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到一则报道,老动画片《葫芦兄弟》的导演胡进庆及其家属,与上海美术制片厂因该片版权归属产生争执。该报道据说缘起于一篇引发关注的、题为《小新的爸爸没了,那么多人纪念,葫芦娃的爸爸得抑郁症了,有谁关心?》的网贴,里面提到了老导演得病,呼吁大家寄明信片表示敬意。该贴对当事人“病情”,以及《葫芦兄弟》版权归属的暗示性描述,很快引发了一位自称是胡导孙女的激烈回帖。至此,“葫芦娃”版权分歧的消息也开始引发了各媒体的兴趣。
网络引发的“热点新闻”历来是真假相杂、内情不无存疑之处。但“葫芦娃”版权分歧的话题,倒是引发了我的一个疑问式联想:除了那几个可爱的“葫芦娃”,半个多世纪前“万氏三杰”开创了“中国水墨动画”的伟大传统,其后产生了上百部经典作品,这些作品的主创以及后代,难道真的就应该与其可能产生的后续利益彻底无关吗?就像一篇报道里提到的:“如果作者是受委托创作出来的作品,这个著作权就应当根据当时合同订立的情况而定,如果没有说明作品属双方所有,那作品就应该归受委托人所有。”那么,中国动画电影在近十几年来所呈现出的低谷状态,除了资金链和决策层的原因,是不是也与目前这种著作权益的倾向性界定,有着不易为外人觉察的致命关联?
由此,甚至还牵出了一个对内地整个娱乐业来说,都具现实警示意义的话题:那些诞生于非市场化年代的本土娱乐产品,它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产生和可能产生的后续效益,是不是还要因循计划经济年代的那套思维,完全被当作与创作者彻底无关的事情?不解决这个问题,以后大家在各种媒体上看到的,恐怕就不仅仅是诸如“《功夫熊猫》为什么出自好莱坞而不是出自中国”之类的遗憾和埋怨了,保不准哪天就会出现老一辈耳熟能详的电影或音乐,被人家好莱坞“借”去推出了一个风靡全世界的“美版”,而原作者和后人却一分钱也分不到的“故事”。
任何一种文艺的兴旺,都依托于“大环境”。这“大环境”具体说,又涉及四个层面:1、有关机构管理政策的宽松与人性化;2、整个行业运行机制的健全与灵活;3、法律对创作者的保护;4、天才人物的不断涌现。为什么把“天才”列为最末一项?因为天才艺术家的涌现是没有章法可寻的,就像传说中的凤凰,什么时候出现谁都说不好。另外三条则是梧桐树,没有它们,凤凰出现了也会飞到别处去。而限于国情和传统,国人在意识深处对本土原创型人才利益的维护问题一直存有盲点,有的甚至形成了“习惯性亏欠”的思维模式。这种局限不消除,尊重本土知识产权就依然是一句空话,所谓“行业繁荣”照例只会流于泡沫化。
网络引发的“热点新闻”历来是真假相杂、内情不无存疑之处。但“葫芦娃”版权分歧的话题,倒是引发了我的一个疑问式联想:除了那几个可爱的“葫芦娃”,半个多世纪前“万氏三杰”开创了“中国水墨动画”的伟大传统,其后产生了上百部经典作品,这些作品的主创以及后代,难道真的就应该与其可能产生的后续利益彻底无关吗?就像一篇报道里提到的:“如果作者是受委托创作出来的作品,这个著作权就应当根据当时合同订立的情况而定,如果没有说明作品属双方所有,那作品就应该归受委托人所有。”那么,中国动画电影在近十几年来所呈现出的低谷状态,除了资金链和决策层的原因,是不是也与目前这种著作权益的倾向性界定,有着不易为外人觉察的致命关联?
由此,甚至还牵出了一个对内地整个娱乐业来说,都具现实警示意义的话题:那些诞生于非市场化年代的本土娱乐产品,它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产生和可能产生的后续效益,是不是还要因循计划经济年代的那套思维,完全被当作与创作者彻底无关的事情?不解决这个问题,以后大家在各种媒体上看到的,恐怕就不仅仅是诸如“《功夫熊猫》为什么出自好莱坞而不是出自中国”之类的遗憾和埋怨了,保不准哪天就会出现老一辈耳熟能详的电影或音乐,被人家好莱坞“借”去推出了一个风靡全世界的“美版”,而原作者和后人却一分钱也分不到的“故事”。
任何一种文艺的兴旺,都依托于“大环境”。这“大环境”具体说,又涉及四个层面:1、有关机构管理政策的宽松与人性化;2、整个行业运行机制的健全与灵活;3、法律对创作者的保护;4、天才人物的不断涌现。为什么把“天才”列为最末一项?因为天才艺术家的涌现是没有章法可寻的,就像传说中的凤凰,什么时候出现谁都说不好。另外三条则是梧桐树,没有它们,凤凰出现了也会飞到别处去。而限于国情和传统,国人在意识深处对本土原创型人才利益的维护问题一直存有盲点,有的甚至形成了“习惯性亏欠”的思维模式。这种局限不消除,尊重本土知识产权就依然是一句空话,所谓“行业繁荣”照例只会流于泡沫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