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版中医学院试用教材编修始末

来源 :中华医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4年后,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中医发展的政策和举措,如举办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班、创办中医学院、在西医院校开设中医课程等,当年各地自编的教材水平参差,影响了教学质量,编写统一的中医教材由此提上日程。在《中医学概论》出版的鼓舞下,卫生部于1959年启动编写工作,第一版中医统编教材得以顺利完成并出版。1963年,针对教材试用情况,卫生部组织全面修订第一版中医统编教材,此即影响深远的第二版教材。第一、二版中医学院试用教材不但解决了中医学院的教材问题,而且也是当代中医学理论体系初步成形的标志。

其他文献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造成了严重且持久的健康和社会危害,接种疫苗是当下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最有效的方法。精神障碍患者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的高风险人群,但由于其疾病的特殊性,是否应接种疫苗成为困扰临床医生、精神障碍患者及家属的重要问题。为规范精神障碍患者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接种,本文从精神障碍患者疫苗接种的安全性、法律和伦理问题等方面提供专家建议。
目的探讨个体化靶向机器人技术辅助斯坦福加速智能神经调节疗法(Stanfordacceleratedintelligentneuromodulationtherapy,SAINT)对抑郁症自杀观念的疗效、安全性及可能的脑网络机制。方法本研究为小样本的开放标签研究,纳入了15例伴自杀观念的抑郁症患者,采用SAINT联合SNRIs治疗。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数据个性化定位每例患者左侧背外侧前额叶(dorsolateralprefrontalcortex,DLPFC)与膝下前扣带回(subgenualanterior
目的基于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magneticresonanceimaging,fMRI)数据构建深度学习分类模型,以辅助诊断双相障碍患者,并分析双相障碍关键影像学特征,提高双相障碍识别率。方法收集符合DSM-Ⅳ诊断标准的双相障碍患者146例(患者组)以及健康对照者234名(对照组),进行fMRI扫描。采用局部一致性(regionalhomogeneity,ReHo)和低频振幅2种方法分析fMRI数据。基于ReHo和低频振幅指标分别采用深度神经网络(deepneuralnetworks,DN
目的与传统非精准定位左侧背外侧前额叶(dorsolateralprefrontalcortex,DLPFC)相比,探索精准定位是否可以提高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transcranialmagneticstimulation,rTMS)治疗抑郁症的疗效,以及右侧眶额叶(rightorbitalfrontalcortex,rOFC)靶点的疗效。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21年3月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招募的符合DSM-Ⅳ抑郁症诊断标准的患者分为3组:非精准DLPFC组(19例)作为对照组,精准DL
目的探究不同临床相双相障碍患者的静息态脑功能局部一致性特征,寻找双相障碍的素质性影像学标记。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纳入符合DSM-Ⅳ-TR诊断标准的169例处于不同临床相的双相障碍患者[双相障碍组,其中双相抑郁组68例、双相(轻)躁狂组29例、双相缓解组72例]及性别、年龄与之匹配的113名对照者(对照组)。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估患者组的抑郁症状严重程度,采用杨氏躁狂评定量表评估躁狂症状严重程度,采用正性和负性情感量表评估正性和负性情绪程度;同时采集所有被试者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数据,并对数据进行
目的探讨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磷酸酶-1(mitogen-activatedproteinkinasephosphatase-1,MKP-1)对慢性不可预测性温和应激(chronicunpredictablemildstress,CUMS)大鼠行为及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6只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8)、CUMS组(n=8)、空载组(n=10)、MKP-1下调组(n=10)。除对照组外,其他各组用来构建抑郁症大鼠模型,其中空载组和MKP-1下调组在CUM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伏硫西汀改善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的疗效。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Library、PsycINFO、WebofScience、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检索年限均为建库至2021年7月9日,纳入伏硫西汀治疗抑郁症患者认知损害的随机对照研究(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RCT)进行Meta分析。2名研究者共同提取文献中基本人口学特征、干预方案及结局指标,结局指标为治疗前后认知和功能评估量表变化值,采用GRADE分级系统评价证据质量,应用Re
近年来特别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后,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self-injury,NSSI)行为在青少年中大量涌现,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并日渐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精神卫生问题。重复的NSSI被认为是一种成瘾行为,与物质成瘾有很多相似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如与多巴胺奖赏系统、内源性阿片类系统密切相关等。本文旨在对国内外NSSI行为成瘾特征的概况、机制、评估与干预等方面进行综述。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self-injury,NSSI)是青少年中高发且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但有研究发现青少年经常会隐瞒NSSI。自我表露是指个体把自己的有关信息向他人传递的行为,个体表露自己实施NSSI可能为获得支持和帮助提供重要机会。本文对青少年NSSI自我表露率、自我表露对象、促进或阻碍自我表露的因素、自我表露的作用和影响进行综述,以期为未来相关的临床实践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第2代抗精神病药在精神分裂症等精神障碍中广泛使用,长期使用可导致代谢综合征患病风险增高。然而抗精神病药所致代谢综合征的病因机制并不明确,肠道菌群与代谢紊乱的关系越来越引起重视。有研究显示抗精神病药源性代谢综合征患者具有独特肠道菌群特征,靶向菌群的探索性治疗有初步临床效益,肠道菌群可能通过免疫、炎症、神经、基因表达调控等多个方面参与抗精神病药所致代谢综合征的发生发展。本文将对肠道菌群与抗精神病药所致代谢综合征相关性研究进行综述,为未来病因机制研究和治疗提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