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特殊的反问句——归因句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etchupbi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问是一种无疑而问、只问不答或“往往要对方不作反对的回答”(于根元1984:422)的传统修辞格。吕叔湘(1982[1942]:290)说:“反诘实在是一种否定的方式:反诘句里没有否定词,这句话的用意就在否定;反诘句里有否定词,这句话的用意就在肯定。”自此,反问句“字面上是肯定的,意思是否定;字面上是否定的,意思是肯定”(胡裕树1995:378~379)的观点成为汉语语法学界的共识。这条规则很有解释力,能解释绝大多数的反问句。例如“大局长没有专车,谁信呢?”“谁信呢?”相当于“谁都不信”或“没有人信”。但对下面的语言现象,这条规则难以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
  (1)老方(困惑地)哎,你是不是也常怨你父母?
  安妮(沉默片刻)不,我不怨。虽然他们打我,可谁叫他们是我爹妈!(《剧本》2000年第2期)
  (2)秦仲义来看看,看看你这年轻小伙子会作生意不会!
   王利发 唉,一边作一边学吧,指着这个吃饭嘛。谁叫我爸爸死得早,我不干不行啊!(老舍《茶馆》)
  (3)董志英管大哥,你何必单拿我们女孩子开玩笑呢?我求求你,放走小马儿吧?
   管一飞谁教你们女孩子容易受欺负呢?(老舍《谁先到了重庆》)
  (4)“这么说倒是你疼我了?得得,我就当这死者,谁让这头儿是我挑的呢。”(王 朔《玩的就是心跳》)
  上面划线部分的句子形式上是问句,实际上说话人心中并没有疑问,也都不用回答,也无法回答。按照前述反问句的定义,这些都属于反问句。但这些反问句难以适应上述反问句的规则。例(1)“谁叫他们是我爹妈!”不能解释为“谁都不叫他们是我爹妈”,或“没有人叫他们是我爹妈”。例(2)“谁叫我爸爸死得早”也不能解释为“谁都不叫我爸爸死得早”,或“没有人叫我爸爸死得早”。其他几例也都如此。我们尚未见到对这类反问句的专门研究,只有常玉忠(1992)分析过两个例子。我们检索了老舍、曹禺、王蒙、王朔等作家的作品,2000、2001年的《剧本》和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现代汉语语料库,得到此类反问句353个。我们对这353个例句进行分析,发现它们的基本意思一致,都是说明原因的。例(1)安妮的意思是:“虽然他们打我,可我不怨他们,因为他们是我的爹妈。”例(2)王利发的意思是:“因为我爸爸死得早,所以我不干不行啊!”例(3)的意思是:“单拿女孩子开玩笑,是因为你们女孩子容易受欺负。”例(4)是说“我就当这死者,因为这头儿是我挑的”。鉴于此,我们将这类反问句称作“归因句”。
  归因句第一个谓词性成分是“让”或“叫”,个别作家,如老舍,有时用同义词“教”代替“叫”。我们选“让”为代表,将归因句记作“谁让+S”。下面谈谈归因句的特点。
  1.从句法上看,“谁让+S”句来源于兼语式,但与一般兼语式已有所不同。
  其一,在兼语式“X让Y VP”格式中,“X”可以是表示人的名词或代词,是个开放的类。而在归因句“谁让+S”句中,句首只用疑问代词“谁”,罕用“哪”,除这两个之外,其他词语均不能出现在这个位置。
  其二,在兼语式“X让Y VP”格式中,“让”表示“指使、容许或听任”的意思,用“指使、派、命令、容许”等动词替换“让”,句子仍然成立,如:
  (5) 小王让/指使/派/命令/容许小李去。
  可见,“让”的位置对使令动词有开放性。而“谁让+S”句中,“让”的意思已经虚化,不表示“使、命令、容许”的意思;“让”只能由同义词“叫”“教”替换,其他的词不可替换,这说明归因句“谁让+S”中“让”的位置是封闭的。如:
  (6)谁叫/让/教他们是我爹妈。
  *谁指使/*派/*命令/*容许他们是我爹妈。
  其三,在兼语式“X让Y VP”格式中,“让”前面可以加副词,如“不/没有”,“X不/没有让Y VP”也是合格的句子。“让Y VP”作为一个直接成分可以单说,如“让你去”,而“X让”不是直接成分,“X让Y VP”应当分析为“[X][让Y VP]”,是主谓关系。而归因句“谁让+S”句中,“谁”与“让”结合紧密,中间不能插入别的成分,连否定词“不/没有”也放不上去。如:
  (7) *谁不/没有叫他们是我爹妈。
  *谁不/没有叫我爸爸死得早。
  *谁不/没有教你们女孩子容易受欺负。
  *谁不/没有让这头儿是我挑的。
  353个归因句句中没有一例“谁让”中间插入别的成分的。有些归因句中的“让+S”不能单说,如:
  (8) *叫他们是我爹妈
  *叫我爸爸死得早
  *教你们女孩子容易受欺负
  *让这头儿是我挑的。
  这说明“谁让+S”句不能分析为“[谁][让+S]”。
  2.“谁让+S”句虽然来源于兼语式,但二者的焦点结构并不同。下面是一般兼语式的例子:
  (9)谁派你来的?
  你们是怎么进来的,谁让你们进来的?
  谁叫你们搬的?
  这些句子作询问句理解,“谁”指代人,意思实在,带对比重音,是疑问焦点。可以在“谁”前面插入焦点标记词“是”。如:
  (10)是谁派你来的?
  你们是怎么进来的,是谁让你们进来的?
  是谁叫你们搬的?
  而“谁让+S”句首疑问代词“谁”不指代某个人,也不表示没有一个人,意思十分虚灵,且不带重音,不再成为焦点,“谁”的前面不能插入焦点标记词“是”。如:
  (11)*是谁叫他们是我爹妈。
  *是谁叫我爸爸死得早。
  *是谁教你们女孩子容易受欺负。
  *是谁让这头儿是我挑的。
  句子的表意重心移到句子的后部,句子后部的某个实词语带有正常重音,成为常规焦点。如:
   (12)甭管好坏,对我还不是一回事?都得管我,教育我,还得赛着比着看谁管得好 ——我在谁家不都得挨管?谁让我小呢?还不到年龄不配自个管自个呢?(王朔《我是你爸爸》)
  (13)鲁贵(望着大海)可是这怪谁?你把人家骂了,人家一气,当然就把我们辞了。谁叫我是你的爸爸呢?(曹禺《雷雨》)
  例(12)(13)归因句中的“谁”既不实指某个人,也不表示没有一个人,不能重读。例(12)“我小”是句子的表意重点,“小”带有自然重音,成为常规焦点。例(13)鲁贵申明“因为我是你爸爸,所以受了你连累,被辞退了”,句子的表意重点是“爸爸”,重音在“爸爸”上,“爸爸”成为常规焦点。
  上述现象说明,归因句中“谁”和“让”都已经虚化,中间不能插入别的词语;有些归因句中的“让+S”单说不合格,因此,不能分析成“谁”是主语,“让+S”是谓语;句子的焦点不再是疑问代词“谁”。从这些特点来看,归因句中“谁让”已经语法化,凝固成一个词语。归因句是一个由表示反问的兼语句虚化来的说明原因的固定格式。
  3.从语体色彩上看,归因句具有鲜明的口语色彩。这表现在两个方面:A.常见于人物对话中,独白性的话语中较少见。B.常见于日常生活场景中,正式的场合较少见。如上面各例。又如:
  (14)“她骂咱们呢,你没听出来?”石岜大声跟那个男的说。
  “骂呗,谁让她有钱的,人穷志短。”(王朔《浮出海面》)
  (15)“对!让你身败名裂。傻了吧?告诉你,不管你怎么想,反正我是讹上你了。”
  “你嫁不出去了非嫁我?”
  “没错,谁让你不长眼睛的,你就认倒霉吧。”(王朔《刘慧芳》)
  (16)“到底是你做我做?”
  “你才吃几碗干饭?知道什么好吃?”
  “得,依你,谁叫我得管你叫爸爸呢。”(王朔《顽主》)
  (17)本来是25只,本来有两只公鸡,天天你啄我我啄你,啄得冠子上全是血,只好把战败的那个宰掉了,谁让你没本事。(王蒙《蝴蝶》)
  这些都是活生生的口语,鲜明生动。(14)~(16)都是人物对话。例(17)“谁”之前是叙述性的独白,到归因句时却换了口气,模仿当时面对那只战败了的公鸡的情景说话,“谁让你没本事”,用“你”,好象那只公鸡就在眼前,这说明归因句很适宜用于面对面的对话。从使用场合看,例(14)是几个朋友喝酒的场合,例(15)是谈恋爱的场合,例(16)是日常生活中父子之间的对话,都是较为随便的场合。王朔擅长用当代北京口语创作,他作品中归因句比其他作家作品中的归因句要多。
  4.从话语上看,归因句从不用于谈话的开始:在对话中,归因句通常用在接话者的话语中;如果是独白,归因句总是用在后续句中,从不用作首发句。如上面各例。这显然是由归因句的语法意义造成的。归因句是解释原因的,当然只能出现在需要对其原因作出解释的话语之后。从实际用例来看,有的归因句自成一个话段,如例(3);有的用在一个话段的中间,如(2)(12)(14)(15);更经常的是位于一个话段的末尾,如(1)(4)(13)(16)(17)。有的带语气词“呢”,句末有问号,语调上扬,如(3)(12)(13);有的带了语气词“呢”,但句末不用问号,而用逗号、句号或叹号;有的既没有用问号,也不带语气词“呢”,语调可以上扬,也可以下抑,如(17)“谁让你没本事”。
  5.从语用含义上看,归因句在表示原因这个基本的意义之外,有的带有委婉的责怪之意。如:
  (18)“别人瞧不起咱们也就算了。”刘会元激动地对我说,“咱们不怨命,怪咱自个,谁让咱小时候没好好念书呢,现在当作家也是活该!……”(王朔《一点儿正经没有》)
  (19)警官站起来,和白度握手告别,送她出门:“这次就宽恕你们,下次,唐元豹再出这种事,我就连你一起追究,谁让你是他的作者。”(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
  例(18)归因句主要意思是“因为咱小时候没好好念书,所以现在别人瞧不起咱们”,带着轻微的自责,“怪咱自个”点明了这个意思。例(19)警官的话在说明原因的同时,也轻微地批评了白度,“你不该作他的作者”,批评得很委婉,“握手”“送她”说明整个气氛是很轻松和谐的。
  有的归因句在说明原因的同时,带有轻微的自嘲、无可奈何的感叹和调侃的意味。如:
  (20)“立刻向刘老师道歉,诚恳地道歉,请求原谅!”他指着马锐喝令道。
  “我已经道过歉了,”马锐仰脸看着墙,低声说。
  “其实,我倒不需要他给我道歉。作为老师,受点气受点委屈没什么,惯了,谁让我是老师的。”(王朔《我是你爸爸》)
  (21)审判员赞成地点点头,“我都这么大了,我爸还把我当小孩呢,跟老人没法讲理。忍着吧,谁让咱是人家生的呢?”审判员拍拍马锐的肩膀……(同上)
  (22)在抨击帝国主义狰狞嘴脸时她使用了“恬不知耻”这个成语,但她把“恬”字念成了“刮”——刮不知耻。其实这也没什么,每个人都有口误的可能,翻开《新华字典》的任何一页都有叫多数人不认识念不出来的生字,谁叫我们民族语汇丰富的?……(同上)
  例(20)“谁让我是老师的”意思是说“因为我是老师,所以受点气受点委屈是应该的。老师总归是老师,学生终究是学生,哪能让学生受委屈?”话中带有自我解嘲的意味。例(21)“谁让咱是人家生的呢?”带有自嘲的意味,还有轻微的无可奈何的感叹。例(22)在解释原因的同时又不无调侃的意味。
  归因句是解释原因的,而我们语言中已经有表示原因的“因为”句,两者并存,其中的原因可能是:一方面,归因句具有鲜明的口语色彩,而“因为”句在书面语中更常见。另一方面,归因句带有轻微的责备、自我解嘲、调侃等意味,语气轻松活泼;而“因为”句是中性的,只是客观地解说原因,没有这些语用含义。如果将归因句换为“因为”句,表示原因的意思仍然保持,但上述的这些色彩意义便消失殆尽。以(22)为例,将“谁叫我们民族语汇丰富的?”说成“因为我们民族语汇丰富”,这就成了客观说明了,调侃的意味便荡然无存。这正是归因句存在并发展的原因。
  
  附注:
  ①也可以作为反问句理解。作为反问句理解时,“谁” 开始虚化为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不确指某个人,表示没有一个人。“谁”前面不能插入焦点标记词“是”,但重音仍在“谁”上,“谁”还是焦点。
  
  参考文献:
  [1] 常玉钟.试析反问句的语用含义[J].汉语学习, 1992,(5):12-16.
  [2] 胡裕树.现代汉语(重订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3]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1942].
  [4] 于根元.反问句的性质和作用[J].中国语文, 1984,(6) :419-425.
  (胡德明,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
其他文献
《马氏文通》起词节从起词的本质、构成、隐现、借代等方面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相当于现代汉语主语的句子成分,为后来主语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其中也有不足之处。“起词”论
“粪土之墙”的“粪土”是一个动宾结构,义为“掉落或扫除尘土”,由此引中出“脏土、秽土”,进而引申为“鄙贱下劣的事物”或“形容恶劣的环境”;“粪”指“粪便”义,是汉代以后才
建立了气相色谱-串联质谱定量检测花茶、绿茶、红茶和黑茶4类茶叶中氟氯氰菊酯、氯氰菊酯和氰戊菊酯3种拟除虫菊酯农药残留量的方法.样品采用乙腈进行提取,优化洗脱液配比,选
8月13日,公司制安分局鲁地拉机电安装项目部负责安装的鲁地拉电站6号机组,完成机坑内定子下线工作,顺利通过定子整体交直流耐压试验。此前鲁地拉电站1至5号机组已顺利实现投产发
《论语》是语录体,它的语言虽是散珠碎玉,但经过“论篡”,让人捧读,便觉满眼金碧生辉,耀眼夺目。或精警,或幽默,或含蓄,或隽永,或清新,或沉郁,或峻切,或雄放,风格多样,仪态万千。格言、警语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认为“混”hùn有四个义项:  ①动 掺杂:~合∣~为一谈∣两种豆子~在一起。  ②动 蒙混:~充∣鱼目~珠∣你是怎么~进来的?  ③动 苟且地生活:~日子∣~了半辈子。  ④副 胡乱:~出主意。  其中第三个义项的中心义素是[+生活],基本上可以用“过”来替换;此处的“苟且”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中的解释是:只顾眼前,得过且过。可见《现汉》认为“混”
据吕叔湘(1980),“在”字结构用法有五:1.表示时间。2.表示处所。3.表示范围。4.表示条件。构成“在+动名词短语+下”的格式,用在动词或者主语前边。5.表示行为的主体。  介词“在”可以与表示时间、处所的词语结合组成介词短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等,还可与方位词组合在一起,表示时间、空间、范围、方面、条件等等。“在”组成的介词短语在句中主要作状语、补语,还可以作定语、宾语等。韩国学
使用耦合方法研究扩散半群关于Lipschitz常数的压缩性,所获结果广于Herbst和Pitt的相应定理,并在一些简单情形优于他们的估计。
《色谱》2014~2015年度优秀论文评选工作已经完成,共评出10篇获奖论文,获奖论文的通讯联系人将获得由《色谱》编辑部颁发的1000元/篇的奖金。本次评选针对《色谱》2014~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