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中学语文的教学中,古诗文教学无疑是一个重点和难点。如何提升古诗文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个语文老师都要面临和思考的问题。也有很多专家和学者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并提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在实际的教学应用中,古诗文教学总会面临低效等问题。作为一名在一线教学十年的语文老师,在这里我想强调诵读法对于古诗文有效教学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中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意义
诵读是一种对作品进行再创造,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表达艺术,所以诵读应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传统教学的法宝,也是我国几千年传统的语文学习的方法。但在应试教育的今天,我们的语文教学一直困扰在“讲与练”的循环,学生读书少了,背诵则更少,对语文教学的传统否定甚多。其实,传统的蒙学教育能在漫长的两千多年中有生命力,必有它的合理之处。比如说记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强调熟练,以理解为最终目的,这在早期教育中是切实可行的方法。而且语文基本功训练中关键的是培养语感,而语感的培养与朗读又密切相关,因为语感的培养基于对语言文字的感觉及其引起的身心反应而实现的语言模式的内化,其基本途径有二:一是现实的语言交际活动;二是典范的文章作品的诵读。通过反复的诵读,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有助于理解作者及作品的思想意蕴。
中國古代诗文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精华,是古代圣贤智慧的结晶,其不仅蕴含着文学,而且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和哲学。诵读它,不仅会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文学水平,还可以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的思想情操。千百年间,万口传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很多卓有成就的学者,在回忆自己成长历程时,都感慨得益于早年的启蒙教育,尤其是古诗文的诵读。坚定的人生信念以及扎实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影响了他们的修身和治学,这就是所谓的"底子"。现今的人文教育常常提及的"一辈子"的概念,也许正是先人在有意无意间落实了的教学原则。
著名的语言学家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要培养孩子纯正的文学趣味,就要从读诗开始。”但由于古诗文距离现在年代久远,特有的文言句式及不易理解的特性,所以诵读无疑是一种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学者方智范分析认为:诵读是我国语文教育优秀传统中一种有益于积累,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好方法,应当提倡。但现在的学生虽说在学校里“读书”或“念书”,其实读和念的时候很少,一般学生只做到“看”而已。我认为语言学科,不该只用眼和心,须于眼和心以外,加用口及耳才好,而诵读就是心,眼,口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诵读古诗词,对于陶冶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显得至关重要。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尝试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反复诵读法。这种方法最简单有效,即让学生多读,可指导学生朗朗出声的诵读,浅吟低唱的诵读,也可不求甚解的诵读,古人讲究“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第二,古诗文诵读要有极强的感染力,还要处理好诵读的停顿、语速、重音及语气。诗歌的诵读,节奏的停顿尤其重要,节奏停顿要注意连而不断,并且要注意为加强语气、阐明观点、表达感情作逻辑的停顿。语速的快慢安排要依情节发展与感情的表达灵活处理。一般情节紧张、情绪欢快昂扬时快,情节舒缓、情绪忧郁悲伤时慢。重音的处理,要结合句子找出规律,以更好地表情达意。如谓语动词、表性状程度的状语、表性状强调的定语、表结果或程度的补语、疑问代指示代词等要重读。至于语气语调,只要理解作品中祈使、陈述、疑问和感叹句的作用,灵活处理,一定会为诵读添彩。
第三,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要使诵读具有感染力,传达出自己的感受,传达出作品的神,关键的一点,是要把握好作品的感情基调。就像你如果不了解白居易《琵琶行》中感伤的情感基调,就无法把离别之愁,琵琶声之悲,身世之悲,同病相怜之悲,触动自身坎坷之痛之悲,一层一层传达出来。如果你不了解李白《将进酒》那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于是满腔不合事宜借酒兴诗情,来一次淋漓尽致的发抒,就不能表现那既豪放又感伤的复杂情怀。
第四,注意作品的风格特征,古诗文作品因时代不同、人物不同,或同一人物的时期不同,其作品都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或豪放,或婉约;或浪漫,或现实;或轻快明丽,或沉郁悲壮??诵读时注意对作品的风格加以仔细地体会,可更好地演绎作品,传达出作品的神韵。
朗读的方法灵活多样,只要我们正确处理好“语”与“文”的关系,去除“重文字轻语言”的弊端对语文教学的干扰和影响,正确认识朗读教学,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真正做到“以读为本”。那么,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效率将得到很大的提高。古诗文诵读教学是一门艺术,对于曾经哺育出了既具有丰富的文化修养,又具有传统美德的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古诗文,如何通过古诗文诵读教学,让这棵滋养我们先人的大树开出新的奇葩,在继承中发展,在传统中融入现代意识,更好地培养语感还须不断实践与探索。
作者简介:
夏峻峰,河南省固始慈济高中,研究方向:古诗文。
关键词:中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意义
诵读是一种对作品进行再创造,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表达艺术,所以诵读应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传统教学的法宝,也是我国几千年传统的语文学习的方法。但在应试教育的今天,我们的语文教学一直困扰在“讲与练”的循环,学生读书少了,背诵则更少,对语文教学的传统否定甚多。其实,传统的蒙学教育能在漫长的两千多年中有生命力,必有它的合理之处。比如说记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强调熟练,以理解为最终目的,这在早期教育中是切实可行的方法。而且语文基本功训练中关键的是培养语感,而语感的培养与朗读又密切相关,因为语感的培养基于对语言文字的感觉及其引起的身心反应而实现的语言模式的内化,其基本途径有二:一是现实的语言交际活动;二是典范的文章作品的诵读。通过反复的诵读,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有助于理解作者及作品的思想意蕴。
中國古代诗文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精华,是古代圣贤智慧的结晶,其不仅蕴含着文学,而且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和哲学。诵读它,不仅会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文学水平,还可以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的思想情操。千百年间,万口传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很多卓有成就的学者,在回忆自己成长历程时,都感慨得益于早年的启蒙教育,尤其是古诗文的诵读。坚定的人生信念以及扎实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影响了他们的修身和治学,这就是所谓的"底子"。现今的人文教育常常提及的"一辈子"的概念,也许正是先人在有意无意间落实了的教学原则。
著名的语言学家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要培养孩子纯正的文学趣味,就要从读诗开始。”但由于古诗文距离现在年代久远,特有的文言句式及不易理解的特性,所以诵读无疑是一种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学者方智范分析认为:诵读是我国语文教育优秀传统中一种有益于积累,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好方法,应当提倡。但现在的学生虽说在学校里“读书”或“念书”,其实读和念的时候很少,一般学生只做到“看”而已。我认为语言学科,不该只用眼和心,须于眼和心以外,加用口及耳才好,而诵读就是心,眼,口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诵读古诗词,对于陶冶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显得至关重要。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尝试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反复诵读法。这种方法最简单有效,即让学生多读,可指导学生朗朗出声的诵读,浅吟低唱的诵读,也可不求甚解的诵读,古人讲究“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第二,古诗文诵读要有极强的感染力,还要处理好诵读的停顿、语速、重音及语气。诗歌的诵读,节奏的停顿尤其重要,节奏停顿要注意连而不断,并且要注意为加强语气、阐明观点、表达感情作逻辑的停顿。语速的快慢安排要依情节发展与感情的表达灵活处理。一般情节紧张、情绪欢快昂扬时快,情节舒缓、情绪忧郁悲伤时慢。重音的处理,要结合句子找出规律,以更好地表情达意。如谓语动词、表性状程度的状语、表性状强调的定语、表结果或程度的补语、疑问代指示代词等要重读。至于语气语调,只要理解作品中祈使、陈述、疑问和感叹句的作用,灵活处理,一定会为诵读添彩。
第三,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要使诵读具有感染力,传达出自己的感受,传达出作品的神,关键的一点,是要把握好作品的感情基调。就像你如果不了解白居易《琵琶行》中感伤的情感基调,就无法把离别之愁,琵琶声之悲,身世之悲,同病相怜之悲,触动自身坎坷之痛之悲,一层一层传达出来。如果你不了解李白《将进酒》那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于是满腔不合事宜借酒兴诗情,来一次淋漓尽致的发抒,就不能表现那既豪放又感伤的复杂情怀。
第四,注意作品的风格特征,古诗文作品因时代不同、人物不同,或同一人物的时期不同,其作品都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或豪放,或婉约;或浪漫,或现实;或轻快明丽,或沉郁悲壮??诵读时注意对作品的风格加以仔细地体会,可更好地演绎作品,传达出作品的神韵。
朗读的方法灵活多样,只要我们正确处理好“语”与“文”的关系,去除“重文字轻语言”的弊端对语文教学的干扰和影响,正确认识朗读教学,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真正做到“以读为本”。那么,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效率将得到很大的提高。古诗文诵读教学是一门艺术,对于曾经哺育出了既具有丰富的文化修养,又具有传统美德的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古诗文,如何通过古诗文诵读教学,让这棵滋养我们先人的大树开出新的奇葩,在继承中发展,在传统中融入现代意识,更好地培养语感还须不断实践与探索。
作者简介:
夏峻峰,河南省固始慈济高中,研究方向:古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