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活动导学”教学模式是在教学目标指引下,通过丰富多彩的主题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学习的教学模式。作为具有教学自主性、实践性、探索性的教学模式,“活动导学”在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上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研讨“活动导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方式。
关键词:小学语文;活动导学;价值作用;应用方式
活动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根本,正是因为活动,才使人在社会中得以学习、发展和提升。有研究指出,活动导学是一种最基本的教学方式,具体是指学生在教师特设教学情景下,通过丰富多彩的主题教学活动,进行自主性、实践性、探索性的学习[1]。基于以上认识,“活动导学”教学模式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就是以活动为途径或手段,组织引领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进行学习的教学模式。其实,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活动导学”教学模式经常会被教师不经意间就得到应用,如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情景模拟教学模式等均是常见应用方式。但“活动导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系统性研究甚少,鉴于此,本研究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探讨“活动导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方式。
一、放:使“我的课堂我做主”
“活动导学”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需要做到放得开,即让学生消除顾虑、松开包袱、轻装上阵学习。“活动导学”应确保呈现出本节课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应使“活动导学”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汇报展示的抓手和凭借[2]。这意味着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必须做到面面俱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也意味着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必须给予小学生空间,让小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性、实践性、探索性的学习,让他们在无拘无束的在教学活动引导中进行学习。在教学活动中只有教师放手了,学生才能容易放出声音、放出胆量,才可能最大发挥学生主动参与以上,才能能使小学语文课堂做到“我的课堂我做主”。
“活动导学”中的“放”包含两个主体,其一是学生,另一个就是教师。对学生而言,需要做到主动学习,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对于教师而言,需要在上課中保持轻松心态,课堂以学生为主,起到引导和答疑作用。例如在教学古诗《黄鹤楼送别》时,教学中应抓住重点,让学生在吟诗中能体会到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情感,在此过程中无需做到教学降解的面面俱到,但需要大胆想象,勇于实践,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能做到让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当然“活动导学”中的“放”中也需要教师对课堂有足够的把握。例如在人教版中有一篇教学目标为略读的课文——《小英雄雨来》。笔者在第一次教学时,精心设计了四项教学活动:其一为快速浏览课文,进入故事情境;其二为读课文重点,体会课文的感人事迹;其三为读课堂思想,体会英雄雨来的伟大精神;其四为拓展阅读,体会英雄雨来的永生形象。笔者自以为这样的教学活动设计考虑问题很全面,同时也紧扣了《小英雄雨来》突出“读”字的教学目标。然而,在实施“活动导学”过程中,由于设计得面面俱到,导致教学中不得不匆忙了事,结果第三项教学活动刚开始,下课铃声就已经响起。这种做到面面俱到的活动导学教学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后来,笔者大胆取舍,在活动设计上保留读课文重点、读课堂思想这两项,在全市微型课的公开课中,笔者执教的《小英雄雨来》这一课的效果显著,获得了广泛的好评。
二、活:使“课堂做到因材施教”
“活动导学”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的所谓活,就是药做到“活动导学”设计的思想活、内容活、形式活,其中思想活是教学设计的关键。但“活动导学”的活不是毫无目标的,其必须依循着学生学习状况,而不是沿着自己的教学方向,即主要是为了学生的学习,而不是为了教师的教学。若“活动导学”的活,不顾及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等实际情况,不了解学生学习的内心需求,就抓不住课堂中学生的兴奋点,自然也谈不上课堂教学中能够通过“活动导学”实现教学目标。
犹记得一个实例,其讲述了一位著名特级教师,在本地受到的是“前呼后拥”的“礼遇”,而当外地某校邀请他取执教公开课时,由于为特别主要到地域文化差异,不了解执教所在地学生文化需求,尽管在教学过程中他的“活动导学”设计几乎无懈可击,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并未起到良好的互动教学效果,其结果是这位特级教师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冷遇”。这一真实“活动导学”案例提示我们:“活动导学”的活,要求我们不仅仅需要重视教师的教,更需要关注学生的学,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因文施教、因人施教,确保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活而不乱。这里,我仍以执教《小英雄雨来》为例,由于我所工作的学校属于城市内的学校,这些小学生大都是“温室花朵”,他们并未真正体会到英雄的含义,由此我让他们课前搜集关于“抗日英雄”的资料,让他们互相交流。而我到一所位于革命圣地的乡村小学去执教公开课时,我就删去搜集关于“抗日英雄”资料这个缓解,而是在紧扣文本“引读导悟”上下功夫,我想若是还是机械套用我所工作学校的教学设计,其教学效果则可想而知。
三、动:使“语文课堂色彩斑斓”
“活动导学”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的所谓动,就是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动起来,这包括肢体动、语言动、思维动等。前两者肢体动、语言动具体是指朗读、背诵、书写等内容,需要学生以眼睛看、耳朵听、嘴巴说等方式主动参与。而思维动则是指记忆、识别、分析、概括等内容,相对于肢体动、语言动来说,是高级的动,本质的动。基于动是活动的基础的认知,我们必须明白,“活动导学”的小学语文课堂上,学习必须动起来,以肢体动、语言动来带动思维的动,应明白肢体动、语言动是教学设计的手段,实现学生的思维动才是目标,最终让小学语文课堂显得色彩斑斓。
要想通过“活动导学”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教学设计中必须牢记:“学生是课堂主体,必须准字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各种独特感受、个性体验”,因为小学生们是孩子是各异的,其对丰富世界的认知也是多元的,其对课堂教学的感受也是多彩的[3]。只有这样,“活动导学”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才能保障教学与世界、与社会、与孩子相符合,小学语文可能才能是真实的、生动的课堂教学。若是教师还是擅长或习惯于教条式教学,那么小学生在课堂生的感知、感受、感悟就会受到禁锢,思想就会被束缚,使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当然“活动导学”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的所谓动,还必须适合与师本,“活动导学”中活动设计形式多样,每一种形式均有其优势,但对于教师而言,只有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才是正确的。如李老师能歌善舞,袁老师则擅长讲读,丁老师则长于读写结合,所以他们的“活动导学”设计可能别具一格。试想一下,若逼着丁老师像李老师那样创设且歌且舞的教学情境,或像袁老师那样娓娓而谈,那么教学效果又是怎样的呢?这启示着我们,“活动导学”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的所谓动,也需要教师结合自己的特长,恰如其分、恰到好处进行发挥,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小学语文教学效果,让学生在“活动导学”设计方案下真正动起来,使课堂变得色彩斑斓。
总之,“活动导学”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的放、活、动,是在教师充分理解教学目标情况下,通过丰富多彩的主题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学习的教学模式,做到恰如其分的实践应用,仍然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研究、探索和创新,才能让“活动导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真正绽放出广场,才能让小学语文教育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张澍.小学语文“活动导学”的思考与实践[J].科普童话,2016,4(28):29-30.
[2]刘志彪.生本立场活动导学范式的建构[J].教学与管理,2018,6(17):49-50.
[3]张建国.以“活动导学”引领学生幸福成长——读徐建平主编的《胡瑗》[J].江苏教育,2018,11(30):71-74.
关键词:小学语文;活动导学;价值作用;应用方式
活动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根本,正是因为活动,才使人在社会中得以学习、发展和提升。有研究指出,活动导学是一种最基本的教学方式,具体是指学生在教师特设教学情景下,通过丰富多彩的主题教学活动,进行自主性、实践性、探索性的学习[1]。基于以上认识,“活动导学”教学模式对于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就是以活动为途径或手段,组织引领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进行学习的教学模式。其实,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活动导学”教学模式经常会被教师不经意间就得到应用,如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情景模拟教学模式等均是常见应用方式。但“活动导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系统性研究甚少,鉴于此,本研究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探讨“活动导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方式。
一、放:使“我的课堂我做主”
“活动导学”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需要做到放得开,即让学生消除顾虑、松开包袱、轻装上阵学习。“活动导学”应确保呈现出本节课堂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应使“活动导学”成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汇报展示的抓手和凭借[2]。这意味着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必须做到面面俱到,主次分明,重点突出,也意味着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必须给予小学生空间,让小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性、实践性、探索性的学习,让他们在无拘无束的在教学活动引导中进行学习。在教学活动中只有教师放手了,学生才能容易放出声音、放出胆量,才可能最大发挥学生主动参与以上,才能能使小学语文课堂做到“我的课堂我做主”。
“活动导学”中的“放”包含两个主体,其一是学生,另一个就是教师。对学生而言,需要做到主动学习,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对于教师而言,需要在上課中保持轻松心态,课堂以学生为主,起到引导和答疑作用。例如在教学古诗《黄鹤楼送别》时,教学中应抓住重点,让学生在吟诗中能体会到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情感,在此过程中无需做到教学降解的面面俱到,但需要大胆想象,勇于实践,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能做到让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当然“活动导学”中的“放”中也需要教师对课堂有足够的把握。例如在人教版中有一篇教学目标为略读的课文——《小英雄雨来》。笔者在第一次教学时,精心设计了四项教学活动:其一为快速浏览课文,进入故事情境;其二为读课文重点,体会课文的感人事迹;其三为读课堂思想,体会英雄雨来的伟大精神;其四为拓展阅读,体会英雄雨来的永生形象。笔者自以为这样的教学活动设计考虑问题很全面,同时也紧扣了《小英雄雨来》突出“读”字的教学目标。然而,在实施“活动导学”过程中,由于设计得面面俱到,导致教学中不得不匆忙了事,结果第三项教学活动刚开始,下课铃声就已经响起。这种做到面面俱到的活动导学教学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后来,笔者大胆取舍,在活动设计上保留读课文重点、读课堂思想这两项,在全市微型课的公开课中,笔者执教的《小英雄雨来》这一课的效果显著,获得了广泛的好评。
二、活:使“课堂做到因材施教”
“活动导学”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的所谓活,就是药做到“活动导学”设计的思想活、内容活、形式活,其中思想活是教学设计的关键。但“活动导学”的活不是毫无目标的,其必须依循着学生学习状况,而不是沿着自己的教学方向,即主要是为了学生的学习,而不是为了教师的教学。若“活动导学”的活,不顾及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等实际情况,不了解学生学习的内心需求,就抓不住课堂中学生的兴奋点,自然也谈不上课堂教学中能够通过“活动导学”实现教学目标。
犹记得一个实例,其讲述了一位著名特级教师,在本地受到的是“前呼后拥”的“礼遇”,而当外地某校邀请他取执教公开课时,由于为特别主要到地域文化差异,不了解执教所在地学生文化需求,尽管在教学过程中他的“活动导学”设计几乎无懈可击,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并未起到良好的互动教学效果,其结果是这位特级教师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冷遇”。这一真实“活动导学”案例提示我们:“活动导学”的活,要求我们不仅仅需要重视教师的教,更需要关注学生的学,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因文施教、因人施教,确保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活而不乱。这里,我仍以执教《小英雄雨来》为例,由于我所工作的学校属于城市内的学校,这些小学生大都是“温室花朵”,他们并未真正体会到英雄的含义,由此我让他们课前搜集关于“抗日英雄”的资料,让他们互相交流。而我到一所位于革命圣地的乡村小学去执教公开课时,我就删去搜集关于“抗日英雄”资料这个缓解,而是在紧扣文本“引读导悟”上下功夫,我想若是还是机械套用我所工作学校的教学设计,其教学效果则可想而知。
三、动:使“语文课堂色彩斑斓”
“活动导学”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的所谓动,就是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动起来,这包括肢体动、语言动、思维动等。前两者肢体动、语言动具体是指朗读、背诵、书写等内容,需要学生以眼睛看、耳朵听、嘴巴说等方式主动参与。而思维动则是指记忆、识别、分析、概括等内容,相对于肢体动、语言动来说,是高级的动,本质的动。基于动是活动的基础的认知,我们必须明白,“活动导学”的小学语文课堂上,学习必须动起来,以肢体动、语言动来带动思维的动,应明白肢体动、语言动是教学设计的手段,实现学生的思维动才是目标,最终让小学语文课堂显得色彩斑斓。
要想通过“活动导学”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教学设计中必须牢记:“学生是课堂主体,必须准字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各种独特感受、个性体验”,因为小学生们是孩子是各异的,其对丰富世界的认知也是多元的,其对课堂教学的感受也是多彩的[3]。只有这样,“活动导学”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才能保障教学与世界、与社会、与孩子相符合,小学语文可能才能是真实的、生动的课堂教学。若是教师还是擅长或习惯于教条式教学,那么小学生在课堂生的感知、感受、感悟就会受到禁锢,思想就会被束缚,使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当然“活动导学”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的所谓动,还必须适合与师本,“活动导学”中活动设计形式多样,每一种形式均有其优势,但对于教师而言,只有最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才是正确的。如李老师能歌善舞,袁老师则擅长讲读,丁老师则长于读写结合,所以他们的“活动导学”设计可能别具一格。试想一下,若逼着丁老师像李老师那样创设且歌且舞的教学情境,或像袁老师那样娓娓而谈,那么教学效果又是怎样的呢?这启示着我们,“活动导学”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的所谓动,也需要教师结合自己的特长,恰如其分、恰到好处进行发挥,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小学语文教学效果,让学生在“活动导学”设计方案下真正动起来,使课堂变得色彩斑斓。
总之,“活动导学”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的放、活、动,是在教师充分理解教学目标情况下,通过丰富多彩的主题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学习的教学模式,做到恰如其分的实践应用,仍然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研究、探索和创新,才能让“活动导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真正绽放出广场,才能让小学语文教育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张澍.小学语文“活动导学”的思考与实践[J].科普童话,2016,4(28):29-30.
[2]刘志彪.生本立场活动导学范式的建构[J].教学与管理,2018,6(17):49-50.
[3]张建国.以“活动导学”引领学生幸福成长——读徐建平主编的《胡瑗》[J].江苏教育,2018,11(30):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