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农村学校的自然科学教学工作,由于受学校硬件设施及仪器设备的限制,加之多数教师非专业化的影响,可谓形同虚设。多数学校只开设该课程而并未能按质按量开展教学工作,常常是闭门造车准备了一些资料以应付检查,根本未按“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来完成任务,更不要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小学自然教学担负着儿童的科学启蒙的重任,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针对农村自然科学的教学现状,我们应如何上好自然科学课,培养学生的能力呢?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在此谈谈自已粗浅的几点建议,只求抛砖引玉。
一、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思维方式
对农村地区而言,科学一门教师资源的匮乏,是影响农村地区科学教学的一大因素。多数学校的科学教师身兼数科教学,在保证语文、数学的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而无法顾及其他学科教学,从而造就老师们从认识上的不足到思想上的懈怠。因此对农村科学教学来说,除了硬件不足的因素外,更要注意如何更新自己的教学思维方式,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作为主要认识和反思。
首先,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教学的新理念、新方式和新思维。改变以往自己固有的教学方式,诸如填鸭式、灌输式、挂图式的教学。选择更为适合科学教学的探究性学习、研讨、推论、解释等教学模式与自己教学经验的整合,真正创建适合于农村科学教学的新模式。
其次、教师善于赞赏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体现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特长,挖掘学生的潜力,关注到每一名学生。培养学生从小立志将来在科学领域作出贡献,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教学:利用农村地区有利自然资源,整合教材,培养学生的学习科学兴趣。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经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从这里我们可看出:学生在学习当中,许多知识源自谈们平时的生活当中,科学学习尤为如此。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必须注意利用农村地区有利的自然资源,整合教材,培养学生对科学认识的热爱与追求的意识。
(一)、利用有利的自然环境,激发学生的乐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农村有城市学校无法比拟的自然条件,柳暗花明,鸟语花香的自然环境是城市学校根本无法见到的,更有大自然中许多离奇的自然现象。老师应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着手,在教学中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环境优势开展教学,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直接感知大自然。这不仅可以解决课堂教学材料不足的问题,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在实践活动中亲身体验自然的美。
如本人在教学“观察树叶”一课时,课前就准备了各种不同的许多树叶,让学生判别是何种树的树叶。作为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自然很难辨别清楚。于是我将树叶发放给学生,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辨别后并仔细观察该种树木,了解其特点,并比较不同树叶的相同和不同,把自己的所得带回下节课课堂中交流讨论,分析总结出各种树叶的相同和不同。这样既是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自然科学,又是他们在接触自然环境和事物中亲近欣赏大自然。达到了新的教学要求。
(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开展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
好奇心是興趣的先导,是人们积极探求新事物的倾向,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动力之一,对于形成动机有着重要的作用。爱因斯坦曾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也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积极开展动手操作活动。
(三)、利用科学实验,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习惯
自然学科中有许多科普小实验,不仅有趣,还包含许多科学理论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认真组织实验,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从思考中领悟科学道理,既提高了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有养成了勤于思考的习惯。
如:本人在教学“磁铁的性质”一课时,根据教材要求认真组织实验,让学生从实验现象中发现问题,并认真思考如何解决发现的问题。在思考交流的基础上,了解其磁铁性质。在教师的指导下思考指南针的原理,了解信鸽是如何辨别方向的。通过这一系列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科学道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品质,养成热爱科学,应用科学的道理。
综上所述,农村自然科学的教学,的确存在不少困难,但我们不能因困难就止步不前,而应主动进取,转变教学观念与思维方式,结合有利的自然资源,认真组织好每一节课的教学。只有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乐于动手、勤于动脑的基础上,才能推进科学教学工作,让教师教有所得,学生学有所获。
一、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思维方式
对农村地区而言,科学一门教师资源的匮乏,是影响农村地区科学教学的一大因素。多数学校的科学教师身兼数科教学,在保证语文、数学的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而无法顾及其他学科教学,从而造就老师们从认识上的不足到思想上的懈怠。因此对农村科学教学来说,除了硬件不足的因素外,更要注意如何更新自己的教学思维方式,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作为主要认识和反思。
首先,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教学的新理念、新方式和新思维。改变以往自己固有的教学方式,诸如填鸭式、灌输式、挂图式的教学。选择更为适合科学教学的探究性学习、研讨、推论、解释等教学模式与自己教学经验的整合,真正创建适合于农村科学教学的新模式。
其次、教师善于赞赏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体现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特长,挖掘学生的潜力,关注到每一名学生。培养学生从小立志将来在科学领域作出贡献,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教学:利用农村地区有利自然资源,整合教材,培养学生的学习科学兴趣。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经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从这里我们可看出:学生在学习当中,许多知识源自谈们平时的生活当中,科学学习尤为如此。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必须注意利用农村地区有利的自然资源,整合教材,培养学生对科学认识的热爱与追求的意识。
(一)、利用有利的自然环境,激发学生的乐学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农村有城市学校无法比拟的自然条件,柳暗花明,鸟语花香的自然环境是城市学校根本无法见到的,更有大自然中许多离奇的自然现象。老师应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着手,在教学中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环境优势开展教学,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直接感知大自然。这不仅可以解决课堂教学材料不足的问题,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在实践活动中亲身体验自然的美。
如本人在教学“观察树叶”一课时,课前就准备了各种不同的许多树叶,让学生判别是何种树的树叶。作为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自然很难辨别清楚。于是我将树叶发放给学生,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辨别后并仔细观察该种树木,了解其特点,并比较不同树叶的相同和不同,把自己的所得带回下节课课堂中交流讨论,分析总结出各种树叶的相同和不同。这样既是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自然科学,又是他们在接触自然环境和事物中亲近欣赏大自然。达到了新的教学要求。
(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开展动手操作,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
好奇心是興趣的先导,是人们积极探求新事物的倾向,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动力之一,对于形成动机有着重要的作用。爱因斯坦曾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也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积极开展动手操作活动。
(三)、利用科学实验,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习惯
自然学科中有许多科普小实验,不仅有趣,还包含许多科学理论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认真组织实验,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从思考中领悟科学道理,既提高了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有养成了勤于思考的习惯。
如:本人在教学“磁铁的性质”一课时,根据教材要求认真组织实验,让学生从实验现象中发现问题,并认真思考如何解决发现的问题。在思考交流的基础上,了解其磁铁性质。在教师的指导下思考指南针的原理,了解信鸽是如何辨别方向的。通过这一系列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科学道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勤于动脑的品质,养成热爱科学,应用科学的道理。
综上所述,农村自然科学的教学,的确存在不少困难,但我们不能因困难就止步不前,而应主动进取,转变教学观念与思维方式,结合有利的自然资源,认真组织好每一节课的教学。只有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乐于动手、勤于动脑的基础上,才能推进科学教学工作,让教师教有所得,学生学有所获。