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一道,明月何曾两乡?

来源 :DV@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chuang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山一道,明月何曾两乡?
  
  又是一年中秋月,无数年来斗转星移,月盈月阙,就是这轮月,历尽了岁月的沧桑,却见证了无数生离死别,牵动着两岸无数同胞的心。月圆之夜,团聚之时,月光下浅浅的海峡却飘荡着浓浓的乡愁。多少魂思梦绕,多少涕零相望,却只因隔着一湾浅浅的海峡。
  
  回眸:《八千里路云和月》——破冰之举,何其艰难
  回望两岸交流历程,曲曲折折,而两岸的影视交流作为两岸最早的交流项目之一,更是历尽艰难。1987年,台湾“解严”,两岸关系开始解冻,台湾著名艺人凌峰在这一年即率摄制组来大陆拍摄专题片《八千里路云和月》,自此伊始,两岸影视交流的帷幕被一点点掀开。然而破冰之举,何其艰难。由于当时两岸还未完全解冻,拍摄组辗转日本才来到祖国大陆,该片完成后却未被台湾当局批准播出,直到1989年才与台湾观众见面。该片播出后便蜚声海峡。《八千里路云和月》将祖国大陆的大好河山重新展示在台湾同胞面前,让台湾民众了解了隔绝40年之久的大陆,更令无数心怀祖国的老兵热泪纵横,思乡之情得以稍稍慰藉。
  
  纵观:两岸交流20载春秋——从无到有,由浅入深
  从1987年台湾摄制组来大陆拍摄专题片《八千里路云和月》至今,两岸广播影视文化交流合作从无到有,由浅入深,已经走过了20余年的历程。有数据显示,20年来,两岸合作拍摄电影、电视剧、专题类节目500多部,共同举办研讨会,座谈会、广播影视节(展)活动200多场次,台湾业内人员前来大陆参观访问、制作节目、洽谈业务上万人次,台湾的广播影视导演。编剧。演员、摄影师等从业人员中,有4000多人次受邀参加大陆影视剧,综艺晚会和专题节目的制作演出,大陆从业人员有3000多人次赴台交流访问。两岸广播影视文化交流合作规模不断扩大,并继续呈现上升趋势。
  两岸的广播影视交流促进了两岸民众的相互了解和沟通,20年来两岸广播影视交流规模不断扩大,合作广度不断拓宽,广播影视在两岸交流合作中的地位日显重要。两岸同胞通过广播影视方面的交流
  
  展望:涓涓细流终成浩荡浪潮——强强联合,互补共荣
  两岸影视业本身的互补性是两岸合作的一个基础。台湾影视业要获得更大发展,离不开中华优秀文化丰沃土壤的滋润,两岸基于共同文化母体基础上的合作空间非常广阔。近几年,一大批台湾的影视界的演员和其他专业人士,直接参与了大陆电视剧的演出和制作,像归亚蕾、李立群,刘德凯,苏有朋,林心如等众多台湾演员成为大陆观众熟悉的演员;台湾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也亮相大陆的电视荧屏,给观众带来了欢乐。另一方面,许多大陆电影及电视剧走向台湾并热播,像《大宅门》、《康熙王朝》、《还珠格格》等,两岸影视双向交流前景广阔。台湾的优秀演员,国际化的大导演,行销经验加上大陆政策的鼓励,雄厚的资金、广阔的市场还有优秀的工作人员,两者强强联合,相信未来两岸影视市场一定会出现繁荣局面,整个中国影视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会更加强大。
  为了进一步巩固并扩大两岸影视交流成果,2007年11月7日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宣布,自2008年1月1日起,大陆与台湾合拍的电视剧经大陆主管部门核准后,可视为大陆生产的电视剧播出和发行。
  2008年7月4日两岸周末包机启程,以及两岸就两岸货运包机,开通两岸定期直达航班进行协商已达成共识,漫长的两岸直航之路越来越畅通,也为两岸影视文化方面进一步的交流铺平了道路。
  下面我们将就台湾影视业向读者做一个全景式的介绍,包括两岸影视交流情况,台湾影视发展现状,大陆与台湾影视发展的异同等方面,希望将台湾影视业更清晰的展示在读者面前,不仅是为了总结记录,更是为了让更多人关注,了解海峡那头小岛上影视的发展现状,以促进两岸影视界的进一步合作交流。
  相信坚冰覆盖的涓涓细流终将汇成势不可挡的浩荡浪潮,两岸影视交流合作必将走向更加繁荣。
  
  对话台湾影视人
  
  我们知道您是最早到大陆拍摄的电视人之一,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八千里路云和月》拍摄历程7我们用了将近一年的时间策划拍摄这部纪录片,目的是想对大陆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报道。正式进入大陆进行拍摄是在1987年,那时候两岸尚未开放,而且我们是台湾第一个进入大陆的摄制组。我们是经由日本大阪过来的。
  也正是因为我们是第一个来自台湾的摄制组,所以也成为了当时的一个新闻事件,我只记得当时下了飞机,是伴着一路闪光灯和众多记者的采访进入北京的,连北京机场长的什么样都没看清。
  当时对大陆了解的很少,相关资料也很缺乏,在拍摄过程中困难重重,幸亏大陆的接待单位给了我们很多支持和帮助,才使得我们的拍摄有了很多突破。由于拍摄素材的量很大,所以后期剪辑很辛苦,费了很大功夫。在这部片子制作了一年以后,也就是1989年初的时候,才被允许在台湾播出。
  
  《八千里路云和月》当时对两岸交流的影响有多大?
  由于当时台湾地区大部分人对大陆不了解,对这片土地充满好奇;或者祖籍在大陆,好几十年没有回去的老兵,都非常怀念家乡,所以这部片子在台湾播出后影响非常大,当时也创下了台湾收视奇迹,在海外华人中也有很大的影响。当时这部片子在台湾播出后,很多无法看到的海外华人争相购买节目录影带或者相互复制带子来反复观看。整部片子的制作花了很多心思,当时有人评价说这部片子做得很漂亮,很吸引人,不会逊于日本NHK花10倍以上的价钱拍出来的《大黄河》这种大片。不过这部片子在大陆一直没有正式播出过,因为两岸在视角和宣传口径上的差异,所以在大陆只有一些样片或者其它特殊渠道的播出。
  当时在摄制组您主要负责什么?
  我当时主要负责拍摄计划的拟定和摄影。
  当时您主要用的什么拍摄工具?
  当时用的是ENG电子摄影机,型号是JVc320,是那种摄录分离式的设备。当时您与大陆同行的合作交流情况如何?
  我们是由中国新闻社陪同的,他们非常配合我们的工作,合作也相当愉快,我们注意到那时候大陆和我们在影视拍摄制作方面还是有很大差异的,主要是观念和角度方面。比如我们看到一些老旧的房子,我们就很想记录下来,我们认为这是有文化内涵的东西,很有意义,但大陆同行会不理解那时候我们一大早会跑到运河边拍人家洗马桶,他们会觉得这些有什么意思,但这些景象再也看不到了,如今我们再看到这些画面就会觉得非常亲切。
  能为我们描述一下您初次到大陆的感想么?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两岸有着同样的历史,同样的文化,我们同为中国人,有着同样的根。就像在奥运赛场上,中国人获胜我们就会非常开心,其它国家获胜我们的感觉是不同的。
  您拍摄了许多纪录片,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台湾纪录片发展的现状?
  纪录片本身不是很商业的东西,收益来源比较困难,要想靠自身发行卖钱是很难的,除非拍得非常好,非常有影响力,有市场价值,才能产生商业价值,没有商业价值就必须依赖一些平台,一些特殊支持,台湾还是有这样一批机构支持纪录片拍摄的,比如台湾新闻局,公共电视,当然需要选题,报批,他们提供经费来支持纪录片的拍摄,这样致力于纪录片拍摄的人可以依靠这些平台好好发挥,如果是个人,即使再有财力也很难支撑,因为拍摄纪录片不是三两个月就能完成的。
  您认为拍摄一个纪录片需要多长时间?
  我个人认为纪录片的拍摄周期比较长,有时候拍摄一部纪录片可能需要用几年的时间。因为你在镜头里看到的应该是事物纵深发展的状态,是不同季节,不同环境,不同年代的发展过程。纪录片是有生命的,是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更替,是同一人物在不同生长环境下的成长,是生命延续的记录。
  何谓记录?有生命的累积才是记录,而不是简单的一个片断,不是短时间内一个人或一件事的生存状态。更不是诸多资料的堆砌,同一条路线,一年、两年、五年,年年不同,要记录它发展的全过程才好看,才有深度,记录有过程才做得好。
  我曾经和台湾新闻局商谈过一个纪录片的合作项目,新闻局提出的拍摄条件和经费都比较好。但新闻局要求一次性出片,拍完一遍就要交片播出,我觉得这样拍出来的纪录片是粗糙的,缺乏生命力的。这样的拍摄违背我制作纪录片的原则,既然要做,就要做一部优秀的纪录片,所以我选择了放弃这次合作。
  我们的读者中有许多影视专业的学生,您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有哪些建议?
  影视这个行业虽然表面光鲜,但其实它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行业,毕竟它对社会的影响力是很大的,做这个行业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关注、学习,在实践中慢慢积累经验。
其他文献
“我的数码相机感光度调到800以上就有颗粒了。”以前玩胶片的朋友也常说:“50的胶片特别棒,颗粒很细,400的就太粗了。”颗粒细腻已经成了许多人评价照片的指标。最终,因为数码机的发展,细腻清洁的照片已经让人造成审美疲劳。普通胶片和高感光度下CCD的那种颗粒感觉也已经让人无法忍受了,降噪已经是数码相机技术的必说项目。  最近置办了一台50英寸的全高清等离子电视。在看高清影片的时候,发觉有色彩分层现象
期刊
“一定要把AFA(亚洲电影学院)介绍给中国的年轻电影人。”汪士卿对编者如是说,语气诚恳深挚。汪士卿,2008年在北美获得艺术影院票房纪录关于中国三峡的电影《沿江而上》的摄影师,2008AFA学员之一。2008年10月10日,韩国釜山亚洲电影学院顺利结业。汪士卿在回国的第二天便接受了编者的采访。虽然难掩异国他乡连日以来刻苦学习的疲惫神情,但他依然不辞辛苦地为我们努力回忆、讲解17日釜山之行的点点滴滴
期刊
消费级高清摄像机发展到今天,已经基本完成了高清在消费级领域的“统一大业”。由于CMOS感光器件具有有效提高低照度性能,同时又具有低功耗的先天优势,使得众厂家基本一致采用了CMOS作为自家摄像机的成像器件,其中包括CCD的铁杆支持者松下和JVC,完成了消费级高清摄像机在感光器件方面的真正统一,全面进入了CMOS时代。    索尼    索尼是最早将CMOS感光器件引入消费级高清摄像机领域的厂家。从最
期刊
奥运的硝烟刚刚散去,可能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最大的参与就是在电视机前欣赏精彩的赛事。随着1920×1080FullHD高清液晶价格的不断下跌,很多用户更希望看到真正的高清节目。家门口的奥运为高清收视提供了有线数字网络之外的另一种选择,那就是无线地面数字广播DMB-TH。奥运期间,六个奥运城市北京、青岛、上海、天津、沈阳、秦皇岛另外加上广州、深圳已经开播央视高清频道,同时开播若干个标清频道(北京地区开
期刊
请相信,对于摄影、美术或是导演来说,在拍戏以外的时间里,最大的爱好还是“记录”。从剧照的小姑娘手里以不太高明的借口撬走佳能“HF10”时,我更加肯定这一点。  最近,在拍摄中影集团投资的“新媒体短片”系列影片,由于是数字拍摄、成本低,人员配置也很紧凑,拍摄工作花絮的工作就让剧照的小姑娘兼任了。工作两天,我问她是否拍摄了工作的影像资料,因为我似乎没有看到她拿摄像机。她说已经拍了,然后拿出了她的摄像机
期刊
上一期我们为您介绍了高贵不贵的BD蓝光刻录机。可不要忘了,如果没有合适的BD蓝光刻录光盘,那么你的刻录机只能成为摆设。真正合适的刻录光盘首先需要与刻录机完美的结合,实现稳定的记录。其次需要在价格上达到为用户随心所欲。从长远看,相对于单一的刻录机投资,刻录光盘的成本反而更为用户所关心。现在市场上的BD蓝光刻录光盘分为一次刻录光盘BD-R和多次刻录光盘BD-RE。常见的日本品牌有MAXELL(万胜)、
期刊
对于很多专业级用户而言,随着FuUHD高清电视机显示质量的不断提升,价格不断降低。一台FullHD高清电视机作为高清节目制作中的桌面监视器,同时又可以做大屏幕显示器成为一种可能。由于与用户工作距离有一定的要求,作为计算机的显示终端,显然太大的产品是对视觉的一种浪费。作为视频监视器,太小了又不能达到很好的显示效果。在两种需求标准的衡量下,32英寸FullHD高清电视机无疑是既达到好的显示效果,又是在
期刊
社会化是作为个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逐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经历这一过程,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形成和完善。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大众传播的日益发达,它在人们社会化方面的影响日益重要,这种影响表现为形式上的多样性、内容上的丰富性和受众的广泛性,对人们的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对行为活动具有暗示作用。  据CNNIC在2008年7月公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期刊
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时鸟巢里观众席上频繁闪烁的闪光灯,各国运动员入场时手里把玩着的各种DV摄像机;赛事期间,看台上正在用DV机拍摄现场比赛的观众:DV摄像机成为了当下最流行、最时尚、也最实用的数码产品。目前各个厂商的消费级高清摄像机产品都朝着轻巧便携、功能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属索尼在2008年8月8日发布的,具有“笑脸快门”功能设计的存储卡式高清摄像机HDR-CX12E。  
期刊
这次我们就来看一下如何使用TitteMorlon Pro制作字幕特效。  这是一段体育节目的视频素材,我们需要制作字幕标版。  在EDIUS的时间线工具栏启动TitleMotion Pro。  默认情况下,我们处于TitleMotion Pro软件的CG模式下,就是说现在可以创建字幕或者图形。点击图形切换按钮,现在可以开始“画画”了。  TitleMotion Pro提供了一些图形工具,分别是一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