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而课堂是实施新课程的主阵地。本文从营造宽松开放的课堂氛围、重情境创设,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鼓励质疑,引导参与及倡导合作式学习,达到共同提高四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增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获得主动而愉快地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关键词:新课程 学生 发展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1(c)-0086-01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更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很多教师已经意识到: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因此,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活力,转变教师自身的角色,由教学的操作者、主宰者变为引导者、激发者、组织者,让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愉快地学习。
1 善于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
新课标要求“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就是要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以形成宽松活跃,开放和谐的教学环境;在学生之间创设一种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的生生关系,以利于学生展示个性,有利于开放学生的创造潜能,有利于培养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如在讲授“正方体表面的展开图”一节时,设计了“正方体有几种展开图?”的小组探索,目的是让学生动手发现,动手操作,相互交流。这时学生兴趣比较高涨,争先恐后地操作。但由于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种类比较多,学生大多只能得到几种。为此,我通过小组汇总、教师总结的方式,使学生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而且学生不仅体验到了数学的研究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初步体验到知识的形成过程。
2 重情境创设,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应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尽量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要创设按这种模式教学的情景,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
如讲“正方体的表面展开”这一问题,我让学生自己用六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硬纸板制作一个正方体纸盒,再用剪刀沿棱剪开,展成平面,然后再拼成正方体纸盒,学生对小正方形在平面中的位置与在正方体纸盒中的位置的对应关系有了感性的认识,以后当学生接触什么样的图形能拼成正方体时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再如教学“蚂蚁怎样走得最近”时,在学生动手操作,尝试着在圆柱的侧面上画出自认为最短的路线,并与同学交流,在学生交流不同画法的基础上,请学生把自己的圆柱展开,将曲面路线转化为平面路线问题,让学生再一次动手操作。画平面上两点的最短路线,并准确地利用勾股定理求出最短路线。接着组织学生“做一做,练一练”等活动,边实际操作边进行计算。具体形象的操作过程与抽象的计算过程一一对应。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理解如何把抽象的问题转化为具体的问题,完成思维的转化。
在教学中要尽量做到,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
3 鼓励质疑,引导参与
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敏锐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著名数学教育家G·波利亚说过:“中学应当时常提出较有挑战性的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起丰富背景的问题,能预先尝尝科学研究工作是什么滋味的问题。”可见,从疑到悟,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开端。鼓励学生勇于置疑,善于发问。
例如:在讲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时,针对“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三角形相似”这条判定方法,可以让学生思考能否把“夹角”改为“角”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相似的识别方法的理解,同时也复习了三角形相似的识别方法。教师如果经常对课堂或课外提问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表扬或奖励,那么,长期坚持,必定会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4 倡导合作式学习,达到共同提高
与人合作交流的结果,使学生不仅获得更多的解决问题的帮助和启示,而且数学思考能力得到发展。可以让学生共同探讨物体和图形的形状特征、性质、规律,让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交流自己的分类标准等。
如在教学“发现平方差公式”时,我首先让学生在利用学过的多项式计算:(1) (2x+3)(2x-3);(2)(1+5x)(1-5x);(3)(50+3)(50-3);(4)(a-6)(a+3),然后小组合作寻找规律,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自己的发现,同组讨论、纠正、完善、归纳、概括,得到平方差公式。在合作交流过程中,学生欣赏自己的发现,体验帮人的快乐,欣赏本组的成果,体验集体智慧的力量,不断体验成功的快乐。
再如:在讲授完《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后,出示这样一道例题:已知四边形ABCD,在以下条件下:(1)∠A=∠C;(2)∠B=∠D,(3)AB//CD;(4)AB=CD;(5)AC//BD;(6)AC//BD中任选两个条件,问哪些能得出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哪些不能?并举反例说明。本例若让学生独立完成很有可能考虑不全而丢失一些结论,这时让学生互相讨论、交流、猜想、论证,可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积极参与,并能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大大了提高学习的效果。
总之,新的课标从教育观念和内容、教育方法和学习模式等诸多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着力构建以人为本的数学课程体系,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突破传统教法,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多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马宏云.数学高效率教学简介[EB/OL].华山中学网.
[3] 常汝吉.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新课程 学生 发展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1(c)-0086-01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更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很多教师已经意识到: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因此,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活力,转变教师自身的角色,由教学的操作者、主宰者变为引导者、激发者、组织者,让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愉快地学习。
1 善于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气氛
新课标要求“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就是要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以形成宽松活跃,开放和谐的教学环境;在学生之间创设一种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的生生关系,以利于学生展示个性,有利于开放学生的创造潜能,有利于培养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如在讲授“正方体表面的展开图”一节时,设计了“正方体有几种展开图?”的小组探索,目的是让学生动手发现,动手操作,相互交流。这时学生兴趣比较高涨,争先恐后地操作。但由于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种类比较多,学生大多只能得到几种。为此,我通过小组汇总、教师总结的方式,使学生掌握了本节课的内容。而且学生不仅体验到了数学的研究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初步体验到知识的形成过程。
2 重情境创设,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应结合具体的数学内容,尽量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展开,要创设按这种模式教学的情景,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
如讲“正方体的表面展开”这一问题,我让学生自己用六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硬纸板制作一个正方体纸盒,再用剪刀沿棱剪开,展成平面,然后再拼成正方体纸盒,学生对小正方形在平面中的位置与在正方体纸盒中的位置的对应关系有了感性的认识,以后当学生接触什么样的图形能拼成正方体时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再如教学“蚂蚁怎样走得最近”时,在学生动手操作,尝试着在圆柱的侧面上画出自认为最短的路线,并与同学交流,在学生交流不同画法的基础上,请学生把自己的圆柱展开,将曲面路线转化为平面路线问题,让学生再一次动手操作。画平面上两点的最短路线,并准确地利用勾股定理求出最短路线。接着组织学生“做一做,练一练”等活动,边实际操作边进行计算。具体形象的操作过程与抽象的计算过程一一对应。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悟、理解如何把抽象的问题转化为具体的问题,完成思维的转化。
在教学中要尽量做到,凡是学生能够探索出来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够独立发现的绝不暗示,让学生从生活、活动、思索、合作交流中学习,尽可能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多给一点活动的空间,多给学生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一点创造的信心,多一点成功的体验。
3 鼓励质疑,引导参与
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敏锐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著名数学教育家G·波利亚说过:“中学应当时常提出较有挑战性的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起丰富背景的问题,能预先尝尝科学研究工作是什么滋味的问题。”可见,从疑到悟,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开端。鼓励学生勇于置疑,善于发问。
例如:在讲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时,针对“两边成比例且夹角相等的两三角形相似”这条判定方法,可以让学生思考能否把“夹角”改为“角”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三角形相似的识别方法的理解,同时也复习了三角形相似的识别方法。教师如果经常对课堂或课外提问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表扬或奖励,那么,长期坚持,必定会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4 倡导合作式学习,达到共同提高
与人合作交流的结果,使学生不仅获得更多的解决问题的帮助和启示,而且数学思考能力得到发展。可以让学生共同探讨物体和图形的形状特征、性质、规律,让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交流自己的分类标准等。
如在教学“发现平方差公式”时,我首先让学生在利用学过的多项式计算:(1) (2x+3)(2x-3);(2)(1+5x)(1-5x);(3)(50+3)(50-3);(4)(a-6)(a+3),然后小组合作寻找规律,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自己的发现,同组讨论、纠正、完善、归纳、概括,得到平方差公式。在合作交流过程中,学生欣赏自己的发现,体验帮人的快乐,欣赏本组的成果,体验集体智慧的力量,不断体验成功的快乐。
再如:在讲授完《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后,出示这样一道例题:已知四边形ABCD,在以下条件下:(1)∠A=∠C;(2)∠B=∠D,(3)AB//CD;(4)AB=CD;(5)AC//BD;(6)AC//BD中任选两个条件,问哪些能得出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哪些不能?并举反例说明。本例若让学生独立完成很有可能考虑不全而丢失一些结论,这时让学生互相讨论、交流、猜想、论证,可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积极参与,并能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大大了提高学习的效果。
总之,新的课标从教育观念和内容、教育方法和学习模式等诸多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着力构建以人为本的数学课程体系,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突破传统教法,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多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马宏云.数学高效率教学简介[EB/OL].华山中学网.
[3] 常汝吉.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