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2020年1月11日,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开放运行,成为全球最大且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简称为(FAST)。本期《开讲啦》邀请到FAST首席科学家李菂,他将从FAST发现的第一颗脉冲星信号开始,带领大家更深入地走近这口神秘的“大锅”,为大家讲述射电望远镜与天文科学的发展故事。 “仰望星空几代天文人的梦想” FAST位于貴州省平塘县,外形像一口大锅,直径5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1月11日,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开放运行,成为全球最大且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简称为(FAST)。本期《开讲啦》邀请到FAST首席科学家李菂,他将从FAST发现的第一颗脉冲星信号开始,带领大家更深入地走近这口神秘的“大锅”,为大家讲述射电望远镜与天文科学的发展故事。
“仰望星空几代天文人的梦想”
FAST位于貴州省平塘县,外形像一口大锅,直径500米,面积有30个足球场那么大。节目一开始,为了让大家直观地感受到FAST到底有多大,李菂举了一个例子:
他说:“假设有一口和FAST一样大小的‘锅’,把它都装上米饭,那么全世界每个人大概可以分两碗,如果要灌上酒呢,因为酒瓶容量比较大,所以大概是两个人分享一瓶酒。”
我们为什么要建这么大的望远镜?望远镜是人类探索未知宇宙的重要工具,伴随着望远镜技术的进步,天文科学得到了迅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天文学家南仁东提出,要建设属于我们自己的射电望远镜,并在1994年开始了选址工作。
为了给FAST找个家,南仁东带着300多幅地图,跋涉在中国西南部的大山里,先后对比了1000多个洼地,用时长达12年。
10多年的立项准备,5年半的艰苦建设,2年的繁杂调试,FAST团队攻克了望远镜超大尺度、超高精度的技术难题,最终使它屹立在世人面前。
李菂在节目现场分享,FAST于2017年开启了发现之旅,他告诉大家,其实在2017年9月13日,第一批脉冲星候选体得到印证的时候,他们就在第一时间发邮件告诉了南仁东老师,但那时候南老已经病危,直到现在,他也不确定南老是否看到了这封邮件。
他说:“希望南老师能够看见这个邮件,而且他有理由像我们一样,为他一生的努力和奋斗所取得的成就感到自豪。”
从2017年10月FAST首次发现2颗脉冲星到2020年1月11日公布已发现102颗脉冲星,“中国天眼”两年多来发现的脉冲星超过同期欧美多个脉冲星搜索团队发现数量的总和。李菂说:在更远的未来,FAST一定会有更多现在可能无法想象的一些发现。
落户贵州FAST带来无声的变化
在《开讲啦》节目现场,李菂还为观众们展现了一张梦幻般的美景。一张借助延时摄影拍摄的“中国天眼”上一道道红色的螺旋线。这其实是一辆卡车沿着底下的螺旋形公路离去时,车灯留下的轨迹,反衬出“中国天眼”镜面的半透明效果。除了光学效应,在风比较大的时候,还能听到“中国天眼”发出的悦耳的风铃声。
作为全球最大且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FAST建成后给当地都带来了哪些改变?在本场的青年代表中,正好有一名来自贵州的大学生。她告诉我们,在FAST刚刚落户贵州的时候,周围的居民并不了解FAST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只是看到很多通向FAST的公路都修建起来了,连上山的那些泥路边上都建起了车站。FAST建成之后,很多人都前去参观,开始大家会发出疑问:这个“锅”怎么这么大?再后来,身边的人不再讨论这样的话题,反而变成了讨论FAST又发现了新的脉冲星。随着这些年的发展,贵州的天文气息也越来越浓郁了。其实在FAST建立之前,贵州是没有天文学专业的,而现在她成为了贵州师范大学天文专业的一名本科生。
当青年代表问李菂如何看待FAST给贵州带来的改变时,李菂表示,他对于这些变化是深有感触的,因为他见过十年前的贵州,见过五年前的贵州,那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FAST所在的克度镇已经建成了一个现代化的天文小镇,有着精彩纷呈的灯光秀、4D体验、天文展示馆、时光隧道......这些景象给李菂一种穿越到未来的感觉。
据CCTV《开讲啦》整理
其他文献
王二龙忽然想起了大学毕业那年春节带女友第一次回家的往事。 王二龙和女友小秦是省城某重点大学的同班同学,小秦的家在省城,是大城市,二龙的家在该省南部山区的一个小县城附近,跟城市人不沾边儿。 也许全班男同学中只有二龙觉得小秦好看,于是二龙决定春节带小秦回家,让父母和兄长王大龙看看,毕竟再丑的“媳妇”也要见公婆呀。 其实,二龙心里也有自己的小算盘,他确实很喜欢小秦,可又隐约感觉小秦有些地方不对劲,
幸福源自奋斗、成功在于奉献、平凡造就伟大。近段时间以来,由中宣部、中组部等部门部署开展的“最美奋斗者”学习宣传活动人气高涨,推荐“最美”、评选“最美”、学习“最美”形成热潮。一批新中国成立70年来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涌现出来的来自生产一线、群众身边的先进模范,作为“最美奋斗者”,他们是共和国建设者、新时代奋斗者的典型代表,他们用自己的不懈努力,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他们与祖国共成长、共奋斗的感人故事。
清早病房阳台上落了几只鸽子咕咕直叫,把满婶从睡梦里叫醒。外面大亮了,她伸出的一只脚惨白浮肿。她浑身发抖,就像被自己的眼泪泡透了。窗外的资江和天连接之处,有船只在“呜呜”地拉笛。她清楚地记得,那天得知满爷走了后,她没哭没闹,却疯掉了,把丈夫满爷的书付之一炬……当她点燃起第一根火柴时,她嘶吼道,“何必读那么多的书啊,是书害了你!”瞬间,她被浓烟包裹了。邻居们把她抢救出来时,已是奄奄一息。 腹有诗书气
我在北师大附中上学时,教过我父亲的老一辈先生都还在教学。这些老先生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礼貌在先。每当与他们迎面相逢,总是猝不及防地先被老先生讲了礼貌,真是让我诚惶诚恐。论辈分,我是应该叫他们爷爷的。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遇到以身作则的老师非常幸运,老师如此礼貌,学生自然上行下效。想要培养身心健康的人,教授礼仪是门重要的课程。学习礼仪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最后习惯成自然。老规矩也是礼仪,体现的是个
笔者第一次与梁艳近距离接触,还是在201 4年秋的一个早晨,那天,微凉的空气中,泛着怀旧的气息。将满53岁的她,依然爱笑,一如30年前,她在赛场上,笑着打球的模样。作为中国女排“五连冠”唯一全部参赛的队员,梁艳与那段辉煌的历史,至今为许多老球迷怀念。 “当运动员时,站上冠军领奖台就是最大的幸福。但是人不能一直沉浸在回忆中,我喜欢翻过那一页,去尝试和享受人生的不同角色。”梁艳的直爽不减当年。 打
叶乔波是原中国女子速滑运动员,她在1992年举行的第十六届冬奥会上,为中国实现了奖牌“零的突破”。可以说“乔波精神”,曾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鼓舞了无数为梦想努力奋斗的人。 “乔波精神”激励几代人去拼搏 记者(以下简称记):您最早对冬奥会认识是怎样的? 叶乔波(以下简称叶):1979年,中美建交。当时,离第13届冬奥会开幕已经很近了,国际奥委会希望中国能尽快组队参加这届冬奥会。那时,我们的运动
他是文物鉴定大师,做古瓷鉴定已70多年,被称为“中国古陶瓷鉴定第一人”。他阅宝无数,却没有一件私人藏品。他从来不接私活搞鉴定,是中国收藏界一面旗帜。如今96岁高龄,仍耳聪目明,每天坚持到故宫南三所办公室处理案头工作,同时“与年轻人谈谈,学点新知识”。他说“人要活到老,学到老”。他就是耿宝昌。 学艺孙瀛洲 耿宝昌,1922年生于北京,祖籍河北束鹿(今辛集市,归石家庄市管辖)。1936年在北京“敦
认识小静那年,她23岁。小静有一双漂亮的眼睛,很清澈,一说话,带着浓重而纯粹的天津乡音。我特爱学她说天津话:“干吗?”“为吗?”“真哏儿哎!” 在一次朋友组织的K歌中,小静引起了我的注意———其他人都争当“麦霸”,只有小静默默地坐在包间一角,静静地听着,像她的名字。她腼腆地说,自己的普通话说不好,怕唱歌露怯。原来,小静家境挺苦,中专毕业后,找到一家用人单位工作了几年。但是,收入不高,让小静萌生来
“5、4、3、2、1,点火!”调度中传来张润红铿锵有力的声音。这不但是张润红的“首秀”,更是中国航天史上首次由女性担任发射阵地“01”指挥员发出的口令。 “你们要问啥,让我提前想想,不然待会儿会害羞的。”刚刚上车,张润红就对车上的记者说。这些记者全部来自她的故乡,一个是她出生成长的陕西韩城,一个是她的第二故乡,她工作的地方———四川。 但面对着56米高的发射架时,她并不害羞,爬上爬下都不是问题
中视协演员工作委员会官微于2020年2月22日晚发布讣告:“著名表演艺术家、尊敬的杜雨露老师,于2020年2月21日凌晨5点因肺癌于哈尔滨家中病逝,享年79岁。老爷子留给世间最后的语言:‘宇宙这么大,我们还会遇见。’杜老师,一路走好。”杜雨露的女儿杜秋华在微博上发文称,由于疫情期间,所有的活动都会从简。 我想起那年在江西宜春某剧组的房间里喝了点小酒,脸上红扑扑的杜雨露老师,还记得聊了一会后,他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