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是从“人”的角度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指导”的新理念。笔者从如何贯彻这一科学理念出发,通过改变教学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开辟专栏教学等来实现课改的目的,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关键词:突破 固有模式 学案 学堂 专栏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一本教材,一本教参成了语文教师的“全部家底”,教师们认为只有牢牢守护好“家底”,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在这种思想驱动下,教师逐渐沦为教材和教参的忠实执行者,“无我”现象日趋泛滥。随之而来的就是“填鸭式”的教学,学生是忠实的听众,教师课堂上“满堂灌”,教师讲得满头大汗,学生却厌厌欲睡,这就是传统的语文课堂。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如何突破旧有的教学模式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探索。
一、在传统教学基础上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
(一)把教案变为学案
“学案”,顾名思义就是学习方案,即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帮助学生主动学习并完成知识建构而编制的供师生课前、课中、课后使用的学习方案。它由学习目标、梳理积累、阅读欣赏、拓展探究、训练巩固等五部分构成,可用于从预习到课后拓展的整个教学过程。如学前一两天发给学生,为学生预习指明方向;在每课开始前供教师检查学案学习情况;供学生课堂据以开展小组交流和论辩;供学生在课后据以拓展阅读,等等。
学案对教学最突出的贡献,在于充分发挥其导预、导读、导思、导练、拓展视野、鉴赏探究的作用,缓解课程多而课时少的矛盾,将传统教学课上教师讲授的部分内容通过学案让学生提前在课外自主梳理积累,让学习前置,从而为课堂留足空间,为课堂的最优化和有效高效教学提供了可能,也更充分地显示出从学生学习能力的出发,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为重心的人性化特点。
(二)把讲堂变为学堂
“讲堂”与“学堂”,一字之差,大相径庭。讲堂侧重于“讲”,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体现;学堂则强调“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反拨。“课堂是学生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地方”,是“学生犯错误并改正的地方”,是学生“发现问题、思辨问题,了解社会、了解人生、透视人性并由此走向社会的前站”,是“发展人、完善人的最重要的场所”,因此课堂只能以学生为中心。人文主义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应该成为指挥家,让每个学生都像演奏家一样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潜能和专长,精彩展示,默契配合,声音和而不同却又浑然一体,使课堂达到整体的和谐、完美和统一。
(三)把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教
“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可以促使教师不再把教材作为教学的全部内容,自觉地突破以教材来关照教材的传统教学,为达成发展人、完善人的目的而科学智慧地重组教材。
每所学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这样重建自己的模块课程系列:
1.语文成长系列——“成长”与“大家”
成长系列的教材有如下模块:认识自我、体验亲情、杰出人物、平民生活、读书生活、文化境界、科学之光、艺术殿堂、民族精神、世界之光。每个模块又由几部分组成:模块导语、必读文章、附录、模块学校总结。“大家”系列:从文化角度选取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大家,对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集中加以研读。如孔子与《论语》:包括《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路从而后》。相关链接有:《孔子与论语》、司马迁《孔子世家》、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司马迁与《史记》:包括《垓下之围》《李将军列传》《屈原列传》《报任安书》(节选)。让学生通过大家系列感受“大家”的精神世界,从而塑造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
2.语文阅读系列——“文学”与“文言”
文学系列:以文学题材为分类标准,将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按照诗歌、小说、戏剧、散文进行教材编排,这样思路清晰,文体特色鲜明,便于分类教学。
文言系列:按照中国文学史的发展顺序,以史纲线为纵线,可分为先秦、两汉、唐宋、元明清;以文体线为横线,可分为韵文和散文,以此梳理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内容序列,可帮助学生形成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系统而完整的序列。
新的一课是从设定目标开始的,只要以发展学生,完善学生为宗旨,相信每个教师都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智慧性地重组教材,艺术性地展示教材,示范性地学习教材。
二、开辟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专栏
(一)课前五分钟演讲
“课前五分钟演讲”即让学生在老师上课前轮流上讲台进行简短的演讲。第一轮可先让学生作自我介绍,锻炼他们的胆量;第二轮,讲生活故事。第三轮,“名言名句介绍”,让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一句话,可以是闪光的哲理,也可以是富有文采的诗句。这样,我们每天的语文课开场白不是老师而是不同的学生,而每个学生的话题又因各自的个性而各不相同。学生上课的兴趣立刻会从“今天谁演讲”“话题是什么”“他将如何说”等问题中衍生出来了。每节语文课的开场使学生的注意力、兴趣从其他的事物一下子转到了语文课,而对演讲同学的期待、对演讲话题的期待使得他们觉得语文课每天都有一新,每天都有一趣。学生在这种氛围中会产生一种积极上进的愉悦的情感体验,很容易积极地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
这项语文常规活动一方面可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又促使他们提高自我的实践能力,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奠定基础。从开学第一次上演讲台,到后来的第二次、第三次,以至于第二学期、第三学期,我们的学生就会从开始上台时的脸红心跳、语无伦次到后来的胸有成竹、侃侃而谈,学习的自信心大增。这不仅仅表现在课堂上,而且表现在课内外的各项活动上,甚至使性格内向的同学因多次演讲也会变得大方、活泼。同时,课前五分钟演讲、名言名句介绍也使得师生之间实现了思想和情感的多向交流,既激发了兴趣又培养了能力,同时又陶冶思想情操,也增加了学生的积累。
(二)让学生当老师
新课程理念下,要解放学生,课堂的主角应该是学生,教师应当起到适时引导的作用,时刻关注学生的潜能,语文课的任务不仅仅是教学生认识几个字、了解几个作家、阅读几篇文章,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多让学生动手,让学生走下座位、走上讲台是我们探索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道路之一。对于文本教学,教师可选择适当的篇目,提出建议,提供参考资料,请同学走上讲台当一回老师,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一方面促使他们发挥自己最大的优势,认真仔细地备课,另一方面又让他们体会到老师的艰辛,同时又让他们能正确审视自己的不足,大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学生走上讲台做老师,这就是实现教学相长的途径。学生的创造力是无穷的,他们采用的模式有时候是老师们料想不到的。
(三)开展辩论赛
辩论赛是最能锻炼学生思维的一种教学模式,因为敏捷的才思、广博的知识和流畅的表达是辩论取胜的前提。所谓辩论是就生活现象、不同观点展开短小的辩论活动。例如,中学生是否应该统一穿校服?家长是否应该给孩子零花钱?能否以成败论英雄等辩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在现行教育中,学生受到了来自家长、学校、同学、社会的关爱,而受家庭、学校、同学、社会教育中种种耐人寻味和发人深省的现象影响,使得他们这一代人觉得自己的思想行为不被理解、不受重视,使他们与长辈产生重重代沟、隔膜、误解和冲突,他们极力争取社会最基本的尊重、理解。了解学生的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引导学生尊重生命,发挥潜能是每个为人师者都应该注意的重点。而这一专栏的开辟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搭了一个平台。
经过一年多来的实践,语文课堂教学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探索,我的语文课堂教学终于出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变化,语文教学效果也取得了显著性的进步,从而使我尝到了收获的喜悦。
参考文献:
[1] 罗易,《给学生留出课堂空间》[J],《语文月刊》,2009(6)
[2] 扈中平、刘朝晖,《教育研究与实验》[J],1997(7)
[3] 程红兵,《谈校本文化语文课程的重构》,《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9(12)
关键词:突破 固有模式 学案 学堂 专栏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一本教材,一本教参成了语文教师的“全部家底”,教师们认为只有牢牢守护好“家底”,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在这种思想驱动下,教师逐渐沦为教材和教参的忠实执行者,“无我”现象日趋泛滥。随之而来的就是“填鸭式”的教学,学生是忠实的听众,教师课堂上“满堂灌”,教师讲得满头大汗,学生却厌厌欲睡,这就是传统的语文课堂。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如何突破旧有的教学模式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探索。
一、在传统教学基础上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
(一)把教案变为学案
“学案”,顾名思义就是学习方案,即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帮助学生主动学习并完成知识建构而编制的供师生课前、课中、课后使用的学习方案。它由学习目标、梳理积累、阅读欣赏、拓展探究、训练巩固等五部分构成,可用于从预习到课后拓展的整个教学过程。如学前一两天发给学生,为学生预习指明方向;在每课开始前供教师检查学案学习情况;供学生课堂据以开展小组交流和论辩;供学生在课后据以拓展阅读,等等。
学案对教学最突出的贡献,在于充分发挥其导预、导读、导思、导练、拓展视野、鉴赏探究的作用,缓解课程多而课时少的矛盾,将传统教学课上教师讲授的部分内容通过学案让学生提前在课外自主梳理积累,让学习前置,从而为课堂留足空间,为课堂的最优化和有效高效教学提供了可能,也更充分地显示出从学生学习能力的出发,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为重心的人性化特点。
(二)把讲堂变为学堂
“讲堂”与“学堂”,一字之差,大相径庭。讲堂侧重于“讲”,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体现;学堂则强调“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反拨。“课堂是学生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地方”,是“学生犯错误并改正的地方”,是学生“发现问题、思辨问题,了解社会、了解人生、透视人性并由此走向社会的前站”,是“发展人、完善人的最重要的场所”,因此课堂只能以学生为中心。人文主义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应该成为指挥家,让每个学生都像演奏家一样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潜能和专长,精彩展示,默契配合,声音和而不同却又浑然一体,使课堂达到整体的和谐、完美和统一。
(三)把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教
“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可以促使教师不再把教材作为教学的全部内容,自觉地突破以教材来关照教材的传统教学,为达成发展人、完善人的目的而科学智慧地重组教材。
每所学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这样重建自己的模块课程系列:
1.语文成长系列——“成长”与“大家”
成长系列的教材有如下模块:认识自我、体验亲情、杰出人物、平民生活、读书生活、文化境界、科学之光、艺术殿堂、民族精神、世界之光。每个模块又由几部分组成:模块导语、必读文章、附录、模块学校总结。“大家”系列:从文化角度选取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大家,对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集中加以研读。如孔子与《论语》:包括《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路从而后》。相关链接有:《孔子与论语》、司马迁《孔子世家》、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司马迁与《史记》:包括《垓下之围》《李将军列传》《屈原列传》《报任安书》(节选)。让学生通过大家系列感受“大家”的精神世界,从而塑造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
2.语文阅读系列——“文学”与“文言”
文学系列:以文学题材为分类标准,将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按照诗歌、小说、戏剧、散文进行教材编排,这样思路清晰,文体特色鲜明,便于分类教学。
文言系列:按照中国文学史的发展顺序,以史纲线为纵线,可分为先秦、两汉、唐宋、元明清;以文体线为横线,可分为韵文和散文,以此梳理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内容序列,可帮助学生形成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系统而完整的序列。
新的一课是从设定目标开始的,只要以发展学生,完善学生为宗旨,相信每个教师都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智慧性地重组教材,艺术性地展示教材,示范性地学习教材。
二、开辟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专栏
(一)课前五分钟演讲
“课前五分钟演讲”即让学生在老师上课前轮流上讲台进行简短的演讲。第一轮可先让学生作自我介绍,锻炼他们的胆量;第二轮,讲生活故事。第三轮,“名言名句介绍”,让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一句话,可以是闪光的哲理,也可以是富有文采的诗句。这样,我们每天的语文课开场白不是老师而是不同的学生,而每个学生的话题又因各自的个性而各不相同。学生上课的兴趣立刻会从“今天谁演讲”“话题是什么”“他将如何说”等问题中衍生出来了。每节语文课的开场使学生的注意力、兴趣从其他的事物一下子转到了语文课,而对演讲同学的期待、对演讲话题的期待使得他们觉得语文课每天都有一新,每天都有一趣。学生在这种氛围中会产生一种积极上进的愉悦的情感体验,很容易积极地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
这项语文常规活动一方面可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又促使他们提高自我的实践能力,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奠定基础。从开学第一次上演讲台,到后来的第二次、第三次,以至于第二学期、第三学期,我们的学生就会从开始上台时的脸红心跳、语无伦次到后来的胸有成竹、侃侃而谈,学习的自信心大增。这不仅仅表现在课堂上,而且表现在课内外的各项活动上,甚至使性格内向的同学因多次演讲也会变得大方、活泼。同时,课前五分钟演讲、名言名句介绍也使得师生之间实现了思想和情感的多向交流,既激发了兴趣又培养了能力,同时又陶冶思想情操,也增加了学生的积累。
(二)让学生当老师
新课程理念下,要解放学生,课堂的主角应该是学生,教师应当起到适时引导的作用,时刻关注学生的潜能,语文课的任务不仅仅是教学生认识几个字、了解几个作家、阅读几篇文章,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多让学生动手,让学生走下座位、走上讲台是我们探索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道路之一。对于文本教学,教师可选择适当的篇目,提出建议,提供参考资料,请同学走上讲台当一回老师,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一方面促使他们发挥自己最大的优势,认真仔细地备课,另一方面又让他们体会到老师的艰辛,同时又让他们能正确审视自己的不足,大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学生走上讲台做老师,这就是实现教学相长的途径。学生的创造力是无穷的,他们采用的模式有时候是老师们料想不到的。
(三)开展辩论赛
辩论赛是最能锻炼学生思维的一种教学模式,因为敏捷的才思、广博的知识和流畅的表达是辩论取胜的前提。所谓辩论是就生活现象、不同观点展开短小的辩论活动。例如,中学生是否应该统一穿校服?家长是否应该给孩子零花钱?能否以成败论英雄等辩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在现行教育中,学生受到了来自家长、学校、同学、社会的关爱,而受家庭、学校、同学、社会教育中种种耐人寻味和发人深省的现象影响,使得他们这一代人觉得自己的思想行为不被理解、不受重视,使他们与长辈产生重重代沟、隔膜、误解和冲突,他们极力争取社会最基本的尊重、理解。了解学生的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引导学生尊重生命,发挥潜能是每个为人师者都应该注意的重点。而这一专栏的开辟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搭了一个平台。
经过一年多来的实践,语文课堂教学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探索,我的语文课堂教学终于出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变化,语文教学效果也取得了显著性的进步,从而使我尝到了收获的喜悦。
参考文献:
[1] 罗易,《给学生留出课堂空间》[J],《语文月刊》,2009(6)
[2] 扈中平、刘朝晖,《教育研究与实验》[J],1997(7)
[3] 程红兵,《谈校本文化语文课程的重构》,《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