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规模推广使用绿色环保化肥 等4则

来源 :中国城乡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tso1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农业大规模推广使用绿色环保化肥
  采用长效缓释技术的复合肥料是近年来研制开发的一类新型绿色环保肥料,它能有效促进作物养分吸收,提高作物产量,实现农业增产增收。中国正在推广使用这样的新型绿色环保肥料。
  沈阳农业大学校长张玉龙说:“经过对比试验,新型环保肥料的肥效提高了30%,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产量提高20%以上,是今后化学肥料的发展方向。”
  肥料被称为粮食的“粮食”。中国用仅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肥料的贡献功不可没。中国化工专家冯元琦说:“中国人多地少,保障粮食安全是长期战略任务,而它的关键之一是解决好肥料问题。”
  虽然中国耕地仅占世界耕地的7%,但却使用了世界35%的化肥。目前中国氮肥当季利用率仅为30%~35%,磷肥利用率仅为15%~20%,钾肥利用率也不超过65%。
  据农业部门调查,中国每年通过淋溶、挥发等途径损失的化学氮多达1200万吨~1400万吨,价值430亿~500亿元;现有复合肥中的磷在进入土壤后大约35~40天左右有效性即下降80%,绝大部分养分被固定而失去效果,从而增加了农业成本,造成资源浪费,同时严重污染了环境。
   随着中国人口数量的增多和耕地面积的减少,粮食供给的压力越来越大,提高粮食单产的要求更加迫切,导致化肥、农药使用量的持续增加。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化肥生产和消费国,但化肥的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品的复合化程度很低。西方发达国家复合肥占化肥施用量的60~80%,中国仅占30%左右。
  同时,由于不科学合理施用化肥,中国土壤中氮、磷含量普遍偏高,对土壤造成二次污染,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与生存环境。
  复合高效、缓释控释和环境友好是国际肥料产业的发展趋势,中国政府鼓励和支持缓控肥的研究和推广。2006年2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重点研究开发环保型肥料,专用缓控型肥料及施肥技术”。
  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副所长武志杰研究员说,中国目前约有40多家化肥企业进行长效缓释肥的研制生产,年产量达35万吨。截至去年底,这种新型肥料已在国内3500万亩耕地上推广应用,收到良好效果,前景广阔。
  
  中国节能减排凸现3000亿美元商机
  中国的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计划将为国内外企业带来巨大的商机。据28日在北京结束的第二届中日节能环保综合论坛透露,未来5年,世界节能环保设备订单的30%将来自中国,市场规模可达3000亿美元。
  正积极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中国,高度重视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已把节能减排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措施,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
  今年,中国成立了由温家宝总理任组长的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在调整经济结构、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等方面,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动员全社会力量开展节能减排行动。
  目前,中国已实施10大重点节能工程,开展1000家耗能大户企业节能行动,加快了淘汰电力、钢铁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步伐,全面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扩大循环经济试点。
  中国正在加强节能环保技术研究,加快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示范和推广,建立相应的有利于节能环保的财税政策补偿机制,推出了电力节能调度、能效标识和节能产品认证等新机制。中国还努力开展节能环保国际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装备。
  商务部副部长魏建国介绍说,中国钢铁产能已超过4亿吨,每吨钢比国外多消耗3~5立方米水;污染物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40%;可比能耗比发达国家高10%,节能降耗空间很大。中国汽车产销已接近1000万辆,单车油耗量有待改善。未来15年,如果按1.5亿辆汽车保有量计算,节油潜力达数千万吨,燃料电池车、清洁柴油车需求量巨大。
  在由国家发改委、商务部与日本经产省、日中经协共同主办的这次论坛上,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节能环保投资合作指南》,初步提出中日节能环保投资合作的重点领域,其中包括23项节能技术,9项节水技术,18项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和13项环境保护技术。中日双方签订了10项节能环保合作项目协议。
  
  国家将出台11项政策推动油料生产恢复
  从农业部获悉,国家将采取综合有效的政策措施,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适当恢复油料种植面积,努力提高单产,大力改善品质,积极开发特种油料,促进油料生产迅速恢复发展。
  这些政策包括:一是扩大油料良种推广补贴规模和作物范围。新增资金13亿元,其中扩大大豆良种补贴规模3亿元;新增油菜良种推广补贴资金10亿元。二是奖励油料生产大县。从明年开始,对油料生产大县的奖励政策与产粮大县奖励政策统筹研究。三是增加油料生产基地建设资金。“十一五”期间国家将扩大油料生产基地建设资金规模。四是开展油料生产保险试点工作。国家逐步将油料生产纳入农业保险范围并给予保费补贴。五是促进油料产业化经营。引导油脂加工企业在主产区建立原料生产基地,与农户签订产销订单,开发低芥酸菜子油、优质豆油、花生油及其他精深加工产品;积极支持“企业+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大力推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努力提高油料生产组织化程度。六是提升油料科研创新能力。增加油料作物“种子工程”等项目投入,积极推进国家大豆作物改良中心建设;加快大豆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加快新品种培育,加强相关配套技术集成创新,初步形成油料作物育种技术平台和新品种产业化基地。七是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明年农业科技入户项目向油料倾斜,实行良种良法配套,推广大豆密植、油菜免耕、花生地膜覆盖等重大高产栽培技术。八是提高油料生产机械化水平。进一步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项目资金规模;明年拟在湖北、江苏、四川、湖南、安徽、上海、贵州等7个省市的7个县开展油菜机种、机收工作试点。九是健全大豆和食用植物油储备制度。十是培育油料期货市场。继续支持大豆、豆油、菜子油期货交易,面向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运销大户和农民开展期货知识宣传和培训。十一是控制油料转化项目。进一步制定扶持国内油料和食用植物油相关产业政策,坚持食用优先,严格控制油菜转化生物柴油项目。从紧控制油料和食用植物油出口。
  
  发展缓控释肥产业将给农业产量和节能减排带来什么?
  有这样一组数据,足以证明我国化肥产业发展与利用结构的不合理:目前我国占全球土地7%的土地却消耗了占世界总量30%的化肥,单位面积计算达到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
  与此同时,目前我国传统化肥的浪费问题十分严重。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研究员李家康介绍,目前我国氮肥当季作物吸收率仅为35%,磷的当季利用只有10%至30%。“这不仅仅是能源浪费问题,更重要的是对土壤、地下水、空气的污染,会造成农作物品质降低、环境污染严重等后果。”他说,要遏止这种局面,必须在保证农业产量不降低或者持续增长的前提下,减少传统化肥的使用量,大力推广土壤配方肥料与缓控释肥料。
   一直以来,我国化肥的生产量与使用量逐年快速增长,化肥的使用也对我国提升农业产量与农业经济发展提到了重要作用。然而,单纯靠化肥提高土地单位产量的效果既是有限的,也是阶段性的。
  对此,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路明表示,目前,我国的农业不管是从生产方式、组织结构,还是思想观念,都应该实现转变,缓控释肥料产业虽然在中国发展时间不长,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重大的社会意义,要积极推广缓释肥,做好实验示范,让广大农民认识缓释肥的优点和使用方法。
  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在此间的中国缓控释肥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说,缓控释肥产业发展对于国家倡导的节能减排有着重要关联。从能源方面讲,我国是一个能源消费大国,但并非是能源拥有大国。我国人均煤炭、石油与天然气能源占有量分别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0%、10%、5%。我国每生产1吨尿素约消耗1.5至2.0吨原煤或油。
  国家发展改革委农村经济司副司长胡恒洋表示,国家将进一步鼓励、支持像缓控释肥产业这样的“环保产业”“节能产业”。另外,目前国家在部分地区农村推行农民土地流转试点工作,大量集约化生产农庄与高效现代农业项目的出现,对缓控释肥的推广与使用带来便利,这也必将激发缓控释肥产业的快速发展。
其他文献
马永红:西北政法大学公安学院风云学子、西北地区休学支农支教第一人物、80后校园青春及农村现实文学写手、西北青年纵队大学生志愿者总负责人、中国大学生反哺农村工程发起实施者、中国人民大学农村发展人才培养计划学员、北京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支农调研队队员、陕西省洛南县新农村建设试验区总负责人、洛南县东麻坪农民协会创始人兼名誉会长。代表作品:长篇《洛子情殇》《我主青春》、中篇《桃花缘》、散文《向东走向西走》等
期刊
海外关注:关注十七大就是关注中国  10月8日,设在北京梅地亚中心的十七大新闻中心第一天开始对外接待服务。短短两个多小时,便有42个国家和地区的1033名境外记者前来报名。   境外媒体高度关注中共十七大的召开,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的影响力日渐提高。1978年到200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7%,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21万亿元,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1.7
期刊
促进世界GDP增长中国贡献率排第二位  国家统计局10月11日发布的报告称,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2003年至2005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GDP增长的平均贡献率高达13.8%,仅次于美国的29.8%,排名世界第二。  与此同时,中国对外贸易扩大给世界各国带来了诸多益处。2003至2006年,中国出口增长迅速,出口额分别达到4382亿美元、5933亿美元、7619亿美元和9689亿美元,年平均出
期刊
改革开放20多年,我国旅游产业取得了很大成效,为城乡经济建设、为城乡的和谐社会建设做出了贡献。但是,必须清醒的看到,由于新时期城乡旅游结构、旅游资源的分布、旅游产业收入分配差距的拉大、旅游产业发展环境的变化、竞争矛盾的积累等等多种原因,科学发展依然存在很大的困难和很多的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探索、创新旅游产业发展的新路子,为城乡旅游经济科学发展建设奠定基础。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整合旅游资源、加强旅游
期刊
以迎论坛、庆盛会、和谐梨都、魅力砀山为主题的“首届中国果蔬加工(砀山)论坛”暨合作项目对接会于2007年9月18日至20日在砀山举行。  本届论坛由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主办,农业部乡镇企业发展中心、安徽省农委、财政厅和宿州市人民政府协办,砀山县委、县政府承办。论坛得到全国部分省市果蔬加工行业知名专家和学者及农产品加工企业代表的大力支持。  国家农业部乡镇企业发展中心主任叶贞琴主持开幕式,国家农业部农
期刊
信访工作的现状    信访总量有所下降,但仍在高位运行  1992年至2004年,全国县以上党政信访工作机构受理的信访量呈持续上升趋势。经过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2005年,全国信访总量在持续12年上升后开始下降。据统计,全国县以上党政信访工作机构去年受理信访总量同比下降6.5%。2006年1月至10月继续呈下降趋势,全国县以上党政信访工作机构受理的信访总量同比又下降14.3%。但值得注意的是,全
期刊
我国大豆新品种创高产纪录  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获悉:我国大豆新品种创下亩产达371.8公斤的高产纪录,这为我国油料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由我国著名大豆育种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原院长王连铮研究员主持育成的高产高油大豆新品种“中黄35”,今年在新疆石河子新疆农垦科学院作物所实验地上,实收1.2亩,亩产达371.8公斤。这是继1999年“新大豆1号”创造的亩产397公斤以后,又一大豆高产纪录。 
期刊
杂交小麦育种突破将创造巨大的种业市场  许多人知道杂交玉米,更知道杂交水稻,但很少有人听说过杂交小麦。专家认为,如果中国杂交小麦应用面积达到杂交水稻的应用水平,那么将创造一个巨大而崭新的高技术种业市场。  据北京市农科院杂交小麦中心分析,2006年国内小麦种植面积在3.49亿亩,如果按杂交小麦应用面积达总播种面积的50%计(达到杂交水稻应用水平),每年的应用面积将达1.7亿亩,按亩均增产50公斤算
期刊
每年,我国都有成千上万的现役军人退伍回乡。这些20出头的“老兵”们回乡之后的就业问题,往往成了当地政府和他们个人非常棘手的难题。  在南京,有一个叫范庆学的退伍兵,因为没有高文凭和谋生技能,虽然一年内几次打工失败,但他最终却凭借军人的优势,以卖“苦”为生,在3年内竟然赚到了100万元!他到底是靠怎样的招数成功的呢?  异想天开:退伍大兵想开“吃苦公司”  今年27岁的范庆学出生在山东省烟台市。19
期刊
英国软饮料行业利用新技术提高利润    英国软饮料公司的市场总监Andrew Marsden透露,功能性饮料的开发和新技术的应用能给饮料生产商带来新发展。  这项陈述发表在英国软饮料工业报告中,在英国前十大食品杂货业中仅仅卫生纸工业的增长能和这项工业相匹敌,随着消息的发布这项工业呈现上扬趋势。  尽管Marsden拒绝对其他观点进行评论,但在接下来的五年里软饮料市场会因为新技术的引用获得更多发展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