堂无序,颠三倒四。要想让一节课使人感到如行云流水,就像在读一篇优美的文章,那它的课堂形式就显得重要起来。首先,教师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风格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教学个性和特色,它包括教学语言的运用、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安排以及教学情趣、教学风度等多方面显示出的较为成熟、稳定的特点的综合。教学风格是教学艺术的最高境界。从教师的教学风格可以看出一个老师的基本功。比如,老师言谈举止要美观大方,庄重典雅,严谨不苟。对学生态度和蔼,教学风度沉着从容,一举手一投足让人看了都恰到好处,处处吸引着学生,不可有半点粗俗。即使一个用词的小错误,一个动作的失当,都会影响整个课堂美的效果。教师的语言要准确周密,幽默诙谐,有张有弛,抑扬顿挫,深入浅出。能把无声无息的书本知识表达的有理有情,有声有色,脉络分明。语速适度,当慢则慢,当快则快。声调有高有低,声情并茂,恰到好处,给人以美的享受。作为一个语文老师知识面要尽可能宽一些,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能用幽默的语言,睿智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灵性。还应有点诗人气质,因为语文本身是最有灵性最有人文韵味的学科,语文教师应当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这样才能把教材、教师、学生有机地融为一体,创造出融洽的课堂美,让学生受到美的教育。
其次,教学活动也要安排适中,不能整堂课都讨论,也不能全探究。这样会让人感到方法单一,课堂显得枯燥,往往容易使人感觉疲劳而影响美感。总之,有经验的老师,常常采用多种形式,让人感到形式和内容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恰到好处。这样实现了学习形式的多样化,使学生与学习对象相互作用,使学生主动认知,主动构建。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进行知识的建构,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学生的创造力、潜力等得到发挥,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陶冶,个性获得充分发展。学生感到一堂课富于变化,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语文课堂教学形成了一种流动的美,形成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
再次,要想使一节课上得生动活泼,语文老师的引导和点拨还要有激情。好的语文课,要有起有伏,有张有合。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老师适当的引导和点拨要有激情,切不可都一个腔调,一律低八度,让人感到整个课堂缺乏生气,像一潭死水。如学习《安塞腰鼓》,有的老师是这样加入激情点拨的。文章通过宏大的场面,迅疾奔放的节奏,浓烈灼人的氛围,排山倒海的气势,酣畅淋漓的感情,展现了安塞腰鼓的美。大家从文中找出具体描写,谈谈自己的感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的情绪高涨了,思维被激活了,一时间课堂气氛活跃。当然也不能一味追求课堂的热闹,而忽视了教学内容的挖掘。还要有适当的课堂调控,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做到课堂气氛有高有低富于变化。教学环环相扣,形成有序的节奏和韵律,构成语文课堂教学的韵律美。
语文和音乐有着不解之缘,优美而富有激情的语言本身就具有音乐美。一篇好的文章也有着音乐般的旋律美。如《雨霖铃》和《海燕》等诗词和散文诗,它们本身就可以配乐歌唱。有经验的老师总是抓住课文本身的音韵美,再配以富有激情的点拨,就构成了语文课堂音乐般的节奏美。这无论是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还是在启发学生的心智、调动学生情感体验方面,还是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让学生受到了更高的审美教育。
当然,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语文课堂教学不论采取什么形式,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在生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学到知识,受到审美教育。
三、结语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认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目的在于:学校要教人学会在美的世界里生活,使没有美就不能生活,让世界之美创造出人本身之美。”多么精辟的论述,它揭示了学校美育的内涵。语文课堂教学要努力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以它特有的魅力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丰富而高尚的感情和崇高的精神世界,使学生成为追求美,按美的方式来生活的人,这就是我们语文美育的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本刊略)(责任编辑孙海燕)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美育是运用审美形象的感染作用塑造人的知、情、意、行等符合实践能力的教育形式。美育的目的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美育具有趣味性、感染性和多样性的特征。理想的完整的人生归根到底是人的培养或教育问题,也就是人的审美教育即美育问题。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的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这就要求语文课堂教学要创造一种和谐的教学氛围,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使学生受到审美教育。
二、课文课堂教学如何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美育
1.语文课堂要善于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新课程改革后,师生关系明显改善,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显著增加,师生关系更加融洽。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再是被动的、服从的关系,而是和谐的互动的师生关系,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心情愉悦的环境中学习。他们感到自己是被欣赏者,课堂中的一切都让他们感到是美好的,他们好像不是在上语文课,而是在欣赏和被欣赏,是在创造美。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实现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美育就水到渠成。
我们中学语文教科书选了好多这样的美文,目的也是让学生受到美的教育。这就要求我们语文课堂能够准确地把握课本本身美的因素,恰到好处地将审美教育渗透到课堂中去,利用一切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共同创造审美情境,以引起师生的感情共鸣,师生共同进入审美创造的最佳境界,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把大量的美的图片资料,展示给学生。也可以制作动画模拟过程,以此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兴趣,营造情境交融的学习氛围,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有的老师在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文时,开头用多媒体手段,模拟大雪在天山南北铺天盖地纷纷而下的场面,再配上北风呼啸的音乐。这就让学生似乎融入了作者所描绘的画面中,引起了学生的感情共鸣,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使师生共同融入审美创造的最佳境界,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互相尊重,真诚交往,共同探求知识,交流探究知识的体验。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也为语文课堂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如此新型的师生关系,再加上和谐的课堂气氛,那么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也就顺理成章了。学生也会因此爱上语文课,把上语文课当成一种享受。
2.要善于给学生恰到好处的激趣和引思
仅仅有了合适的氛围,教学活动还不能向深层展开,审美活动也只能停留在感受阶段,学生的审美参与意识还未能充分调动起来,还未能达到审美创造的更高境界,在这种情况下,及时地激趣和引思,可以使教学活动与审美活动同时深入开展。无论做什么事情,首先是要有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创新的前提,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老师给学生恰到好处的激趣和引思,以激发他们深入探究,实现美育。这有多种方法,可以发问质疑,以激发学生思维,达到美育。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提出自己的疑问,这说明学生一定深入探究了教材,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对知识提出自己独到的认识和见解。这时教师应给于适时的肯定和鼓励,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劳动受到尊重和提倡。对其他同学也会产生好的影响,让他人也不甘落后,也积极地去发现去探索。这就形成了一种良好的探究氛围,使课堂教学发散开去,收到更好的效果。学生也体会到了一种被欣赏的美。
还可以抓住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巧妙设疑,达到美育。古希腊教育家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教师有技巧的提问对于启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也是功不可没的。教师的设疑应由浅入深,应注重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解决问题。而且强调问题的答案是开放性的,看谁的思维新颖,有独到的见解。教师重在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发现问题的答案,充分表现自己。对那些有独到见解的学生,教师要时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起他们发散思维的兴趣,让他们有一种求知探索的自豪感,让其他同学有一种榜样的羡慕感,让整个课堂充满探索知识的满足感,师生共同产生了一种由无知到求知的美感,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合作关系,既可以是师生之间的讨论对话,又可以是学生之间的讨论对话,师生关系融洽,教师既是学习的策划者,又是学习的参与者,师生共同探究新问题的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的设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了从事探究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自己探索和合作交流。教学过程中,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语文课堂还要注重形式的选择
一堂好的语文课内容固然重要,但选择一个好的形式去表现也很重要,不然,就会让人感到课堂无序,颠三倒四。要想让一节课使人感到如行云流水,就像在读一篇优美的文章,那它的课堂形式就显得重要起来。首先,教师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教学风格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教学个性和特色,它包括教学语言的运用、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安排以及教学情趣、教学风度等多方面显示出的较为成熟、稳定的特点的综合。教学风格是教学艺术的最高境界。从教师的教学风格可以看出一个老师的基本功。比如,老师言谈举止要美观大方,庄重典雅,严谨不苟。对学生态度和蔼,教学风度沉着从容,一举手一投足让人看了都恰到好处,处处吸引着学生,不可有半点粗俗。即使一个用词的小错误,一个动作的失当,都会影响整个课堂美的效果。教师的语言要准确周密,幽默诙谐,有张有弛,抑扬顿挫,深入浅出。能把无声无息的书本知识表达的有理有情,有声有色,脉络分明。语速适度,当慢则慢,当快则快。声调有高有低,声情并茂,恰到好处,给人以美的享受。作为一个语文老师知识面要尽可能宽一些,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能用幽默的语言,睿智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灵性。还应有点诗人气质,因为语文本身是最有灵性最有人文韵味的学科,语文教师应当具有悲天悯人的情怀。这样才能把教材、教师、学生有机地融为一体,创造出融洽的课堂美,让学生受到美的教育。
其次,教学活动也要安排适中,不能整堂课都讨论,也不能全探究。这样会让人感到方法单一,课堂显得枯燥,往往容易使人感觉疲劳而影响美感。总之,有经验的老师,常常采用多种形式,让人感到形式和内容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恰到好处。这样实现了学习形式的多样化,使学生与学习对象相互作用,使学生主动认知,主动构建。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进行知识的建构,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学生的创造力、潜力等得到发挥,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陶冶,个性获得充分发展。学生感到一堂课富于变化,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语文课堂教学形成了一种流动的美,形成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学。
再次,要想使一节课上得生动活泼,语文老师的引导和点拨还要有激情。好的语文课,要有起有伏,有张有合。这就要求我们的语文老师适当的引导和点拨要有激情,切不可都一个腔调,一律低八度,让人感到整个课堂缺乏生气,像一潭死水。如学习《安塞腰鼓》,有的老师是这样加入激情点拨的。文章通过宏大的场面,迅疾奔放的节奏,浓烈灼人的氛围,排山倒海的气势,酣畅淋漓的感情,展现了安塞腰鼓的美。大家从文中找出具体描写,谈谈自己的感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的情绪高涨了,思维被激活了,一时间课堂气氛活跃。当然也不能一味追求课堂的热闹,而忽视了教学内容的挖掘。还要有适当的课堂调控,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做到课堂气氛有高有低富于变化。教学环环相扣,形成有序的节奏和韵律,构成语文课堂教学的韵律美。
语文和音乐有着不解之缘,优美而富有激情的语言本身就具有音乐美。一篇好的文章也有着音乐般的旋律美。如《雨霖铃》和《海燕》等诗词和散文诗,它们本身就可以配乐歌唱。有经验的老师总是抓住课文本身的音韵美,再配以富有激情的点拨,就构成了语文课堂音乐般的节奏美。这无论是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还是在启发学生的心智、调动学生情感体验方面,还是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让学生受到了更高的审美教育。
当然,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语文课堂教学不论采取什么形式,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在生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学到知识,受到审美教育。
三、结语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我认为,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目的在于:学校要教人学会在美的世界里生活,使没有美就不能生活,让世界之美创造出人本身之美。”多么精辟的论述,它揭示了学校美育的内涵。语文课堂教学要努力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以它特有的魅力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丰富而高尚的感情和崇高的精神世界,使学生成为追求美,按美的方式来生活的人,这就是我们语文美育的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本刊略)(责任编辑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