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金融学》是管理类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本文总结在金融学课堂教学的实践中,通过案例学习、充分利用学校数据库、介绍最新科研成果等方式,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案例教学数据库学术前沿
金融学是理论和实践兼具的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核心课程,是培养学生金融素养的基础课程,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课程可分为金融体系、时间与资源配置、价值评估模型、风险管理与资产组合理论、资产定价和公司金融等六个部分。课程既有完美的理论体系,又生动反映了生活中的金融实践,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很受学生的欢迎。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以理论讲授为主,即便教材上有配套的案例,这些案例一方面缺乏时效性、没能反映我国当前错综复杂的金融环境,另一方面过于简单、问题过于简化,因而难以真正引起学生的兴趣。国内也有不少专家学者提出了一些相关的教学改革做法(见强学锋(2009),谢丽华和谢伟杰(2010),张曼(2012)),然而、限于软硬件环境,这些做法并不完全适用于广东工业大学《金融学》课程的本科教学。以下是作者多年从事《金融学》课程教学、结合我校软硬件条件探索出来的一些教学改革思路。
一、在教学内容中融入生动的、强时效性的教学案例
金融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因而不能只讲解理论知识,而必须在每一章的教学中结合当前国际和国内的金融现象、金融实践进行案例教学。生动有趣的教学案例一方面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了解,另一方面活跃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讲解年金的概念时,可结合以下寿险保险合同进行讲解。
【例】某30岁男性,投保养老保险产品A,10年交费,基本保险金额10万元,60岁的保单周年日开始领取,按年領取,只要被保险人生存,可以一直领取到100周岁的保单周年日,如下图所示。
该例子是典型的寿险合同。通过该案例的讲解,可以向学生传递以下知识点:
1.年金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年金的概念较为简单,学起来容易觉得枯燥无味,也无法理解这一概念的重要意义。结合该案例的学习,学生将会发现年金的概念是解决时间价值问题的重要利器。
2.保险合约的基本知识。保险是金融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日常生活经常会接触到的金融工具。对该案例的讲解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保险的价值评估、保险合同的设计,进而为以后学习资产定价等相关知识奠定基础。
3.理论知识的应用。以上例子较为复杂,其计算与求解过程需要借助Marlab等数学软件的帮助。通过案例的讲解,学生可以学习如何通过软件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
另外,当代金融创新和金融市场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金融产品、保险产品层出不穷,引入的案例要有时效性,才能更好帮助学生理解金融体系运行的基本规律。
二、充分利用学校数据库,在课堂教学过程增加实验演示环节。
出于广大师生教学与科研的需要,广东工业大学购买了大量金融类数据库。这些数据库提供大量数据,涵盖了世界各国经济、社会与金融等诸多领域。在教学过程有效利用这些数据库,可以让枯燥的理论教学变得丰富多彩。例如,在讲解如何分析财务报表解读企业的财务健康状况时,可通过数据库阅读一些典型的企业(如工商银行)的财务报表,结合最新的时政、股市信息解读这些财务报表,分析股价上涨(下跌)与企业财务健康状况、业绩的联系。通过讲解,让学生学以致用,既理解了财务报表分析的过程,也提到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在课堂教学过程介绍最新研究成果,提高学生学术素养
当前,我国本科生教育水平有了质的提升,很多本科生从高年级就开始跟导师学习、开展一些初步的学术研究工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一些学术素养方面的培训极为重要。一个有效的做法就是,在讲解到某部分理论知识时,顺便讲解该内容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例如,当讲解居民户的储蓄和投资决策时,可向学生介绍Kraft等(2015)的研究成果,介绍个人消费习惯以及房产对居民户投资决策的影响,鼓励学生发散思维,积极探索相关话题,培养科研兴趣。
课堂教学引入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容,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然而,金融学课堂教学学时有限(一般为32或54学时),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有效平衡理论教学与以上内容,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是我们下一步教学改革需要积极探索的内容。
关键词:案例教学数据库学术前沿
金融学是理论和实践兼具的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核心课程,是培养学生金融素养的基础课程,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金融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课程可分为金融体系、时间与资源配置、价值评估模型、风险管理与资产组合理论、资产定价和公司金融等六个部分。课程既有完美的理论体系,又生动反映了生活中的金融实践,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很受学生的欢迎。传统的课堂教学过程以理论讲授为主,即便教材上有配套的案例,这些案例一方面缺乏时效性、没能反映我国当前错综复杂的金融环境,另一方面过于简单、问题过于简化,因而难以真正引起学生的兴趣。国内也有不少专家学者提出了一些相关的教学改革做法(见强学锋(2009),谢丽华和谢伟杰(2010),张曼(2012)),然而、限于软硬件环境,这些做法并不完全适用于广东工业大学《金融学》课程的本科教学。以下是作者多年从事《金融学》课程教学、结合我校软硬件条件探索出来的一些教学改革思路。
一、在教学内容中融入生动的、强时效性的教学案例
金融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因而不能只讲解理论知识,而必须在每一章的教学中结合当前国际和国内的金融现象、金融实践进行案例教学。生动有趣的教学案例一方面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了解,另一方面活跃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讲解年金的概念时,可结合以下寿险保险合同进行讲解。
【例】某30岁男性,投保养老保险产品A,10年交费,基本保险金额10万元,60岁的保单周年日开始领取,按年領取,只要被保险人生存,可以一直领取到100周岁的保单周年日,如下图所示。
该例子是典型的寿险合同。通过该案例的讲解,可以向学生传递以下知识点:
1.年金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年金的概念较为简单,学起来容易觉得枯燥无味,也无法理解这一概念的重要意义。结合该案例的学习,学生将会发现年金的概念是解决时间价值问题的重要利器。
2.保险合约的基本知识。保险是金融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日常生活经常会接触到的金融工具。对该案例的讲解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保险的价值评估、保险合同的设计,进而为以后学习资产定价等相关知识奠定基础。
3.理论知识的应用。以上例子较为复杂,其计算与求解过程需要借助Marlab等数学软件的帮助。通过案例的讲解,学生可以学习如何通过软件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应用理论知识的能力。
另外,当代金融创新和金融市场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金融产品、保险产品层出不穷,引入的案例要有时效性,才能更好帮助学生理解金融体系运行的基本规律。
二、充分利用学校数据库,在课堂教学过程增加实验演示环节。
出于广大师生教学与科研的需要,广东工业大学购买了大量金融类数据库。这些数据库提供大量数据,涵盖了世界各国经济、社会与金融等诸多领域。在教学过程有效利用这些数据库,可以让枯燥的理论教学变得丰富多彩。例如,在讲解如何分析财务报表解读企业的财务健康状况时,可通过数据库阅读一些典型的企业(如工商银行)的财务报表,结合最新的时政、股市信息解读这些财务报表,分析股价上涨(下跌)与企业财务健康状况、业绩的联系。通过讲解,让学生学以致用,既理解了财务报表分析的过程,也提到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在课堂教学过程介绍最新研究成果,提高学生学术素养
当前,我国本科生教育水平有了质的提升,很多本科生从高年级就开始跟导师学习、开展一些初步的学术研究工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一些学术素养方面的培训极为重要。一个有效的做法就是,在讲解到某部分理论知识时,顺便讲解该内容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例如,当讲解居民户的储蓄和投资决策时,可向学生介绍Kraft等(2015)的研究成果,介绍个人消费习惯以及房产对居民户投资决策的影响,鼓励学生发散思维,积极探索相关话题,培养科研兴趣。
课堂教学引入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容,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然而,金融学课堂教学学时有限(一般为32或54学时),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有效平衡理论教学与以上内容,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是我们下一步教学改革需要积极探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