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历史教学要做到:辅导学生阅读,知道学生理解,引导学生归纳,倡导学生应用。
历史学科的教学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他是集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表述能力为一体的学生能力的培养,所以设计好历史学科的教学过程,历来是历史老师在历史教学中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重要一环。根据我国30年在一线历史教学中的经验,归纳起来大致为:辅导学生阅读、指导学生理解、引导学生归纳、倡导学生运用。
1 辅导学生阅读
历史学科的阅读不同于一般的语文课,他要求学生领会教科书的篇章结构,大小子目和内在联系,哪些是基本史事,哪些是基本原理和观点。学生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通过感知,参与了观察、思维、想象分析、归纳、综合等多种思维活动。老师在辅导、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时,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介绍阅读方法,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可把每个历史事件分成背景、经过和结果三个方面进行,从阅读中寻找答案。(2)指出阅读内容中的重点与难点,讲解阅读过程中学生不够明确的概念。(3)设计一些旨在提高能力的问题,帮助他们通过阅读去进行思维、分析、判断提高阅读能力。(4)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单纯地按课本顺序看书,提高从各个角度看;从基本史实上升到概念,最终进行理论概括,如学生学习"鸦片战争"一节时,为能使学生有目的的去阅读,我首先设计了几个问题,①鸦片战争的背景是什么?②鸦片战争中的民族英雄是谁?③鸦片战争的结果怎样?④鸦片战争产生怎样的影响等,学生通过反复读课文、查资料、粗略地知道了鸦片战争的背景是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正在向帝国主义过渡,他们迫切要求开辟海外市场,推销工业产品和掠夺工业原料,所以都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了中国,可当时清政府闭关锁国,腐败软弱,再加上朝廷内部的勾心斗角,当时虽有林则徐等英雄抵抗,但最终却以失败告终。从此中国开始一步步迈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结合这样的史实,学生不仅了解了鸦片战争的经过及结果,更重要的是学生从中懂得了林则徐虽禁烟有功,结果为什么被充军西北,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阅读,既加深了思维,又开拓了知识,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受益匪浅。
2 指导学生理解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对历史概念的正确传授,必须注意让学生对历史有准确理解,因为历史概念反映着相应历史内容的本质属性。历史概念可分为史实概念和史论概念两大类。史实概念是对基本史实的概括,史论概念是对众多基本史实和史事概念的理论概括,但不论哪种概念在中学历史教材中并没有逐一提出来做系统、完整的注释,只是通过历史现象的具体描述加以说明。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从这些说明中归纳出历史概念的内涵,让学生掌握一个历史概念的本质属性。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学生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素质培养。如西周"井田制"这一概念,我们可以依据课本的描述,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概括为:①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土地国有。②人们在生产劳动中所处的地位:奴隶主强迫努力集体从事劳动。③产品分配方式:努力主完全剥夺努力的劳动成果。④井田形式:田野阡陌纵横,呈"井"字行。其中4是井田的形式而不是井田的本质。①②③才是井田这一概念的真正内涵。通过这样的归纳,学生不仅掌握了井田制的本质含义,而且领悟到了分析土地制度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即用生产关系的三要素去分析各种社会形态下的土地制度的实质。这无形中就培养起学生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素质。再如:在世界史教学中我们可以用斯大林总结的关于资产阶级民族形成的五条标准去归纳美国独立战争的起因:①统一的地域:北美十三洲。②统一的民族经济:经过工人、农民和黑人奴隶的开拓,北美经济发展起来。③统一的市场:北美各地间经济往来频繁,初步行成了统一市场。④统一的民族语言:英语。⑤统一的民族意识:反英群众组织"自由之子、""通讯委员会"成立,准备反抗英国的压榨。通过这样的归纳,学生不仅深刻理解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内因是美利坚民族的形成和民族要独立、国家要解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的道理,而且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产阶级民族这一概念所做的界定。如果我们在教学中长期地有意识地对一些历史概念进行这样的归纳和讲授,不仅能使学生准确地掌握历史概念,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周密性和彻底性,表现出很强的理论素质,还能加深教学的深度。
3 引导学生归纳
归纳整理就是要求学生按类别将分散的历史知识整理成板块或线索。通过整理,从中概括出历史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它所反映的实质内容。例如通过对中国封建社会历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措施的整理,可了解封建社会产生、发展、强盛到衰亡的历史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1)整理归类必须强调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完成,不使用现成答案,也不赞成抄袭资料,否则无益于学生能力的培养。(2)整理的类别由教师列出提纲。归类方法可按大专提进行,以便系统把握历史知识。如中国古代史可分政治改革、中央集权、赋税制度、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科技文化等专题作知识归类;中国近现代史可按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进行归类;世界现代史按国别史、国际共运史等方面进行归类。归类方法也可按小专提进行,以便从微观上系统掌握历史知识。如同一地区、同一时期发生的大事,同一目的知识等进行归类。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分类整理,让学生举一反三,学会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整理归纳线索越多,对历史知识网络熟悉的程度就越深,其能力也会同步提高,在知识的运用中就能驾轻就熟。对学生 自己的归纳,教师要进行批阅或指导,及时纠正可能出现的错误。(3)整理归纳的最好形式是列纲或制图表。
4 倡导学生运用
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最困难的既不是阅读理解、背诵记忆,也不是整理归纳,而是对材料的取舍和历史知识的运用。分析与运用是学生诸多能力是否能发挥出来的关键能力。历史学科的运用能力可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精选忧患历史知识,用准确简洁的语言,严谨的逻辑思维解答历史问题;第二层次是在第一层次基础上能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原理分析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并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第三层次是把已掌握的历史知识与原理迁移到新材料、新情境中去解决新问题。运用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是一个艰苦而复杂的过程,为此需要做到下面几点:(1)教师精选精讲典型例题,并做深刻而全面的剖析,寻找答题有关规律;(2)认真审题,精选与题目有关的素材;(3)结合政治课教学,讲清常用的哲学原理,加深对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4)结合课本加强马克思主义史学观的渗透,尤其要突出那些理论性较强的章节和段落。如中国古代史上的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当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产生的影响,正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原理最好的体现;(5)深层次挖掘教材,充分运用新教材、创设新情境,增加这方面的训练。运用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春风化雨,把它渗透到日常教学活动中,靠平时的点滴积累,才会有最终的丰硕成果。
以上所谈的历史教学过程中的四点,其中阅读、理解以及归纳是学习历史的方法,而掌握运用才是学习历史的目的,为能让学习更扎实地学好历史知识,更好的为社会发展服务,作为历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点探索,有点创新,对我们的教学工作不无裨益。
历史学科的教学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他是集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表述能力为一体的学生能力的培养,所以设计好历史学科的教学过程,历来是历史老师在历史教学中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重要一环。根据我国30年在一线历史教学中的经验,归纳起来大致为:辅导学生阅读、指导学生理解、引导学生归纳、倡导学生运用。
1 辅导学生阅读
历史学科的阅读不同于一般的语文课,他要求学生领会教科书的篇章结构,大小子目和内在联系,哪些是基本史事,哪些是基本原理和观点。学生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通过感知,参与了观察、思维、想象分析、归纳、综合等多种思维活动。老师在辅导、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时,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介绍阅读方法,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可把每个历史事件分成背景、经过和结果三个方面进行,从阅读中寻找答案。(2)指出阅读内容中的重点与难点,讲解阅读过程中学生不够明确的概念。(3)设计一些旨在提高能力的问题,帮助他们通过阅读去进行思维、分析、判断提高阅读能力。(4)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单纯地按课本顺序看书,提高从各个角度看;从基本史实上升到概念,最终进行理论概括,如学生学习"鸦片战争"一节时,为能使学生有目的的去阅读,我首先设计了几个问题,①鸦片战争的背景是什么?②鸦片战争中的民族英雄是谁?③鸦片战争的结果怎样?④鸦片战争产生怎样的影响等,学生通过反复读课文、查资料、粗略地知道了鸦片战争的背景是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正在向帝国主义过渡,他们迫切要求开辟海外市场,推销工业产品和掠夺工业原料,所以都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了中国,可当时清政府闭关锁国,腐败软弱,再加上朝廷内部的勾心斗角,当时虽有林则徐等英雄抵抗,但最终却以失败告终。从此中国开始一步步迈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结合这样的史实,学生不仅了解了鸦片战争的经过及结果,更重要的是学生从中懂得了林则徐虽禁烟有功,结果为什么被充军西北,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再阅读,既加深了思维,又开拓了知识,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受益匪浅。
2 指导学生理解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对历史概念的正确传授,必须注意让学生对历史有准确理解,因为历史概念反映着相应历史内容的本质属性。历史概念可分为史实概念和史论概念两大类。史实概念是对基本史实的概括,史论概念是对众多基本史实和史事概念的理论概括,但不论哪种概念在中学历史教材中并没有逐一提出来做系统、完整的注释,只是通过历史现象的具体描述加以说明。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从这些说明中归纳出历史概念的内涵,让学生掌握一个历史概念的本质属性。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学生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素质培养。如西周"井田制"这一概念,我们可以依据课本的描述,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概括为:①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土地国有。②人们在生产劳动中所处的地位:奴隶主强迫努力集体从事劳动。③产品分配方式:努力主完全剥夺努力的劳动成果。④井田形式:田野阡陌纵横,呈"井"字行。其中4是井田的形式而不是井田的本质。①②③才是井田这一概念的真正内涵。通过这样的归纳,学生不仅掌握了井田制的本质含义,而且领悟到了分析土地制度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即用生产关系的三要素去分析各种社会形态下的土地制度的实质。这无形中就培养起学生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素质。再如:在世界史教学中我们可以用斯大林总结的关于资产阶级民族形成的五条标准去归纳美国独立战争的起因:①统一的地域:北美十三洲。②统一的民族经济:经过工人、农民和黑人奴隶的开拓,北美经济发展起来。③统一的市场:北美各地间经济往来频繁,初步行成了统一市场。④统一的民族语言:英语。⑤统一的民族意识:反英群众组织"自由之子、""通讯委员会"成立,准备反抗英国的压榨。通过这样的归纳,学生不仅深刻理解了美国独立战争的内因是美利坚民族的形成和民族要独立、国家要解放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的道理,而且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资产阶级民族这一概念所做的界定。如果我们在教学中长期地有意识地对一些历史概念进行这样的归纳和讲授,不仅能使学生准确地掌握历史概念,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周密性和彻底性,表现出很强的理论素质,还能加深教学的深度。
3 引导学生归纳
归纳整理就是要求学生按类别将分散的历史知识整理成板块或线索。通过整理,从中概括出历史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它所反映的实质内容。例如通过对中国封建社会历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措施的整理,可了解封建社会产生、发展、强盛到衰亡的历史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做:(1)整理归类必须强调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完成,不使用现成答案,也不赞成抄袭资料,否则无益于学生能力的培养。(2)整理的类别由教师列出提纲。归类方法可按大专提进行,以便系统把握历史知识。如中国古代史可分政治改革、中央集权、赋税制度、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科技文化等专题作知识归类;中国近现代史可按屈辱史、抗争史、探索史进行归类;世界现代史按国别史、国际共运史等方面进行归类。归类方法也可按小专提进行,以便从微观上系统掌握历史知识。如同一地区、同一时期发生的大事,同一目的知识等进行归类。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分类整理,让学生举一反三,学会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整理归纳线索越多,对历史知识网络熟悉的程度就越深,其能力也会同步提高,在知识的运用中就能驾轻就熟。对学生 自己的归纳,教师要进行批阅或指导,及时纠正可能出现的错误。(3)整理归纳的最好形式是列纲或制图表。
4 倡导学生运用
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最困难的既不是阅读理解、背诵记忆,也不是整理归纳,而是对材料的取舍和历史知识的运用。分析与运用是学生诸多能力是否能发挥出来的关键能力。历史学科的运用能力可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精选忧患历史知识,用准确简洁的语言,严谨的逻辑思维解答历史问题;第二层次是在第一层次基础上能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原理分析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并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第三层次是把已掌握的历史知识与原理迁移到新材料、新情境中去解决新问题。运用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是一个艰苦而复杂的过程,为此需要做到下面几点:(1)教师精选精讲典型例题,并做深刻而全面的剖析,寻找答题有关规律;(2)认真审题,精选与题目有关的素材;(3)结合政治课教学,讲清常用的哲学原理,加深对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4)结合课本加强马克思主义史学观的渗透,尤其要突出那些理论性较强的章节和段落。如中国古代史上的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当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产生的影响,正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原理最好的体现;(5)深层次挖掘教材,充分运用新教材、创设新情境,增加这方面的训练。运用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春风化雨,把它渗透到日常教学活动中,靠平时的点滴积累,才会有最终的丰硕成果。
以上所谈的历史教学过程中的四点,其中阅读、理解以及归纳是学习历史的方法,而掌握运用才是学习历史的目的,为能让学习更扎实地学好历史知识,更好的为社会发展服务,作为历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点探索,有点创新,对我们的教学工作不无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