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规模相对较小的农村学校如何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特色办学之路,是一个值得教育工作者思考、实践的命题,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农村小规模学校要充分结合自身的辦学实际,聚焦一个“小”字,紧扣“小”的优势,关注每一位师生的生命状态,关注每一处校园环境建设,关注每一项特色课程的完善,关注农村劳动实践的推进,从而达成“小而美、小而优”的办学愿景,走出一条农村小规模学校优质发展的办学之路。
【关键词】小规模学校 特色课程 环境建设 优质发展
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区学校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农村中小学的学生人数却逐年萎缩,学校人数在一二百人已成常态。从学校办学的本质出发,规模相对较小的农村学校如果一味机械地模仿集团化办学的理念和方式,必然会导致小规模学校的发展走上歧途,导致办学走进逼仄的死胡同。小规模学校应充分结合自身的办学实际,聚焦一个“小”字,紧扣“小”的优势,从而达成“小而美、小而优”的办学愿景,走出一条农村小规模学校优质发展的办学之路。
一、“小”中见“雅”:看见校园中的每张笑脸
由于农村学校办学规模相对较小,在校师生的人数较少,我们可以将人文关怀落实于每一位师生。学校通过行政管理和人文关怀的双重视角,关注全体师生的身心健康和生命质态,让全体师生的每一张笑脸都尽情绽放,铸造学校最亮丽的风景线。
针对学生,我们开展“1+N”特色校本课程,主要以市级优秀社团“小龙鱼”乒乓团、区级优秀社团“香樟树下”文学社的建设为基础,坚持师生、家庭全员参与,做到文化浸润,知行合一,提升学校“动静相宜”特色文化的建设内涵。组织好“开学第一课”“我们的节日”等活动,组织全体学生参观农业示范基地和扬州泰州国际机场,推动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
学校要发展,关键在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好坏,关键在教师。我校以“培训是最大的福利”为理念,加强教师业务培训。我们利用学校规模小、教师人数少的优势,为每位教师争取更多的教育契机。一是加大培训力度:在提高教师培训方面,学校不惜代价,加大投入,积极组织教师外出培训学习。二是搭建成长平台:我校坚持“研训结合,以研促训”的理念,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搭建平台,积极开展“名师工作室”“特色联盟共同体”“小班化发展共同体”“小纪片五校联盟”“外出学习交流汇报”“校内互听课”等活动。
全体师生享受到小规模学校发展的优势,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本学年,我校教师已有17篇文章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多名教师已成长为学校的骨干教师,一名教师获“扬州市教学骨干”称号。刘慧平老师参加江苏省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学员优秀课评比活动获三等奖,刚入职的青年教师张敏获扬州市教科院举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微课评比一等奖……这些成绩的取得,让校园里的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的笑脸都清晰可见。
二、“小”中创“秀”:参与校园中的环境建设
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愿景,无非就体现在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对于规模相对较小的农村学校来说,有限的校园空间并不是劣势,只要我们善于设置、合理布局,必然能够彰显出校园环境的育人价值。
基于农村学校规模小的特点,我们的校园环境建设力求以精致、秀美为目标,于细节处着力,让每一面墙壁说话,让每一株花草含情,让每一处角落都充满故事。我们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校园环境的设置、布局和完善都交给师生自主处理。全体师生推荐出了“校树”香樟、“校花”木槿,并搜集了校园内所有植物的品名和相关的诗句挂在树上。“领读者”“小小朗读者”“书香家庭”的形象展示,充分体现了“校园是师生的校园,师生是校园里的师生”。
三、“小”中生“质”:发展校园中的特色课程
农村学校学生人数相对较少,更有助于教师准确把握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为实施“因材施教”理念提供了有效的切入点。为此,我校以“和”为关键点,建构了丰富的“和”课程体系,让学生在丰富的校本课程中选择契合自身特点的课程内容。
学校以“和”为核心文化,构建以“动感乒乓”课程为“1”,“阅读”“艺术”等课程为“N”的“1+N”的“和”课程体系。
1.动感乒乓——人人会唱乒乓歌,个个会做乒乓操,全部会打乒乓球。除了将乒乓球练习作为体育课程纳入正式教学内容以外,学校还积极组建社团,聘请专业教练定时训练,举办丰富多彩的班级乒乓赛,开展乒乓文化系列活动,营造浓郁氛围。学校连续多年获得江都区小学生乒乓球比赛团体冠军。
2.“N”课程依托劳动实践、社团活动、少先队主题活动等载体,通过“朗读者”“家政”“绳彩飞扬”“小小艺术家”“光影世界”五个活动项目,直指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三大方面的若干个发展点。“和”课程有效地利用地方资源、学校资源、网络资源,以多种活动形式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和情感世界,培养学生感知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给予了每个学生实现梦想的机会,努力使他们成为具有“和”特质的新时代少年。
四、“小”中显“农”:多渠道体验劳动实践
吴堡位于里下河地区,境内水网密集,河汊众多,是区域内有名的特种水产养殖大村。紧扣实际情况,我校积极构建以体现“农味”为主题的劳动实践活动,比如到养殖场参观,帮助家长喂食虾蟹,学会虾蟹的烹饪技巧,为虾蟹的营销出点子。学校还开辟了“开心农场”,学生们种植了西红柿、黄瓜、玉米、青菜等蔬菜,深刻地体会到“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学生感受到植物生长的过程,亲身体验管理、收获作物,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勤劳朴实、开拓进取、谦和文明等美好品德。
“小”是当下很多农村学校的客观现实,但却不能成为学校发展滞后的借口。我们要善于从“小”的实际出发,从大处着眼、小处落实,让“小”成为一种发展优势,打造虽“小”却“美”、虽“小”却“优”的办学特色,为所有农村小规模学校摸索出一条发展之路。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小纪镇吴堡小学)
【关键词】小规模学校 特色课程 环境建设 优质发展
随着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区学校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农村中小学的学生人数却逐年萎缩,学校人数在一二百人已成常态。从学校办学的本质出发,规模相对较小的农村学校如果一味机械地模仿集团化办学的理念和方式,必然会导致小规模学校的发展走上歧途,导致办学走进逼仄的死胡同。小规模学校应充分结合自身的办学实际,聚焦一个“小”字,紧扣“小”的优势,从而达成“小而美、小而优”的办学愿景,走出一条农村小规模学校优质发展的办学之路。
一、“小”中见“雅”:看见校园中的每张笑脸
由于农村学校办学规模相对较小,在校师生的人数较少,我们可以将人文关怀落实于每一位师生。学校通过行政管理和人文关怀的双重视角,关注全体师生的身心健康和生命质态,让全体师生的每一张笑脸都尽情绽放,铸造学校最亮丽的风景线。
针对学生,我们开展“1+N”特色校本课程,主要以市级优秀社团“小龙鱼”乒乓团、区级优秀社团“香樟树下”文学社的建设为基础,坚持师生、家庭全员参与,做到文化浸润,知行合一,提升学校“动静相宜”特色文化的建设内涵。组织好“开学第一课”“我们的节日”等活动,组织全体学生参观农业示范基地和扬州泰州国际机场,推动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
学校要发展,关键在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好坏,关键在教师。我校以“培训是最大的福利”为理念,加强教师业务培训。我们利用学校规模小、教师人数少的优势,为每位教师争取更多的教育契机。一是加大培训力度:在提高教师培训方面,学校不惜代价,加大投入,积极组织教师外出培训学习。二是搭建成长平台:我校坚持“研训结合,以研促训”的理念,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搭建平台,积极开展“名师工作室”“特色联盟共同体”“小班化发展共同体”“小纪片五校联盟”“外出学习交流汇报”“校内互听课”等活动。
全体师生享受到小规模学校发展的优势,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本学年,我校教师已有17篇文章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多名教师已成长为学校的骨干教师,一名教师获“扬州市教学骨干”称号。刘慧平老师参加江苏省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学员优秀课评比活动获三等奖,刚入职的青年教师张敏获扬州市教科院举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课堂”微课评比一等奖……这些成绩的取得,让校园里的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的笑脸都清晰可见。
二、“小”中创“秀”:参与校园中的环境建设
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愿景,无非就体现在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对于规模相对较小的农村学校来说,有限的校园空间并不是劣势,只要我们善于设置、合理布局,必然能够彰显出校园环境的育人价值。
基于农村学校规模小的特点,我们的校园环境建设力求以精致、秀美为目标,于细节处着力,让每一面墙壁说话,让每一株花草含情,让每一处角落都充满故事。我们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校园环境的设置、布局和完善都交给师生自主处理。全体师生推荐出了“校树”香樟、“校花”木槿,并搜集了校园内所有植物的品名和相关的诗句挂在树上。“领读者”“小小朗读者”“书香家庭”的形象展示,充分体现了“校园是师生的校园,师生是校园里的师生”。
三、“小”中生“质”:发展校园中的特色课程
农村学校学生人数相对较少,更有助于教师准确把握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为实施“因材施教”理念提供了有效的切入点。为此,我校以“和”为关键点,建构了丰富的“和”课程体系,让学生在丰富的校本课程中选择契合自身特点的课程内容。
学校以“和”为核心文化,构建以“动感乒乓”课程为“1”,“阅读”“艺术”等课程为“N”的“1+N”的“和”课程体系。
1.动感乒乓——人人会唱乒乓歌,个个会做乒乓操,全部会打乒乓球。除了将乒乓球练习作为体育课程纳入正式教学内容以外,学校还积极组建社团,聘请专业教练定时训练,举办丰富多彩的班级乒乓赛,开展乒乓文化系列活动,营造浓郁氛围。学校连续多年获得江都区小学生乒乓球比赛团体冠军。
2.“N”课程依托劳动实践、社团活动、少先队主题活动等载体,通过“朗读者”“家政”“绳彩飞扬”“小小艺术家”“光影世界”五个活动项目,直指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三大方面的若干个发展点。“和”课程有效地利用地方资源、学校资源、网络资源,以多种活动形式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和情感世界,培养学生感知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给予了每个学生实现梦想的机会,努力使他们成为具有“和”特质的新时代少年。
四、“小”中显“农”:多渠道体验劳动实践
吴堡位于里下河地区,境内水网密集,河汊众多,是区域内有名的特种水产养殖大村。紧扣实际情况,我校积极构建以体现“农味”为主题的劳动实践活动,比如到养殖场参观,帮助家长喂食虾蟹,学会虾蟹的烹饪技巧,为虾蟹的营销出点子。学校还开辟了“开心农场”,学生们种植了西红柿、黄瓜、玉米、青菜等蔬菜,深刻地体会到“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学生感受到植物生长的过程,亲身体验管理、收获作物,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勤劳朴实、开拓进取、谦和文明等美好品德。
“小”是当下很多农村学校的客观现实,但却不能成为学校发展滞后的借口。我们要善于从“小”的实际出发,从大处着眼、小处落实,让“小”成为一种发展优势,打造虽“小”却“美”、虽“小”却“优”的办学特色,为所有农村小规模学校摸索出一条发展之路。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小纪镇吴堡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