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构建现代和谐社会进程中,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民族振兴的基石。本文从追求教育公平的教育理想出发,分析了近十年来教育市场化改革导致的教育不公的原因和现象,并对新时代教育市场化改革的出路和实现教育公平的途径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关键词]“教育市场化改革” “教育公平” “和谐社会”
一、中国教育市场化改革的背景
(一)什么是教育市场化
究竟什么是教育市场化,通俗地说,教育服务是商品,教育服务的需求和供给通过市场交易实现。从需求方来说,就是谁要获得教育服务,谁出钱谁买单。教育市场化这一概念来源国外高等教育的改革。西方国家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的“高等教育市场化”改革,是新公共管理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旨在改善政府治理方式,通过引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调整结构,提高高等教育的活力、质量和效率。它在实践中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减少国家、政府对高等教育经费投资的比例,增加非政府(市场、个人或家庭)对高等教育的投资。二是强化高等教育与私有经济部门的联系,加强大学与工商界的联系。三是加强私立或民办高等教育的角色和作用。
(二)中国教育市场化改革的背景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经济发展处在外有亚洲金融危机,内有经济发展遇到计划体制的瓶颈,当时国家进行了所谓的三大改革即“房地产市场化、教育市场化、医疗改革市场化”,开放的市场经济,找到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实现了中国经济的软着落,让中国发展迈入了黄金十年。在这过程中,教育市场化改革具有中国特色走上历史的舞台。
中国特色的教育市场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实行的被称为“单纯财政视角的教育改革”,即在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背景下,为弥补经费短缺,围绕着学校创收、经营、转制、收费、产权等问题,以增长和效率为追求的教育改革。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主要的教育政策,无论多种渠道筹集教育经费、“人民教育人民办”的农村“普九”,还是大学高收费,学校广办公司开展多种经营创收活动,公办学校转制、“名校办民校”和择校热,公办高校举办“二级学院”、“独立学院”,以及用房地产开发的模式兴建“大学城”等等,大致是循着这一思路。于是从上世纪末到今日,浩浩荡荡的教育市场化改革席卷中华大地。
三、中国教育市场化改革失败的原因
从根本上来说,教育的市场化严重违背的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目标,扭曲了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社会公平。和谐的社会是一个民主、公平、正义的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一个大多数人能够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社会。和谐社会蕴含着三个有机的统一体,即民主和法治的统一、活力和秩序的统一、多元与公正的统一;和谐社会必须包含三个要素,即机会、责任、社会组织,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为社会成员提供公正的、平等的参与和分享机会。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以人为本,实行机会均等,而机会的均等源自于先天的出生公平和后天的教育公平。教育市场化直接影响了教育公平,也就是面向每个人的机会的均等性。
我国的教育市场存在以下严重问题:
(一)教育市场化与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平性原则相悖
在现代社会中,教育是促进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教育能显著改善个人的生存状态和持续发展能力。个人受教育权利的实现,不仅关乎个人福祉,而且是对公共福祉的有力促进。在我国,接受教育是受宪法和教育法律保障的公民基本权利之一,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前提,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础。
对教育市场化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但归纳起来,无外乎是主张依靠市场手段来筹措和配置教育资源,把教育“推向市场”,变成一种由市场法则支配的商业性活动,其实质是教育的营利化和学校的企业化。
主张教育市场化的一个有代表性的论点是,教育产业化是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有效途径,有助于打破政府垄断办学,可以加快中国教育的发展,甚至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持这种观点的同志主张,对教育产业化不仅不应当反对,反而应当大力提倡和推进。
这种把教育市场化描绘成几乎能解决中国教育所有问题的灵丹妙药的理论,不仅没有现实依据,也经不起推敲。从经济学角度看,教育主要属于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虽然我们赞同政府不应包办教育,在举办和管理教育的过程中有必要适当地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一部分教育服务也可采取产业方式运作,但是不能把这些等同于整个教育的市场化。
(二)中国教育市场化改革违背了政府关于教育的服务性质职责的承诺
教育应否市场化,放大来说,是如何界定政府与市场作用的边界。就教育来说,是如何认识和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在市场经济中,资源应由谁来配置和如何配置大体有三种模式:政府行政配置、市场价格配置和政府与市场共同配置。当今世界市场经济国家中,既无纯粹的市场经济,也无纯粹的计划经济。因为市场存在失灵,政府存在失灵,所以市场经济国家大都是二者的结合,即市场与政府的混合经济。
公共经济学中公共产品,依据产品或服务消费是否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将社会产品和服务分为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准公共产品(混合产品)。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产品和服务都属于准公共产品或服务。公共产品或服务则应由政府提供,私人产品或服务应由消费者通过市场提供,准公共产品则应由政府和市场共同提供。由于义务教育是一种以法律为准的具有强制,免费、普及特征的教育,强制以免费为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说义务教育的竞争性和排他性丧失了,可视为公共服务。
四、教育市场化改革的出路:改革必须以教育公平为终极目标
(一) 要强化政府教育职能的基础上再实施教育市场化改革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国民教育是一种纯粹的公共产品。由政府进行主导,加强教育管理,公平分配教育资源,尤其是要兼顾到社会弱势群体,向贫困、落后地区作适当的政策倾斜,给予适当关照。给社会上弱势群体更多、贫困山区更多实际的关爱与帮助。如果政府不解决这些本职工作,而把一切推给市场,教育最终更无谈公平。
(二)深化教育制度改革,改变考试招生制度
高考招生制度,需要打破身份、户口、地域界限,统一考试试卷、统一录取分数线 、统一调配专业。破除高招不公平的现象,譬如京津沪等发达地区,教育资源丰富,学生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优于贫困地区、优于中西部地区,在高招录取线上进行同等对待。在初中、高中阶段,要取消市场化招生,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选择权。幼儿教育要尽快纳入义务教育之内,同时在有条件地区交高中纳入义务教育。
(三) 破解重点学校制度,实行公立私立“两驾马车”齐头并进
随着我国大众化教育时代的来临,国民教育人为的等级划分为一般与重点,实有不妥。事实证明,面向部分人的精英教育不但有损另一部分人的教育利益,显失公平,而且容易增强某些人的等级意识和特权观念。允许私立,扶持私立,有利于形成教育界的竞争态势,也可以减轻国家办学的经济负担。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在公立之中分出一般与重点两类学校的做法,对广大的社会弱势群体不公,而且还助长了不正之风。
(四)重视教育的长期性和稳定性的特征,教育改革也必须慎重和注重长期性
现阶段,我国教育改革不是太慢或太少,而是太过频繁,以江苏省高考方案为例,十年来多次改变,作为教育改革,首先要慎重,因为这关系到不是一两个人,而是一代人;其次,改革也要注意有一定的长期性,朝令夕改,只会越改越乱。同时教育政策的制定也应该从教育本身的特点出发。
总之,促进教育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把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发展摆到我国教育政策的重要位置。对于教育市场化改革而言,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其存在的不足,尤其是现阶段中国国情下,它存在的众多矛盾,我们要从社会公平角度出发,客观的选择性的进行学习和借鉴,而切不可忽视其弊端。实现教育公平,是一个需要长期奋斗的历史过程,我们每一个教育者将为此不懈努力,我们相信中国特色的教育公平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必有其结出硕果之日。
[参考文献]
[1]秦行音.教育市场化的比较研究:中国和世界[J].-教育科学,2003. (5)
[2]张路雄.现代化市场化进程中的中国教育体制[J].社会科学论坛,2006.(15)
[3]崔克亮.中国教育改革市场化之痛[J].《中国经济时报》2006.(12)
[4]邬大光.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市场化特征与政策走向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1.(11)
[5]赵婷婷,吴蕾蕾. 市场机制所引发的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问题[J].现代大学教育.2004.
(作者单位:重庆市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08级英语教育5班)
[关键词]“教育市场化改革” “教育公平” “和谐社会”
一、中国教育市场化改革的背景
(一)什么是教育市场化
究竟什么是教育市场化,通俗地说,教育服务是商品,教育服务的需求和供给通过市场交易实现。从需求方来说,就是谁要获得教育服务,谁出钱谁买单。教育市场化这一概念来源国外高等教育的改革。西方国家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的“高等教育市场化”改革,是新公共管理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旨在改善政府治理方式,通过引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调整结构,提高高等教育的活力、质量和效率。它在实践中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减少国家、政府对高等教育经费投资的比例,增加非政府(市场、个人或家庭)对高等教育的投资。二是强化高等教育与私有经济部门的联系,加强大学与工商界的联系。三是加强私立或民办高等教育的角色和作用。
(二)中国教育市场化改革的背景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经济发展处在外有亚洲金融危机,内有经济发展遇到计划体制的瓶颈,当时国家进行了所谓的三大改革即“房地产市场化、教育市场化、医疗改革市场化”,开放的市场经济,找到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实现了中国经济的软着落,让中国发展迈入了黄金十年。在这过程中,教育市场化改革具有中国特色走上历史的舞台。
中国特色的教育市场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实行的被称为“单纯财政视角的教育改革”,即在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背景下,为弥补经费短缺,围绕着学校创收、经营、转制、收费、产权等问题,以增长和效率为追求的教育改革。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主要的教育政策,无论多种渠道筹集教育经费、“人民教育人民办”的农村“普九”,还是大学高收费,学校广办公司开展多种经营创收活动,公办学校转制、“名校办民校”和择校热,公办高校举办“二级学院”、“独立学院”,以及用房地产开发的模式兴建“大学城”等等,大致是循着这一思路。于是从上世纪末到今日,浩浩荡荡的教育市场化改革席卷中华大地。
三、中国教育市场化改革失败的原因
从根本上来说,教育的市场化严重违背的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目标,扭曲了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社会公平。和谐的社会是一个民主、公平、正义的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是一个大多数人能够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社会。和谐社会蕴含着三个有机的统一体,即民主和法治的统一、活力和秩序的统一、多元与公正的统一;和谐社会必须包含三个要素,即机会、责任、社会组织,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为社会成员提供公正的、平等的参与和分享机会。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以人为本,实行机会均等,而机会的均等源自于先天的出生公平和后天的教育公平。教育市场化直接影响了教育公平,也就是面向每个人的机会的均等性。
我国的教育市场存在以下严重问题:
(一)教育市场化与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平性原则相悖
在现代社会中,教育是促进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教育能显著改善个人的生存状态和持续发展能力。个人受教育权利的实现,不仅关乎个人福祉,而且是对公共福祉的有力促进。在我国,接受教育是受宪法和教育法律保障的公民基本权利之一,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前提,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础。
对教育市场化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但归纳起来,无外乎是主张依靠市场手段来筹措和配置教育资源,把教育“推向市场”,变成一种由市场法则支配的商业性活动,其实质是教育的营利化和学校的企业化。
主张教育市场化的一个有代表性的论点是,教育产业化是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有效途径,有助于打破政府垄断办学,可以加快中国教育的发展,甚至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持这种观点的同志主张,对教育产业化不仅不应当反对,反而应当大力提倡和推进。
这种把教育市场化描绘成几乎能解决中国教育所有问题的灵丹妙药的理论,不仅没有现实依据,也经不起推敲。从经济学角度看,教育主要属于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虽然我们赞同政府不应包办教育,在举办和管理教育的过程中有必要适当地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一部分教育服务也可采取产业方式运作,但是不能把这些等同于整个教育的市场化。
(二)中国教育市场化改革违背了政府关于教育的服务性质职责的承诺
教育应否市场化,放大来说,是如何界定政府与市场作用的边界。就教育来说,是如何认识和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在市场经济中,资源应由谁来配置和如何配置大体有三种模式:政府行政配置、市场价格配置和政府与市场共同配置。当今世界市场经济国家中,既无纯粹的市场经济,也无纯粹的计划经济。因为市场存在失灵,政府存在失灵,所以市场经济国家大都是二者的结合,即市场与政府的混合经济。
公共经济学中公共产品,依据产品或服务消费是否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将社会产品和服务分为公共产品、私人产品、准公共产品(混合产品)。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产品和服务都属于准公共产品或服务。公共产品或服务则应由政府提供,私人产品或服务应由消费者通过市场提供,准公共产品则应由政府和市场共同提供。由于义务教育是一种以法律为准的具有强制,免费、普及特征的教育,强制以免费为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说义务教育的竞争性和排他性丧失了,可视为公共服务。
四、教育市场化改革的出路:改革必须以教育公平为终极目标
(一) 要强化政府教育职能的基础上再实施教育市场化改革
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国民教育是一种纯粹的公共产品。由政府进行主导,加强教育管理,公平分配教育资源,尤其是要兼顾到社会弱势群体,向贫困、落后地区作适当的政策倾斜,给予适当关照。给社会上弱势群体更多、贫困山区更多实际的关爱与帮助。如果政府不解决这些本职工作,而把一切推给市场,教育最终更无谈公平。
(二)深化教育制度改革,改变考试招生制度
高考招生制度,需要打破身份、户口、地域界限,统一考试试卷、统一录取分数线 、统一调配专业。破除高招不公平的现象,譬如京津沪等发达地区,教育资源丰富,学生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优于贫困地区、优于中西部地区,在高招录取线上进行同等对待。在初中、高中阶段,要取消市场化招生,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选择权。幼儿教育要尽快纳入义务教育之内,同时在有条件地区交高中纳入义务教育。
(三) 破解重点学校制度,实行公立私立“两驾马车”齐头并进
随着我国大众化教育时代的来临,国民教育人为的等级划分为一般与重点,实有不妥。事实证明,面向部分人的精英教育不但有损另一部分人的教育利益,显失公平,而且容易增强某些人的等级意识和特权观念。允许私立,扶持私立,有利于形成教育界的竞争态势,也可以减轻国家办学的经济负担。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在公立之中分出一般与重点两类学校的做法,对广大的社会弱势群体不公,而且还助长了不正之风。
(四)重视教育的长期性和稳定性的特征,教育改革也必须慎重和注重长期性
现阶段,我国教育改革不是太慢或太少,而是太过频繁,以江苏省高考方案为例,十年来多次改变,作为教育改革,首先要慎重,因为这关系到不是一两个人,而是一代人;其次,改革也要注意有一定的长期性,朝令夕改,只会越改越乱。同时教育政策的制定也应该从教育本身的特点出发。
总之,促进教育公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把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发展摆到我国教育政策的重要位置。对于教育市场化改革而言,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其存在的不足,尤其是现阶段中国国情下,它存在的众多矛盾,我们要从社会公平角度出发,客观的选择性的进行学习和借鉴,而切不可忽视其弊端。实现教育公平,是一个需要长期奋斗的历史过程,我们每一个教育者将为此不懈努力,我们相信中国特色的教育公平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必有其结出硕果之日。
[参考文献]
[1]秦行音.教育市场化的比较研究:中国和世界[J].-教育科学,2003. (5)
[2]张路雄.现代化市场化进程中的中国教育体制[J].社会科学论坛,2006.(15)
[3]崔克亮.中国教育改革市场化之痛[J].《中国经济时报》2006.(12)
[4]邬大光.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市场化特征与政策走向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2001.(11)
[5]赵婷婷,吴蕾蕾. 市场机制所引发的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问题[J].现代大学教育.2004.
(作者单位:重庆市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08级英语教育5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