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中医在治疗痛经时,可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调整其治疗方案,因时制宜、因病制宜,中医药在干预痛经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治疗手段多种多样,疗效显著。本文介绍了痛经的临床表现及发病机理以及中医治疗痛经的方法,以供大家交流参考。
【关键词】 女性 痛经 中医治疗
痛经指月经前后或行经期间下腹及腰部有疼痛、坠胀感,严重时伴有恶心、呕吐、肢冷等症状的病理现象,它亦可以称为经期疼痛[1,2]。痛经在古籍中又称“经行腹痛”、“月水来腹痛”、“经前腹痛”、“经后腹痛”、“经来小腹痛如刀割”、“少腹痛”等,痛经自古以来便是妇科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3]。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痛经的发病率从1980年的33.19%出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且以年轻未生产女性居多,严重影响着女性的日常生活与工作,威胁女性的身心健康[3]。痛经在治疗中,主要分为中医和西医两种方法,传统的西医治疗会有很多的副作用,而中医治疗具有针对性强,毒副作用小以及复发率低等优点,中医药在干预痛经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治疗手段多种多样,疗效显著,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3]。因此,近年来,中医治疗痛经得到了越来越多女性患者的青睐。
1 痛经的临床表现
痛经是妇科病症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疾病,发作时疼痛感,会使女性无法进行正常的活动,一般容易发生在经期的前后3日内,会伴有经血发暗呈现块状、乳房肿痛、白带增多、恶心呕吐、头晕乏力、腰部酸痛、虚汗等等。痛经很有规律,是随着月经周期反复发作的。痛经每随月经周期而发,严重者可伴恶心呕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昏厥,给工作及生活带来了负面影响。
1.1 气血虚弱症状
经期或前后小腹隐痛,经色较淡,量少,体腰膝无力,神倦乏力,纳食不香,胁腹胀闷,大便不实,眩晕耳鸣,心悸气短,舌苔薄白,舌体胖有齿痕,脉沉细无力。
1.2 气滞血瘀症状
经前或行经时腹痛及腰,小腹胀痛拒按,胸胁乳房胀痛,经行不畅,紫黯有块,块下痛减,周期及经量正常,舌苔薄,质黯瘀斑,
脉弦。
1.3 寒湿凝滞症状
经期或前后小腹冷痛难忍,得热则舒,面色苍白,冷汗淋漓,恶心呕吐,形寒肢冷,经量少,色紫黯有块,小便清长,舌苔薄白,脉沉细或沉紧。
2 发病机制
痛经中医学又称“经行腹痛”。中医学认为,经水出诸肾,与脾、肝、气血、冲脉、任脉、子宫密切相关。本病与冲任、胞宫的周期性生理变化密切相关,病位在子宫、冲任。中医认为,痛经一是因为气血虚弱或肝肾亏损造成的,即“不荣则痛”;二是因为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即“不通则痛”。常由邪气内伏或精血素亏,更值经期前后冲任二脉气血的生理变化急骤,导致胞宫的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或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故使瘸经发作。临床常见有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瘀阻、肾气亏损和气血虚弱等证型。
3 中医治疗糖尿病
3.1 中医治疗原则
在中医中,对于痛经的治疗遵守调理冲任气血为主的原则,同时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出的证型,进行不同的治疗护理。痛经的患者一般临床中需要给予活血、行气或清热、散寒、或泻实、补虚。通常根据痛经的发生阶段不同,治疗的原则有所区别。经期痛经,主要遵循调血止痛以治标;经前后痛经,主要遵循辩证求因以治本。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或者进行益肾、或者进行调肝,或者给予扶脾,使得患者气血流通,经血排出畅通,进而实现“通则不痛”。
3.2 中医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痛经时,气滞血瘀证治宜行气活血、祛瘀止痛;寒凝血瘀证治宜温经散寒、祛瘀止痛;湿热瘀阻证治宜清热除湿、化瘀止痛;肾气亏损证治宜补肾填精、养血止痛;气血虚弱证治宜补气养血、调经止痛。目前中医在功能性痛经治疗方面有许多可行的疗效较好的方法。中医对痛经的干预主要包括方药干预,针刺干预,中医推拿,艾灸干预,辨证施膳。医者在平时的工作中可以因人而异选择适合患者的中医方法来治疗痛经,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调整其治疗方案,因时制宜、因病制宜。
3.3 痛经中医治疗注意事项
痛经患者生活中要注意季节变化,春夏时晚睡早起,避免空调或电风扇下长时间滞留,忌生冷,多饮水;秋冬时要注意保暖。慎风避寒,以防形成瘀血,排出不畅,进而体现出“不通则痛”。痛经患者要劳逸结合。生活规律,不可“劳则气耗”,亦不可“久卧伤气”,以防气血运行受阻,不通则痛。痛经患者应该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心情舒畅,不急不躁,多进行舒缓情绪的活动,如听音乐或散步等等,气和则血顺。保持经期卫生,不可进行游泳或盆浴等活动,内衣要干净透气,卫生用品要符合标准。注意饮食调理,能够起到补益精气的效果,有利于痛经的治疗。忌生冷、酸涩、刺激性食物。生冷寒凉食物的大量摄入,容易导致血液寒凝,诱发痛经。如冷饮、螃蟹、西瓜、黄瓜等。米醋、酸枣、柠檬等酸涩食物,摄人体内有固涩收敛作用,容易使得经血排出受阻,加重痛经。养成良好的生活起居规律,注意适度运动,避免过度劳累或过于安逸,多参加适度的劳动,以帮助气血运行,增强机体的抗御能力,忌涉水、游泳。
4 结论
痛经在中医理论的治疗中是最常见的一种妇科症状之一,中医药在干预痛经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治疗手段多种多样,疗效显著,治疗必需秉承辨证论治的根本大法,分清虚实、寒热,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采用综合的、适宜的方法对痛经进行干预,因时制宜、因病制宜,方可取得非常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郑媛媛,任汉书.妇女痛经的中医初步探析[J].健康必读(下旬刊), 2013(10): 389.
[2]韩丽,宋词,宋会官.浅谈痛经的中医治疗[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4(30): 288.
[3]张玉苹.痛经的中医综合干预疗法[J].中国民间疗法, 2014,22(7): 57-58.
[4]张婷,段志宇.痛经的中医观察及护理体会[J].中国卫生产业, 2014(11): 188-189.
作者简介:王新华(1969-)女,吉林长春人,长春中医学院本科,副主任中医师,中医专业,从事临床工作25年.
【关键词】 女性 痛经 中医治疗
痛经指月经前后或行经期间下腹及腰部有疼痛、坠胀感,严重时伴有恶心、呕吐、肢冷等症状的病理现象,它亦可以称为经期疼痛[1,2]。痛经在古籍中又称“经行腹痛”、“月水来腹痛”、“经前腹痛”、“经后腹痛”、“经来小腹痛如刀割”、“少腹痛”等,痛经自古以来便是妇科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3]。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痛经的发病率从1980年的33.19%出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且以年轻未生产女性居多,严重影响着女性的日常生活与工作,威胁女性的身心健康[3]。痛经在治疗中,主要分为中医和西医两种方法,传统的西医治疗会有很多的副作用,而中医治疗具有针对性强,毒副作用小以及复发率低等优点,中医药在干预痛经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治疗手段多种多样,疗效显著,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3]。因此,近年来,中医治疗痛经得到了越来越多女性患者的青睐。
1 痛经的临床表现
痛经是妇科病症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疾病,发作时疼痛感,会使女性无法进行正常的活动,一般容易发生在经期的前后3日内,会伴有经血发暗呈现块状、乳房肿痛、白带增多、恶心呕吐、头晕乏力、腰部酸痛、虚汗等等。痛经很有规律,是随着月经周期反复发作的。痛经每随月经周期而发,严重者可伴恶心呕吐、冷汗淋漓、手足厥冷,甚至昏厥,给工作及生活带来了负面影响。
1.1 气血虚弱症状
经期或前后小腹隐痛,经色较淡,量少,体腰膝无力,神倦乏力,纳食不香,胁腹胀闷,大便不实,眩晕耳鸣,心悸气短,舌苔薄白,舌体胖有齿痕,脉沉细无力。
1.2 气滞血瘀症状
经前或行经时腹痛及腰,小腹胀痛拒按,胸胁乳房胀痛,经行不畅,紫黯有块,块下痛减,周期及经量正常,舌苔薄,质黯瘀斑,
脉弦。
1.3 寒湿凝滞症状
经期或前后小腹冷痛难忍,得热则舒,面色苍白,冷汗淋漓,恶心呕吐,形寒肢冷,经量少,色紫黯有块,小便清长,舌苔薄白,脉沉细或沉紧。
2 发病机制
痛经中医学又称“经行腹痛”。中医学认为,经水出诸肾,与脾、肝、气血、冲脉、任脉、子宫密切相关。本病与冲任、胞宫的周期性生理变化密切相关,病位在子宫、冲任。中医认为,痛经一是因为气血虚弱或肝肾亏损造成的,即“不荣则痛”;二是因为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即“不通则痛”。常由邪气内伏或精血素亏,更值经期前后冲任二脉气血的生理变化急骤,导致胞宫的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或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故使瘸经发作。临床常见有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瘀阻、肾气亏损和气血虚弱等证型。
3 中医治疗糖尿病
3.1 中医治疗原则
在中医中,对于痛经的治疗遵守调理冲任气血为主的原则,同时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出的证型,进行不同的治疗护理。痛经的患者一般临床中需要给予活血、行气或清热、散寒、或泻实、补虚。通常根据痛经的发生阶段不同,治疗的原则有所区别。经期痛经,主要遵循调血止痛以治标;经前后痛经,主要遵循辩证求因以治本。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或者进行益肾、或者进行调肝,或者给予扶脾,使得患者气血流通,经血排出畅通,进而实现“通则不痛”。
3.2 中医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痛经时,气滞血瘀证治宜行气活血、祛瘀止痛;寒凝血瘀证治宜温经散寒、祛瘀止痛;湿热瘀阻证治宜清热除湿、化瘀止痛;肾气亏损证治宜补肾填精、养血止痛;气血虚弱证治宜补气养血、调经止痛。目前中医在功能性痛经治疗方面有许多可行的疗效较好的方法。中医对痛经的干预主要包括方药干预,针刺干预,中医推拿,艾灸干预,辨证施膳。医者在平时的工作中可以因人而异选择适合患者的中医方法来治疗痛经,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调整其治疗方案,因时制宜、因病制宜。
3.3 痛经中医治疗注意事项
痛经患者生活中要注意季节变化,春夏时晚睡早起,避免空调或电风扇下长时间滞留,忌生冷,多饮水;秋冬时要注意保暖。慎风避寒,以防形成瘀血,排出不畅,进而体现出“不通则痛”。痛经患者要劳逸结合。生活规律,不可“劳则气耗”,亦不可“久卧伤气”,以防气血运行受阻,不通则痛。痛经患者应该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心情舒畅,不急不躁,多进行舒缓情绪的活动,如听音乐或散步等等,气和则血顺。保持经期卫生,不可进行游泳或盆浴等活动,内衣要干净透气,卫生用品要符合标准。注意饮食调理,能够起到补益精气的效果,有利于痛经的治疗。忌生冷、酸涩、刺激性食物。生冷寒凉食物的大量摄入,容易导致血液寒凝,诱发痛经。如冷饮、螃蟹、西瓜、黄瓜等。米醋、酸枣、柠檬等酸涩食物,摄人体内有固涩收敛作用,容易使得经血排出受阻,加重痛经。养成良好的生活起居规律,注意适度运动,避免过度劳累或过于安逸,多参加适度的劳动,以帮助气血运行,增强机体的抗御能力,忌涉水、游泳。
4 结论
痛经在中医理论的治疗中是最常见的一种妇科症状之一,中医药在干预痛经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治疗手段多种多样,疗效显著,治疗必需秉承辨证论治的根本大法,分清虚实、寒热,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采用综合的、适宜的方法对痛经进行干预,因时制宜、因病制宜,方可取得非常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郑媛媛,任汉书.妇女痛经的中医初步探析[J].健康必读(下旬刊), 2013(10): 389.
[2]韩丽,宋词,宋会官.浅谈痛经的中医治疗[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4(30): 288.
[3]张玉苹.痛经的中医综合干预疗法[J].中国民间疗法, 2014,22(7): 57-58.
[4]张婷,段志宇.痛经的中医观察及护理体会[J].中国卫生产业, 2014(11): 188-189.
作者简介:王新华(1969-)女,吉林长春人,长春中医学院本科,副主任中医师,中医专业,从事临床工作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