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wei24312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战后的重建,是否意味着真正的自信力在伊拉克人身上获得了生长的空间?
  伊拉克战争烟消云散。伊方曾经的精锐部队——共和国卫队作鸟兽散,剩下的只是一些与历史依若仿佛的花絮。用诸如汉漠拉比师、尼布甲尼撒师、麦地那师、巴格达师等历史名词装饰起来的部队,并未使萨达姆英名远播,反而使国内外的阿拉伯人觉得上当受骗了,觉得其辉煌的历史被玷污了。
  “200年战胜了7000年”,足见文明并非历久弥淳。4000年前,古巴比伦国王汉漠拉比留下了赫赫有名的《汉谟拉比法典》;2700年前,新巴比伦王国尼布甲尼撒二世几乎统治了整个西亚地区;1400年前,麦地那是伊斯兰教的发祥地;今天,巴格达是现代伊拉克的首都——虽然伊拉克共和国的历史只有45年,但巴格达当阿拉伯帝国的都城当了五个世纪……然而这一切,并没有阻止萨达姆弃城而逃。
  上述逻辑也许有些矛盾。伊拉克的历史虽然悠久,却不像中国历史那样连续和一以贯之,而是分层的、断裂的。不同的统治者、不同的文明、不同的种族都在这里留下了其深深的印迹。现代的伊拉克人也不是一个纯源同种的民族,而是由许多东西方不同民族混合而成的民族群体。他们的血管中流淌着当地古老的苏美尔人、巴比伦人的血液,也流淌着来自阿拉伯半岛的古阿拉伯人、犹太人的血液,还流淌着来自周围地区的波斯人、突厥人、印度人的血液。萨达姆垮台的命运其实早已注定,因为没有人甘心为一个专权的提克里特家族卖命。
  伊拉克人有过自信力吗?在很长一个时期里,似乎有。伊拉克人在他们的阿拉伯兄弟中是很傲慢的。他们既看不起像沙特人、科威特人那样的“暴发户”、“土老财”,也看不起埃及人、叙利亚人、约旦人那样的“破落户”和“穷亲戚”,更看不起也门人、阿曼人那样的“阿拉伯乡巴佬”。但在萨达姆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实行高压和独裁统治后,一般伊拉克人不敢起来反抗,多数人对相对富足的生活也感到满足,不愿失去已得到的东西。于是,伊拉克人都采取明哲保身、不谈国事、过好小日子的生活态度。这时,我们看到的就只有萨达姆的勃勃野心。
  把镜头推长一点看,近百年来对伊拉克人思想和行为影响最大的,还有两个历史时期:一是英国殖民统治的30多年,伊拉克人崇尚英国的一切,富家子弟以到英国留学为荣,人们以会讲英语和拥有英国货为时尚,连政治制度都摹仿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二是阿拉伯民族主义兴起和发展的30多年,在阿拉伯民族主义思想影响下,阿拉伯各国间呈现出一种奇特而复杂的关系:它们在许多问题上不遵循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随意插手彼此间的事务。你的是我的,我的也是你的,反正我们都是“阿拉伯兄弟”。这样就导致了阿拉伯国家间无尽的矛盾和纠纷,他们一会儿吵得不可开交,打得头破血流,一会儿又握手言欢,亲吻拥抱。这种情形对伊拉克人也有很大的影响。他们一方面会支持政府吞并邻国科威特,另一方面却又会抱怨在遭到美英侵略时其它阿拉伯国家袖手旁观,坐视不救。
  所以,伊拉克人仅有的一点自信力是建立在虚幻的历史图腾上的,是在与别的阿拉伯国家比较的过程中被强制灌输的,更确切地说是一种“他信力”,而且已经牲美军的“解放战争”中破碎了。但战后的重建,是否意味着真正的自信力在伊拉克人身上获得了生长的空间?毕竟,在两伊战争和海湾战争前,伊拉克对全民大、中、小学和幼儿园全部实行免费义务教育。这是它今天重生的希望所在。
  伊拉克还有一些待认知的自信之源,譬如总体犯罪率很低。除了被压迫多年的什叶派发泄般在巴格达抢劫了几天外,社会上抢劫、偷盗案不多,强奸、凶杀等暴力犯罪就更少,伊拉克据说还是一个没有艾滋病的国家。另外,伊拉克人虽然能言善辩,有很强的表现欲望,但他们一般都湖口不动手,即使发生了矛盾冲突,最多也只是怒目而视、咿哩哇啦大吵一通,而很少会挥拳出手、武力相向的,这也有助于其在美国主导下顺利开展战后秩序的重建。
  当然,人们也能看到伊拉克人的为人处事有许多毛病和缺点。例如,在遇到竞争时,他们普遍都消极被动,不思进取;当面临重要抉择时,他们往往听天由命,随遇而安;在与人交往时,他们夸夸其谈,复杂多变,不守时间,不讲原则。另外,伊拉克人也同所有阿拉伯人一样,容易忽冷忽热,反复无常,一会儿热情洋溢,一会儿冷漠麻木。顺利时热情高涨、个性张扬,受挫折时灰心沮丧、怨天尤人。在足球场上,我们也能看到阿拉伯人的这种不稳定性。同一支球队,踢得顺利时往往能够超水平发挥,战胜实力很强的对手,而踢得不顺时就情绪低落、怨天尤人,在弱旅手下也会一败涂地。这次美伊战局的急转直下正说明了这一点。
其他文献
对风度翩翩的美国前外交官保罗·布雷默来说,8月16日这一天有点不同寻常。因为刚好在一个月前,美军在伊战中的阵亡人数增加到148人,与1991年海湾战争的阵亡人数相同,令白宫感到空前的舆论压力;也因为是在5月6日,布雷默被布什任命为“总统特使”,正式出任负责伊战后重建的最高文职长官,截头去尾,刚好过了100天——正是对其在伊拉克“维新”成果作初步评估的时候。  伊人治伊,大势所趋  布雷默5月12日
期刊
高层低调反思增长方式  最近一段时间,有关“嘉青松”(嘉山、青浦、松江)开发区招商引资的报道,在上海一些主流媒体的显著版面上,频频出现。  “嘉青松”“经济特IX'’也就是“173计划”,也叫“降低商务成本试点区”,由“嘉青松”“经济特区”总面积为173平方公里而得名。说白了,也就是利用“173计划”招商引资,让流失的制造业再回流上海,从而拉动GDP增长,使就业率提高。上海官方的公开解释是:降低商
期刊
陕北油由开发中出现经济纠纷,属于正常现象。由于投资商乏到中国石油和政府的双重压力,缺乏沟通的畅通渠道,再加上殳资商没有平等的协商或谈判地位,作为弱势群体,投资商为维户自己的合法权益,出于无奈寻求中央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声援;是可以理解的,地方各级政府理应持宽容态度。  陕北油田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诸如此类的严重问题:财产所有权和履行合同出现法律问题矿产资源所有權与经营权、收益权不加区分;禁止通
期刊
11月24日,世界各大媒体均刊登了这样一则触目惊心的消息:在伊拉克北部城市摩苏尔,一群少年将遭枪手袭击的美军士兵的遗体拖出来痛殴并游街。正当人们要把它和10年前发生在索马里的一幕(1993年,美军士兵的遗体被拖过索马里街头的画面最终促使美军撤出了索马里)相提并论时,美军发言人却轻描淡写地将此事“定性”为“抢劫”。这一事件充分反映了美军在伊拉克不得人心、处境艰难又不得不加以掩饰、想撤又不甘心的两难处
期刊
近日,近60名来自中国各地政府部门的官员出现在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准备在此接受为期六周的“公共管理”培训。此前,国家外国专家局的“中国高级行政人员赴美培训项目”中已有49名中国官员在肯尼迪政府学院接受过培训。而北京、上海、广东以及河南、山东等地也曾经多次选派省内的政府官员前往美国各大知名院校接受“公共管理”培训。有的甚至可以追溯到十几年前。到今天为止,他们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依
期刊
新加坡总理吴作栋近日向全体新加坡人和在新加坡居住的人士发出公开信,吁请他们负起社会责任,共同对抗“SARS”。  在信中,他这样写道:  “仍然有一些新加坡人不听从医务人员的劝告;有人显得不负责任,而另一些人则因对SARS感到恐惧而作出不合理的行为。不论他们持有什么理由,他们已经给自己和广大的社群带来了危险。”  “在巴西班让果菜批发中心出现的病蜘显示这类不负责任行为的危险性。在该中心工作的一名7
期刊
这次对伊战争,被美国当作贯彻“替代联合国战略”的一个绝好的机会。  4月9日,安理会断然拒绝了美国谴责朝鲜退出核不扩散条约的声明。这一新闻在美国当晚的电视屏幕上完全被萨达姆雕像倒掉的画面淹没了,只是到了11日,美国鹰派的重镇《华尔街日报》才在头版发表评论,公开扬言:在伊拉克重建问题上,联合国没有资格同美国争其合法性!评论历数了联合国的“失误”和“荒谬”,称联合国落到今天这个地步,秘书长有其不可推卸
期刊
她是广州市的一名普通市民。  她1999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  她是一家大报的医疗线新闻记者,在这个岗位上已工作四年。  多种身份的重叠,使她在非典事件中承受了来自政府机构、卫生行政部门、一线医务工作者和病人、国内外新闻媒体同行以及数以万计读者不同角度的“信息冲击”。  焦虑着,忐忑着,哀伤着,希望着……  应《南风窗》之约请,她于4月24日晚连夜写下了这篇文字,追记三个月来,不平凡的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