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非洲,70%的人口是农业人口,农业对非洲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30%。然而,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技术落后等困难,影响了非洲的粮食供给以及非洲人民的温饱。
前往非洲的中国农业专家,将中国这一传统农业国家的技术、资金和经验带到了当地,帮助非洲人民种下了粮食,也种下了美好生活的希望。
2015年11月至2017年 11月,第三期中国农业援助布隆迪项目在当地开展中国杂交水稻试验示范推广工作,这让当地水稻产量增加了近3倍,创造了非洲水稻高产纪录。项目推广期间,20多岁的大学毕业生耐克基在项目组组长杨华德的指导下,种植杂交水稻。丰收的水稻,不仅为耐克基提供了高质量的粮食,也让他学到了水稻种植的科学技术,便于日后自主开展作物种植。2018年3月,在第四期项目开展之时,杨华德选择继续参加,将中国的发展经验和农业技术传授给当地更多人。
莱昂尼达斯,是卢旺达首都基加利郊区小有名气的商人。 2012年,中国援助卢旺达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在当地开展菌草技术培训班,莱昂尼达斯因此学会了生产菌袋的技术。2013年,他前往中国,在福建农林大学进行了短期培训,回国后开了公司,建起了蘑菇种植基地。他的公司发展很快,已经拥有20名雇员。莱昂尼达斯说,菌草技术改变了他的生活。
34岁的坦桑尼亚人阿卜杜拉,以种玉米为生。2014年,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专家,来到阿卜杜拉所在的村子,试点推行科学规范的玉米耕种技术。起初,阿卜杜拉并不太相信这几位初来乍到的外国人能搞出什么新花样。但收获时节整整高出一倍的试验田收成,令他刮目相看。在中国专家的指导下,阿卜杜拉家的玉米产量增长了3.5倍,从贫困户变为了农业示范戶。
与此同时,莫桑比克农妇莎莉亚,贝宁农民库努,赞比亚农民马苏佩……很多人都成为了中非农业合作的受益者。
如今,中非农业合作实现了由单纯的粮食援助向农业技术提供的方式转变,实现了“输血”式向“造血”式的转变。
2015年12月,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提出中非“十大合作计划”,将支持非洲农业现代化建设作为新时期中国对非合作的优先重点领域,着力帮助非洲国家解决这一事关国计民生和经济独立的基础产业发展问题。在非洲100个乡村实施“农业富民工程”、派遣30批农业专家组赴非洲、建立中非农业科研机构“10+10”合作机制……而同时,中国近几年已向20多个非洲国家提供了紧急粮食援助。“只要是中方作出的承诺,就一定会不折不扣落到实处。”
实际上,中非农业合作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末就已经开始。1959年,中国向刚刚获得独立的几内亚无偿提供粮食援助,开启了中非农业合作的篇章。在中非农业合作将近60年的时间中,中国援建农场、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农业技术试验站和推广站,兴建农田水利工程,提供农机具、农产品加工设备和相关农用物资,派遣农业技术人员和高级农业专家传授农业生产技术和提供农业发展咨询,为当地培训农业人才……
同时,中国农业专家还积极参与当地农业规划工作,积极为非洲农业生产出谋划策:援贝宁专家组协助起草该国《农业法》和《农业管理法》;援博茨瓦纳、几内亚比绍专家组分别参与编写两国的《农业发展规划》;援莱索托专家组协助该国向世界卫生组织申请无口蹄疫国家地位;援毛里塔尼亚专家组协助制定农业综合分析测试中心实验室建设方案……
前往非洲的中国农业专家,将中国这一传统农业国家的技术、资金和经验带到了当地,帮助非洲人民种下了粮食,也种下了美好生活的希望。
2015年11月至2017年 11月,第三期中国农业援助布隆迪项目在当地开展中国杂交水稻试验示范推广工作,这让当地水稻产量增加了近3倍,创造了非洲水稻高产纪录。项目推广期间,20多岁的大学毕业生耐克基在项目组组长杨华德的指导下,种植杂交水稻。丰收的水稻,不仅为耐克基提供了高质量的粮食,也让他学到了水稻种植的科学技术,便于日后自主开展作物种植。2018年3月,在第四期项目开展之时,杨华德选择继续参加,将中国的发展经验和农业技术传授给当地更多人。
莱昂尼达斯,是卢旺达首都基加利郊区小有名气的商人。 2012年,中国援助卢旺达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在当地开展菌草技术培训班,莱昂尼达斯因此学会了生产菌袋的技术。2013年,他前往中国,在福建农林大学进行了短期培训,回国后开了公司,建起了蘑菇种植基地。他的公司发展很快,已经拥有20名雇员。莱昂尼达斯说,菌草技术改变了他的生活。
34岁的坦桑尼亚人阿卜杜拉,以种玉米为生。2014年,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的专家,来到阿卜杜拉所在的村子,试点推行科学规范的玉米耕种技术。起初,阿卜杜拉并不太相信这几位初来乍到的外国人能搞出什么新花样。但收获时节整整高出一倍的试验田收成,令他刮目相看。在中国专家的指导下,阿卜杜拉家的玉米产量增长了3.5倍,从贫困户变为了农业示范戶。
与此同时,莫桑比克农妇莎莉亚,贝宁农民库努,赞比亚农民马苏佩……很多人都成为了中非农业合作的受益者。
如今,中非农业合作实现了由单纯的粮食援助向农业技术提供的方式转变,实现了“输血”式向“造血”式的转变。
2015年12月,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提出中非“十大合作计划”,将支持非洲农业现代化建设作为新时期中国对非合作的优先重点领域,着力帮助非洲国家解决这一事关国计民生和经济独立的基础产业发展问题。在非洲100个乡村实施“农业富民工程”、派遣30批农业专家组赴非洲、建立中非农业科研机构“10+10”合作机制……而同时,中国近几年已向20多个非洲国家提供了紧急粮食援助。“只要是中方作出的承诺,就一定会不折不扣落到实处。”
实际上,中非农业合作早在 20 世纪 50 年代末就已经开始。1959年,中国向刚刚获得独立的几内亚无偿提供粮食援助,开启了中非农业合作的篇章。在中非农业合作将近60年的时间中,中国援建农场、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农业技术试验站和推广站,兴建农田水利工程,提供农机具、农产品加工设备和相关农用物资,派遣农业技术人员和高级农业专家传授农业生产技术和提供农业发展咨询,为当地培训农业人才……
同时,中国农业专家还积极参与当地农业规划工作,积极为非洲农业生产出谋划策:援贝宁专家组协助起草该国《农业法》和《农业管理法》;援博茨瓦纳、几内亚比绍专家组分别参与编写两国的《农业发展规划》;援莱索托专家组协助该国向世界卫生组织申请无口蹄疫国家地位;援毛里塔尼亚专家组协助制定农业综合分析测试中心实验室建设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